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谵语 郑声

    【纲】仲景曰。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直视。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目】李杲曰。问邪入阳明。为谵语。妄言错失。此果阳明乎。答曰。足阳明者。胃也。岂有其言哉。伤寒始自皮毛入。是从肺中来。肺主声。入于心则为言。胃即戊也。戊为火化。下从肝肾。
    王肯堂曰。谵语症。有补虚一法。如素问云。谵语者。气虚独言也。难经曰。脱阳者见鬼。仲景谓亡阳谵语。即此义也。故楼英云。余用参、 、归、术等剂。治谵语得愈者百十数。岂可不分虚实。一概用黄连解毒、大小承气等汤以治之乎。王海藏亦云。黄 汤。治伤寒或时悲哭。或时嘻笑。或时太息。或语言错乱失次。世疑作谵语狂言者。非也。神不守舍耳。两手脉浮沉不一。举按全无力。浮之损小。沉之亦损小。皆阴脉也。甚者调中丸。或理中丸。有阴症手足冷。脉细微而谵语者。宜四逆汤。活人用白通汤。海藏用黄 加干姜汤。有人患此症。脉极沉细。外热内寒。肩背胸胁斑出十数点。语言狂乱。或曰。发斑谵语。非热乎。余曰。非也。阳为阴逼。上入于肺。传之皮毛。故斑出。神不守舍。故错语如狂。非谵语也。肌表虽热。以手按之。须臾。冷透如冰。与姜附等药数日。约二十余两。得大汗而愈。后因再发。脉又沉迟。三四日不大便。与理中丸三日。其病全愈。以是知此人之狂非阳狂之狂。乃失神之狂。即阴虚也。
    柯琴曰。首条。谵语之由。二条。谵语之脉。脉短。是营卫不行。脏腑不通。故死也。二条。
    言死脉。三条。言死症。盖谵语本胃实。则不是死症。若谵语而一见虚脉虚症。则是死症。而非胃家实矣。
    【纲】仲景曰。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
    【目】朱肱曰。病患有谵语郑声二症。郑声为虚。当用温药。白通汤主之。谵语为实。当调胃承气汤。如服之而谵语止。或更衣者。止后服。不尔。再与之。仲景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世多不别。然亦相似难辨。须凭外症与脉别之。若大小便利。手足冷。脉微细者。必郑声也。大便秘。
    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必谵语也。以此相参。然后用药。万全矣。大抵伤寒不应发汗者。汗之必谵语。谵语属胃。和中则愈。不和则烦而躁。宜调胃承气汤。然亦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胃实谵语者。或汗多亡阳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妇人热入血室谵语者。
    成无己曰。郑声。不正之音也。汗后。或病久。人声转者是也。盖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使转而不正也。若以重语为重叠之语。与谵语混而莫辨。殊失仲景之旨。
    李杲曰。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也。谵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也。
    吴绶曰。大都郑声。乃因内虚。正气将脱。而言皆不足之貌。如手足并冷。脉息沉细。口鼻气息短少。所说言语。轻微无力。气少难以应息者。皆元气将脱也。或吃忒不止。神昏气促。不知人事者死。或气息不促。手足颇温。其脉沉细而微者。急以附子汤倍人参主之。或以接气丹、黑锡丹兼进一二服。以助其真气也。或浓煎人参。徐徐与之。或未可用附子者。以三白汤倍人参主之。
    戴原礼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经云。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者。颠倒错乱。言出无伦。
    常对空独语。如见鬼状。郑声者。郑重频烦。语虽谬而谆谆不已。年老人遇事则谇语不休。以阳气虚故也。此谵语郑声。虚实之所以不同也。二者本不难辨。但阳盛里实。与阴盛格阳。皆能错语。
    须以他症别之。大便秘。小便赤。身热烦。渴而妄言者。乃里实之谵语也。小便如常。大便洞下。
    或发躁。或反发热而妄言者。乃阴格阳之谵语也。里实宜下。调胃承气汤。热躁甚而妄言不休。大渴喜饮。理中汤。阴格阳。宜温胆汤、四逆汤、附子理中汤。
    又有不系正阳明。似困非困。间时有一二声郑语者。当随症施治。
