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

<- 第五十三集第五十五集 ->

第五十四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4集
  第五十四集
  一、心是有情统觉的心理功能
  识是有情的特征,心意识并没有本质的不同,只是从不同的特性上作的
  相对的分别。意是相对于根身说的,识是相对于外境说的,心是相对于心所说的。心的梵语是种种义,导师说不单是种种,是种种的积集存在,又是种种的滋长。根尘相触,依意生识,识生后刹那灭去,留下影象成为心相,不断地根尘触,也就不断与留下的影象对照别了,不断地积集又不断地滋长,所以心是统一性的功能,叫统觉作用。心是六识所引生的,意是六识所从生的,流出又流回。所以不是有一个实体的心,也不是有一个真常的心不变,心意识都只是有情精神活动的不同功能作用。
  二、对认识如何产生的不同主张
  对于认识产生的来源,经验派认为:一切认识作用都从生活经验中渐渐生
  起滋长;如不与外境接触,心就什么也没有,叫新熏说;理性派认为:有情的认识功能都是与生俱来的,触对外境就引发本来就有的功能,叫本有说。
  依佛法说,有情是身心相依的共存体,心理活动是无始以来从识到心、从意到识,外而内、内而外,不断流进又流出的,不是本来就有,也不绝对新的。导师指出若不悟时间的虚幻性,把认识功能推为本有或始有,都是落于两边的。
  对于五尘谢落的影象,聚集为心相,又统觉滋长,形成复杂的心理内容,伴随六识产生的心所有法中,最一般的有:
  作意:比如眼见色,内心警动(或反应、注意、忆念),心中有熟悉的观念起来与境相印合,这样产生了认识。(否则就是视而不见了)
  触:杂阿含中讲:根境二和生识,三和触,俱生受想思。所以经部师解说为两者是一,和合的识就是触;有部认为识和触为二,又是同时相应的。
  受想思:我们对外境产生认识,必然与自己相关,而引起不同的情感,认识必有摄取境界而成为表象作用,或进而有推想、想象,也必会产生出受想思。
  杂含中,或说触俱生受想思;或说触已受,受已想,想已思。不管是心与心所俱起,或是极迅速情况下次第引起不同的心所,都说明有情的认识作用确为复杂而相依共存的心聚,是迅速而难以分辨前后的。
  导师说:有情是有情识者,也以识的功能而照了识别所对应的境界,并发为身语意的活动。认识的作用依缘而起,极迅速而难以分别先后的,不能强作内外的划分,不过为了说明方便而如此说,不可误会为离根境外有一个恒在的内心,也不可认为外境千变万化,但我们能认识了别的功能不变。
  我们都有五蕴,终日生活在蕴处界的缘起现象中,却不了解自己,迷失在五蕴的功能作用中,所以导师说我们是“日坐缘起而不知”。我会开心也会伤心,可是心是什么?这些活动是怎样产生、变化的?我是如何陷入其中的?自己都是不清楚的,学习缘起就是观察自己的生命状态正在缘起着什么:落入无明,就是生死流转的缘起,灯打开是怎样的?又缘起着什么?这些都是自己需要来观察的。

<- 第五十三集第五十五集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