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法华经 > 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

<- 第二集第四集 ->

第三集

  妙法莲华经大意 第三集 1981/7台湾圆觉寺档名:08-02-03
  第一个工作,是要把经里面的生字要查出来,就是这部经自始至终七卷经文,里面的生字要查出来,要把它注音注出来。这个事情不能够依靠老师,老师不教这个事情,这是自己要查字典,不可以偷懒。第二个工作,经典里面有法相名词、典故,这些东西也要自己去查,查《佛学字典》,或者是参考注疏、参考注解,要做成笔记,要写笔记,生字跟词句都要写在笔记本里面。第三个工作就是科判,科判是研究一部经的章法结构、思想体系,都在这里面,所以这是很要紧的一种研究方法。这个科判当然自己来做,我们现在能力还做不到,好在分给诸位的本子里面有科判,这个科判是蕅益大师作的,就是蕅益大师的《法华会义》,里头注解的科判。我们可以做的,最好把这个科判用图表把它画出来,《法华经》的科判容易看。为什么?因为它是分品编的,它有二十八品,每一品都不太长,所以可以把它画成二十八章表解,每一品画一个表解。最好是把经文系在科判之下,这样读经文一看就了解,这个意思就明了。这个工作是每个人自己去做的,不要说别人画好,你给我抄一下就好,那不行。一定要自己做,自己做自己才有收获;抄别人的那只是敷衍塞责而已,不是个修学的良好态度。
  至於老师指导的,是在经典深奥的义理,或者是同学有疑难地方的解答,这是老师的问题。这是我把教学的,特别是学习的方法,贡献给诸位,希望诸位要认真的去修学。这些为了要节省时间,本来我想上课之前,就是研究一品经,先要将这品经文念一遍,然后再依照这个大意来给诸位说明,你印象很深,能得一点受用。为了节省时间起见,课堂里面就不要念,就是在上课之前,你们自己去念,一定要念一遍。念一遍听讲有受用,要是经文不念一遍,讲的时候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因为我们是离开经文来讲的,不是把经文摆在面前对照来讲,是离开经文讲。这点希望诸位有时间要读经,要抽一点时间来读经。
  大家看讲义的第一页,第一页是有两篇序,两篇都是「序文」,在第一篇里面就把教起因缘说出来。
  【诸佛世尊。唯为开示众生佛之知见。出现於世。】
  这个昨天晚上给大家讲过。我特别给大家提示的就是在这句经文里面,已经将佛法的宗趣,宗旨、趣向都说出来。你要是不了解宗旨与趣向;换句话说,在佛法当中,你就不得其门而入。昨天提醒同学们,佛法不属於宗教,也不属於哲学,你看看这边就明了。佛知见,诸位要记住「佛」这个字,佛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觉的意思,佛知见就是觉知见,我们中国人的意思来讲就是觉知见。知见如果不属於觉,一定就属於迷,不会有当中的,也不是觉、也不迷,没有这样,不觉就迷,没有当中的,当中的还是迷。迷的知见就是众生知见,觉的知见就是佛知见,佛就是觉知见。学佛就是学觉知见而已!觉知见是一切众生各个具足的;换句话说,本来有的,而且从来也没有失掉的,没有失掉。我们现在还用不用?现在用,一天到晚都在用觉知见,虽用而不自知。所以佛说「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此地讲是「不能直下承当」;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就是带著妄想执著。我们的佛知见带了这些东西,带了这些东西,我们只认识妄想执著,而把自己本具的佛知见把它忘了。虽然一天用到晚,把它忘掉。
  诸佛世尊出现於世的目的,就是开启指示我们自己本具的佛知见,开示是老师的事情。做学生的人听了老师的开示,一定要悟入,所以悟入是学生的事情。老师只能开示,学生要悟入,老师没有办法代替学生悟入。所以这个悟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换句话说,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从什么地方去悟入?就从日用平常见闻觉知上去悟入。所以古人提示我们修学的要领言简意赅,我们求学的求解,要在消归自性;我们修行,行门的功夫是要在转识成智。这两句话说得太好了,解要消归自性,行要转识成智,这就能够圆满成就大觉位,大觉是佛,成佛之位。换句话说,我们在解门里面不能消归自性,那就是古人讲的「说食数宝」,行门里面不能够转识成智,那就叫盲修瞎练。不管你是修学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不管你修的是哪个法门,你不是搞的盲修瞎练,就是搞的说食数宝。