    外有已得汗。身和而妄言者。此是汗出后津液不和。慎不可下。乃非阳非阴者。宜小柴胡和建中汤各半帖。和荣卫。通津液。若阳传入阴。自利。手足厥逆。语或错乱。此虽已自利。其中必有燥屎。犹当下之。阴中之阳。宜调胃承气汤。瘀血在里。大便黑。小便利。小腹痛。其人如狂谵语者。桃仁承气汤。妇人热入血室。亦能谵语。小柴胡汤。
    病后血气未复。精神未全。多于梦寐中不觉失声如魇。此不系谵语郑声。宜温胆汤去竹茹。入人参五分。
    或用六君子汤。
    魏荔彤曰。阳明胃病。固多谵语矣。然谵语亦有虚实不同。不可概施攻下。夫谵语固谵语。惟胃中实热。津液不足。方神明昏昧。而胡乱作语。此谵语也。若胃热不实。则神明不至甚乱而口语亦不甚糊涂。但说了又说。繁言絮语。失其常度耳。盖其中虚气弱。词不达意。故语至再三。此真为虚歉之象。不止伤寒症中有此。杂病气虚者多有之。以此为谵语而攻下。贼夫人之子矣。仲师必详为立辨。令人认明谵语是胡言乱语。郑声是重言复语。故自解之曰。郑声重语也。重字当作平声。
    张介宾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此虚实之有不同也。夫二者总由神魂昏乱。而语言不正。又何以分其虚实。但谵语者。狂妄之语也。郑声者。不正之声也。谵语为实。实者邪实也。如伤寒阳明实热。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魂昏乱而谵妄不休者。此实邪也。实邪为病。其声必高。其气必壮。其色必厉。其脉必强。凡登高骂詈。狂呼跳扰之类。皆是也。此之为病。有由燥屎在胃者。
    有由瘀血在脏者。有由火盛热极者。有由腹胀便秘口疮咽烂者。察其果实。即当以三承气。或白虎汤、凉膈散之类治之。郑声为虚。虚者神虚也。如伤寒元神失守为邪所乘。神志昏沉而错乱不正者。此虚邪也。虚邪为病。其声必低。其气必短。其色必萎。其脉必无力。凡其自言自语。喃喃不全。或见鬼怪。或惊恐不休。或问之不应。答之不知之类。皆是也。此之为病。有因汗亡阳。因下亡阴者。有因焦思抑郁。竭蹶心气者。有因劳力内伤。致损脾肾者。有因日用消耗。暗残中气者。
    凡其病虽起。倒而遏之即止。终不若实邪之难制者。即虚邪也。察其果虚。最忌妄行攻伐。少有差谬。
    无不即死。治此者。速宜察其精气。辨其阴阳。舍其外症。救其根本。稍迟犹恐不及。而况于误治乎。甚至有自利身寒。或寻衣撮空。面壁啐啐者。尤为逆候。盖虚损之人。最忌谵妄。故凡身有微热。脉见洪滑者生。
    心多烦躁。脉见微弱细急。而逆冷者死。
    【纲】仲景曰。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然汗出则愈。
    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
    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则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目】朱肱曰。问。仲景云无犯胃气。何也。答曰。热因经水适来。乘虚入室。故血室有热。
    遂令谵语。当以小柴胡解之。却与胃实谵语不同。胃实有燥屎。故宜调胃承气下之。若血热有谵语。
    非胃家实。仲景恐人作胃实攻之。故曰。无犯胃气也。大抵谵语是热。属阳。而反见阴症者逆。
    刘完素曰。血病则肝伤。肝藏魂。肝伤则魂无所归。心神无主。此所以发谵语也。要之。此非胃实。因热入血室而肝实也。肝热心亦热。肝与心相近也。热伤心气。既不能主血。亦不能作汗。
    故但头有汗而不能遍身。
    此三条。皆因谵语而发。不重热入血室。更不重在伤寒中风。须知谵语有不因于胃者。故不可以谵语定为胃实之症。而犯其胃气。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出汗。手足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目】寇宗 曰。谵语者。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也。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心。心为热冒。则神昏乱而语言多不知。所以言出无次而成谵妄之语。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错乱。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狂语者。有语言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者皆因热之轻重也。谵语与独语。虽间有妄错。若与人言。犹有伦次。是热未至于极者也。经曰。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是独语。病犹未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见。甚则至于喊叫也。语言不休。则更甚矣。至于乱语者。妄言詈骂。不避亲疏。为神明乱极。经曰。诸逆发汗。微者难瘥。剧者言乱。是难可复制也。谵语之由。又自不同。有由火劫者。有由汗出者。有由下利者。
