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四十二集第四十四集 ->

第四十三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十三集 1981/7台湾圆觉寺档名:08-02-43
  第十四页,昨天讲到第四行「自心实相,亦复如是」。今天我们接著看下面的文:
  【若以文字语言诠量。则前后古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不可胜言。安能齐致其化。以其无音故。一切莫能逃其威令。然实相之理。无言不碍於言。故亦以三乘教化。】
  这个一节是说佛教化是基於平等一如的基础,平等的基础就是建立在无言之教,如果有言、有念那真是千差万别。要想叫一切众生都能够接受佛陀的教化,各个都能够证果,谈何容易?如果我们晓得无言之教,歇心之教,《楞严》里头所说的「歇即菩提」,无论是圣、是凡、是善、是恶,念头一歇就成佛了。我不管你这个念头是善也好、是恶也好,正是佛门里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为什么?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邪念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清净心中本无一物,所以说有都是妄,息了妄就证真,可见得这个佛法确实是基於平等的基础上。在一切大经里面告诉我们,性是平等的,我们见,见性是平等的,里面决定没有分别。闻性是平等的,六根根性是平等的,为什么?六根根性无念,无分别、无言说,一切明达平等一如。但是妄念才起就不平等,就有前后、古今、圣凡、邪正、是非、人我,所有这个相对的不平等的法统统起来。世间人不晓得这个事实真相,这些种种不平等都是虚妄,都不是真实的。《圆觉经》里面教我们「离幻即觉」,这些虚妄是幻化的。《金刚经》里面讲「如梦幻泡影」,如果都在梦幻泡影里面做活计,这是错误。这个生无量的烦恼,造无量的罪业,受无量的苦报这个冤枉,本来没有这些东西。所以真言是无言,无音之音这就叫威音。为什么我们称为他威德?就是一切众生同时都能够达到教化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后面又说『实相之理,无言不碍於言』,如果言语无言有障碍,佛示现的四十九年还能说这些经吗?所以我们晓得,言即无言,这是佛法教学殊胜的所在,也就是与世间法教学不相同的所在。佛的言说是从无言里面生出来的,本无言说,从无言说里面建立言说。所以这个言说的基础是无言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而无说,无说而说」,确实没有说一个字。为什么我们觉得佛说了四十九年法,说了这么多?我们是著相不了解佛说法依据的基础,不知道,以为是跟我们自己同样的境界。这就是所谓凡夫眼睛里面看佛,佛也是凡夫,这个理就是在此地。真正是境随心转,没有悟入一乘,每个人的境界都有很大的差距,每个人的思想、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纵然是学佛,每个人的见解也不相同,这就是没入一乘,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没得一心。如果得一心以后差距就缩短,渐渐就接近;到了如来果位上那完全相等,一丝毫的差别都没有。为什么?真正做到了无言,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要问诸佛到了这个境界,佛佛道同,佛与佛没有差别,佛与菩萨有没有差别?佛与我们众生有没有差别?我们与佛有差别,如果佛与我们也有差距,他也是众生。佛与我们没有差别,佛与一切众生都没差别,在他那个境界里面是什么境界?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无差别!无差距是真实相,有差距是虚妄相,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
