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阿弥陀经 > 阿弥陀经疏钞讲记_净空法师

<- 第一百六十六集第一百六十八集 ->

第一百六十七集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一百六十七集   钞【若华严离世间品,则八正俱菩萨道。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乃至正定者,善入菩萨不思议解脱门,於一三昧中,出入诸三昧故。释云,据此文证,岂不深玄。以例推之,七觉根力三十七品,皆随众生因地所修,机见不同,证大证小,各有所得。】
  这段文是莲池大师引用《华严经》的经文,来证明三十七道品确实通於大乘。《华严经》在大乘经里面,被各宗派的祖师推崇为圆教一乘,可说是大乘中之大乘。既然这部经都通三十七品,其余就不必说了,可见前面三十七品通大小乘确实是有依据。圆顿的《华严》,对於八正道是怎样的解释?『正见者,远离一切诸邪见故。』从《华严经》的教义来看,这是圆满的*轮,经的内容讲「十玄、四无碍」,十玄与四种无碍,在一切大乘经里唯独《华严》讲得圆满。如果对於「圆义」还有一丝毫执著的话,这个见解都属於邪见。连圆都不能执著,何况其余!所以在圆顿一乘法里,佛的知见是清净到了极处,经文上只可以用「不可思议」这句话来形容,我们凡夫思惟不到的,也就是不落在思惟、不落在数量,这才是正知正见。我们修净土还是要老实念佛,这才可靠。《华严》都是菩萨境界,还不是普通的菩萨,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经文既然有,不得不说,可是这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把三十七品统统落实到修净土的法门,尤其是持名念佛、带业往生,对我们是最有利益的。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境界会逐渐不断的提升,《华严》境界不难证得,这是非常的重要。
  『正思惟者,舍妄分别心,随顺一切智故。』此地讲的一切智是如来果地上一切种智,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讲阿弥陀佛五种智。凡夫没智慧,为什么?因为他有分别心。怎么说有分别心就没有智慧?分别心是第六意识,你用第六意识,哪里来的智慧呢?智慧是从真如本性流露出来的。用第六意识只可说是世智辩聪,世智辩聪在佛法里是八难之一,遭了难,所以我们要很冷静的去省察,千万不要把世智辩聪当作般若智慧,那个麻烦就大。但是现代学佛的同修,无论在家出家,往往错认了,确实把世智辩聪当作智慧。舍妄想、舍分别心,就是《楞严经》所讲的「舍识用根」。这个境界谁才用得上?《华严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最低位次是圆教初住菩萨,他们都是这个境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要念到理一心不乱,那八正道跟这里讲的就完全相同,事一心不乱还不行,要到理一心不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这是他们的境界。
  第三正语,此地略掉了。虽然略掉,古德法师在《演义》把它补出来:
  演【正语,则常行正语,离语四过顺圣言故。】
  离语四过容易懂,四种过失是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不容易做到!小乘、权教菩萨虽做到,但是不能做到「顺圣言故」,圣言是谁?是诸佛如来,菩萨的言语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
  演【正业,则恒修正业,教化众生,令调伏故。】
  这个正业跟小乘的正业不相同,与诸佛如来相应,诸佛如来的正业是什么?是普度众生。所以菩萨学佛,上求下化,代佛教化众生,确实能令一切众生调伏。「调」是调心,说得再浅显一点,就是调和性情,「伏」是伏烦恼,菩萨教化众生目标在此地。我们学佛要知道,我们所学的跟佛菩萨所教的要相应,一定要注重调心,要知道降伏烦恼。实在讲,这一句就是《金刚经》的宗旨,《金刚经》一开头,须菩提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两个问题就是这句话,他说:「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应云何住就是调心,云何降伏其心就是此地讲的伏烦恼、伏妄想杂念。妄念杂念就是烦恼,应该怎样把它伏住?菩萨教的、我们所学的,都是这个问题。我们学佛,学了满肚子的佛法,烦恼习气还照旧,这没用处,这样学佛是一丝毫的成就都没有。佛法学了多少年,一句也不会讲,但是心确实柔和、烦恼减少,这个人学佛是真正有成就,为什么?他确实能了生死出三界,这是成就。由此可知,学佛不在学一口伶牙利齿,没用处!要真正把烦恼习气除掉。
