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六章 生命的基本物质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外界的邪气会引起各种疾病外,操劳过度、起居失宜、饮食不节等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使人体产生各种不适的感觉,比如精神萎靡、失眠健忘、疲乏无力、整日思睡等。出现这些不适后,如果我们到医院检查,往往发现不了什么异常情况,这时很多人都会认为是“虚”了,要补一补了,于是自己去买些西洋参、枫斗晶之类的补品来进补。吃完补品,很多人就会感觉好起来,也有些吃完补品还是感觉不适,甚至感觉症状加重,再去看中医,很多医生会说,这是虚不受补的缘故。于是烦恼就来了,人又虚,又不能补,该怎么办呢?到底什么是“虚”?虚证真的不受补吗?那我们该怎样来治疗虚证呢?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需要了解人体是由哪些物质构成的,了解了人体的各种物质,我们才能认识“虚”的本质,从而判断虚证到底能不能补。
    我们知道,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它要完成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就需要有物质为其提供原动力。就像一盏油灯,有油才能点亮,灯发光是一种功能活动,而油是实现这个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油不足了,灯自然也就不会亮了。所以,虚证事实上就是构成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的缺乏和损耗,人体的物质少了,其功能活动自然也就会衰退,从而出现各种不适。既然人体物质的减少和亏耗是导致“虚证”的根源,那么补充这些物质应该就能改善虚证了,为什么又会出现“虚不受补”呢?问得好!“虚不受补”这句话确实是错的。既然是“虚”,当然要补,不去补,怎么能改善因为物质亏损而导致的“虚”呢?但有些人确实在进补后症状更加严重,这又怎么解释呢?这是因为人体内含有各种物质,而其中不同的物质消耗导致的虚证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如果你补充的物质(补品)并非是人体损耗的物质,那么,出现“虚不受补”自然就毫不奇怪了。比如说,一壶放在炉子上烧着的水,如果水快干了,你不去加水,反而去添柴,这不是加快了水被烧干吗?所以,虚不受补,完全是补的方向不对带来的后果,甚至可以说是用错药物后产生的副作用。既然不同物质的亏损可以导致不同的虚证,那么人体到底是由哪些基本物质构成的呢?各种物质又分别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些物质的损耗又会出现怎样的症状呢?这就是这一章我们要来探讨的问题。
    从物质的分子结构角度来看,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无非可以分为脂肪、蛋白质、糖、水等几种基本元素,如果我们从体内各物质的化学结构来作研究的话,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物质在生理过程中会起到不同的作用,不同结构的物质也可以在体内起到同样的作用,而且体内不同化学结构的物质之间是在不断转化的。比如说:同样是蛋白质,免疫球蛋白在人体中起到的是免疫作用,血红蛋白起到的是携带氧气的作用,而白蛋白起到的是维持体内渗透压平衡的作用。再如糖和脂肪,其化学结构不同,但都可以转化为热能,为机体各种活动提供能量,而且糖、蛋白质、脂肪之间又可以相互转化。因此,通过物质的化学结构和成分来研究物质对生命的意义以及物质和疾病的关系,往往有失全面和正确。中医学对人体物质的认识,就走了另外一条道路,这是一条根据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来加以研究的道路。把在某一生理过程中有关联、有协同作用的各种成分作为一种“物质”来研究,并探讨“物质”盈亏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所以,中医学概念上的人体内的“物质”,往往包含着多种化学、生物结构类型的物质,这是我们理解中医对人体基本物质的认识时所需要具备的一个概念。
    在探讨人体基本物质之前,先来看一个现象:人从一出生,心脏就会自己跳动,会自己呼吸,会生长发育,各种细胞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运动,这些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从哪里来呢?我们知道,人是由精子和卵子结合成为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发育而成为胚胎,胚胎在母体中吸收养分而逐渐发育为胎儿,胎儿发育成熟后由母体分娩而出而成为一个新生的个体,这就是人的生命繁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人出生以后所有的形态特征、所有的生命活动的实现,其实都是由最初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产生。也可以这么说,那就是在这个受精卵中蕴涵着人体最初始、最基础的物质,这个物质为人体的形成以及形成后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原动力。