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增一阿含经白话文_瞿昙僧伽提婆

<- 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三卷 ->

第四十二卷

  白话文: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结禁品第四十六
  概要:首说禁戒有十事的功德,依次为:圣者所居之处有十事,如来的十力,亲近于国家有十种的非法,国王有十法,比丘之十法,十论、十义、十演之事,修十想的话,就能尽诸有漏,而成就无漏。
  四○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来以十事功德,而为诸比丘讲说禁戒。都是有关于圣众之增上等事。末后,并嘱咐当求方便,去成就这些禁戒,不可以使它有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十事的功德,因此,如来要和你们讲说禁戒(规制学处)。那十事呢?所谓(一)承事圣众(要奉事圣众),(二)大众要和合将顺(不可固执己见,要和顺圣众),(三)要安隐圣众,(四)要降伏恶人,(五)要使诸惭愧的比丘,不使其有恼,(六)要使不信的人,使其建立信根,(七)对于已经有信心的人,就应使其倍加增益,(八)在于现法当中得尽有漏,也使后世诸漏之病,都均除尽,(九)又使正法能得久住于世间,(十)应常念思惟:要以甚么方便,才能使正法久存于世。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十法的功德,如来和诸比丘们,而讲说禁戒(规制)。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成就禁戒,不可使其有失!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九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诸比丘讲说圣贤所居的地方有十事,三世的诸圣都常处在里面。所谓十事就是:(一)除五结,(二)成就六入,乃至(十)智慧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圣贤所居的地方,(境界)有十事,三世的诸圣,都常处在于里面。那十事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一)五事(五结)已除灭,(二)成就六事(六根对于六尘之解脱),(三)恒护一事(护心至于涅槃门),(四)将护(覆护)四部众,(五)观诸劣弱(弃除不正确之理),(六)平等亲近(舍弃寻求),(七)正向于无漏(思惟无浊),(八)依倚身行(静化其身),(九)心善解脱,(十)智慧解脱。
  (一)云何呢?比丘!五事已除呢?(比丘们!甚应叫做五事已除灭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五结已断(欲贪、瞋恚、惛眠、掉悔、疑等五分下结,已断灭),像如是,就叫五事已除。(二)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成就六事呢?于是,比丘!承六重之法(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感触、意知法,而能正念正知),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成就六事。(三)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恒护一事呢?于是,比丘!恒护其心之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而至于涅槃之门。像如是,就是比丘之恒护一事。(四)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将护四部之众呢?于是,比丘!成就四神足(1.集定断行具神足、2.心定断行具神足,3.精进断行具神足,4.我定断行具神足)。像如是,便为将护四部之众。(五)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观于劣弱呢?于是,比丘!生死的众行,都已灭尽(遣舍一切不正确的道理,如世间为常、无常,有边、无边等论)。像如是的,比丘,叫做观察于劣弱。
