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不可下 十六章
不可下一
【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上之阳气不足,下之无血,总是阳微,下之阳败胃逆,浊气填塞,则心下痞硬。
不可下二
【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寸口之弦,尺中之微,总因中焦阳虚,不可发汗,亦不可下也。
不可下三
【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抟,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漓,小腹甚硬,小便则尿血也。
阴虚于寸,阳虚于尺,是其常也,乃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者,阳虚而不根于阴也。数者,血虚而不能荣木也。血虚木燥,少阳胆经不降,相火升炎,必当发热,故浮为虚而数为热。阳虚而表气不固,故自汗出而恶寒,少阳不降而脉数,则经气壅遏而为痛。少阳之病,往来寒热,脉数痛生,则经气郁闭,必振寒而战栗。肝胆脾胃,候在关上,微弱在关,则土虚胃逆,碍胆经降路。胆脉自胸下膈,由胃口而循胁肋,胆经不降,故胸下满急。胆胃升塞,气道壅阻,故喘促汗出,不得呼吸。呼吸则气鼓胁肋,而痛作焉,故痛在于胁(释数为痛句)。其振寒战栗,时往时来,形如疟状,全以中气不足,胃逆胆郁之故。医不知而反下之,中气愈败,胆胃更逆,故令脉数,发热较前更剧,加以狂走见鬼,心下为痞。阳亡湿动,脾肝郁陷,则小便淋漓,小腹胀满。风木陷泄,久必尿血也。
不可下四
【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营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浮而大,浮为卫气之实,大为营血之虚。血虚是为无阴,阴虚不能配阳,则阳为孤阳。阳盛必俯侵阴位,孤阳独下阴部者,膀胱热癃,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空虚而无尿。今反小便利,乃知阳盛于外,而未下于阴部。下焦阴虚,而温气脱泄,实阴中之阳虚也。外之阳实,蒸发皮毛,津液四射,大汗不止,营血化汗,尽泄于外,表里干燥,烦不得眠。血逼肉消,而化汗液,暴泄不收,则胃气虚败,亡脱非久。医不知此,而复以毒药攻其胃,是谓重虚其虚。外之客阳,亦不久驻,而脱去有期。表里阳竭,则脏腑溃烂,必下如污泥而死也。
不可下五
【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食多入,此谓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阳微则为咳,(前章:微反在上)。咳则吐涎沫,此以胃寒而气逆也。下之气降而脾陷,故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清气愈陷而浊气愈逆,胸中痒如虫啮。胃败而不纳,故粥入则吐。胆经不降,故两胁拘急。胸膈壅塞,故喘息为难。太阳寒水之经,行身之背,水寒筋缩,故颈背相引而掣。手之三阳俱虚,故臂则不仁,极寒而卫阳败泄,反汗出,其身冷如冰。而眼晴不慧,语言不休,则神明败矣。阳败如此,应不能食,而乃谷食多入,此为中气除根,而居膈上,反能食,必死之证也。心窍于舌,阳败神亡,则舌不能用,前之语言不休者,今且口虽欲言,而舌不得举矣。
不可下六
【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未复,邪气却结于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必烦利不止。
凡外见数脉,必有里阴格阳,阳不下根,故动数失度。久数而不见停止,里阴未结也,一见停止,则阴邪结矣。正气内复,虽结必消,正气不能内复,则邪气却结于脏。盘据根深,外逼阳气,浮于皮毛之部,是以脉数。脉数者,不可下,下之阴邪愈旺,必上烦下利不止。盖盛于外者,必虚于内,见其外盛而知其内虚,是为良工。
不可下七
【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左,肝气之郁。下之,生气愈败,是以拘急。
不可下八
【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右,肺气之郁。下之,津亡气泄,阳神飞越,故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不可下九
【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烦热,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上,风木郁冲于心下也。下之,温气外泄,风木不敛,故烦热汗出,欲得水灌。
不可下十
【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动气在下,风木振撼于脐下也。下之,温气亡泄,木郁克土,则腹胀,阳气无根,则头眩,风木不敛,则下清谷,浊气上填,则心下痞也。
不可下十一
【 】咽中闭塞者,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咽中闭塞者,浊阴冲逆,下之,阳亡湿动,则下重,阴盛胃逆,则水浆不下。
不可下十二
【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外实则内虚,下之阳亡气泄,则发微热。无脉而厥逆者,中气外脱,故当脐热。
不可下十三
【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求水者,阳气未败,故易愈。
不可下十四
【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阴盛者,下则亡阳,阳盛者,下则亡阴,所谓坚者不受,瑕者受之也。阳病热多,下之阴亡,是以便硬。
不可下十五
【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阴盛而便硬者,下之土败木郁,故清谷腹满。
不可下十六
【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桂枝柴胡汤,方在少阳七。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营卫和而津液通,神气渐复,谵语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