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壮热温壮第五十八问

    仲阳云:壮热者,一向热而不已,甚则发惊痫也。温壮者,但温而不热也。巢氏云:小儿壮热者,是热气盛熏发于外,故令身体壮然。其发于渐,大体与温热相似,少有异者,热加甚也。此候宜服轻药,惺惺散羌活散皆可,甚则黄芩、柴胡、干葛、之剂散之。夫温壮者,由小儿脏腑不调,内有伏热,或挟宿寒,皆抟于胃气,故令不和,气行壅涩故积体热,名曰温壮。大便黄而臭者,内有伏热、其大便白而臭酸者,则挟宿寒故也,宜温之,服理中、四君子辈加桂治之。
    伏热宜五苓散、并白虎汤,二药俱效。其腹中有伏热温壮,柴苓散主之。其心神不安,大腑秘热,二黄犀角散主之。温壮常热不止,牛黄散主之。凡解后余热不退,可服地骨皮散、黄龙汤、牛黄膏。亦治壮热。直指羚羊角汤治诸惊壮热。
    治下后热不退,身壮热百骨节疼,栀子仁汤、大连翘饮、六物黄芩汤、五物人参饮、对症选用之。古法去伏热则用龙胆汤,去宿滞则用紫霜丸,当效其法而治之。圣济经用升麻芍药等剂治之。
    理中汤 见第五十三问。
    四君子汤 见第十六问。
    五苓散 见第五十二问。
    白虎汤 治伤寒大汗出,表症已解,心胸大烦,渴欲饮水。及吐或下后七八日、邪毒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数升者宜服。又治夏月中暑、汗出,恶热,身热而渴。
    知母(三两) 甘草(一两炙) 石膏(八两、另研) 粳米(二合)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米熟为度,去滓温服。圣惠方加干葛。
    柴苓散 治小儿腹中有伏热,温壮未去。
    柴胡(七钱半、去苗) 麦门冬(去心) 人参 赤茯苓 甘草(各半两) 黄芩(一两)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小麦一撮,竹叶一片,煎五分,去滓温服,量大小加减与之。
    三黄犀角散 治小儿身体温壮,心神不安,大腑秘热。
    犀角屑 大黄(酒浸、蒸) 钩藤 栀子仁 甘草 黄芩(各五钱)
    上为末,每服五分,量大小加减,热汤调下。
    牛黄散 治小儿温壮,身体常热不止。
    牛黄(研) 甘草(各五分) 柴胡(去苗) 栀子(炒) 龙胆草 黄芩(各二钱半)
    上为末,每服五分,以金银汤调下无时。
    地骨皮散 见第五十七问。
    黄龙汤 治伤寒身热不退。
    柴胡(五钱) 黄芩 甘草(各二钱) 赤芍药(三钱)
    上 咀,每服二钱,姜一片,枣一枚,水一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无时。
    牛黄膏 治小儿天吊惊风,手足搐搦,面唇红赤,咽喉痰响,浑身头额壮热,唤问不知,不醒人事。或只左手右脚偏搐,或只右手左脚偏搐,或只唇口眼鼻颤搐。此疾多则腹肚紧胀,热极,胸膈久积惊涎,忽被风邪所触,故作此候也。此患大忌,不得针灸,若针灸乃误矣,凡中此疾,须辨认有前项形证,宜急服此剂。
    蝎尾(四十九枚) 巴豆(去壳、一枚半、不去油) 梅花脑(半字) 辰砂(研、二钱) 郁金(三钱、以皂角水煮过) 牛黄(少许) 麝香(一字)
    上六味为末,每遇小儿中、前项形证,周岁半字,三四岁一字,仍观孩儿身体肥瘦,脏腑虚实,及病势轻重,则加减药,用蜜热水一二分调匀灌下,或薄荷汤亦可。服药后良久,压下痰涎,疏去风气,当宣泻两三行,其泻出如鸡子白是应效,或胸膈痰涎壅盛痞满,服此药当吐风痰,亦为美也。下药后,或吐或泻,手足搐搦稍定,喉咙不响,头额腹肚渐凉,眼目不倒,记得人事,面红赤色,但时时有少温壮,惊潮风热来未退,便续下保寿散三两,服金粉散一二服,早晨更可下均气补虚进乳哺白术散一日。早晨与一服,或服此数件药后,或只觉得肚腹至夜微热,不进乳食,宜空心与进一服宽热散,微微通去腹中余热风涎。或有是疾,服药稍退,忌两日不可见风。一方加粉霜二钱,名朱砂膏。
    羚羊角汤 治诸惊壮热。
    羚羊角 蝉蜕 茯神(去木) 麦门冬(去心) 柴胡 地骨皮(各一钱) 黄芩 甘草(各五分、炒)
    上锉散,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栀子仁汤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下后热不退者。
    栀子仁 赤芍药 大青 知母(各一两) 川升麻 黄芩 石膏(各二两) 柴胡(一两、去苗) 甘草(半两)
    杏仁(二两,去皮尖、及双仁者、麸炒微黄色)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大连翘饮子 见第三问。
    六物黄芩汤 治小儿天行壮热,少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饮食不化。
    黄芩 大青 甘草 麦门冬(去心) 石膏(各半两) 肉桂(三钱)
    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去滓温服。
    五物人参饮 治天行壮热,咳嗽心胀满。
    人参 甘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生地黄(各一两半) 茅根(半握)
    上锉散,每服三钱,白水煎服。
    龙胆汤 见第三问千金龙胆汤。
    紫霜丸 见第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