  (六)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平等亲近呢?于是,比丘!三结已尽(1.见结[我见],2.戒取结〔行邪戒〕,3.疑结〔疑正理〕等见惑已断灭),就是所谓平等亲近(已得须陀洹初果而预入圣流)。(七)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正向无漏呢?于是,比丘!除去憍慢心,像如是的,比丘!就是正向于无漏。(八)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依倚身行呢?(静其身心之行)。于是,比丘!无明已除灭(舍念清净,而得第四禅),像如是的,比丘!这叫做依倚身行。(九)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心已善得解脱呢?于是,比丘!贪爱等心已除尽。像如是的,比丘!叫做心善得解脱。(十)云何呢?比丘!甚么叫做智慧解脱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观察苦谛、集谛、尽(灭)谛、道谛,而能如实而知道,像如是的,比丘,叫做智慧解脱。
  这就是所谓,比丘!所谓圣贤的十事的所居之处,往昔的贤圣也居在于此处,已经居住,方会居住(将会居住于这种境地)。因此之故,比丘!应当念念除去五事(五结),而成就六法(六根之解脱),而守护一法(护心至于涅槃门),将护四部之众(成就四神足),观察劣弱(知道邪见邪论为劣弱而弃舍),平等亲近(断灭三结,正向于无漏(除去憍慢),依倚身行(得四禅),心得解脱(贪瞋痴等心已除),智慧解脱(知四谛而得解脱生死)。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来乃成就十力,而自知无着,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大转无上的*轮,而教人观察四谛、五蕴、十二因缘。比丘应当精进而修梵行,不可放逸,并承事诸佛,袒敬供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来已成就十力,自知为没有执着,在于大众当中,能作狮子吼,能转无上的梵轮,而度化众生。教人知道所谓这就是色阴,这就是色之集,这就是色之尽(灭),这就是色之出要(道)。依次而观察这就是痛(受)阴,就是想阴、行阴、识阴。就是识之集,识之尽,识之出要。其次应观察由于是,而有是,此生,则会生。无明缘于行,行缘于识,识缘于名色,名色缘于六入,六入缘于更乐(触),更乐缘于痛(受),痛缘于爱,爱缘于受(取),受缘于有,有缘于死(应为有缘于生,生缘于死),死缘于愁、忧、苦、恼,为不可称计的。由于有了此五阴之身,才会有了此集法的。
  如果此法消灭的话,则会消灭,此法没有的话,就不会有。而无明若灭尽的话,则行会尽,行灭尽的话,则识会尽,识如灭尽时,名色就会灭尽,名色灭尽的话,则六入会灭尽,六入灭尽之时,则更乐(触)会灭尽,更乐灭尽的话,则痛(受)就会灭尽,痛灭尽的话,则爱就会灭尽,爱灭尽的话,则受(取)就会灭尽,受灭尽的话,则有自会灭尽,有灭尽的话,则死会灭尽(应为则生会灭尽,生如灭尽的话,则死会灭尽),死灭尽的话,则愁、忧、苦、恼,都均会消除而灭尽。
  比丘!当知!我所证悟之法,乃甚为广大,为无崖无底,为断诸狐疑,安隐而处于正法的。如果善男子、善女人,能精勤的用心,而不使其有所缺乏的话,则虽然使其身体为枯坏,终究也不会舍弃其精进之行,而系意不忘。修行苦法,乃非常的不容易。应喜乐在于闲居之处,静寂的思惟,不可舍弃头陀之行,如现今的如来之现在的善修梵行那样。因此之故,比丘们!假若自观察之时,就应思惟微妙之法,又应观察二义,没有放逸之行,使其成就果实,至于甘露灭尽之处。如果当受他人的供养衣被、饮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不唐捐其劳(不使人没有功德),也使父母得到其果报,而承事诸佛,礼敬供养。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来乃成就十力、四无所畏,故能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劝人当求方便,去完成此十力、四无所畏(十力、四无所畏,都于经内略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来已成就十种力,已得四种无所畏,能在于大众当中作狮子吼的。那十种力呢?于是(是这样的):
  (一)如来对于是处(是道理),乃能如实而知道,对于非处(不是道理),也能如实而知道(知道物的道理,或非道理的智力)。(二)又次,如来知道处所(境界),知他众生的因缘处,所受的果报(知众生因果业报的智力)。(三)又次,如来乃知道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都如实而知道(知道众生的种种境界不同,如实而普知的智力)。(四)其次,如来乃知道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都能如实而知道(知道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五)其次,如来乃知道他众生的智慧的多少,都能如实而知道(所谓知众生的机根之上下优劣等智力)。