  演【正命,则安住正命,头陀知足,威仪审正,随顺菩提,行四圣种,一切过失皆远离故。】
  这里有两句话非常重要,一个是「头陀知足」,头陀是印度话音译,意思是抖擞,把它摔掉、扔掉的意思,说得再容易理解一点,就是放下。身上有灰尘,把它抖一抖,印度话叫头陀,就是这个意思。菩萨把什么东西抖掉?把烦恼、妄想习气抖擞掉。知足,知足常乐!「头陀知足」,意思是叫我们把世出世间一切尘缘统统放下,知足常乐!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佛是福慧二足尊,天上人间没有能跟他相比的,释迦牟尼佛过什么生活?每天出去托钵,示现的跟一般出家人没有两样,三衣一钵。尤其是后世出家的同修,我们想想,世尊当年在世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今天又过什么样的生活?在生活上,我们比世尊舒适太多了,在道业上,恐怕咱们也比不上当时最差的徒弟,的确要生惭愧心,要努力精进。所以,要知足。佛给我们讲的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出家人别的不需要,这四样东西,因为我们有肉身在世间,维护身命不能再少了;这四样以外的统统可以舍掉,不需要。
  这是我们要深深体会到佛心,佛为一切众生。佛法决定是随顺时代,经上讲「随顺菩提」,菩提是觉,换句话说,决定不迷,它不随顺迷,它随顺觉。随顺觉,用现代的术语是「现代化」。现代化就是觉!不能现代化,怎么能跟现代人打成一片?怎么能度现代人?所以道场之建立,台湾还是随顺旧的方式,所建的寺庙还是宫殿式的,这是过去的时代。现在总统府也不是宫殿式,政府机关衙门的官署也不是宫殿式,从前都是宫殿式的。所以现代建道场,用不著建宫殿式,如果建这样,我想其目的只有一个,观光旅游!真正的道场用不著,不必花那么多冤枉钱。现代真正的道场就应当跟学校一样,现代化的建筑,省钱又坚固实用。所以「随顺菩提」,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不要错解。「正命」,简单的讲,生活要简单朴实,俭朴知足。
  演【正精进,则勤修一切菩萨苦行,入佛十力无罣碍故。】
  佛法虽然不主张苦行,特别是大乘佛法,佛一再的教导我们,不修无益的苦行。苦行对我们没有利益,我们不修,换句话说,对我们有利益的苦行应当要修。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也是禅宗初祖,他的出身是大富长者之家,出家之后一生修苦行,佛对他非常的赞叹,佛说:「后世弟子如果肯修苦行,佛法常住世间。」由此可知,真正苦行是自利利他。自利从哪方面看?生活简单朴实,生活容易,不必忧虑,需要很少,得来容易,心才能安住在道上,没有贪求,我们所要的只有一点点。这一点点就能成就道业,决定不贪求。「利他」是给世间人做个榜样,世间人贪图名利,看看出家人一切都舍掉,有时候可让他省悟过来。
  像前次台中有位很年轻的居士,许琇华,来过这里一次,我是在加拿大认识她,她学佛没多久,去参观李老师的故居,看了之后非常感动,把她一栋豪华别墅卖掉,想想李老师那么大的德行,住那么破烂的房子,她说:我住的房子太豪华,心里不安。这就是利他,苦行能利他,能令众生觉悟!所以这是真正的精进,要在道业上精进,生活上能过得去就行,衣服穿得暖,能吃得饱就够了,不要去想明天,明天还没到,为了明天、明年去操心,心就操不完,道就没有了。道是什么?清净心、平等心这是道。一打妄想,清净心、平等心都没有了,这叫退转,又退到凡夫位子上,天天打妄想。所以菩萨没有妄念,一切统统顺其自然,他能与道相应。「入佛十力无罣碍故」,如来果地上有十种特殊的能力,菩萨也有,因为菩萨学佛,但是菩萨这十种能力没有佛那么圆满。
  演【正念,则心常正念,悉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
  菩萨为度一切众生,他跟诸佛如来一样,也是「一音说法,随类得解」,所以他能忆持一切言音,除灭世间散动心故。由此看来,正念就是正定的前方便,先有正念而后正定。正念无念,虽无念,但它又是无不念,无念无不念,才是菩萨的正念。这话说得再明白一点,无念决定是无妄念、无杂念,无自私自利之念,绝对没有为我自己打算的念头,这叫无念。无不念是有念,念念为度众生,念念希望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圆成佛道,他念这个,他不念自己,这叫菩萨正念。不像小乘的正念,所有妄念统统没有,他也不念度众生,而菩萨正念是念度一切众生。

<- 第一百六十六集第一百六十八集 ->

佛经,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疏钞讲记_净空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