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桂枝

    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嫩枝。味苦、甘,性温。入膀胱、心、肺经。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主治:风寒表证,肩背肢节酸疼;胸痹痰饮、经闭、癥瘕。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含有挥发油0.2%~0.9%,油中主要成分是桂皮醛(Cinnamic aldehyde),占70%~80%,为镇静、镇痛、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桂枝水煎得到6个成分:反式桂皮酸(Tran- scinnamic acid)、香豆精(Coumarin)、β-谷甾醇(β-Sitoterol)、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硫酸钾结晶及长链脂肪酸。
    桂枝的皮中还分离出3-(2-羟基苯基)丙酸[3-(2- Hydroxyphenyl)propanoic acid]和其他的葡萄糖甙。
    药理作用:
    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a. 镇静作用:桂皮醛250~500mg/kg灌胃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表现为自发活动减少,对抗甲基丙胺所产生的过多活动、转棒试验产生的运动失调及延长环己巴比妥钠的麻醉时间等。
    b. 镇痛作用:实验表明:桂枝镇痛作用较弱。小鼠鼠尾加压刺激法表明:桂皮醛无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对腹腔注射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则有轻度的抑制作用。桂枝的醇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对小鼠夹尾和烫尾所致疼痛无抑制作用。
    c. 解热作用:桂枝煎剂、肉桂酸或肉桂酸钠,对小鼠正常体温以及用伤寒、副伤寒疫苗所致发热兔,均有降温、解热作用。麻黄配桂枝对大鼠足跖部汗腺分泌有兴奋作用,因此,麻桂煎剂发汗作用可能与中枢有关。
    d. 抗惊厥作用:桂皮醛500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可延缓士的宁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时间,可减少烟碱引起的强直性惊厥及死亡的发生率。对戊四氮引起的惊厥则无效。
    2. 抗菌作用 桂枝醇提取物在体外能抑制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浓度为 25mg/ml 或以下;对白色葡萄球菌、志贺痢疾杆菌、伤寒和副伤寒甲杆菌、肺炎球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肠炎沙门菌、霍乱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平板挖洞法)。桂枝煎剂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也有较强抑制作用。
    3. 抗病毒作用 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桂枝煎剂(1:20)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 68-1株和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在鸡胚上,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以70%醇浸剂作用较好。
    4. 利尿作用 用含桂枝的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注(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故认为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其作用方式可能似汞撒利。
    5. 抗炎作用和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桂枝汤组方分析发现,在抑制炎性肿胀上,致炎后1小时,桂枝汤的单味药中,以桂枝的作用最强,芍药同桂枝有协同作用。桂枝的挥发油部分由呼吸系统排出,对呼吸道炎症有消炎作用。据实验报告桂枝成分桂皮醛有组胺释放作用,在给药20~60分钟内可引起皮肤荨麻疹。桂皮醛可引起兔的白细胞增加。
    在肾炎研究中,桂枝浸膏对嗜异性抗体反应显示出抑制补体活性作用,被认为有较强的抗过敏反应。
