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序百物与人殊体,而人借以养生却病者,何也?盖天地亦物耳,惟其形体至大,则不能无生。 其生人也得其纯,其生动物也得其杂,其生植物也得其偏。顾人之所谓纯者,其初生之体然耳。及其感风寒暑湿之邪,喜怒忧思之扰,而纯者遂漓;漓则气伤,气伤则形败。而物之杂者、偏者,反能以其所得之性补之、救之。圣人知其然也,思救人必先知物。盖气不能违理,形不能违气,视色别味,察声辨奥,权轻重度,长短审形之事也;测时令,详嗜好,分盛衰,别土宜,求气之术也。形气得而性以得。性者,物所生之理也,由是而立本草、制汤剂以之治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从者反治,逆者正治。 或以类相从,或畏忌各矫其弊以复于平。其始则异,其终则同。夫天地生之,圣人保之,造化之能,圣人半之,天地不能专也。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及《伤寒论》中诸方,大半皆三代以前遗法,其用药之义,与《本经》吻合无间。审病施方,应验如响。自唐以后,药性不明,方多自撰,如《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属,执药治病,气性虽不相背,而变化已鲜沿及。宋元药品日增,性未研极,师心自用,谬误相仍。即用本经诸种,其精微妙义,多所遗漏。是以方不成方,药非其药,间有效用,亦偶中而非可取。必良由本经之不讲故也。 余窃悲焉!欲详为阐述,其如耳目所及无多,古今名实互异,地土殊产,气味不同。且近世医人所不常用之药,无识别而收采者。更有殊能异性,义在隐微,一时难以推测,若必尽解全经,不免昧心诬圣。是以但择耳目所习见不疑,而理有可测者,共得百种,为之探本溯原,发其所以然之义。使古圣立方治病之心,灼然可见,而其他则阙焉。后之君子,或可因之而悟其全,虽荒陋可嗤,而敬慎足矜也。 乾隆元年岁在柔兆执徐余月上弦松陵徐大椿题于扬子江舟次
|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