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曹子藩 六脉濡细,而模糊不爽,舌苔薄白,中心带黄,而颇觉粘腻稍一动作,辄易汗出。若果阳虚,何得酬应纷繁,不存畏葸。岂卫外之阳,与运用之阳,一而二耶。无此理也。所以然者,汗为心液,液贵收藏。
    今体中之湿有余,兼复嗜饮,酒性升热,遂致胃中之湿热熏蒸,迫液外泄,汗出过多,实不在自汗盗汗之例。如护卫其阳,固表益气,则湿不能泄。若敛摄其阴,壮水益肾,则湿滞不行。两者皆足以生他变也。
    治汗之法,惟祛其热不使熏蒸,兼引导其湿热下行,使熏蒸于胃者,从膀胱而渗泄,则不止其汗而汗自止矣。
    地骨皮(三钱桂枝三分煎汁收入) 滑石(四钱) 茯苓(四钱) 泽泻(一钱五分) 猪苓(二钱)枇杷叶(四片去毛) 浮小麦(一两煎汤代水)
    梁(左) 叠进黄 建中汤,咳嗽盗汗俱减。然痰涩不爽,每至半饥,其咳即甚,形体恶寒,脉象细弱。阴伤及阳,以甘药补中。
    炙绵 (三钱) 生甘草(七分) 甜杏仁(三钱) 茯苓(三钱) 橘红(一钱) 奎党参(三钱)淮小麦(五钱) 胡桃肉(一枚) 南枣(四枚)
    【二诊】 吐血之后,阴伤及阳,盗汗虽止,而形体恶寒,咽中如阻,即欲呛咳,胃纳不起。投以建中,中气仍然不振,脉象细弱。良由阴阳并虚,少阴之脉贯喉,中气下根于肾,所以肾阴虚而咽中不舒胃气不振也。汤丸并进,上下分治。
    炙绵 (三钱) 炙黑草(四分) 菟丝子(盐水炒三钱) 怀牛膝(盐水炒三钱) 奎党参(三钱) 白茯苓(三钱) 炒萸肉(二钱) 都气丸(四钱二次服)
    【三诊】 久虚不复,稍饥则咳甚,胃气不能振作。拟以麦门冬汤养其肺胃,仍以丸药入下,以摄肾阴。
    台参须(一钱) 青盐半夏(一钱)海蛤粉(三钱) 车前子(盐水炒二钱) 大麦冬(三钱) 生熟草(各二分)白茯苓(三钱) 牛膝(盐水炒三钱) 左归丸(三钱先服)
    【四诊】 脉细弱少神,咳甚不减,痰多白腻。食入运化迟钝。阴伤及阳,肺脾肾俱损。再摄其下。
    桂枝(四分) 巴戟肉(三钱) 车前子(二钱) 五味子(三分) 左归丸(三钱先服) 茯苓(三钱)牛膝(三钱) 菟丝子(三钱) 炙草(四分二味另服)
    张 向有肝气,腹时胀满。春升之际,更起呛咳,痰粘而稠,寐则泠泠汗出。脉数细弦。肝藏之气,逆犯太阴,肺为水之上源,恐水源失化,而入损门。
    阿胶 东白芍 牡蛎 玉竹 生草 蛤黛散 川贝母 碧桃干 淮小麦 南枣 枇杷叶
    【二诊】 养肝保肺,固表和阳,咳嗽减疏,盗汗大退。的是肝木冲突之余,木叩金鸣,阳不固摄。效方扩充。
    肥玉竹 川贝母 生白芍 青蛤散 生甘草 阿胶 生地 牡蛎 南枣 淮小麦 炙枇杷叶
    【三诊】 咳嗽盗汗俱减,脉仍细数。阴虚不复。效方进退再期应手。
    大生地 杭白芍 蛤黛散 肥玉竹 牡蛎 阿胶珠 川贝母 大麦冬 淮小麦 南枣 枇杷叶(蜜炙)
    右 潜阳宁神,轰热盗汗犹然不退,手指带肿,口燥欲饮。适在经前,乳房作痛。脉数而弦。阳气不收。再育阴泻火固表。
    生于术 柏子仁 牡蛎 麻黄根(四分) 法半夏 炙五味 炒枣仁 北沙参 浮小麦(一两煎汤代水) 当归六黄丸
    陈(左) 伏暑之后,湿邪久恋,熏蒸阳明,汗出不止,遗泄频来。亦属湿扰精宫耳。
    地骨皮(三钱桂枝三分煎汁拌) 赤茯苓 生米仁 建泽泻 滑石块 沉香曲 木猪苓 淡黄芩 川萆 制半夏 川通草 上广皮 淮小麦(一两五钱煎汤代水)
    【二诊】 汗泄得减,时仍遗泄。湿热熏蒸于上,复扰于下也。
    地骨皮(三钱桂枝同炒) 猪苓(二钱) 生米仁(四钱) 泽泻(一钱五分盐水炒) 川萆 (二钱) 黄柏(盐水炒一钱) 砂仁(七分) 广皮(一钱) 大淡菜(二只) 浮小麦(一两)
    吴(左) 病后自汗,咽中牵腻,有时火从上升,则肌肤灼热。脉数软滑。此甲木与戊土不降,而乙木独升。
    恐损久不复。
    制半夏(一钱五分) 云茯苓(四钱) 海蛤粉(三钱包) 地骨皮(桂枝四分煎汁收入) 福泽泻(一钱五分)广皮(一钱) 栝蒌皮(三钱) 枇杷叶(去毛二片) 鲜竹茹(一钱五分姜汁炒) 淮小麦(一两煎汤代水)
    某(左) 口腻舌浊苔白,而中心光剥。中气不足,水谷之气,化津者少,化湿者多,有诸内则形诸外矣。湿蒸为汗,与阳虚表不固者有殊。
    人参须(四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橘皮(一钱) 茯苓(三钱) 广藿香(二钱)野于术(一钱五分) 泽泻(一钱五分) 白蔻仁(七分后入) 川桂枝(四分) 地骨皮(二钱桂枝同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