  在这个序的第二段里面,引用本经里头一句话:
  【是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就是下半段,序文里面第三行,这是《法华经》里面两句经文。说明佛法是言语道断,无言说当中建立言说,这叫做方便法。所以《法华经.序品》之后,正宗品里面第一品就叫「方便品」,告诉我们诸佛世尊出现於世,所说一切法门统统叫方便法。虽然方便它是依真实而起的方便,它不是依妄心而起的,是依真实而起,这才叫方便法。如果是依妄想而起的,那不叫方便法,这也是我们要理解的。佛门里面有句俗话说「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这两句话怎么说的?因为佛法本来的意思,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既然慈悲为本,慈悲怎么又多祸害?方便是门,是入佛之门,也就是悟入大觉之门,那为什么是下流?诸位必须要晓得,昨天晚上所讲的,如果我们有根本智那就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如果没有根本智,完全是感情用事,那就是祸害、就是下流。祸害、下流的果报是三恶道!所以大家一定要记清楚,我们学佛不要学到地狱里去了,学到地狱里头这个麻烦大了,我们常讲是永劫不得翻身,非常的可怕。地狱里面一天,我们就一般的讲法,是我们人间二千七百多年,地狱的寿命差不多是一万岁以上。照它那个的算法,它的一天就是我们二千七百多年,我们中华民国号称五千年的历史,在地狱里头才不过两天。你们想想看,这个地狱去不得!
  有了本事的人可以去,像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那到地狱去度众生的,不是去受罪的。没有本事的人去不得!但是地狱最容易堕落,为什么?五欲七情不断,贪瞋痴慢很容易现前,所以地狱无门,最容易进去。佛法的教学,首先就是教我们怎样不堕地狱,防止我们堕地狱。所以一开头叫你学五戒,五戒是什么?就是防止堕三途,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防止我们堕三途,能够保住了人身,更进一步才能够成就佛法。所以不要把这个东西看作,这是老生常谈,我们可以疏忽,要晓得疏忽不得,疏忽了有大麻烦。佛法无论是三乘、一乘都是讲的心法,八万四千法门也是修的心法。因为众生的根性不同,迷悟有浅深差别,所以才有三乘、五乘、八万四千法门。小乘人著重在事相上的修行,所以小乘戒是论事不论心,表面上看起来很严格,实际上容易修。大乘戒论心不论事,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很散漫、很随便,没有那么样的谨严,好像很马虎、很随便,实际上难。为什么?大乘人修的是不动心,境界并不离,并不舍离,锻炼的不动心这个难。要想成就一定要大乘法,大乘法再升一级就是一乘法,《华严》、《法华》都是一乘法,所以经上讲「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一乘佛法就是我们现前的环境,就是我们生活环境,理与事是一不是二,理就是事,事就是理。换句话说,理事就是我们日常的生活,日常的生活原本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大觉现前。这个「序文」诸位自己细心的去看,有问题提出来,就在讲堂里面提出来,再给诸位解答,没有问题我们就不讲了。翻开第二页,第二页一开端就是经题,这是很简单的给诸位做个说明。
  【妙法。即自心之别名。】
  昨天给诸位讲众生法、佛法、心法,「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是体,众生与佛都是用。这段里面虽然简单,但是也有说明,说明在序里面大家自己去看。
  【莲华 。】
