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三集第五集 ->

第四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04

  佛法这个经典与世间的书籍,可以说有个很大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有序。我们世间人家写一部书,或者是自己写一篇序,或者是请别人写一篇序。序的内容多数是介绍这本书的,或者是推崇这部书。佛法本身有序,而且序的大意里面,一般都是分两个部分,就是证信与发起,证信序也叫通序,就是六种成就。发起序是说明一部经发起的因缘,里头意思就相当的完整了。本经序文长,所以有一品经就称之为「序品」。六种成就里面这个一开端就讲「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什么地方,像这些句子,你们同学大概也都念得很多,纵然说一部经老师没有讲完,我想这个序大概每个老师都讲过,每个老师都讲过,我们就不要讲。实际上这四个字里面意思非常之深,意思非常深,「如是我闻」四个字,包括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之法,都包括在里面,意思说不尽,其味无穷。   【佛者。即真心也。王舍城者。即四大色身也。耆闍崛山者。即色心也。】   在此地给诸位介绍的是几个重点,第一个,这里说明佛是说的我们真心。在迹相上讲「如是我闻,一时佛」,这个佛是释迦牟尼佛,主成就,这是单单从迹相上来说的。从理上讲,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的心,佛是个觉心,释迦是仁慈,就是我们的慈悲心;牟尼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牟尼翻为寂默,就是清净平等。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自己慈悲、清净、平等觉心,这是自性释迦。你们听到有自性弥陀比自性释迦,这个样佛与我们的关系是一不是二。说个释迦牟尼佛原来就是自己本人,说个阿弥陀佛还是本人,所以法是一不是二,人是一不是二。地,地也是一不是二,这个经是在王舍城讲的,是在灵鹫山讲的,耆闍崛山就是灵鹫山。这是讲地,地是讲外面这四大,外面四大还是自己,城,身就是一个城,四大色身,灵山就是色心。所以在此地完全是从表法上来讲,身心世界原本是一体。就像《老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十方诸佛、十方世界与自己是一不是二。这个讲法与本经的教义完全吻合,为什么?本经所讲的是一乘妙法,一真法界。所以决定不是祖师在此地胡造谣言,是一心悟入的境界。下面他引用了一段问答,来说明这个意思,《楞严经》上说: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这几句话是《楞严经》的经文,说明了迷悟的境界。凡夫迷,把自己身心跟外面的境界,分成了两节,这是迷而分。悟了的时候就不分,悟了晓得,一切万物原来是自己的一身,这个身说起来你们都晓得,名相晓得,事实不晓得。晓得,这个我熟得很,名相都晓得,事实不晓得,名字晓得。就好像跟你说某某人晓得,那个人在你面前不认得,就是这么个情形。跟你讲张三,张三我知道,名字我常常听到,张三就在面前还请教他:你贵姓!你说这个事情是笑话吗?什么叫做法身?法就是万法,万法就是自己的身。你们想想法身有没有生灭?所以法身不生不灭,法身不来不去,尽虚空遍法界原来就是自家的一个法身。悟了要证得,证得之后,自己的清净心现前,慈悲心现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为什么?因为是一身不是二身,自他是一不是二。我们现在迷了,只爱护自身,要保全自身,毁灭他身也不计较,这是迷惑颠倒,不晓得自他是一,不认识法身。《楞严经》里面,《法华经》所说的这些话,就说这个道理,这就是一真法界,这是真,迷了真才是妄。