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

<- 第五十四集第五十六集 ->

第五十五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55集
  第五十五集
  这一集中让自己学到了关于善恶的心理功能。佛陀分析有情,无非是让我们了解自己是怎样于此身心造作生死之业而不停流转的,佛法关于心的功能作用的挖掘与发挥,也近乎极致,让我们知道原来我们有如此深细的烦恼,善不只是有颗好心,恶也不只是十恶,佛法对于杂染缘起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净化内心的过程确乎是要经由圣道的修习,解脱生死大苦、出离贪嗔痴也真的不是泛泛而为就可以的。
  佛陀说:众生的心长夜为贪嗔痴所染。贪嗔痴是什么?在生命中是如何表现的?怎样才能净化它?这些就成了关乎我们修行的大事了。
  触对境界,引动内心,因个人的好恶,经过情感的领纳、种种分别的想,因人而异发为不同的身行,识触、受、想、行,实为从认识到行为的过程。行蕴以思心所为主,受想以外一切善恶心所就是行蕴的内容。佛陀将我们的烦恼总括为贪嗔痴,贪是有情自体与境界的染着,嗔是对他及他人的不能关切不能容忍,痴是对有情无情一切事理的蒙昧,粗浅的贪嗔痴都从隐微、潜行的不善根源而生。那些有害于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的,就是恶。不善的心理功能可引发不善的行为,这些不善心所就是恶的根源,让我们驱驰生死,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断恶修善,而达到的最圆满的大善:就是贪嗔痴永尽。
  师父讲“修行要修什么?在哪里修?”这让我再一次感到师父讲法的可贵。很多的修行方法都是浮于表面的,或是压抑对治的,都不能认清贪嗔痴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形式,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父教导我们以全然的生命状态,客观地接纳这个充满贪嗔痴的自己,瓶盖打开可能会气泡翻滚,但只有这样才能清除底层的隐患,达到真正彻底的稳定。既不是刻板的专注,也不是散乱的无知,放松身心,带着清明的觉知,真诚坦荡地面对自己,勇敢地正视内心深处最隐微的执着和染习,不回避,不打压,不放纵,也不漠视。绽放着的生命,就如实显现着我们生死流转的缘起,通过正见的熏习,如实观察达到对生命无常无我真相的如实知。这样,修行不玄虚,不神秘,就是在了解五蕴的功能,看清生命的真相,净化内心,远离执着。所以烦恼产生的地方就是清净可能现起的地方,离开了觉知,就没有修行,离开对身心的观察,就离开了修行。
  善恶对我们来说似乎再熟悉不过了,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但什么是善?怎样是善的行为?答案还是不尽一致的。一般人认为符合社会常理、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大概就是善的;学佛的人更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佛教观,多数人解说为:损人利己就是恶,自利利他就是善。导师曾以“净心第一,利他为上”精辟地总括了学佛与修行的原则,教导修行人以自我净化为前提,并挖掘与真理相应的无我无私的精神,行践真正慈悲的利他正行,提升人格,完善德行,才是真正踏上圆满福慧、成就菩提的成佛之道。所以培养、增长善根,就是淡化、净化不善根,止恶修善就成了时时提醒自己要努力的。

<- 第五十四集第五十六集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