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逻辑的掌握方法_释惟海
《楞严经》的脉络
——《楞严经》逻辑体系的掌握方法
释惟海讲述
【编发说明】本文是2009年6月在新加坡法华寺楞严法会上《楞严讲座》中第一讲《〈首楞严经>把脉》中的第三节。今发于此,供法会诸位菩萨参考,并请方家教正。
所谓“楞严经脉络”,就是传统称为“科判”部分,代表一经的逻辑结构或体系性,现代通常编写成既方便系统掌握,又方便随时查找的“目录”。我们称为脉络,因为脉络这个词汇比较形象,具体、易懂。我们会制成树形图,以便能直观地掌握和记忆。
传统上,过去注家,对《楞严经》主要内容进行科判的,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按传统教理行果体系科判,第二类按经文本身的原文提示科判,第三类现代学术式科判,最后介绍我自己的科判,并提出学习者借用他人科判方面的建议。
第一类 按传统教理行果体系科判
按传统的佛法三分或四分结构进行,分为“教-理-行-果”,或“信-解-行-证”,或在此基础上浓缩成三分:“教理-行-果”或“信解-行-证”,例如守培老法师(我非常敬仰这位有独立人格和独立见地的前辈长老)就是把《楞严经》主要内容分为“信解-行-证”三分的。近代有的解说者,参照密宗系统沿用的佛法大纲“见-修-行-果”四分,或其简化版“见-修-果”三分去掌握《楞严经》的逻辑结构,如如李钟鼎居士(元音老人)就把《楞严经》分为“见道-修道-证道-入圆觉海”四分。
◎守培《楞严妙心疏》的科判分为信解-行-证三分。
┌序分
│ ┌阿难请方便法门
├信解分(如来密因)┼世尊显示如来藏性
│ └合破因缘圆成密因
楞│ ┌能修之心
严┼修行分(诸菩萨万行)┼正修
经│ └助修
│ ┌觉路层次
│ ┌渐次果├文殊请名
├证果分(首楞严名) ┤ └疑问七趣
│ └顿超果
└流通分
―――――――――――――――――――――――
◎附:元音老人(李钟鼎居士)《楞严经讲记》按见-修-果三分作科判分为
他分为:见道分、修道分、证道分、精研七趣五阴,较为简明。但他关于《楞严经》的讲述目前似乎没有完全整理出来,所以后三部分的具体科判还看不到。
壹.见道分
一、开经缘起
缘起:其内容初述阿难至外地托钵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诱惑,几将破戒。佛陀知阿难被淫术所困,遂派遣文殊师利以神咒护持之。待阿难返回住所后,摩登伽女亦尾随而至。此时佛陀即为此女开示,而使之出家学道。
二、七处征心:⒈执心在内,⒉执心在外,⒊妄计潜根,⒋开合明暗,⒌合处随有,⒍计在中间,⒎一切无着。
三.二种根本;
四.十番显见:⒈明暗无亏,显见非眼;⒉动乃客尘,显见不动;⒊童耄观河,显见不灭;⒋颠倒名失,显见无失;⒌八还辨见,显见无还;⒍见性周遍,显见无杂;⒎心能转物,显见无碍;⒏心物一如,显见不二;⒐本无是非,显见超情,⒑非因非缘,显见离见。
五.二种妄见:1.别业妄见;⒉同分妄见
六、四科虚妄七大本真 (空不空如来藏):1.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2.七大本真:⑴地大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⑵火大 性火真空,性空真火;⑶水大 性水真空,性空真水;⑷风大 性风真空,性空真风;⑸空大 性觉真空,性空真觉;⑹见大 性见觉明,觉精明见;⑺识大 性识明知,觉明真识。
八、妙心不灭
九、三种相续(一)世界相续(二)众生相续(三)业果相续
贰、修道分(卷五、卷六)
(内容缺)
叁、证道分(卷七、卷八)
(内容缺)
肆、精研七趣五阴 中中流入大圆觉海(卷九、卷十)
(内容缺)
-------------------------------------------------------------------------
第二类 按经文本身的原文提示科判