答覆里面它这个底下还有疑问,疑问我们不说,你们自己去看。答覆里面说所引的经不完全,所以他起了疑惑,为什么?经文底下这一念就晓得了。   【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者。】   这就是说我们为什么把法身迷失了,迷失,《楞严》里头也说得很清楚,无明烦恼起来,一念不觉,无明烦恼起来於是乎愈迷愈深,把这个妄心当作真心,把这个假身当作真身,错在这个地方。哪里知道常住真心不生不灭,不但这个心不生不灭,身也是不生不灭。没有生死里面虚妄执著生死,这个所谓是可怜悯者。底下说明:   【常住真心。非即色身。非离色身。非内非外。非不内外。非空非有。不坏空有。】   这几句话也不要再多解释,你们《楞严经》既然讲过七处徵心,这几句话全说的七处徵心。我们这个心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也没有离开这个色身。到十番显见就具体给我们指出来,常住真心是什么?就是我们六根的根性。六根的根性不在内、不在外,非即身、非离身。这样讲的时候,恐怕大家还不懂,我们现在拿著比喻来说,我们就将说话的音声比作常住真心,这个音声从这个东西传出去,传到每位座位上的录音机里面去。你们想想这个声音是在你的机器之内,还是在机器之外?你们想想看,你说在外,明明你在这里听到,你说在内,别的地方他也听到,到底是在内、是在外?你们去想想看。所以叫你去找内、外、中间都找不到,你在这里亦能开悟,内外中间全都有,心包太虚!所以说不能指定它在哪里,指不出来,原来处处皆是。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离是什么?不要执著,只要你离开了妄想执著,一切就是。正是佛所说的,我们就是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离开妄想执著一切原来就是。底下说:   【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这两句话就是解释『离一切相』,怎么个离法?没有言语、没有思惟,言说道断了;心里再不打妄想,再不起一念分别执著了,思惟道断了。心行,心是八识,行,与八识相应的行五十一个心所,不相应的行二十四个心所,就是心心所法灭。禅家讲的离心意识参,参禅要离心意识;研教、念佛还是要用心意识。离心意识就是佛法,不离心意识就是世间法,离心意识就是觉,不离心意识就是迷。你看看说穿了好简单,有什么麻烦?离了心意识一切都是,心行处灭就是这个讲法。学过唯识的一说就明白了,参禅的人一讲也明白了,离开这些东西,离开这些东西用的就是真心,真心就是一切法。一切法昨天跟各位讲到,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就是一切法。你要不离心意识,不离心心所,你就见不到一切法,所以说不要看到那个佛法经典浩如烟海,把你吓到了,简单得不得了跟你说!那是释迦牟尼佛跟你开玩笑的,搞得一大堆故意吓吓你,你要是知道纲领,原来这么简单。所以跟大家讲一经通一切经通,不难,它的方法妙在哪里?好像这是圆轮,这一切经是圆周,每一部经你要是找到了,直截了当的通达圆心,所以说一经通了一切都通达,到达目的。   千万不要在打转,这打转你转到阿僧只劫个阿僧只劫,都达不到圆心。不会学的就在打转转,这个经也好,那个经也好,都要去研究,就在这个边缘上打转转,在轮回,苦!苦不堪言;会的人不打转转,直截了当入了境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学一门就行了,一门深入,一切贯通。你到讲堂来,只能走一个门进来,这个讲堂有两个门,你没有办法同时从两个门进来。你在外面说,我两个门都进去,你看看你有没有办法进来?八万四千门那就更没办法进来,只能走一个门。佛讲八万四千门就是叫我们不打转转,不要兜圈子,你在哪个地方哪个门近就进来,不要绕圈子,这个方便,这个叫大慈大悲,处处都是门,门门都能入。你不晓得入,单单看到这个门,每个门都想入,那怎么能入得进来?