    6. 其他作用 桂枝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桂枝对血管的作用可因作用部位不同而异,并与配伍药物有关;桂皮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黏稠度,出现祛痰、止咳作用;适量桂枝有芳香健胃作用,桂皮醛能使肠胃蠕动亢进,排除肠中腐败之气体,而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醛有抗肿瘤作用,50μg/ml 给小鼠注射,对 SV40 病毒引起的肿瘤的抑制率为100%。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桂枝、甘草各10g,羌活6g,乳香、没药各5g,水煎服。治疗20例,结果基本治愈14例,好转3例,无效3例。〔新中医 1987;9(1):26〕
    2. 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 桂枝、麻黄各9g,茯苓、白术、泽泻、半夏、厚朴、杏仁、防己各15g,知母21g,薏苡仁、枳实各30g,黄芪60g,甘草6g。年轻体壮者用量酌增,老少体弱者用量酌减,每日1剂,水煎温服,日服3次,夜服1次。最好每日肌注长效青霉素1次,每次120万u,注射前先做青霉素过敏试验。治疗40例,显效33 例,有效4例,无效3例。〔辽宁中医杂志 1991;18(6):19〕
    3. 治疗面神经麻痹 桂枝30g,防风20g,赤芍15g。水煎趁热擦洗患部,每次20分钟,每日 2次,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共治疗30例,结果治愈26例,好转3例,无效1例。治愈时间为6~15 天。〔湖南中医杂志 1987;8(2):封四〕
    1.        治疗低血压症a. 桂枝、肉桂各40g,甘草20g。混合煎煮分3次当茶饮服。治疗117例低血压患者,均获效。一般服药后3天血压即上升,最快2天血压即恢复正常。〔中国农村医学 1985;(5):11〕
    b. 桂枝、甘草、附子(久煎)各15g。每日1 剂,代茶频饮。服用4~14剂时,血压正常或接近正常后,再服用10余剂巩固。治疗低血压症39例,其中随访28例,多数病例疗效巩固。〔黑龙江中医药 1988;(2):19〕
    4. 治疗虚寒性胃脘痛 桂枝、炒白术、生甘草各30g,生龙骨、党参各20g。共为末,过120目筛,每次5g,每日3次,红枣、干姜各5g,煎汤为引冲服(忌姜者用缩砂仁10g),20天为1疗程。治疗 20 例,痊愈12例,好转4例,无效4例。〔浙江中医杂志 1990;25(10):439〕
    5. 治疗消化性溃疡 桂枝12g,干姜10g,白芍、炙草、海螵蛸、黄芪、白芨各20g。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疗程间隔2天。治疗100例,治愈85例,显效13例,无效2例。〔陕西中医 1990;11(8):345〕
    6.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桂枝、芍药各15g,生甘草、麻黄各6g,白术12g,知母、防风各10g,附子30~60g(先煎1小时),生姜5g。水煎服,每日1剂。对顽痹经久不愈者加全蝎、蜈蚣、乌梢蛇、穿山甲各10g。治疗30例,治愈1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4例。〔时珍国药研究 1991;2(4):
    158〕
    7. 治疗坐骨神经痛 桂枝、牛膝各15g,白芍 30~60g,秦艽、当归、片姜黄各10g,苍术20g,防风18g,熟附子、甘草各6g。水煎服。治疗23例,治愈16例,显效5例,有效2例。〔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1991;5(4):36〕
    8. 治疗老年性皮肤瘙痒症 桂枝、杏仁各5g,麻黄、炙甘草各3g,赤芍、大枣各10g,生姜3片。随证加减。治疗53例,痊愈46例,无效7例。〔江苏中医 1990;11(11):19〕
    9. 治疗荨麻疹 桂枝、白芍、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12枚。痒甚者加蝉蜕9g,防风、白蒺藜各10g;风团鲜红加生地12g,赤芍10g; 风团苍白加当归10g,三七粉3g(冲服)。治疗10例,全部治愈。服药5剂以下而愈者3例,10剂以下而愈者5例,20剂以下而愈者2例。〔河北中医 1991;13(5):
    28〕
    11. 治疗冻疮 桂枝30g,川椒30g,生地30g,红花10g。水煎约4000ml,待至患者皮肤所能耐受的热度,直接浸洗患处。每天1~2次。如冻疮已破溃流水,加五倍子30g,地榆20g。共治疗30例,疗效满意。绝大多数患者用药1剂即愈。〔临床验方集锦.第1版.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16〕
    方剂选用:
    1. 治疗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各三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桂枝生姜枳实汤)
    2. 治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细切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伤寒论》桂枝汤)
    3. 治疗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桂枝附子汤)
    4. 治疗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5. 治疗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小建中汤)
