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疫邪兼六气入足经从表里汗下

    初起头疼发热恶寒。舌苔白而薄者。邪在表也。败毒散散之。微汗而解。如未解。鼻干口渴。耳聋胁痛。舌苔白中带黄。此阳明少阳见症。须解肌法。柴葛、连翘、防风、薄荷、牛蒡、黄芩、木通之类。如再不解。须看有无 疹。或见心烦膈闷。足冷耳聋。身痛如束。或咳或呕。寸关沉伏。或躁动。便是发 之候。须提透之。以 尽为度。脉伏心烦。谓之欲 。烦止人静。肌肤中无隐隐之点。始为 尽。 已出而口干。脉洪滑者。宜化 解毒为主。当以 疹门参看。
    邵评∶邪入于里。则发 疹。疹出于肺。 发于胃。将发 疹。尚未外透。欲出不出之际。故见症如此。若 毒滞气。则脉沉伏。伏邪外出。则脉躁动。亦一定之脉理。已汗而热不解。气口脉弦滑。
    饱闷恶心。必是胃中宿食为患。消导为主。如生楂肉、麦芽、枳实、连翘、青皮、莱菔子等凉疏之。若脉弦滑。潮热。谵语。脐腹胀痛。舌苔渐渐黄浓燥刺者。乃燥矢在肠胃中也。大柴、承气。看微甚下之。更衣舌润为愈。
    邵评∶食停胃中。未化糟粕。尚在胃之上脘。宜消化其食滞。切忌早用攻下。食滞已化。而成燥屎。
    故用攻下。与前半条停食未化者。治法不同。大宜着眼。如表已解。尚身热脉浮。小便不利者。是热结膀胱也。五苓去术。合六一利之。
    邵评∶身热脉浮。其脉仍在太阳经。表解而小便不利。邪入太阳之府。而热结膀胱也。宜宣化膀胱热结而利水。如表已解。余热未净。其人如狂不甚。小腹坚痛。而小便自利者。乃血蓄膀胱也。桃仁承气加减。
    邵评∶上条热与水结。此条血蓄膀胱。如狂。而小腹硬痛。血蓄下焦之征。辨热结与蓄血。在小便之利与不利。热结膀胱。小便不利。血蓄膀胱。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气破其蓄血。正治也。
    若无表里症。但热而泻。或寒热而泻者。此湿邪在于气分也。小柴合五苓主之。渴者去桂留芩。
    不渴去芩留桂。疫邪必兼湿者。以当湿热司令之时也。(以上诸条同伤寒施治)
    邵评∶但热而泻。湿热在里。寒热而泻。里湿而表有微邪也。用小柴胡以和解其表里之寒热。以五苓渗其里湿。渴为有热。故去桂留芩。不渴为无热。故去芩留桂。至疫病每发于四五六七月。正在夏天湿热当权之令。故多挟湿。
    疫疠热毒郁极。则发黄。二便俱秘。若投茵陈五苓。小水必不能利。须茵陈蒿汤。加黄柏。则小便利而黄退矣。
    邵评∶热郁发黄。二便俱秘。阳分实热发黄也。用茵陈五苓以利膀胱。无益也。当用茵陈蒿汤。以泻阳明之实热。二便通利。黄自退矣。
    亦有发黄兼发 者。无非热毒郁结所致。宜犀角、连翘、赤芍、栀子、茵陈、黄柏、牛蒡、薄荷、银花之类主之。
    瘟疫发于春夏之间。必热症为多。如初起即大热大渴。目赤唇焦。烦躁不宁。六脉洪滑。舌苔燥黄焦刺。急用三黄石膏汤。去黄柏。加连翘汗之。取汗在于速。一服无汗。即再进之。得汗热退为愈。若延至四五日。毒遍三焦。表里俱病。用三黄石膏汤。加连翘、银花。
    表里兼解之。其妙在麻黄石膏二味。不可去一。此方通解三焦表里。治疫最妙。
    邵评∶疫必兼湿。故致发黄。热毒郁结。则黄而发 矣。用清热渗湿。宣透 毒为治。若外受瘟疫。
    表里俱病。火热大盛之时。身虽大热。而无汗泄。此表气外郁。内热不得发泄。故目赤唇焦而烦渴。
    表里热盛。则六脉洪滑。火盛灼津。则舌苔燥黄焦刺。此皆热郁不宣之象。此方清内火而宣散表热。表有汗出。则内之火热亦随汗而外泄矣。此表里热甚两清之法也。倘迁延不治。上中下三焦俱受毒邪。表里三焦均病。必用此大剂以两解之。
    如见目赤唇焦。舌黄燥刺。大热烦渴。汗出津津。此阳明血热火盛。切忌风药升散。宜凉膈散加石膏。