佛法妙就妙在这个地方,妙极了,所以说只要『言思道断,心行处灭,实乃自证之境』。   底下要给诸位说明的,在第二页的下半段,前面不要讲了,前面什么叫比丘,什么叫罗汉,自己看看就懂,这些名词平常都说得很多。这个地方要介绍诸位的,就是这些上首大众,我们在每部经里面都看到有不同的上首大众。《楞严经》有六位,《弥陀经》里面有声闻众十六位,菩萨众四位。每部经里面所列的上首多少都不一样,列的那些人也有些不相同。这是什么缘故?实际上佛讲经哪一会这些人都参加,为什么这一会里头列他而不列他?那一会里面列了他又漏掉他?诸位要晓得,这个列名是表法的,代表这个法门,不是随便列的。列名著重在表法,与他本人可能都没有关系,因为他是表法的。佛当年这些弟子们,哪个人不是智慧、神通都是第一,大家程度都相等的,这一相等表法的作用失掉,不能具代表性。虽然大家都相等,可是每个人标榜一样,像舍利弗我代表智慧第一,目犍连我代表神通第一。实际上目犍连的智慧不在舍利弗之下,舍利弗的神通也不在目犍连之下,但是代表只能代表一样,才具有代表性,如果说两样就不能具有代表性。   所以这些弟子当中每个人都代表一样,这个样将来在结集经典表法就容易。譬如说这个经里面有舍利弗,这个经就代表经里有高度的智慧;这个经里头有目犍连,这个经典里头代表有神通,所以这个意思。你一看到这几个上首的名字,就晓得这个经讲的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哪几个第一,这里第一就讲这个。所以这些上首德号代表这个经典,你要晓得这个意思,一看到这些人,不看经文,大意都明白了。所以古人讲序分、正宗、流通这个三分,如人食蜜,中边皆甜,同一个法味。也如同我们现在好像开会一样,我们政府开会,或者国际开会,你看看那些代表的人,参加开会的人是些什么样的人,如果这些开会的人,都是各个财政的这些专家,都是搞经济的,我们晓得,这个国际会议一定是讨论世界经济问题,为什么?那些人参加。如果这个会议都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参加,我们就晓得,这一定是讨论文教的。所以一看到出席的人就晓得会议的性质,他们讨论哪些事情不问可知。佛法经典开头列的上首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你一看就了解,就晓得这是什么回事情。   本经比丘众,后面列的八万菩萨众,这都是概略的说,会议里面有比丘、有菩萨。在上首列名里面以文殊菩萨来开端,菩萨众里面跟声闻众的情形也差不多,也都是具足有代表性的。本经声闻众里面一共有二十一个人,从憍陈如尊者到罗睺罗,这个意义很深。为什么?因为憍陈如尊者是第一个得度的,鹿野苑五比丘当中,佛转四谛*轮,他第一个成阿罗汉。最后一位是罗睺罗尊者,罗睺罗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摆在最后,你们看看这个意思,先人后己,大公无私。不能说把佛的儿子罗睺罗排在第一,把别人排在第二,你看看那就表示有私心。先人后己,第一个摆最先得度大公无私,这个完全从世间法来说。小乘代表的俗谛;大乘代表的真谛,代表的菩萨。从小乘这段表法里面,我们来看是表三根普被,虽然是一乘法,什么叫一乘?即三即一这叫一乘,一乘不是跟三乘对立的。假如没有这些小乘人在的时候,我们一乘里头没有三乘佛法,这个一三是对立的,不是圆融的。有这个从憍陈如尊者都在座,原来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三不二,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真正的一乘妙法。所以他代表这些意思。菩萨众里面有十八位,这个讲义里头是将菩萨众特别提出来介绍。第一位是文殊,第二位是观音,大家看这个文:   【文殊观音为其首者。心王在缠。有八万尘劳之行。出世为八万妙法之门。】   这就是迷了叫八万四千尘劳,悟了就是八万四千法门。你看看原来尘劳跟法门是一不是二,迷了就叫烦恼,八万四千烦恼,悟了原来是八万四千法门,法门跟烦恼是一不是二。所以烦恼即菩提,就是这个意思,菩提就是八万四千法门,觉悟了叫菩提,迷了叫烦恼。