  (六)其次,如来乃知道他众生的心中所念的,都能如实而知道。如有欲心,就知道有欲心,无欲心的,就知道无欲心;有瞋恚心,就知道其为有瞋恚心,无瞋恚心就知道为没有瞋恚心;有愚痴心,就知其为愚痴心,无愚痴心,就知道为无愚痴心;有爱心,就知道为有爱心,无爱心,就知道为无爱心;有受心,就知道为有受心,无受心,就知道为无受心;有乱心,就知道为有乱心,无乱心,就知道为无乱心;散心的,就知道为散心,无散心,就知道为无散心;少心,就知道为少心,无少心,就知道为无少心;广心,就知道为有广心,无广心,就知道为无广心;无量心,就知道为无量心,有量的心,就知道为有量心,都能如实而知道。如定心的话,就知道为定心,无定心,就知道为无定心;解脱心,就知道为解脱心,无解脱心,就知道为无解脱心(所谓他心宿住随念的智力)。
  (七)其次,如来乃尽知一切所趣之心之道,或者为一生,或者为二生,为三生,为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一百生、一千生、亿百千生、无量生、成劫、败劫、无数的成败劫中的所谓:『我的往昔,乃生在于那个地方,名就是这样,字就是这样,食如是之食,所受的其中的苦乐,寿命的长短,死在于这里,生在于那里,在那里死,而生在于这里』等事,都能自忆如是的无数的宿命之事(知众生宿命之死生智力)。
  (八)又次,如来乃知道众生的生死之趣,用天眼而观察众生之类之或者是善色,是恶色,或者是善趣,是恶趣,随其行所种的,都能知道。或者又有众生的身、口、意之行恶业,而诽谤贤圣,而造邪见之业,在其身坏命终之后,生在于地狱中;或者又有众生,其身、口、意都行善,并不诽谤贤圣,都恒行正见,在其身坏命终之时,生在于善处的天上界,这就是所谓名叫天眼清净,观众生之类所趣之行(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的生死,以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
  (九)又次,如来之有漏已尽,而成就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上下二句为:由心的系缚解脱出来,由智慧而得解脱的)。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都能如实而知道(漏尽智力)。这就是所谓如来有如此的十力,名叫做无着,而得四无所畏,在于大众当中,能作狮子吼,能大转于梵轮。
  (十力缺一,杂阿含第二十六卷,谓:复次(其次),如来于一切至处道,如实知(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于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之至于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
  甚么叫做如来之得四无所畏呢?(一)如来欲言其已成等正觉,而如果有众生,欲说他为知者的话,就不会有此处(没有这道理)。假若又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陀,说佛陀不成等正觉的话,就无此处(没有这道理)。由于没有这道理之故,就获得安隐。
  (二)然而我今天欲说已尽有漏。假如又有沙门、婆罗门、天,或者是魔天,到来,而欲言未尽有漏的话,就没有这道理,由于没有这道理之故,就获得安隐。(三)又次,我所说的法,为贤圣之法,为得出要之法,能如实而尽于苦际的。假如有沙门、婆罗门、天,或者是魔天,欲来说此并未尽苦际的话,就不会有这道理的,由于没有这道理之故,就能获得安隐的。(四)又次,我所说的法,就是说造恶业的人就会堕入于恶趣的,假如有沙门、婆罗门来到,而欲说为非(没有这事)的话,则无此处(就不会有这道理的)。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如来有如此的四无所畏的。
  倘若有外道异学说:『那位沙门瞿昙,有甚么力量?有甚么无畏?自称为无着,为最尊的人呢?』你们就应持此十力,去回答他。假如外道异学又作如是之言:『我们也是同样的成就十力』的话,你们比丘们!就又问他而说:『你有甚么十力呢?』这时,外道异学,就不能回答的,就会逐增其惑哩!所以的缘故就是:我始终并不看见过有沙门、婆罗门能自称而说他已得四无所畏的,除了如来之外。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二
  大意:本经叙述有十念,如能修持的话,就能断诸烦恼。所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观、念安般(数息)、念身、念死等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十种念,如能广分别而修行的话,就能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憍慢、无明等烦恼的。那十种呢?所谓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止观、念安般(数息,算呼吸而除散乱心)、念身、念死是。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如有众生修行此十念的话,就能尽断欲爱、色爱、无色爱,以及一切无明、憍慢,都能统统除尽的。像如是的,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三