  我们学佛无非就是要转这个境界,相随心转,心转外面境界就转。决定不是说外面境界转,我们的心就转,这个修行法是很不容易有成就。为什么?心随境转,你不能够做到境随心转,心是主宰,心是能变,境界是所变。所变的它随著能变转,这是如理的、合理的,境随心转是合理的,应该是这样;心随境转这就颠倒,这就错误。我们晓得这个道理,佛所说的一切法是无言说当中建立的言说。我们接受佛法的人也晓得这个道理,与这个理相应、相契合,这才能够入门。那就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给我们讲,我们接受佛法要「离言说、离文字、离心缘」。换句话说,佛是无言说当中建立的言说,我们是无听闻当中建立听闻,这样就相应。所以「无言不碍於言」,无闻不碍於闻,言与无言是一。像前面比喻水的波的比喻一样,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听与不听是一,听与无听是一,这样才能够入不二法门。佛法里面所讲的三乘佛法、五乘佛法,都是以这个基础来说。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这个基础,一乘佛法也好,二乘也好、三乘也好、五乘也好,晓得它是平等法,并没有高下。我们不能说这一乘法比二乘要高,人天小法比不上声闻缘觉,这个完全是凡夫眼睛里面看的,圣人眼睛里是平等的。你们想想为什么平等?平等在哪里?如果诸位深深了解「歇即菩提」,你就晓得,是法平等,无有差别。人天乘要把妄心歇了,成佛了,菩萨乘歇了也成佛,那怎么不平等!歇就是离幻,歇就是舍妄,离幻舍妄就是真的。所以说三乘、五乘都是方便不是真实,如果说真实那就是像《圆觉》上说的「离幻即觉」,《楞严》里面讲「歇即菩提」,这是真的,决定平等。这个底下再说:
  【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者。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迥超四十位功德也。】
  经里面说『佛寿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你要晓得它代表的意思,它代表什么?代表四十个阶级。四十个阶级指什么?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说的这个意思。底下这个两句非常重要,就是『无言之理,不落阶级』,有没有阶级?没有阶级。所以诸位要真正悟入无言之理,那你就一下就超越,你当下就成佛,不必经过四十一位,四十一位是加上等觉,不必;也没有三乘、五乘,一下就超越。但是你如果说落在言说之中,落在迹相里面那就有三乘五乘。落在迹相里面你的心不清净,所以你有三乘五乘,你有无量阿僧只劫,就像此地一样,「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所以佛法的修学是重在明理,理明了,像《楞严》里面所谓的「弹指超无学」,你看这个东西证得多快,一弹指的时间超过无学了。无学是什么人?小乘的无学阿罗汉。《楞严经》是不是小乘经?不是小乘经,是大乘经。大乘经的无学是什么?十地菩萨,法云地的菩萨就跟此地讲「不落阶级」。弹指超无学最低限度也是等觉菩萨。
  你们想想看,下面要如果说从初信起的时候,五十个位次阶级统统不落,一直超入,我们要问做得到做不到?做得到。只要你晓得这个道理,从你心里把一切妄念统统舍掉就是!所以从博地凡夫成佛要多久的时间?一弹指的时间。我们今天为什么成不了?在理论上讲一弹指决定成就,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你放不下,你还要在妄念打转,你舍不下妄念,你离不开分别,你离不开妄想这就没法子。我再告诉诸位,五种根性里面所谓菩萨种性,什么叫菩萨种性?菩萨种性深明这个道理,这就是菩萨种性。这些原理原则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历事炼心,炼什么心?离幻,舍妄心。最难得的是佛在《华严经》里面,以善财童子做出一个榜样给我们看。这是我们在《华严经》里头说了很多,说得很详细,五十三参就是日常生活,可见得在日常生活当中并不缺少哪一样。我们凡夫在生活当中贪著,过失就在此地。菩萨在日常生活当中不贪著,善财表现的「恋德礼辞」,德是什么?成就自己的智慧、菩提;礼辞是什么?辞就是不贪,放得下。