事是一不是二,只是换名字,没有换事,迷了叫它做烦恼,悟的时候叫它做菩提,就是这么回事情。所谓迷悟是转名,没有转境界,境界永远是一真,境界永远是清净寂灭相,可是我们迷的时候不能够证得,悟的时候才证得。八万四千法门,这是讲悟了以后,把它归纳起来两大纲领,就是智、悲,不外乎智、悲,文殊表智,观音表悲。所以用这两位菩萨做上首的代表,菩萨众里面的上首一个是文殊,一个是观音。虽然是这两大纲领,你们诸位要记住,文殊在第一,文殊代表解,观音代表行,你看看先解后行。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四十九年,是教人解,明理,理明了了之后你就会行,观音是讲行。观音的行法的确适合於我们,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观音菩萨也是耳根最利。这次我们把《观音三经》合刊,过去还没有流通过的,我们特地把它合成一本,而且都有注解的,赠送给诸位,希望诸位好好的学习。   《华严经》里面观音经,「观自在」这一章,是行解统统都有,观音菩萨的行解,自行化他统统具足。《楞严经》里面观音菩萨这一章,就是「耳根圆通章」是讲专门著重在自修,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成的,是自行,「普门品」里头著重在化他,自行化他。观音菩萨自修就是《楞严经》里头那一章,观音菩萨度化众生是「普门品」里头这一章,行与解都著重的,是《华严经》里面这一章。这三经统统都有,你们自己好好的去研究,你们照这个方法去修,自己就是观世音菩萨,他是等觉菩萨,我们是初学的菩萨,统统是观音菩萨,照这个法门去修学很有受用。所以解在行之前,这是希望大家特别要著重在智慧的开发,文殊是代表智,智慧的开发。在佛门里头,可以说是样样都具有很深教学的意思在里头,它不是乱来的。现在我们台湾有很多寺庙,有许多不如法的。佛法自古以来就是连建筑,甚至於里面布置陈设都是表法的,统是表法。现在大家不晓得这个道理,虽有法不妙了。譬如说我们供的佛像,佛像大概现在还差不多,都是老样子,一佛二菩萨这妙法!佛是代表的法身理体,是代表的一真法界,代表的根本智。根本智就是前面所讲的「言思道断,心行处灭」,佛是代表这个。菩萨是代表从体起用,从体起用就有言、有思、有心、有行,用上有,体上没有。跟*轮一样,佛是代表心,心是非有非无;菩萨代表圆周,他有作用,菩萨代表这个。   所以两菩萨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的纲领,两个菩萨一定是一个菩萨代表大智,一个菩萨代表大悲。你看我们供华严三圣,毗卢遮那代表的是理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文殊代表大智,普贤代表大悲。我们供西方三圣,阿弥陀佛代表的是理体,观音代表大悲,大势至菩萨代表大智,一定是这样的表法,不会错乱的。大雄宝殿的建筑,外面一看一定是两层,里面是一层,里面一层表法的一真法界,外面看起来两层是真俗二谛,它必定是这个样子。所以教你一看心里头就开悟,不要说一句话就开悟了。佛前面所供的烧的香,香代表著戒定真香,还用得著劝你:要持戒、要修定。不要,叫你一看、一闻到那个味道,就晓得我们要修戒、修定,戒定真香,也代表信香。灯代表的般若智慧、光明,心地要光明,光明磊落;供养花,花代表六度万行,修因;供的果代表的菩提涅槃,它都有意思在。绝不是我送几枝花给佛,佛欢喜就保佑我,我供一点水果佛吃了他就会加持我,大错特错,它是表法的。所以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个意思,佛教里面一点迷信的色彩都没有。确实古人所讲的「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就怕我们不能够觉悟,所以用这种种设施教我们眼见、耳闻、鼻嗅,六根接触的境界提起我们的警觉,叫我们觉悟的,在六尘境界里头一点也不迷,这叫佛法。这是两大菩萨代表总纲领,所以说文殊在首而次观音,第二位是观音,他是代表总纲领。   【智悲既具。