  大意:本经叙述如非法进出于王宫的话,就会有十种非难,因此,当一
  位比丘,就不应非法出入于王宫,以免被人诽议。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亲近国家的话,就会致有十种的非法(非法出入于王宫的话,就会有十种非难过失)。那十种呢?于是(是这样的):(一)如有人对于国家生起谋害之心,而欲弒杀国王,由于此阴谋,国王乃致于命终。其人民之类,便会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道士,乃数来往返(屡次进出)于王宫,这事必定是这位沙门所做的。这就是所谓初(第一)非法亲国之难。
  (二)又次,如有大臣叛逆国王,而被国王所收执,都被捉取而把他们杀害。这时,人民便会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道士,乃数来往返于王宫,这必定是这位沙门所做的。这就是所谓第二种非法入国之难。(三)又次,国家如亡失财宝的时候,这时,收藏的人(执事者),又会生此念:现在的这些宝物,乃是我恒常所守护的,更没有他人来入于这里的,会亡失,必定是这位沙门窃取的。这就是所谓沙门之第三种非法入国之难。
  (四)又次,国王的女儿,年在昌盛时(思春期),犹未出适(还没嫁出),其身便已怀妊。这时,人民便会作如是之念:在王宫内,更没有其它的人之往返,必定是这位沙门所做的。这就是所谓第四种非法亲国之难。(五)又次,国王如身抱重患,而中他人之药(被人毒害)的话,在于这时,人民便会作如是之念:里面更没有余人,这必定是这位沙门所做的。这叫做第五种的非法亲国之难。
  (六)又次如国王与大臣,都各共竞诤,都共相伤害的话,这时,人民便会作如是之念:这些诸大臣本来和王都共相和合,现在会有竞诤,这并不是他人,必定是这位沙门道士所做而演变的。这就是所谓第六种的非法亲国之难。(七)又次,如二国共斗,各争战胜对方。这时,人民便会作如是之念:这位沙门道士,数来在内(屡次往来于宫内),必定是这位沙门所献计的。这就是所谓第七种非法亲国之难。
  (八)又次,国王本来为一位爱好惠施,而都与民分财(常布施给人),后来却一变而为悋悔,不肯惠施与人。这时人民就会各生此念:我们的国王本来为一喜爱惠施的人,现在已变为悭贪,没有惠施之心,这必定是这位沙门所做的。这就是所谓第八种非法亲国之难。(九)又次,国王平常都恒以正法去取人民的财物,后来却一变而为以非法去取人民的财宝。这时,人民就会各生如是之意:我们的国王本来都用正法去取人民的财宝,现在却用非法去取人民的财宝,这必定是这位沙门所为的。这就是所谓第九种之非法亲国之难。
  (十)又次,国土的人民有时会普得疫病,都是由于宿缘所带来的。这时,人民却会误解而各生如是之念:我们的往昔之日,并未发生过甚么疾病,现在却各人都得罹患,死者乃盈满于路中,这必定是这位沙门大施咒术所致的。这就是所谓第十种非法亲国之难。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十种非法入国之难(屡入王宫会致麻烦的事)。因此之故,比丘们!不可再生心亲近国家(不可屡次出入于王宫)。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四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国王成就十种非法的话,就不得久存,会有很多的盗贼。假如国王能成就十种正法的话,就能久住于世间。如比丘成就十种非法,而不增善本功德的话,
  死后就会堕地狱。如果比丘成就十种正法的话,就能生上于天上。故应舍离十种非法,而奉修十种的正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国王成就十法的话,就不得久存,会多有诸盗贼的。那十法呢?于是(是这样的:)
  (一)如果国王为悭贪,由于小小不足轻重之事,便会生起瞋恚,并不观察其甚么义理不义理。如果国王成就此初法的话,就不能得久存,国内会有很多的盗贼的。(二)又次,如果国王贪着于财宝,不肯庶几(不施舍)的话,就是所谓国王之成就此第二法,就不能得以久存。(三)又次,国王如果不接受他人的劝谏,为人很暴虐,而没有慈心的话,就是所谓第三法,就不得久存的。(四)又次,国王会冤枉诸人民,会横取而系闭在于牢狱中,没有出期的话,就是所谓第四法,就会不得久存的。(五)又次,国王都行非法,相佐也不案正行,就是所谓第五法,就不得久存的。
  (六)又次,国王乃贪着于他色,远离于自己的妻室的话,就是所谓此国王之成就第六法,就不能得久存的。(七)又次,国王乃喜好于嗜酒,都不理官事,就是所谓成就第七法,就不得久存的。(八)又次,国王乃好喜歌舞戏乐,不理官事,就是所谓第八法,就不得久存的。(九)又次,国王恒抱长患(久年都在病中过着),并没有强健之日,就是所谓第九之法,就不得久存的。(十)又次,国王不信任忠孝之臣,翅羽非常的少,并没有强佐的人,就是所谓国王之成就此第十法的话,就不得久存。
  现在的比丘众也是同这一道理,如果成就十法的话,就不能增其善本功德,身坏命终之后,会入于地狱之中。那十法呢?