  我们凡夫就是贪著之后放不下,所谓是耿耿於怀,那是虚妄的,你怀里头什么东西都没有,哪来的什么耿耿,全是虚妄的。烦恼是虚妄的,欢喜还是虚妄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你们自己去找,心里面没这东西;身体里头每个细胞你去分析,也没有这个东西。既然身心里面都没有,它不是虚妄的是什么?如果在身心里头真能找得到这些东西,那是真实的,找不到,没有这些东西!这个地方讲的「无言之理,不落阶级」,这是在一切法里举出一法,言说。我们从这个地方要能够领悟,一切法毕竟空寂,不仅是言说。所以一切法里哪一法落阶级?没有一法落阶级!有阶级还是平等法吗?有阶级还是清净法吗?有阶级还是慈悲法吗?没有,所以说一味平等。由此可知,读诵大乘了义经典的好处,最低限度可以培养我们自己菩萨种性。我们有了这个基础一生成佛就可能,不要再牵连到后世,一生就能够办得了。如果讲求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更是轻而易举之事。一乘的理要不明,是修学上重大的障碍。下面接著说:
  【正法像法皆世界微尘数者。无数之数也。】
  这是讲的威音王佛,佛的寿命,住世的寿命四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佛的『正法』、佛的『像法』,都是『世界微尘数』,这个「世界微尘数」底下当然是劫,世界微尘数劫,这个表示什么?表示『无数之数』。
  【威音王之教。彻今彻古。无法不是。岂数量可限耶。】
  我们在语录上,在经典著述上,古人常讲的「威音那畔」,这四个字的意思你应该懂得。经典里面虽然说得这么多,六祖大师一句话就统统包括,「本来无一物」。诸位想想,本来无一物哪里有数量?数量也不可得,数量之法在百法里面属於不相应行法。百法里头诸位要知道,心法、心所法、色法都是依他起性,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完全是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我们要明了、要觉悟不必离,离与不离都谈不上,为什么?它无碍。遍计所执,佛教我们要离妄就是离这个,譬如二十四个不相应第一个是得,得是什么?就得失。得失是个妄念,是遍计所执的,不是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你有这个妄念、妄执,你就有苦;你舍了这个妄念,你就离苦得乐,所以这是要离的。言说、名字都是不相应行法;换句话说,都是遍计所执。所以在唯识里头要离开的、要舍弃的,就是二十四类不相应的行法。为什么?因为这些法根本就没有,拿今天话来讲是属於抽象的,是我们妄念想像里面有这些东西,实际上没有。诸位果然舍弃了这个东西之后,你才真正觉悟到,我们人生在世界上是怎么回事情。我们今天许多哲学家讲人生观、宇宙观,实在讲没有佛法说得那么样好,那么真实、那么清楚。
  佛给我们讲人在世间上「人生酬业」,与这个树木花草一样,它是个自然的现象,有因就结果,果是什么?果是酬因。你过去造的善业,那你今天享受乐的果报;你过去做的恶业,你这一生受苦的果报。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是来酬偿果报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物的关系无不如是,是果报。真正觉悟了这是果报,果报当中你也有方便法来改善。你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不懂得这个方便,你在这个果报里头受的时候,有时候不甘心你要胡作妄为,你就是苦上加苦,你不懂得这个道理。人与人之间在路上,陌生人他给你点头笑一笑,那是果报;他看你不顺眼,瞪你一眼,也是果报。他看了对你笑,他为什么不对别人笑?他瞪你一眼,他为什么不瞪别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悟了这个理做人的态度就不一样,晓得什么?随缘消业。别人恨我、毁谤我,晓得是因为我过去对他有罪业,今天他这样,我应该受的果报,自己心里很平静,为什么?报掉了,报掉就没有了。不晓得这个道理,别人说我,我要怎么恨他,要求报复,那这就叫冤冤相报,这个怨结愈结愈深没法子解。谁给你解?解结还是要靠自己,为什么?是自己结还得靠自己解。所以自己在这个境界里心是清净的,清净的,结就解开了。所以学佛的人,以唯一清净心待人处世,善缘用清净心,恶缘还是用清净心,唯一清净平等。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毕竟空寂的真理相应,与不落阶级的修为相应,这叫真修行!