    邵评∶见症里热极盛之候。与上条似同。上条无汗。是表郁内火。汗出津津。是邪入阳明而热盛。故用凉膈散。加石膏以解阳明。
    大都疫疠初起。宜辛凉解散。次则和解解毒。必里症全具。脉实口燥。心下坚满。方可攻下。若胃中饮食未化。虽芩连、栝蒌。尚宜缓进。况硝黄乎。如用寒凉。食为寒凝结而不散。必变结胸。(以上诸条照温热施治)
    邵评∶初起邪在肺卫。故宜辛凉解散。若肺邪入阳明之府。则里症发现。脉实坚满。口燥。均是里实之症。故可攻下。倘饮食停滞。未化糟粕。早用寒凉。寒药与食互结。防成结胸。况攻下乎。必待其食化糟粕。结于肠中。方可用下耳。寒凉切忌早用。恐其凝结不化。
    疫病当分天时寒暄燥湿。病者虚实劳逸。因事制宜。不可执泥。如久旱天时多燥。
    热疫流行。宜清火解毒。忌用燥剂。天久霪雨。湿令大行。脾土受伤。民多寒疫。或兼泻痢。宜渗湿和脾。忌用润剂。
    邵评∶天时寒湿。病多寒疫寒湿。天时暄燥。病多温疫湿热。须分别治之。盖天时旱燥。阳亢热盛。
    故多热疫。热则宜清火而忌温燥。天久阴雨。寒湿流行。脾土受伤。故多寒疫寒湿。宜温燥而忌清润。二者治法大异。最当分辨。春当暖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感此非时之寒为寒疫。宜太无神术散。加羌活、紫苏、温散之。或藿香正气散加减亦可。从正伤寒治。此条寒疫。
    邵评∶应暖热而反寒凉。是非时不正之气。人受其气而病者。为时行寒疫。治以温散为主。忌用寒凉润药。
    秋应凉而反热。冬宜寒而反温。感此非时之暖为温疫。宜犀角、连翘、黄芩、薄荷、银花、牛蒡之类清解之。宜从温热症治。
    邵评∶应寒凉而反温热。是非时之温气。人受之而为冬温秋燥之症。即为瘟疫。治宜辛凉清解。大忌温燥。
    疫症先从颐颔肿起者。阳明热邪也。肿于耳之前后者。少阳风热也。并宜辛凉散之。二活、荆防、连翘、黄芩、薄荷、元参、牛蒡、桔梗、犀角水汗之。阳明加升麻。少阳加柴胡、钩藤。解散后。加清火解毒之品。净银花、人中黄之类。
    邵评∶风火热毒之邪。故宜辛凉清散。风邪解而火毒未清。故宜清化火毒。此从表里法施治。
    时毒从颐肿者。名鸬 瘟。耳下项与咽中肿胀。声不出者。名虾蟆瘟。皆风热不正之气干于上焦所致。治宜散邪清热。不可一味寒凉。
    邵评∶颐与耳下项咽中。俱是上焦部位。邪从口鼻吸受。先入肺胃。宗三焦立法。从手经施治。
    必先清解宣散。以泄其邪。如一味寒凉。则郁遏邪热。恐其传里内陷。不可不慎。
    疫症有兼咽喉肿痛者。必辛散为主。不可骤用寒凉。反闭其邪。宜荆防败毒散。加桔梗、射干、马勃、牛蒡之类。
    邵评∶咽喉亦属上焦。邪入肺中。先宜辛散。早用寒凉。防其逼邪内陷。最当谨慎。冬应寒而反温。
    感之多咽喉肿痛。寸关脉浮洪而数。舌燥唇干。宜甘桔汤。加牛蒡、薄荷、防风、射干、连翘、黄芩、银花、犀角水之类凉解之。以升阴消阳。
    邵评∶冬时不正之气。人受之而即发者。为冬温。温邪入肺。则咽喉肿痛。温邪在上焦。则寸关脉洪数。阳邪伤阴。则唇舌干燥。法宜提透辛散。清解上焦邪热。
    夏应热而反凉。感之。邪伏于少阴之经。每多咽痛。或兼泄泻。舌润不渴。寸口脉沉而小。宜甘桔汤。加半夏、天虫、陈皮、桂枝、射干、防风、姜皮之类温散之。以助阳消阴。
    邵评∶不正之气。乃夏令阴邪。人感其邪。伏于少阴肾中。阴火上升。则咽痛。寒湿之邪内入。则泄泻。阴邪伤阳。则舌润不渴。邪郁其阳。则脉沉小。宜清肾中阴火而透邪。以辛温药散之。
    大头天行 初起憎寒壮热体重。次传头面大肿。目不能开。或咽喉不利。俗名大头伤寒是也。
    东垣谓阳明邪热太甚。挟少阳木火而生。阳明湿热甚为肿。少阳木火盛则痛。阳明之邪。首大肿。
