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防风通圣散

    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各15克、生石膏、黄芩、桔梗各30克、滑石90克、甘草60克、荆芥15克、炒白朮15克、炒山栀15克,上药共为末,每服6~15克,加生姜3片,水一大盏,煎至六分温服。近代多按原方比例斟酌用量,作为汤剂服用,或水泛为丸剂,每服6~9克,温开水送下。
    大便自利者去芒硝、大黄;自汗者去麻黄、加桂枝;咳嗽痰涎多加姜半夏;头痛目昏加桑叶、菊花;两太阳穴处痛者,可加蔓荆子;体胖痰盛者,可加制半夏、化橘红、茯苓,适减当归、白朮。
    本方应用甚广,为解表通里、疏风清热之剂,凡属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风火壅盛诸证,皆可应用。主治内有蕴热,外感风邪,症见恶寒发热、头目昏晕、耳鸣鼻塞、目赤睛疼、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唾涕粘稠、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等;甚至胃火引动肝风而致手足瘛疭、惊狂谵妄。由于气血怫郁壅滞,胃经风热而致的疮疡肿毒、丹斑瘾疹、皮肤瘙痒、头面疮癣等,随证用之皆有良效。
    近代常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证加减,应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疖痈、败血症、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病而出现前述证候者。对于难治性头痛、偏头痛属于实证者,均有效果。
    近些年来,本方还用于减肥和预防中风。患高血压而体胖痰盛者可经常服用此方(加化橘红、半夏、茯苓),对预防发生脑血管意外(中风)有一定作用,尤其对大便经常干结者更为合适。
    本方初看起来,药味繁多,似偏杂乱,其实组方之意非常合乎经旨,所以此方问世以来,沿用甚广。方中取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发散以解表,使表邪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腑;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热邪从大小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故以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邪为患,肝木受之,以芎、归、芍和血益肝。再用黄芩清中上二焦火;连翘散气聚血凝而解全身毒热。重用甘草缓峻而和中,配滑石又有六一散利水泻热之意。白朮健脾而燥湿,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而于散泻之中又寓有温养之意。故喻嘉言赞誉本方是一个「汗不伤表,下不伤里」的有效良方,可以放心应用,且可常服。
    我在临床上,除用此方作汤剂,治疗上述诸病症外,还去麻黄、滑石,加羌活(后头痛)、白芷(前头痛)、蔓荆子(两太阳穴处痛)、生石决明、菊花(偏头痛)治疗各种头痛属于实证者。去滑石、山栀、芒硝,加赤芍10克、炙山甲6克、忍冬藤20克、白藓皮20~30克、苦参20~30克,治疗荨麻疹。去滑石、川芎、芒硝,加紫草、元参、生地、茜草炭治疗过敏性紫癜。去滑石、芒硝、麻黄、白朮、白芍,加赤芍、银花、地骨皮、升麻、白芷,治疗风火牙痛,齿龈红肿。最近治一青年女子(本院护士),面部皮肤发黑暗而微浮肿胀,致使面部很难看。我嘱其常服防风通圣丸,使大便每日达l~2次。另用荆芥9克、生地15克、当归9克、红花10克、白芷9克、白附子6克、麻黄9克、生石膏30克、白殭蚕10克、白蔹10克、苍朮9克,煎水内服,约服3周后,面部皮肤浮肿消退,皮肤变白,面现润泽,恢复了美观,患者非常高兴。中药之效果真是往往令人不可思议。
    本方去麻黄、芒硝、白朮、栀子,加桂枝,名双解散(《疡医大全》卷三十三),可用于表里皆实、皆热,能使表里证同时可解。方中桂、防、荆、薄、芎可以解表,芩、黄、翘、膏、滑可以清里。又有归芍和血,桔、草调气,表里气血,治疗全面,故名双解。主用于风热壅遏,痘疮初起,透而不显,便结尿赤,以及疮毒内外皆热之证。河间先生《宣明论方》中也有「双解散』,原方为益元散七两与防风通圣散七两相合均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葱白五寸,盐豉五十粒,生姜三片,煎至一盏,温服。此方加强了治暑湿的作用,故对「小儿疮疹,使利出快,亦能使气宣通而愈」,扩大了防风通圣散的治疗范畴,对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无问有汗、无汗,以及汗后杂症,便秘原黄,自觉不快,便可通解得愈。尤其在夏秋暑湿季节,此方更较适用。
    本方加人参补气,熟地益血,黄柏、黄连除热,羌活、独活、天麻、细辛、全蝎祛风,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九重9克,每服1丸,茶清送下,名祛风至宝丹,可用于防治中风,已病能治,未病能防。喻嘉言、陈修园等医家均称此方为「中风门不易之专方也」。
    本方与三黄石膏汤(生石膏、黄芩、黄连、黄柏、栀子、麻黄、淡豆豉)比较,虽然二方皆能解表清里,但三黄石膏汤辛寒味苦偏于清里热,祛风解表之力不如本方,主用于清热攻邪,因缺乏顾正之品,故不如本方「汗不伤表,下不伤里」。
    本方与五积散(方见后)相比,本方为解表清里之剂,主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内有蕴热;五积散为解表温里之剂,主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一切虚证头痛、脾虚胃弱、内伤生冷所致的恶寒发热(发热轻、恶寒重、苔白滑)等症,均忌用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