这物质应该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是具有活动、温煦性。也就是具有使自身不断运动、不断分化、不断扩大的特性,并能产生能量来维持体温和提供动力。二是具有滋养、限制性。也就是为自身的各种活动积蓄能量、提供营养支持以及滋润组织器官,并能把自身的分化、扩大、活动、体温限制在某一个范围之内而不至于失去控制。物质的这两方面的特性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它来源于父母,并在人的孕育、出生、成长直至死亡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作用,中医将这种物质中具有活动、温煦作用的一部分称为“元阳”,而将另外一部分具有滋养、限制作用的物质称为“元阴”。“元”也可以称“原”,就是本原、初始的意思。元阴、元阳是人体生长发育、所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如新陈代谢、心脏搏动、各种细胞的活性等,都和元阴、元阳有着密切的关系。元阴、元阳充足,则人体的上述功能就强,元阴、元阳不足,则上述功能就弱。
    元阴与元阳的充足与否主要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先天因素,从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时刻到从母体分娩而出这段时间,元阴、元阳主要来自于父母。受精卵中蕴涵的原物质充足与否,母体所提供的营养物质充足与否,是元阴、元阳是否充足的决定性因素。二是后天因素,人从母体分娩出来以后,主要靠后天自身的饮食提供给自身营养和能量,并在各种生命活动中消耗养分和能量,因此,后天的营养状况与生命活动状况也可以影响元阴与元阳。先天充足的元阴、元阳如果得不到后天的营养灌溉,那么就像一颗品质优良的种子种植在贫瘠的土地,无法茁壮成长。同样,先天充足的元阴、元阳如果在后天消耗过度,也会导致过早、过快地衰减。因为元阴、元阳是物质,所以,在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过程中,随着能量的释放、生命活动的实现,它也会逐渐衰减直至消耗殆尽,这就是人体逐渐衰老和最终死亡的原因。
    元阴与元阳是人体内最基本的物质,元阴与元阳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效能,并通过效能的释放来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因此,我将元阴与元阳合称为“生命原物质”,它是所有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在。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这个效能到底是什么,它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来实现生命活动呢?要解释这个问题,就需要提出一个中医学上很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气”。关于“气”,在我们常用的词语里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如被人骂了或受了委屈,我们称之为“受气”;发怒或心里不舒服,叫“生气”;生病了,体力差,手脚发软,是“没力气”;讲话声音不响亮,我们说他“中气不足”;死亡又称为“断气”等,不胜枚举。从这些日常用语中不难看出,“气”这个概念和我们的生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么到底什么是“气”呢?它和生命原物质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借助一个物理现象来帮助我们初步理解“气”:将电池、导线、灯泡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这时灯泡会发光。电池中所含的物质是产生电能的原物质,它有阴极和阳极,就好比人体内的元阴与元阳,灯泡的发光是电池中原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的最终表现,也类似于表现在外的各种生命活动,电池内阴、阳极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能通过什么方式传递给外界?那就是电流。它是物体内电子的定向移动的结果,是阴、阳极物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效能的传递方式,而其所携带的效能随着靶目标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比如,连接电灯会发光,连接电炉会产生热能,连接马达会产生机械能等。人体内的气就相当于电流,所以我们可以将气定义为:在元阴与元阳互相作用下,人体内某类物质或分子产生的运动。通过这类物质或分子的运动,将元阴与元阳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传递到各组织器官、各脏腑系统,并使得效能在各组织器官、脏腑系统上转化为各种生理活动。所以对于气来说,它含有三个特性:首先,气是一种物质;其次,气具有运动性;再次,气具有效能。