    少阳之邪。肿于耳之前后也。治法不宜药峻。峻则药过其病。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其死尤速。
    当少与。时时呷之。方用酒制芩连、人中黄以解毒。荆防、薄荷以去风。连翘、天虫、桔梗、牛蒡以散结。头痛恶寒无汗。加二活以散寒。阳明引经。加升麻、犀角水。少阳引经。加柴胡、花粉、普济消毒饮妙。十余日表症仍在者。亦用荆防、薄荷微散之。
    邵评∶风温时毒。中于头部清空之所。故名大头瘟。病因风火湿痰。邪热由表而入于少阳阳明二经。以阳明行身前而循首面。少阳行身侧。出于耳之前后。邪在最上。药宜轻清宣解上焦。若用重浊之味。则入中下。而过病所矣。但天行时毒。必以解毒为先。风温之邪。故必去风。邪结则肿痛。
    故当散结。寒郁于表。则无汗头痛而恶寒。当疏表散寒。此方治大头天行极妙。若日数虽多。尚有表症。仍宜表散。
    胃气虚者。于春夏初晴。感山谷蒸气。面肿发寒热者。先用平胃散。加羌活、荆防、桔梗、藿香之类以散之。次加芩连清热。盖山岚、瘴气、浊雾。皆湿热也。岭南人中之即死者。缘内多毒蛇所吐之气故耳。
    邵评∶胃虚而邪入中焦。感瘴气湿热之邪。入于阳明。法宜运中祛瘴。以宣散中上二焦。
    岁荒普患者。不宜峻剂。宜扶正祛邪。调理脾胃为主。
    有已汗而热不解。身渍渍汗出。右关脉大无力。舌苔白嫩。四肢倦怠者。此中气素弱。汗后虚热也。补中益气汤主之。汗止身凉而愈。升柴须蜜炙。(以上参治法汇)
    邵评∶忍饥而脾胃中虚。邪乘虚入。宜调中散邪。亦中焦病也。若汗出而余热不退。是虚热也。脉舌见症。俱是虚象。法宜扶正散邪。此正虚挟邪之治法。
    疫邪传里。毒攻肠胃。脐腹大痛。下利鲜血。或黑臭水。小便不利。身热大渴。六脉洪数。舌苔黄燥如刺。或红刺如杨梅状。当急治之。宜鲜生地二两。生大黄五钱。净银花五钱。黄连一钱。黄芩、丹皮、赤芍各钱半。生甘草五分。清之下之。
    邵评∶此火毒热邪。直入肠胃而伤血络之正法。
    疫邪传里。目赤面红。六脉洪大。舌黄燥刺。此热毒传遍三焦。经络闭塞。荣卫不通。
    以致汗不得出。 不得透。大热烦渴不解。宜三黄石膏汤。去黄柏。加连翘、银花、牛蒡子。表里兼解之。俾汗 并透而解。妙在麻黄、石膏。
    邵评∶疫邪自表入里。先在阳明气分。若上中下三焦表里俱有热邪。气血经络不通。表间抑遏。
    与汗均不外达。热伏于里而燔灼。必用此方解表清里。宣通上中下三焦热邪。汗出 透而愈。
    若遇天时亢旱。热疫流行。毒蕴三焦。目赤舌绛。 疹丹赤。汗出津津。阳明血热便闭。宜凉膈散。去芒硝。加鲜生地、牛蒡子、人中黄清之。
    邵评∶天旱热毒而成疫。三焦均受。邪热入营。而阳明热实也。宜清膈间邪热。此条邪在中上二焦。热侵营分。而阳明热实。上条表里同治。此宗心营肺卫。分三焦治法。
    疫邪发于岁荒之后。凡流离饥民。无不一病即死者。由于劳役饥寒。脾胃早伤。虽感微邪。亦不禁也。故治此者。须调补脾胃为主。补中益气、六君子之类。微加表药治之。
    邵评∶中虚受邪。正气不能胜邪。每多邪陷正脱。故必补正以托邪。正气充复。邪自外达耳。
    凡遇疫症。诊得右关脉虚大或软弱者。即中气虚也。当补以汗之。补中益气加羌活、紫苏。如诊得寸软尺迟者。此营卫两虚之症也。当以归 建中汤加防风汗之。
    邵评∶此条营卫虚而受邪。
    凡治虚症。宜外邪轻可治。若外见重症。而脉虚细无神者死。
    邵评∶正气大虚。不能胜邪。则死。
    凡治虚症。详于景岳瘟疫门汗、补、温、清、吐、下六法中。须阅之。(以上诸条系新法前三条实症后三条虚症)
    邵评∶景岳论治虚症。最为详细。宜参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