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伤风
大意
虚邪贼风。阳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经文) 盖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气卫于外。风邪不能为害。惟脾虚而肌肉不充。肺虚而玄府不闭。则风乘虚入。(微论)
病因
更衣脱帽。沐浴当风。皮毛之间。卒然受邪。内舍于肺者。外因也。衣被过浓。上焦壅热。内热生风。似乎伤风者。内因也。肺家素有痰热。复受风邪束缚。内火不得舒泄。谓之寒暄。此表里两因之实症也。有平昔元气虚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谨。即显风症者。此表里两因之虚症也。(汇补)
见症
轻者。咳嗽有痰。咽干声重。鼻燥作痒。或流清涕。腹胀额闷。口燥喉痛。重者。头痛项强。肢节烦疼。憎寒壮热。
头眩呕吐。心烦潮热。自汗恶风。亦有无汗而恶风者。(汇补)
伤风伤暖辨
外风所伤。鼻流清涕。咳嗽清痰。舌无胎膜。内热生风。鼻流浊涕。咳嗽稠痰。舌有红点。其余诸症。则相似也。(汇补)
伤风伤寒辨
风循经络。亦有六经传变。其初起头疼身热与伤寒同。但伤风必鼻塞流涕。且多恶风。居暖室之中。则坦然自如。伤寒恶寒。虽近烈火。仍复怕寒。又伤风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烦。伤寒在表者。无汗而手足微冷。
伤风在里。肺热而皮肤发疹。伤寒在里。胃热而肌肉发斑。皆各异也。(汇补)
脉法
左寸关浮弦有力者。伤风也。右寸关洪滑有力者。伤暖也。右寸关濡弱无力者。兼虚也。(汇补)
总治
有汗当实表。无汗当疏邪。内热当清火。实表不可大补。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凉。若肺虚伤风者。先与祛邪。遂即养正。先后缓急。不可偏废。(士材)
大汗宜禁
伤风症。腠理疏泄。但宜轻扬之剂彻越其邪。不可与伤寒家大汗之药。恐蹈亡阳之戒。(汇补)
久虚宜补
如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俱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立斋)
用药总法
主以二陈汤。加桔梗、前胡、苏叶、桑皮、杏仁。身热。加柴胡、黄芩。体痛。加羌活、防风。头痛。加川芎。胸满。加枳壳。痰多。加金沸草。气逆。加苏子。内热。加玄参。咳嗽。加栝蒌。若三时伤风。重者冲和汤。冬月伤风。
重者桂枝汤。凡表症恶风。身热自汗自利。当用药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体虚易于伤风。不时感冒者。补中益气汤。
加桔梗、茯苓、半夏。(汇补)
【附:胃风】
胃风者。饮食之后。乘风取凉所致。其症饮食不下。形瘦腹大。恶风头汗。膈塞不通。右关脉弦缓带浮者是也。宜胃风汤主之。(类案)
伤风选方
川芎饮 治感冒风邪。胸满头疼。咳嗽吐痰。憎寒壮热。状似伤寒。脉浮而缓。
川芎 苏叶 枳壳 桔梗 陈皮 前胡 半夏 茯苓 木香去川芎。加人参。即名苏参饮。
川芎茶调散 川芎 甘草 羌活 荆芥 薄荷 防风 白芷桂枝汤 太阳伤风。脉浮缓。恶风。发热自汗。鼻鸣干呕。或下利等症。
桂枝 甘草 白芍药枣、姜煎服。覆之。令微汗。
香苏饮 主四时感冒风邪。头疼发热。
紫苏 香附 陈皮 甘草姜、葱水煎。
胃风汤(方见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