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喘(新法合参景岳金鉴叶案)
喘症之因。大抵三法前多实喘。三法后多虚喘。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喘宜开太阴。虚喘宜固少阴。外感之喘治肺。内伤之喘治肾。
邵评∶喘有风寒、火邪、水气、痰饮、寒包火郁等因。由于外邪在肺。是为实喘。下焦元海无根。肾虚气逆而发喘者。为虚喘。实喘宜开肺。虚喘宜固肾。至三法者。汗吐下也。虽云三法前多实。三法后多虚。然亦不可执。总之。外邪为实。宜治肺。内伤为虚。宜治肾。
虚实之辨。实喘。气急、张口、抬肩、欠肚、虚喘、气短、似喘非喘、而不张口、抬肩、欠肚也。
实喘。肺气不得宣畅。满闷只在膈间。虚喘。肾气不能接续。阻塞在于气道。
邵评∶实喘由肺有外邪。气不宣畅。而气急发喘。病在上焦。故满闷只在膈间也。
虚喘由肾气不纳。虚气上逆。短气发喘。病属下元亏乏也。
太阳病不解。用小青龙汤治喘者。治水气干肺也。用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治喘者。
治寒邪在肺也。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者。治寒包肺火也。(述古)
邵评∶表有风寒。内挟水饮。犯肺而喘。用小青龙散邪涤饮。若寒邪在表。气郁于肺而作喘。用桂枝加朴杏散寒下气。但寒无汗而喘者。用麻黄汤。此则肺有火邪。外寒包住内火。故以麻黄汤去桂枝。而加石膏。
阳明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胸满而喘。用栀子豉汤者。此阳明内热出表。非治外感也。又阳明病。直视微喘。用承气者。此阳明坏病也。(述古)
邵评∶胸中为阳明之表。满而喘者。热上扰而气不下降也。邪在膈间。用栀豉汤以泄膈间热邪。
此阳明经病之表症。若阳明腑病。直视微喘者。由于误治。而阴伤邪实。用承气者。去邪以救正也。
伤寒有暴感寒邪。恶寒无汗。头疼身痛。寸脉沉伏。而喘急者。此寒邪郁于太阳。痰气交阻于肺也。法当开太阳之邪。用麻黄、川桂枝、半夏、杏仁、旋复花、紫苏叶、橘红、生姜、白芥子之类。辛温汗之。
邵评∶肺与太阳。均为主表。太阳表邪不解。每每上侵于肺。故开太阳表邪。即是开肺。治法本相通也。此开肺疏表。涤痰降气之法。
如外感寒邪。内束伏火。咳喘烦渴。气口脉沉而数者。宜外散寒邪。内清肺火。麻杏石甘汤加桑皮、枯芩、桔梗主之。
邵评∶此肺热火盛。轻寒抑遏于表。只用麻黄一味散表。余俱开肺清火之剂。此条寒包肺火。与上条表寒侵肺不同。上条辛温散表为治。此条辛凉开肺为主。病情不同。治法亦异。最当详辨。
若咳嗽口干。气逆而喘。而不头痛恶寒者。火邪在肺也。当以泻白散加二母、枯芩、羚羊角之类。以泻肺火。
邵评∶此肺火发喘。外无表寒。与上二条不同。只清肺火为治。
若气逆咳喘。胸膈凝闷。气口脉闭。喘咳有痰声者。痰喘也。治痰为主。如前胡、苏子、杏仁、葶苈子、橘红、象贝、蒌霜、半夏、桑皮、枳壳、薄荷、桔梗、竹沥、姜汁之类。选用。
邵评∶痰随气而上升。肺气逆而不降。则咽中痰声而气喘也。治以清痰降气为主。
伤寒有表解之后。而胸闷喘急者。亦痰也。急当治其痰。盖外感表邪虽去。而内痰复发。故喘。必寸脉沉闭。胸膈闷塞可证。不可因表解后。作虚治也。(以上皆实喘治肺)
邵评∶表寒已解。而内伏之痰上升。其气阻于胸膈。故闷而喘急也。治以涤痰开化一法。盖此是痰喘。
无外邪夹杂。与前数条因外邪发喘者不同。且痰阻脉道。故脉沉闭。痰滞上焦。肺气不宣。故胸膈闷塞。是实喘而非虚喘也。
若因汗下之后发喘者。乃真气不能接续。气短似喘也。病源在下。其症呼吸喘促。
自丹田以上。气道阻塞不通。提不能升。咽不能降。呼吸不能接续。主治在肾。以肾主纳气也。当以景岳贞元饮主之。气虚脉微。汗大出者。合参、麦、五味。收之纳之。或生脉合左归亦可。足冷脉微者。熟附都气饮。加胡桃肉以纳之。(以上是虚喘治肾)
邵评∶汗下之后。邪退正虚而发喘者。乃元海无根。真气不纳。短气不能接续。似喘非喘。由于下焦肾气大亏。此是虚喘。与前列之实喘大异。盖丹田在下焦。升逆直冲而上。肺气不得下行。阻塞升降之机。呼吸短促。不能接续而似喘。由于肾真失纳。根蒂不固所致。治以摄肾固真纳气为主。
若饮邪犯肺作喘。当以温药和之。二陈汤加桂枝、姜汁。
邵评∶寒饮射肺。肺逆作喘。当理肺涤饮治之。古人云。治痰饮者。宜温药和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