按《楞严经》经文本身的原文提示进行科判,有其自身的严谨性:第一,由于印度佛经的制作,不仅与阿毗达磨论典关于佛法体系的逻辑结构不完全一致,更与现代学科体系规范不完全相同,往往是仅有一定的逻辑性,而内容往往带有自由联想的色彩,经常出现随文演绎。就是论典也免不了这种情况(如著名的《发智论》),大乘经书往往是文学体裁,结构与情节之间往往要协调,因此变易性更大。从这个角度看,按原文本身的提示进行科判更尊重原文,但逻辑体系上就会不那么理想;第二,按经文原文提示进行科判的注释,往往对经文功夫下得深,对经文本身钻研特别精细,注释特别详细,因此对学习者参考价值较高。虽然有过分琐碎的副作用,但按这个方面进行科判和注释的注疏,往往是有名的、重要的注本。历史上,有名的《楞严经正脉疏》、圆瑛法师《楞严经讲义》都属于这个类型。
按经文原文提示进行科判的科判,层次过多,枝节过细,往往反而使人陷入迷宫似的,现代人学习这种科判要做重新整理,主要是简化工作,也几乎是重新科判了。我们把比较普及的圆瑛《楞严经讲义》的科判进行了重新整理,放在这里,供养学修者。
◎圆瑛《楞严经讲义》的科判简化本(简称为“圆瑛科判”)分为:
┌序分
│ ┌佛定总名
│ │ ┌破妄心
│ ┌正修 —┼奢摩他路┤
│ │(成佛 │ └显真心
楞│ │妙定) │ ┌选根直入
严┼正宗分┤ ├三摩修法┤
经│ │ │ └道场加行
│ │ └禅那证位
│ │ ┌七趣(众生淹滞)
│ └助道———————┤
│ (护定妙法)P729 └五魔(有情堕落)
│
└流通分
(其科判原来太繁,上面作了简化。)圆瑛法法师的科判,符合经文本身的表述,但在理解上、逻辑严密性上问题较大。
圆瑛《讲义》科判的大段起止如下:
┌序分
│ ┌佛定总名令知诸佛修因证果P65(尔时佛告有三摩提名起)
楞├正修具示成佛妙定┼说奢摩他路领悟密因大开圆解P68(汝我同气以下)
严┤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P539(虽承如是法音起)
经│ └说禅那证益领住圆定真趣菩提P927(我辈愚钝起)
├助道别详护定要法P1005(七趣以下)
└流通分
----------------------------------------------------------------
◎楞严经新表解树形图:
近年,网上流行一个名为《楞严经新表解》的科判,是马来西亚佛界界的菩萨发心制作的,未注明源流,读上去似乎是圆瑛科判的改造本,今经整理并重排为树形图:
┌本经缘起
│ ┌第一次征心:佛破妄识无处
│ ┌征心辨妄(空如来藏)├佛说迷悟二种根本
│ │ ├第二次征心
│ │ └破妄识无体
│ │ ┌十番显见(带妄显真)
│ ├论见显真(空如来藏)┤
│ │(克就根性直指真心)└别业妄见和同分妄见(剖妄出真)
├奢摩他┼会通四科(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即性常住
│(令悟├揭示真心的实相( 空如来藏 )
│密因大│(圆彰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即性周遍)
楞│开圆解│ ┌为何忽生山河大地有情众生及业果(不空如来藏)
严┤) │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经│ ├世界成因与人生真谛┼五大为何不会互相陵灭(空不空如来藏 )
│ │ ├圆满彰显一心三藏(空,不空,空不空如来藏)
│ │ ├疑众生何因有妄(无明)自蔽三如来藏之真心?
│ │ └总结“剖析世界成因与人生真谛”
│ └总结奢摩他 ┌以因同果澄浊入涅槃义
│ ┌初发心二种先决条件┤
│ ┌舍妄趣真的先决条件┤ └从根解结脱缠入圆通义
│ │ └阿难疑根性断灭佛命击钟以验闻性不灭
│ │ ┌今日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结?从何处下手方得名解?
├三摩提┼解脱的程序┤
│(令向│ └如何是六解一亡的真义?如何是舒解结缚的伦类次序?