  于是,(一)比丘如不持禁戒,也没有恭恪之心,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初法的话,就不得究竟而有所至到(不能达到究竟的境地)。(二)又次,假若比丘不承事佛陀,不信其为真实之言的话,就是所谓的比丘之成就第二之法,就不得久住。(三)又次,比丘如不承事法,遗漏诸戒律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第三之法,就不得久住。(四)又次,比丘如果承事圣众时,都恒自以卑意(狭小之心)而不信他人的意见,不接受他人之言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第四之法,就不得久住。(五)又次,比丘如贪着于利养,其心不放舍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第五之法,而不得久住。
  (六)又次,比丘如不多学问,不勤加诵读翫习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第六法,而不得久住。(七)又次,比丘如不和善知识从事,都恒和恶知识从事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第七之法,就不得久存。(八)又次,比丘如恒喜于事役(杂事),不念念坐禅(不常打坐)的话,就是第八之法,就不得久存。(九)又次,比丘如果又着于算数(天文地理星数),违反道法,而就于俗事,不学习正法的话,就是所谓第九之法,就不得久存。(十)又次,比丘如不乐修于梵行,而贪着于不净(喜闹不爱静)的话,就是所谓比丘的第十之法,就不得久存(会灭慧命)。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假如成就此十法的话,必定会堕入于三恶趣,不能往生于善处。
  倘若国王能成就十法的话,便能得以久住于世间。那十法呢?于是(是这样的):
  (一)如果国王不着于财物,不生起瞋恚,也不会由于小事而引起怒害之心的话,就是所谓第一之法,便能得以久存。(二)又次,国王如能纳受群臣之劝谏,不逆他们的建言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二之法,便能得久存。(三)又次,国王如果常好惠施,都与民同欢乐的话,就是所谓第三之法,便能得久存。(四)又次,国王如果以法取物,不用非法的手段去强夺民物的话,就是所谓第四之法,便能得久存。(五)国王如能不染着于他人之色,都恒自守护其妻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五之法,便能得以久存。
  (六)又次,国王如果也不饮酒(不饮醉),心常保持不荒乱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六之法,便能得久存。(七)又次,国王如能不戏笑(非常的正经),能够降伏外敌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七之法,便能得久存。(八)又次,国王如能案法治化,始终都不阿曲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八之法,便能得以久存。(九)又次,国王常与群臣和睦,并不会竞争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九之法,便能得以久存。(十)又次,国王如没有甚么大病患,其气力都强盛的话,就是所谓第十之法,便能得久存。假若国王能成就此十法的话,便能得以久存,他人就不得奈何他。
  比丘众也是同于这种道理,如果能成就十法的话,就如屈伸手臂之顷,便生于天上界。那十法呢?于是(就是这样的:)
  (一)比丘如能奉持禁戒,如能戒德具足,不犯正法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初法,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生于善处的天上。(二)又次,比丘在于如来之所时,有恭敬之心,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此第二法的话,就能得生于善处。(三)又次,比丘如能顺从法教,都一无所犯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第三之法,就能得生于善处。(四)又次,比丘如能恭奉圣众,并没有懈惰之心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四之法,就能得生于天上。(五)又次,比丘如能少欲知足,不着于利养的话,就是所谓比丘之成就第五之法,就能得生于天上。
  (六)又次,比丘如能不自用意,都恒随于戒法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七之法,而能得生于天上。(七)又次,比丘如能不着在于事务,都常喜于坐禅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七之法,而能得生于天上。(八)又次,比丘如能乐在于闲静之处,不在于闹热的人间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八之法,就能生在于善处。(九)又次,比丘如不和恶知识从事,都常和善知识从事的话,就是所谓成就第九之法,而得生于善处。(十)又次,比丘能常修梵行,离开恶法,多闻,而学义,不失去其次叙的话,则像如是的比丘之成就第十法的话,就如屈伸手臂之项,生在于善处的天上。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如行十非法之行的人,就会入于地狱,因此,当念舍离十非法。对于十种正法之行,就应当共同奉持修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五
  大意:本经叙述外道异学,向诸比丘发
  问:他们的教法和佛的教法有甚么不同之事,诸比丘将此事白佛。佛陀则开示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的甚深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众多的比丘到了乞食之时,就着衣持钵,拟进入于罗阅城去乞食。这时,众多的比丘便作如是之念:我们要入城去乞食,时间还早,我们可以先到外道异学之处,去和他们相互论议。这时,众多的比丘便到了外道异学之处。当时,诸外道曾遥见诸沙门众之来到,就各各自相谓言而说:「诸位大德!请大家要寂寞,不可以出高声语言。因为沙门瞿昙的弟子,现在将来到这里。那些沙门之法,乃称誉寂寞的人。我们也应使他们知道我们的正法,同样的不乱辞,并没有乱的。」
  那时,众多的比丘,便至于外道异学之处,都共相问讯,然后都坐在于一边。这时,外道曾问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沙门瞿昙,都给与诸弟子们说此妙法,而你们这些诸比丘们,都能尽解一切诸法,而能自游戏于其法之中吗?我们也同样的与诸弟子们说此妙法,而自游戏于其中的。那么,我所说的,和你们的教法有甚么不同呢?有甚么差别呢?说真的,说法、教诫,都是同为一类而没有异的。」这时,众多的比丘听到外道异学之所说,也不称为善,也不说它为恶,就从座起,各退而去。
  这时,众多的比丘自相谓言而说:「我们应当将此义,持往去白世尊。如果如来有所解说的话,我们就应当念念奉行。」那时,众多的比丘进入罗阅城去乞食完毕后,即还至于寮房内,收摄衣钵后,就往至于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住在于一边。那时,众多的比丘就将此因缘本事,都尽向如来说明。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些外道异学,问此义后你们就应该将此语去回答他而说:『一论、一义、一演,乃至十论、十义、十演,说此语之时,有甚么义呢?』假如你们持此语去问他的话,那人就不能回答你的,那些外道异学们,就会遂增愚惑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并不是他们所有的境界之故。
  因此之故,比丘们!我并不看见有一位天,以及人民、魔,或魔天、帝释、梵天王等人,能回答此语的,除了如来,以及如来的弟子之从我听到的人,这些就不在其内。有关于一论、一义、一演,我虽然说过此义,但是由于何故而说此义呢?