    配伍效用:
    桂枝配伍白芍  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而解肌表;白芍酸苦微寒,和营敛阴。二者配伍,一温一寒,一散一收,寓散于收,寓收于敛,既可辛温透汗,又不致发汗过猛,可使风寒散而营阴不伤,自汗止而不留外邪。共奏调营卫、和气血、益阴止汗之功效,用以治疗表虚风寒外袭之发热恶风、头痛身痛而有汗者;或四肢酸楚、麻木疼痛等证属气血不调者。
    桂枝配伍柴胡  桂枝辛温,能开腠理、祛风寒,为太阳中风之主药;柴胡辛凉,透表泄热,能引邪达表而解,系透泄少阳之要药。二者伍用,既能发汗解表、通阳散寒,又能引热达表、透发少阳,共奏解表退热之功效,用于治疗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等太阳、少阳并病者。
    桂枝配伍茯苓  桂枝辛甘而温,温阳化气行水,可散水湿阴霾之邪;茯苓甘淡而平,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其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治其生湿之源。桂枝得茯苓则不发表而专于化气行水;茯苓得桂枝则温阳除湿。二者相使为用。有较强的蠲除水湿之功效,用于治疗心下痞满、心悸头眩水肿腹胀,小便不利等证属水饮内停所致者。
    桂枝配伍栝楼、薤白  桂枝温通胸中阳气;栝楼祛痰散结而开胸;薤白宣通胸阳,散阴寒之结。三者配伍,可温阳行气,豁痰散结,开胸除满,治疗胸阳不振,气滞痰阻之胸痹胸痛效果良好。
    桂枝配伍石膏  桂枝发汗解肌,偏治风寒表证,亦能通经除痹;石膏清热泻火,偏清气分实热,亦解肌腠之热。二者相伍,寒温并用,表里同治,共奏疏表散寒、清热解肌、通经除痹之功效,用于治疗表寒里热诸症及热痹之发热持续不退、四肢关节红肿热痛者。
    桂枝配伍桃仁、丹皮  桂枝温通血脉;桃仁、丹皮活血祛淤消癥。三者配伍,共奏通血祛淤之功,可治疗淤血内停之癥瘕。
    桂枝配伍吴茱萸、当归、川芎  桂枝温通血脉;吴茱萸散寒止痛;当归、川芎活血养血。四药合用,有温经散寒,养血祛淤之功效,可治疗冲任虚寒,淤血阻滞所致的月经失调。
    桂枝配伍炙甘草、人参、阿胶  桂枝温阳通脉;炙甘草益气养心;人参补脾而安神增智;阿胶滋阴养血。诸药合用,有益心气,养心血,振心阳,复血脉之功,可治疗气血不足之心动悸、脉结代。
    【注意事项】
    宜忌: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及阴虚阳盛之证、血证、孕妇忌服。
    毒副作用:桂皮醛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静脉注射132mg/kg;腹腔注射610mg/kg;口服 2 225mg/kg。
    桂枝对小鼠的毒性作用和半数致死量有显著的昼夜差异,白天的毒性和致死作用较夜间明显增强。
    【医家论药】
    “桂枝,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也。气味虽不离乎辛热,但体属枝条,仅可发散皮毛肌腠之间,游行臂膝肢节之处。”(《本草汇言》)
    “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用药心法》)
    “麻黄遍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本草纲目》)
    “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荣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之脱陷,降浊阴之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寒湿。”(《长沙药解》)
    “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淤,曰补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本草经疏》)
    “桂枝与薄桂,虽皆属枝条,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营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属肾气,肾气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阳故也。”“世医不悟桂枝实表之精义,似以此味能补卫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参、芪耶?盖四时之风,因于四时之气,冬月寒风伤卫,卫为寒风所并,则不为营气之并而与之和,故汗出也。惟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风,又通血脉,故合于白芍,由卫之固以达营,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本草述》)
    “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虚以桂补之;卫有风邪,故病自汗,以桂枝发其邪,卫和则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本草衍义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