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紫苏

    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ver.crispa(Thunb.)Hand.-Mazz.、尖紫苏Peri- lla frutescens (L.) Britt.ver. acuta(Thunb.) Kudo等的叶,亦名苏叶(《本草经集注》)。味辛,性温。入肺、脾经。功能:发表、散寒、理气、和营。主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并能解鱼蟹毒。内服:煎汤,6~9g。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皱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Perillaldehyde)约55%,左旋柠檬烯(l-Limo- nene)20%~30%及α-蒎烯(α-Pinene)少量。还含精氨酸、枯酸(Cumic acid)、矢车菊素-3- (6-对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Cyanidin-3- (6-p-Coumaroyl-β-D-gluco- side) 5 -β-D-glucosi-de]。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Isoegomaketone)等。
    尖紫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 ketone)、紫苏醛、α-蒎烯(α-Pinene)及β-蒎烯(β-Pinene)、d-柠檬烯、l-芳樟醇(l-Linalool)、莰烯(Camphene)、薄荷醇(Menthol)、薄荷酮(Menthone)、紫苏醇(Perilla alcohol)、二氢紫苏醇(Dihydroperilla alcohol)、丁香油酚(Eugenol)。
    紫苏中尚含铜、铬、锌、镍、铁等 11 种无机元素。
    药理作用:
    1. 抗菌作用 紫苏叶的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及弗氏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等均无抑制作用。紫苏叶浸膏对真菌有抑菌作用,其中所含的紫苏醛、柠檬醛起主要抑菌作用,两者并有相互协同作用,这是因为两种化合物均是单萜系醛类物质,其作用部位也类似。紫苏油对接种和自然污染的霉菌抑制力明显优于尼泊金乙酯。
    2. 解热作用 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生药)/kg 经口给药,对伤寒混合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紫苏叶水提取物与紫苏醛均有延长雄鼠给予巴比妥酸盐引起的睡眠作用。水提取物对大鼠的运动量有抑制效果,但紫苏醛的抑制效果却不明显。紫苏叶的甲醇提取物给小鼠灌胃也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催眠作用时间。紫苏叶中分离出的紫苏醛具有镇静活性,而且紫苏醛和豆甾醇具有协同作用。对紫苏延长睡眠作用的有效成分筛选发现,从紫苏中分离出的时萝芹菜脑对环己巴比妥引起的小鼠睡眠也有延长作用。
    4. 止血作用 鲜紫苏叶外用确有止血作用。紫苏注射液2g(生药)/ml对动物局部创面有收敛止血作用,使结痂加快,并能缩短凝血酶原时间,止血的有效成分可能是缩合鞣质类。临床研究表明紫苏制剂对子宫颈糜烂出血、息肉活检出血均有明显止血作用。研究表明:紫苏的止血原理是:①紫苏能直接作用于血管,有短暂的收缩作用;②紫苏有较弱的促进血小板凝集作用;③紫苏可促进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此血栓类似动脉中的白色血栓。血栓能机械性堵塞伤口,以达止血效果;④紫苏可缩短血凝时间、血浆复钙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说明其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对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影响并不明显。
    也有不同的研究报告认为紫苏可以延长不同动物的凝血时间,表明它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它的浓度与凝血时间呈线性相关,与经典的强抗凝血药肝素相似;紫苏制剂是粗制品,抗凝作用相对较小,肝素的抗凝机制比较清楚。而紫苏的抗凝血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根据实验报道:一是不论体内、体外实验,紫苏能抑制由 ADP 和胶原引起的血小板凝集,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使其减少有关凝血因子的释放而延长凝血时间。二是紫苏在体外可使血浆中TXB2 浓度下降,通过血小板内合成和释放 TXA2 的减少,减弱其对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而延长凝血时间。紫苏能降低血细胞压积的全血黏度,对一些凝血指标的影响不明显。
    5. 对代谢的影响 饲喂紫苏种子油的小鼠,在颈周围产生病灶性脱毛,而且在同样部位有皮肤损伤。紫苏油 0.35ml/kg 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醛做成肟(Oxim)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其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作用较缓慢。
    6. 其他作用 紫苏中多种成分均有药理活性,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引起的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尚有祛痰和平喘作用。
    紫苏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紫苏酮作为紫苏叶中促进小肠蠕动的有效成分,它可能是通过兴奋小肠环状肌而促进肠内容物通过小肠。
    紫苏叶的乙醚提取物能增强脾细胞的免疫功能,而乙醇提取物和紫苏醛有免疫抑制作用。