  (一)一切众生都由于食而得以生存,如没有食的话,就会死亡。那些比丘都平等而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观察,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诸苦际,都同为一义,而没有二义。一论、一义、一演之义,我所说的,正是如是而已!(二)二论、二义、二演,我虽然说过此义,但是由于甚么而说的呢?所谓名与色是。甚么叫做名呢?所谓痛、想、念、更乐、思惟,就是所谓名(精神、意识)。甚么叫做色呢?四大,以及四大所造之色,就是所谓的色(物体、物质)。由于此为缘本,故名之为色。所谓二论、二义、二演,就是由于此因缘之故,我现在再阐述它。如比丘都平等的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观察,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其苦际的。
  (三)三论、三义、三演,到底是由于甚么缘故而说此义的呢?所谓三痛(三受)是。那三痛呢?所谓苦痛(苦受)、乐痛(乐受)、不苦不乐痛(舍受)。为甚么叫做乐痛呢?所谓心中会有快乐之想(会觉得快乐),并不会分散,就名叫做乐痛。为甚么叫做苦痛呢?所谓心中会感觉愦乱而不安定专一,都思惟若干想,就是所谓的苦痛。甚么叫做不苦不乐痛呢?所谓心中没有苦,也没有乐的感觉,又不是定于一,也不是乱想,也不思惟法与非法,都恒自寂默,心里并没有甚记忆,因此之故,名叫不苦不乐痛,就是所谓的三痛(三受)。如比丘平等的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观察,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其苦际。我所说的三论、三义、三演,正是如是而已!
  (四)四论、四义、四演,到底是由于甚么缘故,又说此义呢?所谓四谛是。那四谛呢?所谓苦、集、尽(灭)、道等圣谛是。甚么叫做苦谛呢?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苦、所欲不得苦,总而言之,为五盛阴苦(五阴炽盛所带来的苦),就是所谓的苦谛。甚么叫做集谛呢?所谓爱之本,与欲相应的,就是名叫集谛(所谓烦恼的总称)。甚么叫做苦尽谛(灭谛)呢?所谓其爱乃永尽无余,更不会再生,就是所谓的苦尽谛。甚么叫做苦出要谛(道谛)呢?所谓贤圣的八品道,也就是正见、正治(正思惟)、正语、正命、正业、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正定),就是名叫八品之道。若比丘平等厌患,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观察,正等而尽其苦际。就是所谓的四论、四义、四演,我所说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五)五论、五义、五演,我现在所说的,由于甚么缘故而说的呢?所谓五根是。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甚么叫做信根呢?所谓贤圣的弟子,乃信如来的道法。信那位如来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众佑(世尊),出现在于世间,就名叫做信根。甚么叫做精进根呢?所谓其身与心意,都并为勤劳而不倦,都灭不善之法,使善法能够增益,而顺心执持,就名叫做精进根。甚么叫做念根呢?所谓念根,就是指所诵不忘,都恒在于心怀,总持而不失,那些有为、无漏之法,始终不忘失,就名叫做念根。甚么叫做定根呢?所谓定根,就是指心中没有错乱,没有若干之想,都恒于专精一意,就名叫做三昧根(定根)。甚么叫做智慧根呢?知道苦,知道苦之集,知道灭尽,知道正道,就是所谓的智慧之根,这名叫做五根。比丘们!在于其中平等解脱,平等分别其义,平等尽其苦际。五论、五义、五演,我所说的,正就是所谓如是而已!