    有人会问:既然气是一种物质,那为什么在人体解剖中发现不了气的存在呢?我们仍旧用电流做比喻。电流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如果切断电源,我们就无法测出电流的存在。气就如电流,它的产生和存在有赖于生命原物质之间的不断作用,所以在生命消亡的尸体中无法发现它的存在,而只有在活体中,我们才能感觉到它的客观存在。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设想,气是人体内某些分子或某些微物质活动的结果,而促使其进行活动的原动力就是人体的生命原物质(元阴与元阳)之间相互不断的作用。这些分子与物质运动所产生的动力,以及这些物质在运动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运转、体内物质的运输、传递和排泄有着重要作用,中医把这个作用称为“推动作用”。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推动生长发育。气在运动过程中将它所携带的效能传递给各组织器官,促进人体细胞分化成熟、器官系统功能完善以及肌肉、骨骼生长,完成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功能。所以如果气不足,则会导致机体生长发育的迟缓或出现早衰。如儿科疾病中的囟门不闭、五迟、五软、发育不良等疾病都是因为先天元阴与元阳不足,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从而导致生长发育的障碍产生。
    第二,推动机体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否旺盛,取决于机体各细胞是否活跃,而细胞活动所需的动力又来自气所携带的效能,所以气的盛衰决定着人体新陈代谢是否旺盛。而新陈代谢旺盛,人的精神状态就好,反之,精神状态就差。所以气不足最典型的外在表现就是神疲乏力、精神不振。
    第三,推动物质运输。气是物质与分子的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动力,这是体内各物质进行循环、运输、传递和排泄的动力基础,如血液循环、淋巴液的循环、神经递质的传递、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代谢产物的排泄等,都需要气的运动来提供动力。当气不足时,体内物质的运输和排泄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如血液流动缓慢、水液排泄障碍、代谢产物在体内过多积聚等病理现象。
    第四,推动脏腑运转。前面已经讲到,脏腑功能的实现,其实质是气所携带的效能在不同器官上的释放。比如说气作用于心,实现心的搏动;作用于肺,实现肺的呼吸运动;作用于肝,实现肝的解毒、代谢功能;作用于肾,实现肾的排泄尿液的作用;作用于胃,实现胃的蠕动和分泌胃液的作用。当气不足时,各个组织器官、脏腑系统的功能活动就相应低下,出现诸如心跳缓慢甚至停跳、血压下降、胃肠蠕动减慢、消化能力下降等病理现象。
    气由于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并且携带有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所以除了推动作用,气还具有以下的功能:
    温煦作用。气的运动是人体能量的来源,气所含的物质、分子的运动会产生热能,这个热能是人体维持体温恒定的保障,当气亏损或不足时,就会导致体内能量产生不足或是细胞组织活力不足,从而出现畏寒喜暖、四肢不温、体温低下等症状。
    防御作用。气是人体所有功能得以实现的原动力,所以气的盛衰也决定着人体免疫能力和防卫系统功能的好坏。气旺则防御能力强,气弱则防御能力差,而防御能力差就会容易感冒,周围有人感冒时容易被传染以及感染后不易恢复等情况。
    固摄作用。固摄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固定,二是摄纳。固定是指气能使人体各器官脏腑都能固定在体内某一特定的位置,从而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脏腑器官在体内的固定位置,是靠结缔组织、系膜等的张力来维持,而结缔组织、系膜细胞的张力,又需要气来提供,当气不足时,张力就会变小,对脏腑器官的固定作用就下降,从而出现脏腑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的病理现象。摄纳则是指气对体内各物质具有控制和保护作用,使这些物质能在体内正常地运行,不随便流失或过度排泄到体外。比如说使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随意渗出到脉管之外;控制汗液、唾液、尿液、胃液、肠液、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因为分泌或排泄过度而影响到机体的正常运转等。这是因为气是细胞活力的原动力,气旺则细胞活力旺盛,而细胞之间的联系就紧密,对液态物质的包裹和控制能力就强。反之,当气不足时,则会导致各细胞之间空隙增大,液态物质通过间隙过分流失到体外,从而出现多汗、多尿、各种出血、大便滑泻、流涎、遗精、早泄、带下过多等病理现象。
    既然气是物质与分子的一种运动,那么当这种运动发生变化或失常时就会带来各种疾病。中医上常说的“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指的就是气的运动失常的四种常见情况。
    “气滞”指的是气的运动不畅。气运动不畅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呢?打个比方,我们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气球就会不断地膨胀,同理,气滞出现的最典型症状就是胀痛。根据气滞的部位不同,出现胀痛的部位也就不同。比如胃部气滞则出现胃脘胀痛,肢体气滞则出现肢体胀痛,肝部气滞则会出现胁肋胀痛,膀胱气滞则会出现小腹胀痛等。