    紫苏粉提取物在油-水乳剂系统中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苏叶对放射性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紫苏梗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酶活性增长。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呕吐 苏叶、连翘各12g,黄连8g,姜汁5g。前三味药水煎取汁100~150ml,姜汁兑服。根据病情轻重,每日1~2剂,频服至呕吐完全停止。病之初期外感症状明显者加藿香10g,香薷8g;脾胃虚寒脘冷肢凉者加干姜10g,肉桂8g。如患者已服汤剂治疗原发病,则于应用本方基础上继用原汤剂。治疗33例,服药5剂内呕吐完全停止者18例,日吐次数减少一半以上者11例,无效4 例。〔陕西中医 1991;12(9):418〕
    2. 治疗寻常疣 将疣及周围皮肤消毒(疣体突出者可贴皮剪去),取洗净之鲜紫苏叶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钟,敷料包扎,每日1次。治疗20例,连续摩擦2~6次皆愈。〔中华皮肤科杂志 1965;(6):391〕
    3. 治疗子宫出血 将紫苏制成每毫升相当于原生药 2g 的水提取液备用,使用时以无菌棉球、纱布或擦镜头纸浸润紫苏液贴敷于出血处。结果:止血时间在15分钟以内者58例,在15~30分钟者 22例,在30~45分钟者6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79.6%。〔中医杂志 1988;29(8):49〕
    方剂选用:
    1. 治疗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2. 治疗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一升半,分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3. 治疗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4. 治疗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5. 治疗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6. 治疗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配伍效用:
    紫苏配伍藿香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外走皮毛通腠理而入肺经,内开胸膈化湿浊能入脾胃;藿香辛散风寒,芳化湿浊,醒脾和中,辟秽止呕。有解暑发表、化湿和中、醒脾开胃之功。二者伍用,共奏解表散邪、化湿理气、和中止呕之功效,用于治疗恶寒发热、汗出不爽、胸闷纳呆、呕恶欲吐、腹痛腹胀腹泻等因暑、湿、风寒而兼湿浊中阻所致之证。
    紫苏配伍生姜  紫苏散表邪而清头目,泄肺气而通腠理,功专解肌发表;生姜辛温,能发散在表之风寒。二者相须为用,可使其发表散寒之功效更著,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
    紫苏配伍香附、陈皮  紫苏发表散寒、宣肺理气畅中,香附行气解郁,陈皮理气和中。三者合用,有解表散寒,理气和中之功效,可治疗外感风寒,内兼气滞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闷者。
    紫苏配伍杏仁  紫苏解表散寒、宣肺利气,杏仁宣肺降气、止咳平喘。二者配伍,有解表散寒、理气宽胸、止咳平喘之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所致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咳喘等。
    【注意事项】
    宜忌: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服。
    毒副作用:紫苏中芳香性成分丁香油酚给大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1.95mg/kg,可引起大鼠后肢及下腭瘫痪,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α-蒎烯可引起皮疹、谵妄、共济失调、昏迷,并刺激胃肠等,吸入时可引起心悸、头昏、神经失调、胸痛、支气管炎、肾炎以及引起慢性接触性良性肿瘤。紫苏醇具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
    【医家论药】
    “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化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本草汇言》)
    “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叶本轻扬,则外感风寒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者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本草正义》)
    “紫苏,……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藭、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本草纲目》)
    “紫苏,气温,味辛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也。惟其性轻浮,故能散上膈及在表之寒邪。是故发表解肌,疗风寒甚捷,开胃下食,治胀满最良。入独活苍术,兼除脚气。同石膏白芷,亦治口臭。根下诸气略缓,体稍虚者为宜。驱痰降气,定喘,开心,润肺止咳。消五膈,破癥坚。利小大二便,却霍乱呕吐。表虚者禁用。”(《药鉴》)
    附药 苏梗苏梗(《药品化义》):为唇形科植物皱紫苏、尖紫苏,或同属植物白苏的茎。亦名紫苏茎(《雷公炮炙论》)、紫苏梗(《本草蒙筌》)。味辛、甘,性微温。入肺、脾、胃经。功能:理气、舒郁、止痛、安胎。主治:气郁、食滞、胸膈痞闷、脘腹疼痛、胎气不和。苏梗发汗解表之力远不及苏叶,但长于行气宽中、和胃止呕。临床常用其配伍陈皮、大腹皮、半夏、生姜等药治疗心腹气滞、胸闷呕恶、不思饮食者。此外,苏梗性微温而味甘,亦有理气安胎之功,常用于治疗妊娠呕吐、胎动不安者。内服:煎汤 5~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