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五十二集第五十四集 ->

第五十三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五十三集 1981/7台湾圆觉寺档名:08-02-53
  第十六页后面「妙音菩萨品」。前面介绍过: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由持法华经。得现一切色身三昧。】
  『持法华经』,这句要特别注意到,不是仅仅念诵这部经文,就叫做「持法华经」。一定要晓得,这个经就是我们自性,正如同前面所说的「此经直指自心见性成佛」,所以才『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由此可知,一切功德的现前必定是从三昧现前,三昧就是禅定,就是一心。今天继续给诸位介绍是妙音菩萨,经上说:
  【此菩萨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此菩萨』是指妙音菩萨。一切众生的语言是相当的复杂,我们不要讲他方世界,单单我们这个地球上,甚至於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言语都有许多种。如果一个人要想能够普遍的都能够懂得,这是桩相当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并不是说完全做不到,因为在理论是可以讲得通的。如何能够达到理事圆融,理事不二,这个境界就能现前,在一般讲这都是大菩萨的境界。如果我们以唯识的道理来说,总是七地以上,可以说都是妙音菩萨。为什么?因为七地再上去就到不动地,不动地见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里面所含藏的无量无边种子,他都见到了。我们也可以说,宇宙万有的实相,到这个时候才亲证得。一切众生的言语当然也不例外,这是在理上说得过去的。一般来讲念佛理一心不乱,是从初住就证得,我们这都是讲的圆教,初住就证得了。当然初住以上这些明心见性的菩萨,对於一切众生言语逐渐的通利,可是要到究竟,这个通达便利是在七地以上,也就是经里面常讲的「广长舌相」。此地说的当然这是妙音著重在说法,说法一定要现身,不现身就不能说法,现身必说法,说法与现身是不相离故。
  这个讲义里面,诸位细细的去看看,经里面有些表法的地方,此地也给我们指出来,其所表的可以说无不是以心法。真心一定是从中道当中显现出来,如果我们执著有个中道,真心还是有障碍。因此古德给我们说,「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话说得是不错,我们能不能入这个境界?还是不能。为什么不能?我们听了这个话,二边不立,中道不存,这就落空,就执著个什么都没有了。所以凡夫这说有则执著有,说无就执著空,总不能说是有无一切都不执著。再给诸位说,如果一切都不执著,万法通利,一切通达。其实我们的真心所起的作用,就在眼前,没有一刹那的时间中断过!为什么原因我们见不到?真心是觉,《起信论》里头说得好,一切众生「依本觉而有不觉」,这是说明我们迷惑的所以然,迷惑的根源。《楞严》里面说得尤其是好,《楞严》跟我们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知见是真心显现,正是所谓的「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可是你在里面立知就错,立是建立,立知是什么?起了分别,起了执著,在这里面生起见解,这就是立知就错了。所以佛教给我们离言说、离名字、离心缘,为的什么?恢复我们的真心,恢复我们的正觉。这个地方有几句话说得很好,在底下第五行,你看最后一句:
  【众生一念心动。则具百八烦恼。】
  『百八』,是无量无边烦恼归纳一百零八类。所以诸位看到这个文字,千万不要以为烦恼只有一百零八种,每一种里头都无量无边。从哪里生的?从『一念心动』,心怎么动?就是你六根接触外面的境界,你动了心。不动是真心,这一动就是妄心。《唯识简介》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说明妄动,这一动才有唯识好说,不动根本就没有唯识,哪来的唯识?唯识也不是究竟法。究竟,究竟根本就没法,「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唯识也没有。所以虽然讲中道了义,也都是方便说,我们不要迷在里头,你看到这些东西,心一动就迷了,就迷在里头。所以真正修行人,这底下讲圣人,你要是真正修行人你就是圣人,圣人跟非圣人差别在哪里?就非圣人在境界里头动心。
  【圣人了达即动非动。】
  动静不二。
  【超百八烦恼。而证清净实相。】
  在此地怎么叫『即动非动』?即动是依他起,诸位要晓得世出世间法都是依他起,有为法是依他起。无为法,我们讲真如无为,真如无为不是依他起,是圆成实的,但是真如无为的名字是依他起的。依他起是假的不是真的,它是假的随它怎么动,动也等於没有动,这是说明了依他起动即非动。这个动你不必去止它,四时的运行,日月经天它在动,你用不著去止住它,为什么?晓得它是依他起性,不是真的。而且假的动跟不动是不相妨碍的,正如佛在《楞严经》上说,虚空不碍万相发挥,没有障碍。这个遍计所执也是依他起的,这个情形我们都要晓得。如果你要是执著这就是病,这就生烦恼;不执著就是解脱,就超越烦恼。所以问题就在执著,执著是迷,不悟也是迷,不悟那个迷是属於所知障,执著的迷是属於烦恼障。我们如果要想证得『清净实相』,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道理明白了自己才真正放下,放下什么?放下遍计执。明了依他起,这就是二障都破了,自己心里头确实没有。但是我们在用事的方面,在待人接物的方面,还必须要用遍计执,这个执著即是非执著,自己心里头没有。为什么跟一切众生接触的时候要用遍计执?譬如说这是什么?扇子,扇子就是执著。一切众生都执著叫这扇子,我说不是扇子,那个众生说我头脑有问题。这叫什么?这叫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相。