    “气郁”是指气结聚在内,不能通行周身。前面我们讲了,气的运动是脏腑运转、物质输送的动力提供者,如果气郁结在内,不能正常运动,那么人体脏腑的运转、物质的运输和排泄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障碍,所以气郁会出现消化减弱、胃口下降、郁闷不乐、大小便不通畅、四肢厥冷等症状。
    “气逆”是指气在体内上升太过、下降不及给人体造成的疾病。气在人体中的运动是有升有降的,上升作用能保证将体内的营养物质运输到头面,维持各脏器在体内的位置,下降作用则使进入人体的物质能自上而下依次传递,并能将各种代谢产物向下汇集,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体内气的上升作用太强或是下降作用太弱都会导致“气逆”的产生。上升作用太强则会导致头部过度充血,出现头晕、头胀、头重脚轻、面红目赤,甚至昏迷、半身瘫痪、口角歪斜等症状;下降作用太弱,则会导致饮食的传递失常,从而出现各种“反流”症状,如泛酸、恶心、呕吐、呃逆、咳嗽等。
    “气陷”正好和“气逆”相反,指的是气在体内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而造成的疾病。上升不足则导致头部缺血缺氧,或脏腑不能固定在原先的位置,从而出现头晕、健忘、眼前发黑、精神不振、脏腑下垂等症状;下降太过则导致食物的传递过快或代谢产物的过度排泄,从而出现腹泻、小便频数、遗精、遗尿等症状。
    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效能,要通过气这种方式传达到靶器官,完成其释放和转化,势必需要一个通道和路径,这就是我在这里要引出的又一个中医学独有的名词——经络。“经络”是什么?这是个困惑着现代科学的一个难题,也是中医饱受怀疑的地方。现代医学试图通过解剖、显微镜以及实验发现和找到经络,但到目前仍是一无所获。那么是否经络并不存在,只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东西?不是!经络确实存在,很多敏感的患者在进行针灸治疗时,当某些特殊的穴位受到刺激后,他们能明显感到体内气流顺着经络路径行走,和中医学上描述的一模一样。那为什么我们无法直接找到经络?这是因为经络本来就不是一个实体,经络只是气将效能传递到靶器官的一个通道和路径。在这个通道中,气可以沿着血管、神经的走行方向传递,也可以通过细胞之间的联系而传递,最终将其所携带的效能传递到靶器官。可以这么理解,经络的实质,其实是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向人体各组织器官传递,从而使人体生命活动得以实现的路径。它并不是以实体形式存在,所以我们在体内找不到单独存在而且具有实际形态的经络。
    了解了经络的实际意义后,我们就更好理解中医用药时所讲的“归经”。什么叫归经?归经的含义是指某一药物的作用可以针对某一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也就是说,药物的作用和经络有着密切关系。在未了解经络的实质以前,我们很难理解,药物同样是通过胃肠道吸收进入体内,为什么不同的药物会作用于不同的经络呢?说不定这也是古人臆想出来的。在实验室中,连经络都无法证实,何来归经呢?但当理解了经络的实质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归经是中医所创造的卓越千古的用药理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归经”理论的实质告诉了我们,不同的药物中所含的成分能改变气在不同环节中的传递过程,从而影响气所携带的效能在靶器官上的释放和实现。比如说,归“心经”的药,它实际上能改变气所携带的效能向心脏传递的过程和最终的效果。关于中药的知识,在后面的章节中我还有详细介绍,这里就先简单讲到这里。
    前面讲了元阴、元阳以及气的基本概念和意义,下面再来谈谈人体另一个重要物质——血。血和上面讲述的几种物质不同,元阴、元阳和气都是不可见的物质,而血是可以直接看到的物质,因而我们对血的认识也就更直观。血是一种红色的液体,在心脏的节律性搏动下,从心脏的心室流出,通过血管周流全身,又重新回流到心脏。在这个循环过程中,血液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各组织器官完成滋润和营养供应作用,并带走全身组织器官在生理活动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运转。现代医学认为,血液中的主要成分为红细胞、白细胞以及血小板。但中医概念中的“血”仅概括了血液中红细胞的功能。这并非是中医理论的局限性所致,而是基于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方法,那就是从功能角度来探讨和研究各物质成分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意义。也就是说,在中医学上,具有不同功能的物质成分,往往被分到不同的物质概念中加以研究和探讨。血液中红细胞的作用主要是携带氧气和养分,血小板的作用是止血,白细胞的作用是防卫,因此,中医在归类上,将红细胞的功能划归为“血”,而将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功能归在气的固摄和防御功能之中。中医的这种以功能来对物质进行分类的研究方式,更利于将人体的内在变化和外部征象结合起来,达到以外部症状推断内在变化的目的。在这种研究方式下,某一功能的变化和失调,就反应了负责这一功能的物质的变化,从而可以判断该物质在体内的充盈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直接的依据。
