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泻症

    泻症多虚,亦未尝无实泻也。实泻之症,腹痛多不可手按,完谷不化,倾肠而出,粪门之边觉火毒烧焚,里急后重,与痢疾正复相似,但无鱼冻淤血而已。此乃火势偕水横行,土随水转,翻江破海而来。其势难于止抑。投之茶水立时俱下,投之米食即速传出,仍如故物。似乎膀胱不化,而脾胃无权,大小肠尽行失令。苟不治之得宜,三昼夜必然归阴。此等之症,万中见一,原不必细辨,然世既有此病之一种,吾又何可置而不论?世人用脾约丸亦佳,而终非一定不可移易之方。吾今特传一方,以治此症神验之极,方名收脾汤。先服未有止势,再服之无不止者,神方也。其虚症之泻,或脾泻,或肠泻,或肾泻,三症大约可包而治之,法亦不相远。惟是肾经之泻,不特不可止水,而兼且必须补水以止泻,人实难知。非补水可以止泻,盖水必得火而后能生,补水者又不可不补火也。补火者,补命门之火也。火在水之中,徒补火则火且飞扬而不能止泻。必于水中补火,则火得水而生,而水得火而止。其中实有至理,非漫然好辨也。但脾泻、肠泻与肾泻从何以辨其虚实哉?脾泻之虚,腹喜温而不喜冷,饮食能食而不能化,面色痿黄,手足懒惰,此脾泻之虚症也。方用燥脾止流汤,方中纯是健脾去湿之品,投脾之所好,土旺而水自归元也。肠虚之泻,腹中时时雷鸣,或作水声,大便不实,小便清长者,是此等之病。亦要健脾助气为妙,而佐之实肠之品,则泻可除而肠之气又旺,可以传导水谷也。方用补肠至圣丹。此方之妙,妙在鹿角霜下行而固脱。然不佐之人参健脾之药,虽用鹿角霜仍是徒然,止脱而终不能生气于绝续之时,挽回于狂澜无砥柱之地也。肾虚之泻必于夜半子时或五更前后痛泻三、四次,五、六次不等,日间仍然如病人者,此是肾泻,名为大瘕泻也。倘徒以脾胃药止之,断不能愈,必须用热药以温其命门为妙,方用温肾止泻汤。此方虽补肾而仍兼补脾,补肾以生其火,补脾以生其土,火土之气生,寒水之势散,自然不止泻而泻自止也。
    收脾汤
    黄连五钱  山药一两  薏仁五钱  车前子五钱  茯苓五钱  人参五钱  肉桂五分  水煎好,用米糕粉炒熟调服之。
    燥脾止流汤
    人参五钱  山药一两  芡实一两  泽泻二钱  吴茱萸五分  炒干姜五分  茯苓五钱  神曲五分  水煎服。
    补肠至圣汤
    人参三钱  茯苓五钱  薏仁一两  芡实五钱  肉桂一钱  山药一两  鹿角霜末五钱  水煎汤调服。
    温肾止泻汤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熟地八钱  附子二钱  肉桂二钱  车前子二钱  北五味三钱  山茱萸五钱  山药一两  薏仁五钱  巴戟天五钱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