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伤湿证治
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曰: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是湿之为病,有出于天气者,雨露是也;有出地气者,泥水是也;有出饮食者,酒浆生冷是也;有出人事者,汗衣卧湿,如小儿澡浴,粪秽,衣褓不干,皆是也。然所因虽异,悉由乎脾气之虚,而辨治之法,其要惟二:一曰湿热,一曰寒湿尽之矣。病而发热者,谓之湿热;病而多寒者,谓之寒湿。湿热之治,宜清宜利,热去湿亦去也;寒湿之治,宜燥宜温,非温不能燥也。
一湿热证:其证发热身痛,多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脉见洪滑,方是热证。宜利宜清,柴苓汤、茵陈饮。如果湿热之甚,或元气壮而兼秘结不通者,方可推荡之,集成沆瀣丹。
一寒湿证:惟胀满泄泻呕吐,皆寒湿之病也。凡小儿喜弄冷水,坐卧湿地。其证头痛身重,寒热往来,宜胃苓汤。如兼呕吐,加藿香、砂仁。如因中湿浮肿者,胃苓汤合五皮汤。如不效,必用温补,俟阳气渐复,则阴邪始退,如理中汤、八味丸,宜择用之。
凡脾虚多病湿,内因酒面停滞,嗜瓜果,喜生冷、烧炙甘肥,以致湿热壅溢而为病者,此内因也;复有坐卧湿地,雾露阴雨所客,澡浴为风所闭,涉水为湿所郁,郁于肌腠则发黄,此湿由外生。可见内外所感,皆由脾气虚弱,而湿邪乘而袭之。中湿发黄者,茵陈五苓散;不效,六君子汤燥里而黄自退。
【入方】
柴苓汤 治中湿恶热如疟。
官拣参(一钱) 北柴胡(一钱五分) 枯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漂白术(一钱) 结猪苓(一钱)宣泽泻(一钱) 上青桂(五分) 白云苓(一钱) 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茵陈饮 治中湿发黄作热,大小便涩。
茵陈蒿(二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赤茯苓(一钱) 甜葶苈(一钱) 小枳实(五分) 生甘草(五分)
灯芯十茎,水煎,食前服。
沆瀣丹 方见卷二胎疾门。
胃苓汤 治中湿头重体重,往来寒热,和水土,调脾胃。
漂苍术(二钱) 炒浓朴(一钱) 广陈皮(一钱炒) 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 结猪苓(一钱)宣泽泻(一钱) 炙甘草(五分) 上青桂(五分)
生姜三片,水煎,食前服。
五皮散 此方合胃苓汤,专治浮肿,神效。
生姜皮 大腹皮 茯苓皮 桑白皮 五加皮(以上各二钱)
灯芯十茎,大枣三枚为引,水煎,空心服。
理中汤 方见卷二伤暑门。
八味地黄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茵陈五苓散 治中湿发黄。
茵陈蒿(二钱) 漂白术(一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结猪苓(一钱) 宣泽泻(一钱) 青化桂(五分)炙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为引,水煎服。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非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