  自己有没有执著?没有,随众生的执著而执著。但是众生的执著是迷,菩萨的执著是觉,不迷,就在众生执著当中唤醒你的自性,令他觉悟执著是病。到你成佛、成菩萨,你住在世间,所示现的必定同於世人的执著,那是外表。这是我们在讲席里头跟诸位说过很多次,与人相处的时候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这是对人是如此;对自己是一味清净平等,本来无一物。所以自己住的是一真法界,是寂光净土;与别人大家在一起的,所住的是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与寂光净土不二。我如果是入了这个境界,我坐在此地是坐在常寂光中,你们和我在一起这凡圣同居土,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千万不要执著,我们这个世界还有个常寂光世界,那就错了,不晓得四土就是一土。为什么会有四种不同的境界?你用心不一样,你才真正明了,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你的心清净到极处,这个世界在你的感受里面就是常寂光;如果你分别执著不断,在你感受里头是凡圣同居土,的确境随心转。在这品经里面跟我们说了一尊佛,这一尊佛的德号:
  【佛号净华宿王智者。】
  这尊佛的德号是表:
  【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以如是因发起宿智。於诸法中得自在故。】
  这两句很要紧,这是佛表法,法是自性之法,佛也是自性之佛。所以我们闻佛名就觉悟自心,这是常讲的所谓是闻法要在消归自性,这就是讲消归自性。『远离百八烦恼』,是哪百八?我们不必去找这个麻烦,《百法明门》里面归纳为二十六种,你把这二十六种搞得清清楚楚的就行了,愈是多了愈记不住。不但记不住,记住了也是增长分别,不大容易提得起观照的功夫,所以你牢牢的记住这个二十六种就好。这二十六种烦恼要一起现行,立刻要能够提得起观照的功夫,这叫修行,叫用功。譬如在境界里面起了贪心,在世间法里面起贪心错误!佛法里头起贪心也错误。你们想想看,要断的是断贪心,不是断贪的对象,如果从贪的对象来说,就是有果报胜劣之不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不能了生死,不能明心见性;我们念佛想得一心不乱,得不到一心。譬如说世间我们贪图福报,贪图功德,贪图一切善业,这个果报将来都是六道里面三善道的业因,这不能解决问题。佛法都不贪,何况於世间法!佛在《金刚经》说得好,「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法就是指的佛法。一乘佛法都不贪,为什么?真如本性当中也没有什么一乘佛法,我们的自性清净心才真正能现前,这是你得证实相的净因,实相就是自己的真实相。
  由此可知,断烦恼是入门初步的功夫,佛法是把这个摆在修行里面,入门的第一步。儒家做学问也是把这个列在第一步,你看《大学》,《大学》是儒家的方法论,一开端「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破烦恼障,物是什么?物欲,五欲六尘;格是什么?格是格杀。就是佛法讲的远离,格物就是断烦恼,物要不除去,物欲不除去,它障碍你的智慧。所以格物,功夫就是禅定,致知的功夫就是开慧,致知是破所知障,般若智慧现前。所以此地「远离百八烦恼,为实相之净因」,就是儒家《大学》里所讲格物的功夫,格物的效果。『发起宿智』,「宿」是本有的,清净实相当中本来具足的真智慧,智慧现前,这就是致知。致知的效能『於诸法中得自在』,一切世出世间法里头得大自在。你看《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的功夫就包含著有远离烦恼、「发起宿智」,也就是儒家格物致知的功夫。儒家格物致知底下所达到的「诚意正心」,诚意正心在此地就是清净实相。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诸法中得自在」,儒佛无有二致,是一样的事情。可是佛法比儒家讲的要详细得多了,那就是佛法的经典分量多,儒家总集合起来不过十三经而已!你看看佛法的经典多多少?当然佛法对於这些事理说得清楚。这个一段是教给我们如何去学习,修证的真实功夫,这里所讲的是一切行门里面的总纲领,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哪个法门,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是一定要求内心的清净。在佛法称之为三昧,称之为禅定,得定之后,这心清净之后自然生智慧,这个智慧不是学得来的,是你清净心中本有的。智慧一现前「於诸法中得自在」,怎么个自在法?你们看这一段倒数第六行当中,我念一念:
