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中火门
病源
内经曰::诸热瞀螈暴喑昏昧躁扰狂越骂詈惊骇肿痛气逆冲上禁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痒喉闭耳聋耳鸣涌溢吐食目昧不明 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
丹溪云:人具五行各一其性惟火也心为君火而又有相火焉寄乎肝肾二脏之间经所谓二火也。
诸动属火五者之性感物而动经所谓五火也相火易起五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形证
气有余便是火气从左边起者肝火也气从脐下起者阴火也气从脚下起入腹者虚极也烦而渴
者肺火也渴而能食者胃火也手心发热郁火也烦燥发热者气随火升也亦三焦火也人壮气实癫狂
者实火也人虚气衰发热烦躁者虚火也。
脉法
脉浮数而无力者虚火也脉沉实而大者实火也洪数见于左寸为心火见于右寸为肺火见于左关为肝火右关为脾火两足为肾经命门之火男子两足洪大者必遗精阴火胜也。
治法
丹溪云:阴虚火动者难治 郁火可发看在何经轻者可降重者则随其性而消之 实火可泻虚火可补 小便降火极速
火盛者不可骤用寒凉之药必须温以散之
饮酒之人发热者难治不饮酒之人因酒发热者亦难治
轻手按之热甚重手按之不甚此热在肌表宜用地骨皮麦门冬之类
重手按之热甚而烙手轻手按之不觉热此病在肌肉之内宜发之用 东垣升阳散火汤 或火郁汤之类
阴虚发热者宜用 四物汤加炒黄柏是降火补阴之妙剂 补阴丸
手心发热者是火郁土中宜用 火郁东加炒栀子
实火可泻宜用 黄连解毒汤 三黄丸 此苦寒泻实火
虚火可补宜用 参朮黄 甘草之类 此甘温能泻虚火
四肢发热肌肉髓筋困热如烙扪之烙手此阳气郁遏于土中火郁则发之宜用 升阳散火汤 泻阴火升阳汤
治法
泻心火 黄连
泻肝火 黄连 人中白 柴胡
泻脾火 白芍药
泻肺火 山栀 枯黄芩 麦门冬
泻胃火 软石膏
泻肾火 黄柏
泻小肠火 木通
泻膀胱火 黄柏 细辛
泻肝胆火 黄连(用猪胆汁拌炒)
泻五脏之郁火 青黛
泻无根之游火 玄参 山栀子仁炒能降火从小便中泄出其性能屈曲下行
治方
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肉热如火燎扪之烙手此火郁于土中
升麻 干葛 独活 羌活 防风 柴胡 甘草 人参 芍药 不用引不拘时服。
治五心烦热或气血虚而得之或胃虚食冷郁遏阳气于土中
羌活 升麻 葛根 芍药 人参 柴胡 甘草 防风 葱白 不用引煎服
治阴虚发热
黄柏(盐酒炒半斤) 知母(酒炒) 熟地黄(各三两) 龟板(酥炙四两) 白芍药(炒) 陈皮 牛膝(各二两) 锁阳 当归(各一两五钱) 虎胫骨(酥炙一两)
上为末,酒煮羊肉丸盐汤下冬加干姜五钱
治实火并一切火热狂躁心烦口燥咽干目睛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水二钟,煎八分,不拘时服。
治三焦火盛消渴并实火
大黄 黄连 黄芩
上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滚白汤化下
升阳散火汤
升麻 干葛 独活 羌活 防风 柴胡 甘草 人参 芍药 不用引不拘时服。
治肌体烦热面赤痰盛右脉虚浮
羌活 甘草 黄 苍朮 升麻 柴胡 人参 黄芩 黄连 石膏 不用引煎服
治发热癫狂烦躁面赤咽痛
栀子仁 大青 知母 升麻 黄芩 赤芍药 石膏 杏仁 柴胡 豆豉 生甘草 不用引
治浑身壮热脉长而滑阳毒发渴
地骨皮 茯苓 柴胡 黄芩 知母 生地黄 石膏 羌活 麻黄 姜三片不拘时服。
治实火烦热作渴
大黄 朴硝 甘草 连翘 栀子 黄芩 薄荷
水二钟淡竹叶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治风热蕴积时发惊悸搐搦神昏不宁营卫壅滞头目昏眩肠胃燥结躁扰狂越火热等症
当归 龙胆草 栀子(炒) 黄连 黄芩 大黄(各一两) 青黛(五钱) 芦荟(五钱) 木香(二钱) 麝香(二分) 青皮(一两)
上为细末用神曲作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滚白汤
治三焦火热寐汗切牙睡语悸惕溺血淋闭烦热口疮咽痛
大黄 黄芩 黄连 黄柏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滚白汤送下
治肝火
川黄连(不俱多少用姜汁炒紫色)
上为末,用粥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滚白汤送下
左金丸 泻肝火
黄连(六两) 吴茱萸
上为末,用粥丸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食远白汤送下
治胃火并食积痰火
软石膏 为细末醋糊丸绿豆大每服五六十丸清米汤送下
滋肾丸 降肾火
黄柏(酒拌炒二两) 知母(酒浸二两) 肉桂(一钱不见火)
上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滚白汤送下
治阴火方见虚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