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3集
六十三集
佛陀时代,印度一般人都认为我是一种常恒、自在者,要么执着生命中有一个不变的主体(佛法叫命即是身),或者认为身心之外有一个形而上的自在者(叫命异身异)。佛陀也因证悟了生命无我的真相而从一切天、魔、外道中出离。
佛陀教导我们从五蕴、六处观察认识自己,提示我们从一一蕴来观察,把什么当成了我:是即蕴计我,还是离蕴计我。当自己产生了单一、独有的观念,或以固定不变的态度面对人事物,就落入了有我的思惟模式。当自己生起非要如何不可或不能包容其它,也都是主宰欲的展现。
缘起是众缘和合就生起,虽然即蕴无我,离蕴也无我,可我们仍然在生命长河中相续不断、生生不息。虽无单一、实有、不变的造作的主体,但因果现象宛然显现,正体现了非常非断、不来不出、不一不异的缘起中道,这就是著名的第一义空经。
眼见色是缘聚而现的幻有,没有实在的主体生,无常变异、刹那灭尽,没有实在的主体灭,只有现象的起灭,没有主体在造作,阴阴相续只是在此有故彼有的法则下的缘起流转,是法尔如是的因果相续。唯有缘起理则下的法的显现,而没有实在的我的来去。这是佛陀从六处法门而引缘起胜义空的教说,也引发后来各派对我无法有的不同解释。导师提醒我们要弄清经中所说的“我无”,无的怎样的我?法有,是怎样的有?就不会陷入种种诤论。
佛陀在讲蕴观与处观,方法上还是有不同的。我们会把身心当成一个实在的整体,佛陀告诉我们这只是色心二法的聚集,在内外相知的认识活动中,就现起了五蕴,五蕴是从有情心识的住着而建立的;凡夫在五蕴上执我,我就建立在所边;六处建立在身心和合的生命总体上,六根的活动过程就是五蕴,所以五蕴与六处从根本上是同一的。在六处执我是建立在能边;蕴法门是别别说,处法是和合说;佛陀讲五蕴,多说从一一蕴观无常、苦而体会无我;讲处法门,虽也讲眼无常,更多的是讲眼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从根尘触缘起现象的当下直显无自性空。而我们或把五蕴身心执我,或把根尘触的生命活动执我,从而造作轮回之业。佛陀以蕴处安立有情,以依根缘境生识、触安立一切法,又以五蕴、六处安立世间,所以,导师指出,我们应对佛法以有情为中心、为根本的重要性时时把握,才能对后代诤论彻底了解。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