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发诸药
葛根橘皮汤 在肌
治伤寒暴发肌中 烂咳而心闷但呕清汁宜此 葛根 橘皮 杏仁 知母 黄芩 麻黄 甘草 分锉每用五钱水煎
阳毒升麻汤
在面 治伤寒一二日,或吐下后,变成阳毒,腰背痛烦闷不安,面赤狂言,见鬼下痢,脉浮大数,咽喉痛,下脓血,五日可治,七日难愈。
升麻(半两) 犀角 射干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三钱半)
上 咀水三升,煎取半饮一盏,刻许再服,温覆,手足汗出解,否则重作。
阳毒玄参升麻汤 在身
治汗下吐后,毒不散,表虚里实,热发于外,甚则烦躁谵语,兼治喉痹肿痛。
玄参 升麻 甘草(各半分) 上细锉水煎
阳毒栀子汤少阳阳明合病
治阳毒伤寒,壮热,百节疼痛
升麻 栀子仁 黄芩 芍药 石膏 知母 甘草 杏仁 柴胡
上粗末五钱,生姜五片,豆豉百粒,水煎
消毒犀角饮子 治
牛蒡子(六两) 荆芥(三两) 防风(三两) 甘草(一两) 水煎服
阴毒升麻鳖甲汤
大建中汤尤妙 升麻(三两) 当归 甘草(各二两) 蜀椒(一两去汗) 鳖甲(炙) 雄黄(半两研)
上为细末,每服半两,水煎蒸病 治者宜随各经虚实,内外浅深,用药加减可也
古今录验五蒸汤
甘草(一两炙)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竹叶(二两) 干地黄 葛根(各三两) 知母 黄芩(各二两) 石膏(五两碎) 粳米(二合)
上十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二升半,分为三服,亦可以先煮小麦水乃煮药,忌海藻 菘菜 芜荑 大醋
实热 黄芩 黄连 黄柏 大黄 虚热 气也 乌梅 秦艽 柴胡 血也 青蒿 鳖甲 蛤蚧 小麦 牡丹皮
肺(鼻干) 乌梅 天门冬 麦门冬 紫菀
皮(舌白唾血) 石膏 桑白皮
肤(昏味嗜睡) 牡丹皮
气(遍身气热喘促鼻干) 人参 黄芩 栀子
大肠(鼻右孤干痛) 大黄 芒硝
脉(唾白浪语脉络溢脉缓急不调) 生地黄 当归
心(舌干) 黄连 生地黄
血(发焦) 地黄 当归 桂心 童子小便
小肠(下唇焦) 赤茯苓 木通 生地黄
脾(唇焦) 芍药 木瓜 苦参
肉(食无味而呕烦躁不安) 芍药
胃(舌下痛) 石膏 粳米 大黄 芒硝 葛根
肝(眼黑) 川芎 当归 前胡
筋(甲焦) 川芎 当归
胆(眼白失色) 柴胡 栝蒌
三焦(乍热乍寒) 石膏 竹叶
肾(两耳焦) 生地黄 石膏 知母 寒水石
脑(头眩闷热) 地黄 防风 羌活
髓(髓沸骨中热) 天门冬 当归 地黄
骨(齿黑腰痛足逆变疳食减) 鳖甲 地骨皮 牡丹皮 当归 生地黄
肉(肢细跌肿府藏俱) 石膏 黄柏
胞(小便赤黄) 泽泻 茯苓 生地黄 沉香 滑石
膀胱(左耳焦) 泽泻 茯苓 滑石
凡此诸蒸皆热病后食肉油腻房酒犯之而成久蒸不除变成疳病即死矣
葛根散
治阳毒身热如火,头痛躁渴,咽喉干痛
葛根(锉七钱半) 黄芩 大黄(醋炒) 甘草 山栀子仁 朴硝(各半两) 上为末水煎
活人败毒散 太阳证 治伤寒温疫,风温风眩风痰,痹温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 人参 茯苓 桔梗 甘草 川芎(分两随病加减)
上为细末,生姜水煎或沸汤亦可,大人小儿皆宜。
瘴烟之地温疫时行,或人多风痰,或处卑湿脚气,此药不可缺。一方少加薄荷同煎。
三阳头痛
羌活 防风 荆芥 升麻 葛根 白芷 柴胡 川芎 芍药 细辛 葱白(连须分两旋加)。
若阴证头痛,只用温中药足矣,乃理中姜附之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