│耳根一│ ┌佛敕二十五圣各说法门
│门深入├圣者证道报告┤
│) │ └佛敕文殊选择(文殊独选耳根圆通)
│ │ ┌四重戒
│ └摄心修定的清净明诲┼设楞严坛城
│ └请咒、说咒、楞严经的殊胜功德
│ ┌十二类众生受生之因
├禅那:修证圣位的次第┼三种渐次
│(令向圆定 ├菩提之阶次
│ 直趣菩提) └文殊请问经名
│ ┌十习业因和六交报
│ ┌以戒助定:众生升沉轮替的因缘┤
│ │ └七趣(十因六报,三界,二十八天等)
├助行┼以慧助定:邪与正的辨识:五阴各有十种阴魔。
│ │ ┌何以五阴皆以妄想为根本
│ └以戒慧助定:消除五阴妄想法要┼欲破除五阴为当一并顿除或次第灭尽
│ └欲破除五阴须以何处为何阴的界限
└流通分
-----------------------------------------------------------
第三类 现代学术式科判
所谓现代学术式科判,是试图按现代西方的哲学体系或宗教学体系,对传统佛经进行逻辑地把握。这种尝试具有时代的烙印,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通过比较研究而加深理解的意义。所使用的逻辑结构往往有哲学式的“本体论-现象论(或知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实践论”体系,或宗教学意义上的“宗教体验-核心思想-行仪-实践”体系,或“教义-教理-行仪-实践”体系等。这样的科判法和解释,都是与现代日常语言和学术接轨的,因此,相对而言,通俗易懂一些。《楞严经》的现代式科判,以南怀瑾的《楞严经大义》的章节划分为代表。那是一部串解性质的书,一些现代从哲学和人文思想角度理解佛教的人,可能比较容易接受。
◎南怀瑾《楞严经大义》章节分法,前半部分是西方哲学模式的,后半部分是修道论模式的,简列如下:
┌第一章 本体论
├第二章 认识论
├第三章 自性之互变——身心之现状┐
楞严经┤ ├变现论(自性变现)
├第四章 自性之显现——世界 ┘
├第五章 修法原理
├第六章 修习的程序与方法
└第五章 修习的错误与岐路。
我把南先生的章节分法概括为:本体论-认识论-现象论(变现论(自性变现))-修道论(含修行误区)。
--------------------------------------------------------------------
第四 最后介绍我们自己的科判,并提出学习者借用他人科判方面的建议。
我对《楞严经》乃至各大乘佛经的逻辑把握方式,大抵是综合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佛教传统固有的“教(教导教诫)-理(原理)-行-果”体系,第二方面是经文本身的提示,因为有的经不是按照严格的逻辑体系撰写的,为示尊重原经,必须在经文本身中去找线索;第三个方面是现代中立化宗教学客观研究对宗教的结构剖视,一般来说应当是“教义-教理-行仪-实践-世用”(实际上,这也是我自己根据一些宗教学体系提炼出来的,是我自己掌握诸教的一种方法)。
我(惟海)对《楞严经》的分章,是以原文为主,适当参考现代哲学、宗教结构学的部分判析法作出的。
┌缘起
├⒈心性本体(征心)
├⒉自性功德(见性)
├⒊本如来藏(蕴入处界七大)
┼⒋流转还灭(生命迷悟观,卷四三种相续)
├⒌修道方法论(方向(圆通)与途径(耳根))
├⒍实修行门(戒心清净、持明方便、进道过程(行位)、经旨(经名)
├⒎生命境界与修道误区(升堕原理,趣道因果(七道有仙道),魔道(五蕴区域)
└结劝
如果按照达磨祖师“二入”(理入-事入)来理解,《楞严经》的前五章(前五卷半,至文殊说偈),示理入,主是是讲从耳根圆通悟理直入如来藏性,如经末所说“理则顿悟”是也;后四卷半,示行入,讲次第修证,如经末所说“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之谓也。
我的《楞严经科判》在原文中起止如下:
┌缘起:卷初“如是我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⒈心性本体(征心):"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⒉自性功德(见性):"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彼暗与通及与群塞亦复如是"
├⒊本如来藏(蕴入处界七大):"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烁迦罗心无动转"
┼⒋流转还灭(生命迷悟观,卷四三种相续):"尔时富楼罗弥多罗尼子~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⒌修道方法论(方向(圆通)与途径(耳根)):"尔时阿难在大众中……
│ 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性比丘尼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菩提心
├⒍实修行门(戒心清净,持明方便,进道过程(行位),经旨(经名):"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
│ 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⒎生命境界与修道误区(升堕原理,趣道因果,七道有仙道),魔道(五蕴区域):"说是语已
│ 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密印波怛罗义~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结劝:“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作礼而去”
------------------------------------------------------------------
现代人修《楞严经》如何借鉴前人的科判呢?我个人的建议是:(1)如果是初步学修者,按“教-理-行-果”四分体系,或“见-修-果”三分去掌握,原理有二:一是简明,容易记住,二者它是传统佛教固有的,不会出偏差;(2)如果是详细研究经文字词概念等为主,试图嚼碎嚼细,则宜学《正脉疏》和圆瑛《讲义》的科判。(3)如果是现代普通学习所谓“佛学”的人,当成本体论现代论哲学,当成人生哲学,当成心灵哲学,当成宗教哲学来研究,可以采用现代的哲学或宗教学的模式来掌握。我都不反对,只要有有助于大家掌握。
此外,有个提醒请勿忽略:《楞严经》是密乘经典,是讲三摩地法门的。密宗有密宗自身的套路,“首楞严”属于定学。这是大方轨,不能脱此而臆解,否则会离谱的。(圆满)
(说明:感谢SHJ法师把我在新加坡所讲的《楞严经概讲》和《楞严禅法》转录成文字。时间允许时我会整理成文,共佛友参考。惟海09年11月22日)
佛经,楞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