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佛经研究 > 阿含经 >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

<- 第六十一集第六十三集 ->

第六十二集

  《杂阿含经选集》讲记 第62集
  第六十二集
  无我是生命与诸法的实相,是佛陀体证发现的真理,是佛法与外道、世俗不共的特质,离开无我也不是究竟了义的佛法。那云何为我?我何所为?何法是我?我于何住?杂阿含396经中,世尊已给我们做了精要的回答。
  依根缘境生识,三和触而生受想思,这样,五蕴就现起了。五蕴是依有情认识活动上说的,我们正是在这内外关涉的综合上建立一个我,把身心的功能作用合起来叫我。事实上五蕴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全部,生命活动内外都没有一个单一独立的主体。我们的身心不可能单一独存,五蕴的现起必不离外在的存在,眼根不离色尘而存在,有情的心识(精神活动)依待于五蕴相对应的外界,内外接触,依各自经验不同而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受想思。佛在经中说,此等法名为人。我们就是在这个相续活动中建立了人的概念,构成了人的差别,一个个的就产生了,每一个都相对独立于其他而存在。在以六处为本的身心活动中成立了我,这是我们每个人营造的世间。
  对自己来说,我是这样的真实,不知道这内外和合的假名我,是在息息流变中,必然流向老病死,自己对此不能知觉,反而执为单一、实有和可以常在的。六处功能作用形成现起了五蕴,五蕴和合安立了假名我,而这假名的诸行生灭,只是因缘的聚散,没有实在的生,没有实在的灭,欲求一个实在的主体是不可得的,欲求有所依住也是不可得的。佛陀教导我们观察眼非我,眼触因缘生受非我,这就是似趣向涅槃的道迹。所以,平常于自己执取时,认真观察把什么当成了我、我是如何形成的。师父常教导我们:不管起什么感受,不管多美味、多感动、多难忘,它能保留多久?从这里来体会受的虚幻、非实,对自己来说,这些都是需要努力实践的。

<- 第六十一集第六十三集 ->

佛经,佛经研究,阿含经,杂阿含经选集讲记_宗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