  是比喻,这个喻,是比喻得很巧妙,简单的说就是这个莲花根生在泥里面,泥的上面是水,水再上面这是空中。这个巧巧在哪里?我们用莲来说这三法,这个一部分说的就是众生法。整个了解了,全部真相明白了,叫佛法,佛是觉不迷,全部都了解了叫佛法,它的真相。它的体就叫做心法,全体就是心法,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就叫佛法,未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之前叫众生法。可见得它是一法,一而三,三而一。泥表的是六凡,六道凡夫,水代表的是四圣,这就是十法界,四圣六凡。什么叫一真法界?全体是一不是二就叫做一真。所以诸位千万不要以为一真,大概上面,底下都不要了,那就错了,那你这个上面跟下面还是二不是一,一是全体。所以这个喻,比喻得太巧妙。学佛一定要悟这个大道理,真正悟入之后,这个悟是解悟,就是对於这个事实真相彻底明白,明白了之后还要入,不入没有受用,入了才有受用。入就叫证,入就是证的意思,我们讲证果,入就是证,入了这个境界就是证果。你入得深就证得深,入得浅证得浅,所以这个喻叫巧喻。
  心虽然是没有形相,它是一个理体,没有形相,但是它为一切万相所依,十法界依正庄严是依心而起。修行就是修的心,心正了,行自然就正,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得其正,为什么?心正。心要是不正,行很端正也不是真正的正,样子正,里面还是不正。大乘人修的是心,小乘人修的是样子,那是外表的样子,样子正;大乘人是心正,心正是真正的正。心是非空非有。你们都受了一些教育,佛法里头表法常常用圆来表法,*轮,*轮常转。这轮跟莲花一样,也是个巧喻,很巧妙的比喻,圆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你们学过几何,你们想想看,圆心到底是有、是没有?你要说它有,你说不出来,圆心究竟在哪里?指不出来。我们说它作抽象,为什么抽象?它没有具体,确实是个抽象,点是个抽象的,点移动了这称为线,线还是一个抽象的,线移动成为面积,面是个具体的,我们大家能够看得见,能够摸得著。那个圆心是个点,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没有,正是六祖大师所说的「本来无一物」,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我们现在的心里头乱七八糟东西装得太多了,这就大错特错,为什么?心里头本来无一物。本来无一物的心是真心、就觉心,叫佛心,就觉心;有了一物了这个心就迷了,就叫做无明了。
  我们的修行就是要修觉心,修觉心把心里头的垃圾统统清除,恢复它原来的样子,本来无一物,这就叫成佛,这个叫恢复你本来健康的心,不再毛病。所以在二六时中,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要清净。佛法里所用的种种的方法,无非就是训练你心清净,我叫你们背书,背书就是训练清净心,训练本来无一物。一天到晚心里念著经,拉杂东西就去掉了,这个背诵经典就等於什么?清除垃圾。垃圾去尽了,这个经典也不要,为什么?如果心里头还有这个经典,那个经典又变成垃圾,那就不要了,真正是一干二净。所以这个比喻很巧妙,我们要认识这个比喻,*轮与莲花都是佛法里面的巧喻。比喻的目的,是叫我们从比喻里头去悟入,为什么?因为这些道理不容易以言说能够说得清楚的,所以才用比喻说。言说,给诸位说,是要到高程度的人他能够悟入,高程度的人他听话,他不跟我们不一样。我们这个听话怎么样?随著听随著起分别,所以不能悟入。高明的人听法人家不听音声,佛在那边说法就是以音声为佛事,跟人说法就是讲音声,他不听音声,他听什么?他听声性,这个高明,人家是以闻性闻法性。我们现在是以耳识听的声尘,识是黑暗的,尘也是黑暗,识是迷,尘是暗,迷、暗怎么能开悟?所以高明的人,人家是用闻性,听的是法性,以性才能见性,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所以说「契旨於言外」,这就是闻性闻法性,这是真正会听,所谓是言下大悟。我们今天所干的言下大迷,愈迷愈深,搞这一套,人家言下大悟,我们言下愈迷愈深,这增加颠倒妄想,干的是这个。这就是我们没有受过基本的训练,没有受过根本智的训练,所以才有这种流弊。