  我在民国四十七年,到台中第一次见李老师,李老师教给我两句话,当时我听了我还有疑问,可是我没有当面问他。大概隔了一、二个礼拜,我对老师讲这个话渐渐明了,我再去向他请教。哪两句话?他告诉我,不毁谤人,这个当然没有问题,我听得懂,毁谤是造口业;不赞叹人,这句话我听不懂。所以我搞了一、二个星期,我对这个道理不懂,你看一般我们都在讲隐恶扬善,扬就是表扬,就是赞叹。而佛经里面,十大愿王里头「称赞如来」,怎么不赞叹?人家好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赞叹?到后来才觉悟到毁谤与赞叹是一样,毁谤跟人家结恶缘,赞叹跟人家还是结这恶缘。而赞叹比毁谤还要厉害,他的功力不到,你特别给他加以赞叹,他怎么样?他自己觉得很行,他就到顶头,他就满足,不再向上进一步。换句话说,你这一赞叹,把他到此地就冻结、终止了,再不能向前,这比毁谤还可怕。毁谤怎么样?有些人他不甘心,你瞧不起我,我发愤努力还能够百尺竿头,又进一步,还能够发愤向上。这一赞叹自己心满意足,完了!所以老师给我说,毁谤害人有限度,赞叹害人没有止境的。到什么时候可以赞叹、可以毁谤?八风吹不动,你赞叹他他不生气,他不动心;你毁谤他,他也不动心,到这个程度才可以赞叹。所以经里面给我们讲「称赞如来」,不是称赞凡夫!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在凡夫的赞叹是有限度,不能超过,他有一分的好处只能够赞叹一分。一点点好处,你这个了不得,那你就害死人,超过不可以。
  在教学、在弘法有赞叹,这个赞叹是什么?譬如我们赞叹某一个人也有地方超过,但是绝不是这个人在场的时候。用意在哪里?用意是藉那一个人勉励大家,这赞叹是鼓励大众的,是藉那一个人为引子这叫方便法,这可以的。譬如我们赞扬一个法师,实际上不是赞扬他某个人,赞扬他有修有证,赞扬他辩才无碍,这个话也不是当他面,别人面前赞扬,意思在哪里?劝他去听经,劝他来学佛是这个意思。可见得这个赞叹不是与那个人,不是赞叹他的,而是接引众生的方便,要晓得这个道理。这些都可以说是称赞如来,这个法门所设的,所以我们要真正了解这个意思。不了解这个意思往往你曲解了经义,你错用,你用得不是地方,用得不是所在,你用这个方法产生了副作用,出了毛病。跟大夫用药一样,他懂得病理,他也懂得药理,所以他用药药到病除。如果像我们既不懂得病理,又不懂得药理,好,你有病,有病拿药就来吃,一吃把人吃死了。看看医生用这个药把人救活了,我用这个药怎么把人药死了?这就是用得不是地方,用得不对症。诸位晓得这个道理,你就知道佛法为什么重视般若,般若就是叫你开智慧,智慧开了以后方便法才能用;没有开智慧之前不能用方便法,一用就出毛病。
  所以在大经里面讲,这个方便是从哪里出的?方便是般若波罗蜜里面出的。我们修六度,般若波罗蜜没有得到就没有方便,没有方便,你用方便就免不了要造罪业。所以《华严经》讲十波罗蜜,你看看般若波罗蜜以后才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这后面四种波罗蜜都是以般若波罗蜜为基础,都是从般若里面生的,所以般若才生方便,没有般若就没有方便。佛门里面有一句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就是什么?因为他没有智慧,他只学的慈悲,只学的方便,到结果祸害、下流,结果是这样的多悲惨!佛菩萨所用的就是慈悲、方便,「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成就无上菩提。为什么佛菩萨用就会有这么好的结果!我们用为什么有那么悲惨的下场?菩萨的慈悲方便是以般若波罗蜜做基础,我们今天学了一些慈悲方便没有般若,心里头是感情用事,迷惑颠倒,所以一学不是往上升,而是往下坠,这点希望大家能够记住。所以今天我们学佛以什么为最重要?以一心不乱为最重要。一心不乱是禅定,因定开慧,得到禅定之后般若波罗蜜才能现前,有了般若波罗蜜你才会用慈悲方便,才能够自度度他。所以佛法自始至终是以智慧为根本,离开了智慧不是佛法,也就是说离开般若不是佛法。好,我们下课。

<- 第四十二集第四十四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