    明确了中医学上“血”的概念之后,再来看血在人体中的作用。血对人体最主要的作用不言而喻就是滋养,血所携带的营养成分和氧气是人体各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血充足,则人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皮肤和毛发润滑有光泽、精神饱满、感觉灵敏、运动灵活,而血不足则会导致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干枯、肌肤干燥、肢体麻木、头晕眼花等。由于血具有周流全身的特性,故血又是将气中的效能传递到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最好载体,通过血的运输和传递,生命原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效能才最终到达各个靶器官,实现各种生命活动,所以中医称“血为气之母”,又称为“血能载气”。正因为血是气的载体,所以大量出血会导致气的外泄和虚脱,从而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声低息微、脉细微无力等症状。我们这时往往用输血来治疗,但如果仓促之间没有合适的血源呢?这时中医根据气血理论创造了“补气固脱”的治疗方法。中医称“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为什么大量失血要用补气的方法来治疗呢?我们知道,气携带着的是生命原物质互相作用而产生的效能,而血又是气的载体,所以大出血时,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随着失血而丢失的效能,而效能才是维持和保证机体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而“补气”就是通过药物增强生命原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丢失的效能得到补充和恢复,效能充足了,机体的各种生命活动也就恢复了,而有形的血通过正常的造血器官的工作也可以得到逐渐的恢复和充盈。
    血的生成与两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①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是消化吸收饮食的重要器官,也是血液生成的物质来源,所以中医称为“脾生血”;②气的充足程度。气所携带的效能是各脏器生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气充足是人体造血器官正常工作的前提条件。中医也说“气能生血”,这也是中医在治疗血虚患者时运用补气方法的理论依据所在。
    在这里还要提到的是,血充足与否是人各种精神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基础。血的亏损或运行失常会导致各种神志疾病,如失眠、健忘、烦躁、惊悸、昏迷、谵妄等。将人的神志活动和人体的物质成分紧密结合并加以研究,是中医对人体精神活动的创造性发现,并在精神类疾患的治疗中,通过对物质盈亏的调整以及物质状态的改变而达到治疗精神疾患的目的。
    血之所以能周流全身,除了靠气的推动作用外,还在于其液态的物理特性,因此,水液是血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其实,人体中不光是血的运行和水液有关,人体的细胞内外都充盈着液体,这些细胞内外的液体占到人体体重的60%~70%,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液。比如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需要水液作为介质;人要活动,各关节之间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摩擦,这就需要关节中存在润滑液,使摩擦尽可能减小到最低限度,以保证关节不因摩擦而过早损坏;人体在生理状态下分泌的胃液、肠液、胆汁、胰液、唾液、泪液等都含有大量的水分;人体的脏腑器官都需要水分来滋养才不至于干枯和萎缩;等等。实验证明,人在不进食光饮水的状态下可以维持7天生命,而在不能饮水的情况下,人的生命却只能维持3天,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水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中医将这些人体中正常存在的所有水液称为“津液”。其中,性质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如细胞中所含的水分、汗液、泪液、血浆等。而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骨髓组织,起濡养、润滑作用的,称为“液”,如关节间的滑液、组织器官分泌的黏液、髓液等。人体内津液的来源,不外乎饮食摄入的水分,这包括茶水、饮料、汤水等液态水饮中的水分,以及各种固态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分。这些水分经过胃肠道的吸收,或转化为津或转化为液,成为保障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一种物质。津液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就是滋润,另外,因为津液具有流动性,所以也是传递信息、供给养分的最佳载体。