  (六)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的到底是由于甚么绿故呢?所谓六重之法是。那六法呢?于是(是这样:)比丘!常恒身行慈心,如果在闲净室中的话,就常如一心,为可尊可贵,恒常的和合,就是所谓的比丘之第一重之法(第一种法)。又次,口行慈心,始终并不虚妄,为可敬可贵,就是所谓的第二重法。又次,意行慈,不生起憎嫉之心,为可敬可贵,就是所谓的第三重的法。又次,如果得到法利的供养,钵内还有遗余的饮食等物的话,就与诸修梵行的人,平等的转施与他们,就是所谓的第四重之法,为可敬可贵的,又次,应奉持禁戒,没有脱失,为贤圣之人之所贵的,就是所谓的第五重的法,为可敬可贵的。又次,正见为贤圣的人得以出要,得尽苦际,使意不错乱,应和诸梵行的人等修其行,就是所谓的第六重之法,为可敬可贵的。那时,比丘们!平等的厌患,平等的解脱,平等的分别其义,平等的尽于苦际。六论、六义、六演,我所说的,正谓是如是而已!
  (七)七论、七义、七演,由于甚么缘故而说此事呢?所谓七种神识止处是。那七种呢?或者有众生,有若干之想,有若干种之身,所谓天,以及人是。或者有众生,有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所谓梵迦夷天(净身天)最初出现之时。或者有众生,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或者有众生,同为一身而有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或者有众生,为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是。(以下为多出:或者有众生,为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这就是所谓,比丘们!所谓七神止处。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平等而尽于苦际。七论、七义、七演,我所说的正为是如此而已!
  (八)八论、八义、八演,为我所说的,是由于甚么缘故而说这道理呢?所谓世间的八法,这是随着世间而回转的法。那八法呢?所谓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就是所谓八种法为随着世间而回转的。如果比丘在于其中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八论、八义、八演,我所说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九)九论、九义、九演,为我所说的,到底是由于甚么绿故,而说此的呢?所谓九众生居处是。那九种呢?如有众生,为若干种的身,所谓天,以及人类是。或者有众生,为若干种之身,而同为一想,所谓梵迦夷天(净身天,初禅的梵天),最初出现之时是。或者有众生,为一想一身,所谓光音天是。或者有众生,为一身而为若干想,所谓遍净天是。或者有众生,为空处无量,所谓空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识处无量,所谓识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无所有处无量,所谓不用处天(无所有处天)是。或者有众生,为有想无想处无量,所谓有想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连同无想天的众生,以及诸所生之类(无想天,通常都列为第五),为之九神止处(九有情居)。于是,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九论、九义、九演,为我所说过的,正就是如此而已!
  (十)十论、十义、十演,由于甚么而说的呢?所谓十念是。也就是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数息)、念身、念死,就是所谓的十念。如比丘平等解脱,乃至尽于苦际。十论、十义、十演,就是如是,比丘们!就是从于一,乃至于十的。
  比丘们!当知!如果外道异学,听到这些语之后,犹不能熟视颜色,更何况欲回答呢?如有比丘能解此义的话,在于现法当中,为最尊第一的人。再者,如比丘、比丘尼思惟此义,乃至十岁(十年间)的话,必定能成就如下之二果的:或者成就阿罗汉果,或者成就阿那含果(三果,不还果)。比丘们!舍置十岁不论(不要说须十年),如果在一年当中思惟此义的话,就必定能成就如上之二果,终皈不会中退的。比丘!暂且舍置一年不论,如果四部之众,能以十个月的时间,或者至于一个月,去思惟此义的话,也必定会成就如上之二果的,也不会中退的。且舍弃一个月不论,如四部之众,能在七日的中间,去思惟此义的话,必定会成就如上的二果,终究不会有疑的。」
  那时,阿难在世尊的后面,执扇扇佛。那时,阿难白佛说:「世尊!此法乃极为甚深,如果所在的地方,有如是之法的话,就当知道!便会遇着如来!唯然!世尊!此法名叫甚么呢?应当要怎样奉行呢?」佛陀告诉阿难说:「此经名叫十法之义,应当念念奉行!」
  那时,阿难,以及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一六
  大意:本经叙述如修行观察为十不净想的话,便能至于涅槃的境界。所谓十想,就是:白骨、青瘀、膖胀、食不消、血、噉、有常无常、贪食、死、不可乐等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修行十想的话,便会尽诸有漏,会获通而作证,渐渐的至于涅槃。甚么叫做十想呢?所谓(一)白骨之想(观身不净,如人死后,最后会化为白骨狼藉之相),(二)青瘀想(观人死后,皮肉坏烂,其赤黄瘀化为黑青之相)。(三)膖胀想(观想死尸膖胀水满,如韦囊之相),(四)食不消想(死尸被鸟所啄,为虫狼所噉,唯有残余之身在),(五)血想(从头至足,遍身脓血流溢,污秽涂漫之相),(六)噉想(虫蛆唼食,鸟兽咀嚼,残缺剥落之相),(七)有常无常想,(八)贪食想(食违逆想),(九)死想,(十)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就是所谓的,比丘们!修此十想的话,就能得以尽诸有漏,而得至于涅乐界。又是(再者,于是),比丘们!在此十想之中,第十之一切世间不可乐想乃最为第一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有人修行不可乐想,和持信奉法的话,则此二人,必定能超越次第而取证之故。因此之故,比丘们!如果在树下静处,或露天而坐的话,就应当思惟此十想。是故,比丘!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
  行!
