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蒿芩清胆汤

    青蒿5~6克、淡竹叶9克、制半夏4.5克、赤茯苓9克、黄芩4.5~9克、枳壳4.5克、陈皮4.5克、碧玉散9克(布包煎),附注:碧玉散为滑石、甘草、青黛三药制成的散剂,药店中有成品。
    本方主治少阳胆经湿热郁阻,三焦气机不畅而见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胸闷呕恶,口苦吐酸,胸胁胀疼,舌红苔白腻,由于木郁犯土,胃中痰浊不化,土壅木郁,胆气疏泄不利,故脉见右手滑数,左手弦数,或见濡数之象。
    方中用青蒿苦寒芳香入少阳经以清透邪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郁火,二药清泄之中寓有芳化,共为主药。竹茹轻清化痰,除烦止呕,陈皮、半夏理气化湿,和胃降浊,赤茯苓利水化湿,共为辅药。枳壳理气宽胸,消闷除胀,为佐药。碧玉散清热利湿,引胆热下行,为使药。诸药相合俱有清胆、利湿、和胃、畅三焦的作用,故对感受暑湿时邪,寒热交作,寒轻热重者,也常用此方治疗。方中各药的用量,可根据地区和人的体质等适当加重。要深入领悟组方精神随证运用,不可拘泥死板。
    呕酸多者,可加左金丸;湿重者,可加草果、蔻仁;全身肌肉酸困痛楚者,可加生苡仁、桑枝、络石藤、蚕砂等;兼发阳黄者,可加茵陈、栀子、黄柏、车前子,去陈皮、半夏;胃热胀满者,可加厚朴、黄连。
    我曾用此方随证加减,治疗女青年原因不明的低烧。症见胸脘闷胀,胁肋不适,先冷后热,冷少热多,心烦,食欲不振,低热多发生在14~23时,后半夜渐渐消退,但次日仍作,久久难愈。舌苔白,脉象细数等。我常用的药方如下:青蒿15~30克,黄芩10克,银柴胡9~12克,竹茹6~9克,枳壳10克,陈皮9克,半夏6~9克(口渴者不用),地骨皮9~12克,生白芍9克,丹皮10克,秦艽12~18克,茯苓12克,香附9克,青黛6克(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5剂左右,如有效,再服15剂。有的服两月左右而愈。
    近些年来,对西医诊断的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胃炎等病患者,如出现胆经湿热郁而不化证候者,也用本方加减治疗。
    本方与小柴胡汤比较:本方主治湿热郁胆,三焦气机不畅,寒热如疟,热多寒少之证,主要作用是清胆、化湿、和胃;小柴胡汤则主治伤寒邪入少阳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呕恶不食,耳聋目眩,主要作用是和解表里,燮理枢机。本方多用于暑湿温热病,小柴胡汤多用于伤寒少阳病。本方清芬透达、辟秽化湿之力胜于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达腠理、达邪外出之力优于本方。本方长于化湿、清热而以祛邪为主。小柴胡汤和解达邪之中兼有扶助正气之功。 本方与达原饮比较:达原饮主治瘟疫或疟邪初入膜原,秽浊湿痰,遏阻于中,症见憎寒壮热,或一日二、三次或一日一次,发作无定时,头痛烦躁,胸闷呕恶,渐成只发热不憎寒,或傍晚热甚,舌质红,舌苔白厚如积粉者。本方则主治少阳湿热,三焦失畅,胃有痰浊,症见寒热如疟,热重寒轻,舌苔虽白,但不是白厚如积粉。达原饮功在芳香辟秽,除湿化浊,开达膜原,破结清热。本方功在清芳透络,化湿祛痰,清胆和胃。二方虽均有芳香避秽、化湿浊之效,但重点各有区别,用时要详审。
    若寒热往来,寒重于热,兼有正气虚不能抗邪外达者,不可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