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痢疾
小儿八痢者。乃饥饱劳役。风寒暑湿。因触冒天地八风之邪而得。故以痢命名也。大抵多由脾胃不和。饮食过度。停积于脾胃。不能克化。又为风寒暑湿干之。故为此疾。伤热则赤。
伤冷则白。伤风则纯下清血。伤湿则下如豆汁。冷热交并。赤白兼下。若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者。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或夏末秋初。忽有暴折于盛热无所发。故客搏肌肤之中。发于外则为疟。发于内则为痢。内外俱发则为疟痢。凡痢病久则令肿满。下焦偏冷上焦偏结。则为上实下虚。若脾胃湿热之毒。熏蒸清道而上。以致胃口闭塞而噤口痢疾。
又有一方一家之内。上下传染。长幼相似。是疫毒痢也。当先推其岁运。以平其外。察其郁结。以调其内。审其所伤。别其虚实冷热以治之。条然明白。不致妄投也。
痢疾不治症
凡小儿下痢。如豆腐色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
下痢日久。大孔如孔者死。下痢如竹筒注水者死。
又小儿赤白同下。久而不禁。小便赤涩。腹痛。时发热。唇红舌胎。气促心烦。坐卧不安。狂渴饮水。谷道倾陷。复面容似妆。饮食全不进者。并不治。
清热化滞汤 治痢主方。
黄连(吴茱黄煎汤拌炒) 白芍药 陈皮 白茯苓(去皮) 枳壳(去穣炒) 黄芩 甘草
上锉一剂。用生姜一片。水煎。空心。温服。初起积热正炽。加大黄、芒硝。血痢。加酒炒黄芩、当归、地榆。白痢。加浓朴、枳壳。赤白并下。加川芎、归尾、桃仁、红花滑石、陈皮、干姜炒黑。白痢久虚。加白术、黄 、白茯苓。去芩、连、枳壳。赤痢久虚。下后未愈。
去芩、连、。加当归、白芍、白术、川芎、阿胶珠。里急后重。加木香、槟榔。腹痛。加白芍、川芎、玄胡索、枳壳。小便赤少。加木通、猪苓、泽泻。下如豆汁。加白术、苍术、防风。食积。加山楂、枳实、麦芽、神曲。久痢气血两虚者。加人参、黄 、当归、川芎、升麻、肉蔻。下后二便流利。惟后重不去者。气陷于下也。以升麻提之。
一论小儿痢疾属热居多。用黄连、黄芩、大黄、甘草煎服。赤痢。加桃仁、红花。白痢加滑石末同煎。
开板丹
黄丹(飞过一两) 黄蜡(一两) 乳香(一钱) 没药(一钱) 杏仁(去皮尖八个) 巴豆(去油八个)
上将四味为细末。将黄蜡熔开。后将末药同蜡拌匀。调冷成块。丸如黄豆大。每服一丸空心服。红痢。冷甘草汤下。白痢。冷干姜汤下。水泻。冷米汤下。忌生冷油腻。
一治休息痢及疳泻。日久不能安。用鸡子一枚打破。用黄蜡一块。如指大。铫内熔。以鸡子拌和。炒熟。空心食之。
一治小儿痢疾方。用鸡子一个。冷水下锅。煮二三沸取出。去白用黄。研碎。以生姜汁半小钟和匀。与小儿服。不用茶。神效。
一治小儿患痢脱肛。色赤或痛。以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而愈。后伤食作泻。脱肛不入。
仍以益气汤服之。更以蓖麻仁研涂顶门。
一治小儿久痢里急后重。欲去不去。手足并冷。皆胃气虚寒下陷也。以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补骨脂。倍加升麻、柴胡。
一治红痢及噤口。用田螺捣烂填脐中。顷刻奏效。
一治痢不拘赤白。白萝卜汁、蜜各等分。调匀。服三四匙。即效。
一治小儿噤口痢。用甜梨一个。挖空。入蜜填满。纸包火煨熟吃立止。
一治噤口痢。汤饮米谷不下者。石莲子去壳并内红皮及心。为细末。每服量儿大小。或五分。或一钱、二三钱。用陈仓米汤调下。如呕。加生姜汁一二匙。
一治血痢。用苦参炒为末。每服三分或五分。米汤调下。
一治白痢。用肉豆蔻。面包煨乳香一粒。共为末。每服二三分。米汤调下。
一治久痢不止。用陈萝卜煎汤。一服立止。
一方。用苋菜煎汤服效。
一治泻久久不止。不肯服药。用肉豆蔻煨去油。为末三钱。麦面四两同和。切面入葱。
盐煮如常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