    有由下血者。有由亡阳者。有由过经者。有由燥屎在胃者。如此条。则由三阳合病者。凡诸此类。
    脉短则死。脉和则愈。又身微热。脉浮大生。逆冷脉沉细。不过一日死。实则谵语。收敛在内。
    而实者本病也。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气下夺而自利者。皆为逆。经曰。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谓其正气脱绝也。
    鳌按。尿蓄于膀胱。故遗尿为太阳本病。少阳经行身之侧。故难以转侧为少阳病。其余口不仁。
    面垢谵语。额上出汗。手足冷。自汗。皆属阳明。故虽三阳合病。实是阳明病。而略兼太少二经。
    所以专从阳明主治。其用白虎汤者。以胃热而非胃实也。
    【纲】仲景曰。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目】王好古曰。治老幼及虚人伤寒。五六日昏冒言妄。小便或淋或涩。起卧无度。或烦而不得眠。并宜白虎汤加山栀一钱。治热病及时疫。心躁。狂乱奔走。状似癫痫。言语不定。久不得汗。
    及时疫不知人者。以人中黄不拘多少。入罐内。泥封固。武火 半日。放地。去盖半日。研细。
    新汲水调下三钱。或未退。再服愈。
    吴绶曰。治伤寒热甚。心烦有痰。神昏谵语者。以竹沥、生花粉汁各一盏服之。按此方内热不禁下者可用。
    【纲】仲景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目】王肯堂曰。经文内实之实。当作热。
    此段有五反一对。热与厥反。汤与丸反。硬与下利反。脉微与脉和反。药下与自利反。小便利与大便硬为一对。读者详之。下利谵语。其曰脉调和。手足和。小便利者。阳也。故用承气下之。
    其脉当微厥。及少阴但欲寐。被火气劫汗。谵语小便难者。阴也。故当用补剂和之。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朱肱曰。潮热脉滑疾者。必谵语也。小承气汤。大便秘。小便赤。手足温。脉洪数者。
    必谵语也。调胃承气汤。谵语。不恶寒。反恶热。白虎汤。已得汗。身和谵语者。柴胡桂枝汤。火迫而致谵语。亦白虎汤。
    鳌按。此以里虚句为主。盖通节所言形症。皆是假有余。脉微涩。乃是真不足。故谵语潮热。
    下症虽具。仲景于此。慎之又慎。只以小承气试之也。
    【纲】仲景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
    微者。但发热谵语。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目】柯琴曰。微者。但发热谵语。是邪气实。当以下解。一服利。止后服。只攻其实。无乘其虚也。
    【纲】仲景曰。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气汤下之。若能食者。
    但硬耳。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后服。
    【目】陶华曰。大热干呕。呻吟错语。不得眠。犀角解毒汤。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
    精来不与人相当。新汲水调五苓散三钱探吐之。一法。用猪苓汤。瘀血狂言谵语。漱水。大便黑。
    小便多。身黄腹满。此为当汗不汗。蓄热在里。轻者。犀角地黄汤。重者。桃仁承气汤、抵当丸。
    柯琴曰。首条。下利是大肠虚。谵语是胃气实。胃实肠虚。宜大黄以濡胃。无庸芒硝以润肠。
    末条。阳明主津液所生病。故阳明病多汗。多汗是胃燥之因。便硬是谵语之根。一服谵语止。虽未利而胃濡可知矣。
    【纲】仲景曰。二阳并病。太阳症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目】鳌按。本条全属阳明可下之症。故本二阳并病。而开手即揭清太阳症罢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