    中医对津液在体内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认识,《内经》将这个过程描述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段文字的意思就是,水饮进入胃后,通过脾的运化,使水中的精华物质上升到肺,肺再使水汽下降,通过水道,将津液输送到全身各个地方,并通过膀胱排出其中的糟粕。为什么说这个过程有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陆地和江湖河海中的水分在太阳热力的蒸发作用下形成水汽上升,在高空遇冷后凝结为水,水积聚到一定的量后又形成雨,重新降落到地面,部分被植物吸收,部分则渗入地下,通过地下水的方式汇流到江河,如此循环往复,构成水汽的变化运动。原来如此!中医学对津液循环过程的认识就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而推演至人体的,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小天地中的各种变化自然是和大天地相一致的,这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观。
    从上面的过程不难看出,津液要完成对全身组织的灌溉和滋润,不光需要津液充足,而且津液在体内的上升和下降过程都要正常才行,这就给我们对干燥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治疗口渴的方子,我们来看一看:其一,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其二,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医认为,五脏和头部七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详见第七章),其中脾开窍于口,在五行中属土,所以口渴多是由于脾土缺乏津液的滋润。这就好比大地,需要得到雨水的滋润才不至于干裂。而雨水要下降到地面就离不开两个要素:一是高空要有一个寒冷的环境,这样才能使地面蒸腾到空中的水汽凝结为水滴;二是要有下降的“天气”。中医称之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这个下降的“天气”也是雨水能降落到地面的重要因素。有时我们看到天上乌云密布,但就是不下雨,这就是因为没有下降的“天气”,气不往下降,雨也就落不下来。我们再来看津液在人体的输布过程。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就相当于高空的寒冷环境,如果肺部的“高寒”环境被破坏,那么上升的水汽就无法凝集成水珠,也就无法形成“雨”来灌溉脾土,这就会导致口渴。上面第一个方子“渴欲饮水不止者”讲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口渴。口渴而饮水不止,是因为肺部有热,这个热破坏了肺部原先的“高寒”环境,使水汽无法形成雨露来灌溉脾土,只能通过不断饮水的方式来缓解脾土的干燥。为什么文蛤可以治疗这种类型口渴呢?因为文蛤生于水底,具有水的寒凉特性,因此可以用来恢复肺部的“高寒”环境,从而使水汽可以凝集下降,并灌溉脾土,缓解口渴的症状。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这又是什么道理呢?这个方子和上个方子的主证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是渴欲饮水不止,一个是渴欲饮水,水入即吐。“水入即吐”又说明了什么呢?吐是胃内物质向上运动的结果,水进入胃里,又反而吐出来,这说明了水在体内无法正常下降,水的这个下降过程有障碍了,那脾土自然也得不到滋润,这当然也会导致口渴。在这种类型的口渴中,肺部的高寒环境以及水汽的凝集过程并没有障碍,而只是在水汽下降的过程中出现了障碍,就好比天上虽然阴云密布,但没有下降的“天气”,雨还是下不来,大地还是无法得到滋润,这时我们的治疗就应该以使水汽下降为重点。我们来看一下治疗这种口渴的主方“五苓散”。五苓散由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等五味药组成,其中猪苓、茯苓、泽泻的作用就是利小便,小便一利,那水汽自然就往下走,水汽一往下走,脾土自然就能得到滋润,而口渴自然也就消失了。另外,白术、桂枝健脾降逆,可以协同猪苓、茯苓、泽泻起到使水汽下降而滋润脾土的作用,所以不去润燥而口渴自止。
    元阴、元阳、气、血、津液构成了人体的基本物质,我们平时所说的虚证,正是这些基本物质的亏损消耗而引起生命活动衰退的结果。由于不同的物质对人体的作用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物质亏耗所表现出来的虚证,也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都需要我们通过疾病的各种表现来加以判断和分析,并给予恰当的治疗。
    既然人体存在阴阳气血以及津液这些基本物质,那么人体肯定要有一个储藏这些物质的地方,这个地方在哪里?我们将在下一章揭开这个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