则有大势。故继之以得大势。有大势力。则能於逆顺境中。直进无退。故继之以常精进。】   悲智既然具足了,一定有大势力了,就大势至菩萨,这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有智慧、有慈悲,这个才在一切大众当中具有大威势,人家选举一定选他来做领袖,因为他具足智慧又大悲,又慈悲、又有智慧,他才有能力替大家服务。有了大势之后,能够在逆境、顺境里头都能够得自在,『直进无退』,这就『常精进』。我们现在为什么说懈怠、懒散?没有智、没有悲,所以你会懈怠、会懒散。你有智慧、有慈悲你一定是精进,佛法如此,实在讲世间法也如此。你看孔子教学,你们翻开《大学》来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跟佛法讲的没有两样,明德是智,亲民是慈悲、大悲,止於至善就是佛,我们要以表法来说,明德就是文殊菩萨,亲民就是观音菩萨,止於至善就是佛陀。儒家也讲精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你看哪有两样?所以你把佛法通达,讲四书就是讲《法华经》,就是讲的《华严经》,没有两样,不通的人才两样,通达的人是一样。不但讲四书是讲《法华》、讲《华严》,你把基督教《新旧约》拿来我讲,我也是讲的《法华》,也是讲的《华严》,也没有两样。所以万法是一不是二,你在这境界里分彼此,这就错了。   【精进则行持无间。故继之以不休息。】   极常精进就『不休息』,这是讲精进至极。不休息会不会疲倦?你们去念念「普贤行愿品」,那最后一章,「重示普因」这一章,无有疲厌。为什么没有疲厌?因为他清净心,心不清净就有疲厌,心清净哪有疲厌!换句话说,二心就有疲厌,一心没有,一心里头,哪有疲倦!六祖所说的「本来无一物」,那里头也没有疲倦,二心里头才有疲倦。所以到这个境界就不休息,没有自己。像《楞严》里面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这就是不休息,感应道交。底下这个表法的义趣愈来愈明显。因为不休息:   【能出生法宝。随用不竭。故继之以宝掌。】   这就好像『宝掌』一样,我们今天讲双手万能,宝掌菩萨就是代表的双手万能。双手万能底下接著就是药王菩萨,这是说的:   【法宝既具。则能应病与药。治无不效。故继之以药王。】   所以底下说『药王』能够什么?能治一切众生病,就双手能生一切宝,这些宝能治一切众生病,治众生的心病,治众生的身病。但是以心病为主,身病次之,为什么?心病没有了,身病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说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常常想著我这里有病,那里有病,没病也想出病来,万法唯心,诸位要记住。我过去有个同参,出家人现在在香港,也是个有名的大法师。他在以前,他在军中服兵役的时候,就很想退下来,可是年岁轻退不下来,就怎么办?装心脏病。他没有病他装,装了三年真的得了心脏病,到现在真的得了心脏病,现在那个病就没办法搞好,一年到头都要吃心脏药,他给我讲他的病是装出来的,本来没有。他这个道理还没搞清楚,既然那个病,妄想想可以想出病,你现在想我身体没有病,你想三年,心脏病不医也就好了;他就不想了,他就没有信心了。所以佛法里面讲是「境随心转」,我们的身是境,随心转,你看算命看相的说相随心转,心慈悲,相貌就慈悲,它会变的;心要险诈,相貌也慢慢变得有那险诈的相。所以从相就能看到人心,表与里隐藏不住的,说隐藏骗人,能骗愚人,不能骗智慧的人,智慧人一看,怎么也隐藏不住。   这个一段,就是「序品」的这一段,这段还相当的长,重要的部分,我会跟大家来研究。这个十八位菩萨表法的这不要讲,底下自己细细的看看,他一个一个统统是连带关系,你看看表法多么的周圆。学了之后,将来以后我们读一切经典,看到菩萨的德号,你就会想起他就是这个意思,一看经的意思就能贯通。下课。
<- 第三集第五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