  四一七
  大意:本经叙述有一位比丘,由于欲心重,而不能修行十想。佛陀为他讲说贪欲有种种的不净,应当要远离,令他重新思惟十想。比丘因之而悔过,而证阿罗汉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之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比丘白世尊说:「如来今天为诸比丘演说:『十想之法(如上经),如果有人能修习此十想的话,就能断诸有漏,而成就无漏之行。』但是如我来说。世尊!实在不堪任修行此十想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我的欲心很多的缘故。我的身心非常的炽盛,不得宁息啊!」
  那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现在应当舍弃净想,应当思惟不净之想,应舍弃有常之想,而思惟无常之想;应舍弃有我之想,而思惟无我之想;应舍弃可乐之想,而思惟不可乐之想。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比丘思惟净想的话,欲心便会愈炽盛;假如思惟不净想的话,便不会有欲心。比丘!当知!贪欲乃为不清净的,有如那屎聚那样的。贪欲也如鸜鹆(形如百舌鸟),会饶诸音响的;贪欲乃无返复,有如那毒蛇那样;贪欲有如幻化,如日之消雪那样,应该念念舍弃欲念,犹如舍弃冢间那样;欲还会自害自己,有如毒蛇之怀有毒那样;欲并没有厌患,有如饮咸水那样;欲乃难可以填满的,有如大海之吞水流那样;欲乃为多可畏,有如罗剎(暴恶鬼)村那样;欲乃犹如怨家,都恒当远
  离那样;欲乃犹如少味,有如蜜之涂在刀刃那样;欲乃不可以爱,有如路边之白骨那样;欲会现外形,如同厕所之生华那样;欲为不真的,如同那画瓶那样之内盛丑物,外见却很殊特那样;欲为没有牢固,也如聚沫那样的。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念念远离贪欲之想,应该思惟不净之想。你,比丘!应当忆起往昔之时,迦叶佛所奉行的十想,现在应当一再的思惟十想,这样,则有漏心便能得以解脱。」
  那时,那位比丘乃悲泣堕泪,不能自止,实时头面礼佛,白世尊而说:「唯然!世尊!我积愚惑已很久了,如来今天亲自演说十想,方欲远离贪欲。现在要自忏悔,以后更不再犯其罪!唯愿如来!受我忏悔其重过,原恕我从来不及忏悔之处!」
  佛陀告诉比丘说:「听允你的悔改忏过,不可以再犯!再者,如来与你讲说的十想,不可以不肯奉持。」
  这时,那位比丘听世尊的教诫之后,就在于闲静之处,克己思惟:所以一位族姓子,剃除须发,着三法衣,修行无上的梵行的原因,乃在于欲达成其所愿,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胎,能如实而知道。那时,那位比丘,便成就阿罗汉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结禁圣贤居二力及十念亲国无罣碍十轮想观想
  ((一)结禁戒经,(二)贤圣所居经,(三)(四)二经十力经,以及(五)十念经,(六)亲国经,(七)无罣碍经,(八)十轮经,(九)十想经,〔观想经〕。)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二完

<- 第四十一卷第四十三卷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增一阿含经白话文_瞿昙僧伽提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