  【转八万四千尘劳。为八万四千法门也。】
  你看看自在不自在?『尘劳』是烦恼,原来你是有八万四千烦恼,现在你有八万四千智慧,变成法门,这就是自在,法门就叫菩提,转烦恼成菩提。真有这个事吗?你念了《坛经》,你看看六祖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就是得自在!他为什么心中常生智慧不生烦恼?因为他那个心是本来无一物,所以他心里常生智慧;我们的心里拉里拉杂的东西太多,就生烦恼。实际上本来是智慧,是『八万四千法门』,因为我们自己在境界里头起心动念,把「八万四千法门」转变为八万四千烦恼,这是自己搞出来的自作自受。如果我们把这个心里面一切妄念舍尽,又恢复到本来无一物,你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就生八万四千智慧,就常生智慧。智慧传授给别人就是法门,就对他受用来说,就是法门。像《华严经》五十三参里面,诸位去看,这些善知识们,每个人他所得的法门,把这些法门都传授给善财童子,这就是讲代表的八万四千法门。「尘劳」是本无的,迷了法门叫尘劳烦恼,悟了尘劳就是八万四千法门。由此可知,尘劳与法门原本不二,就是迷悟上建立的名相,悟了叫法门,迷了叫尘劳,其实是一不是二。所以才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它原本不二,这里面所现的差距不过是迷悟而已。这里说:
  【尘劳染也。法门净也。】
  心清净,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是法门,什么法门?了生死出三界,证无上菩提的法门。再给诸位说,这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我们心在境界上一染著,诸位要晓得,这一染著就是属於妄心,八识五十一心所就落在这边去;不染著呢?不染著就是本性,真如本性。所以悟了的人即染而净,并不是离染求净,是即染而净,他自受用的是真如本性这边,他受用的是八识五十一心所的那边,泾渭分明不会搅成一团。我们今天的麻烦在哪里?自受用的那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他受用的也是八识五十一心所,这叫迷。二乘人虽然觉,但是觉怎么样?二乘是正觉,可是还是迷,迷在哪里?他有所知障,物是格了,他没有致知的功夫。所以说只有定,没有慧,自己住在清净的境界里面,对别人也是清净,这清净就不起作用,不能和光同尘,不能随类化身,所以有体无用。我们凡夫什么?有用无体。佛与大菩萨是有体有用,自己住的是清净,对别人所示现的,与别人完全一样,随类化身,随心应量,这就是叫不坏世间法。底下有几句话说得好:
  【非离尘劳而有法门。即尘劳而为法门。故曰莲华 。】
  这佛门里以『莲华 』来表法,「莲华 」是什么?是即染而净,这叫真净。莲花的根生在污泥,这个泥代表的六凡法界,六道轮回;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净的代表的四圣法界;花开在水的上面,就是四圣六凡他都离开,这叫真净。所以它不是染净之净,超越了染净这叫真净,超越染净又不离染净,即染净而超染净,佛法用莲花表这个意思。倒数第三行这个两句很要紧:
  【即尘劳而为法门。非根本智。莫知分齐也。】
  『根本智』不现前,『即尘劳而为法门』,这个事情太不可思议。『分』是分位,『齐』就是讲等於,这一法等於那一法,那一法等於这一法。齐就是整齐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法法平等,无有高下!这要根本智现前,才能够见得到,根本智是什么智?无分别智。诸位想想,我们的心妄念都息了,在一切法里头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万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是天堂里面你没有乐受,地狱里头也没有苦受,天堂跟地狱平等的、不二的。我们今天在这个境界里不平等,不平等是什么?是分别心在作祟,分别心是第六意识,是妄念,不平等是假的,平等是真的;平等是不变的,不平等会变的;会变的就是假的,不变的是真的。那个不平等怎么会变?随著你的心分别在变。心清净一切都不分别,这是真的,为什么?这个相永远是这个相,其中没有任何差别。根本智就是六度里面的般若智慧,怎么得来的?不是在天天听讲会得来,不是到处去参学会得来的,不是的。是从禅定当中得来的,禅定是从哪里得来?禅定是从精进得来的。精进从哪得来的?精进从忍辱得来的。忍辱从哪里得来?忍辱从持戒得来的。持戒从哪里得来?持戒从布施得来的。
  你们去想想看,这是有阶层的、是有次第的,我前面都不要,我就来学根本智,这做不到的事情,这没法子。虽然经上讲的有顿超,那是不错,那个顿超之人,我们这一生看到他没有次第修,前生呢?再前生呢?一定的道理!他还有前世,我们看到是现前这个阶段。好像人家博士班举行毕业典礼,请我们去观礼,我们去看这一刹那,你看他博士班毕业。你没有看到他以前念大学、念中学、念小学、念幼稚园,还有这么长的时间你没有看到,你那里很开心,他得博士学位,前面是渐修,你现在看到他是顿超。我们多生多劫以前也是在那里渐修,今天我们功夫一加行、一努力,我们也就可以顿超。最怕的是什么?怕自己我不行,我怎么会成就?我的根性很劣,罪障、业障深重。自暴自弃,这一生又空过了。好,下课。

<- 第五十二集第五十四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