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烏梅丸方第九十六

    [方義]
    此治厥陰病,調和寒熱之主方。
    按:祝味菊氏認為,此方不是治厥陰病之主方,而是治蛔厥之主方。根據實踐,此方不但對蛔厥有效,而且對於厥陰病主證,如提綱所指出的證候,尤有特殊效果。
    [主治]
    厥陰病,消渴,氣上沖胸,心中疼熱,饑不能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蛔厥(包括腸寄生蟲病);久利等。但必須具有寒熱夾雜或上熱下寒,寒證較多,脈象微弱。
    [藥品]
    烏梅三十枚 細辛六錢 乾薑一兩 黃連一兩六錢 當歸四錢 附子六錢 蜀椒四錢(炒出汗) 桂枝六錢 人參六錢 黃柏六錢
    [制服法]
    先將烏梅用醋浸一夜,去核置二兩小米下蒸之,以米熟為度。去米同諸藥焙乾研為細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錢,空心米湯送下,忌生冷滑物臭食。
    [用藥大意]
    附、姜、桂、辛、椒辛溫祛寒;黃連、黃柏苦寒清熱;人參、當歸以補氣血之虛;烏梅酸收,以斂厥陰之氣。烏梅蒸于米下,和丸調以蜂蜜,服丸送以米飲,皆意在和中。總之,此方酸苦辛溫,寒熱並用,為治厥陰陰陽錯雜、寒熱混淆之主劑。
    [禁忌證]
    凡單純寒證或單純熱證之消渴,氣上沖,吐蛔,久利等,均不可服。證雖寒熱夾雜,但熱證偏盛者,亦須適當加減,不可照原方服,因方中熱藥較多故也。
    [類似方劑參考]
    (1)生薑、半夏、甘草三瀉心湯:此三方雖皆系治寒、熱、虛三方面夾雜之劑,但重點都在心下痞滿一證。
    (2)椒梅湯:此系治暑邪深入厥陰寒熱夾雜之方劑。
    (3)黃連湯:此系治上熱下寒、嘔吐腹痛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