  一乘法它底下有几句形容,这里面说的,我没有按照这个句子来讲,按句子来讲这是浪费时间,大家自己看就可以。大意是说佛出现在世间,当然他是要重视时节因缘,在这个阶段有许多修学的人,程度差不多达到成熟的阶段,佛来;如果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佛来了也没有用处。所以一定要达到成熟的阶段才能够来,经佛这一指点,他的疑障只有这么一点点,一点醒他就觉悟了,这个时候佛来了。虽然示现在於世间,还要经过四十年的诱导,从阿含、方等、般若这是四十年。到最后这才把整个事实真相,原原本本的给我们指示出来,和盘托出。这就是一乘妙法,就是这部经典,这部经典诸位要晓得,是佛八年当中所说的。世尊灭度之后,阿难尊者将八年所讲的精华,结集成为这么一部经。像《六祖坛经》,《坛经》很薄的本子,只不过两万字,是六祖大师三十七年所说;这本经是佛八年所说,最后的八年。一乘的境界,诸位要想知道得详细一点,那就念《华严经》,特别是《华严经》最后的一品,最后一品就是「入法界品」,在《八十华严》的本子后面是二十卷。现在在台湾《四十华严》已经是很流通,最初流通《四十华严》,就是我们「法施会」最初翻印的,现在有很多地方也都有了。四十卷就是八十卷的「入法界品」,这部经就是说的一真法界的情景。诸位要看,大概还看不出那是一真法界,好像看了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一样。但是那是明心见性大菩萨所入的一真法界,一乘实相。所以一乘实相,此地讲:
  【即染而净。非离染有净也。】
  就像莲花的比喻,它清净,有没有离染?没有。它是即染而净,染净是一才叫做真净;如果染净是二,不是真正的净。染净是二它净在哪里?它这个阶段还没出去,还没超越,染净没超越;超越之后染净是一不是二,这叫真净。一就不动心,二还动心,所以这染净还动心,一不动心。《金刚经》里面讲「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染净之相都不取了。染净的相有没有?有,有不取,不取了,有即非有,所以叫做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妙有非有。所以空有是一不是二,整个大圆镜当中,所以它是一不是二。由此可知,绝不是说离了染才有净,离了染之净是二乘人的净、是三乘人的净,不是真净,离了染的净是这个净。即染而净是真正的净,是圆净,是圆满的净。话虽然这么说,要想达到这个境界不是个容易事情,那是要讲求方法的,这个方法就是佛的教学法,就需要讲求方法,有最好的方法才能够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这在教学当中来讲,我们不能不重视教学法,对初学的人来说,我们要离染修净这是初学。一下说是染净俱净,这在我们一般讲,上上根人才有。中下根的人都办不到,中下根人要是说不离染,这个净他要来修学,往往就堕落了。
  所以这个佛法,为什么世尊在世的时候,要从小乘法教起,要从阿含、方等教起?阿含、方等是离染之净,到般若这个时候才说出染净都离开。到法华的时候整个圆融达到了真净,染净不二,真妄是一,才达到了真净,一真法界,这就是有次第。我们的修学也是要按照这个次第来修学,一定要晓得修学的目标、方向,自己才能成就。同时要晓得权实,譬如学院排的这些课程,哪些课程是实,哪些课程是权,你要能辨别得清楚。如果要不能辨别,这个事情就有麻烦,麻烦在哪里?增长邪见、增长迷情,那就麻烦,古人讲增长无明,增长邪见。这个佛法是什么?破无明、断邪见,你在那里增长无明,增长邪见,那不是大大的颠倒了吗?佛法终极的目标是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这些大前提、大原则我们都要晓得。经,经等於是路径,这是一条路,通达破迷开悟大觉的道路。这个经题末后有句话说:
  【回光返照。知是本有。驰求心歇。歇即菩提。】
  这个最后一句话,这《楞严经》里面。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驰求的心要未歇,凡情就要伏断。好,那我们现在不求了,收拾行李回家去,我书也不念,我什么都不学,那行吗?我心歇了,什么都不求了。给诸位说,那你叫增长无明,你到处去求学,那增长邪见。所以麻烦,不学增长无明,学了增长邪见,事情难了!我们这个话就说到此地,底下这个答案就不必说出,你们好好的去参去,到底要怎么办好?如果你们要是参透,得到消息这就有出路,你们想想看,学错了,不学还是错了,这个结要怎么把它解开?好,下课。

<- 第二集第四集 ->

佛经,法华经,法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