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太阳篇七十三方

    

桂枝汤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太阳中风。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者。此方自汗。风邪干卫者。乃为相宜。仲景以解肌为轻。发汗为重。故汗吐下后身痛者津液耗也。虽有表邪。止可用桂枝解肌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缓之故以桂枝为君。芍药为臣。甘草为佐。姜枣为使。姜枣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麻黄汤。不用姜枣者。为其专于发汗。不待行化。津液自通耳。桂枝麻黄二汤。为冬月伤寒而设。若春温夏热之病。决不可用。

麻黄汤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主太阳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痛。恶寒。无汗而喘。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是也枝所能独散。所以为臣。内经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辛苦。甘草甘平。杏仁甘苦。用以为佐。经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也。且桂枝汤。治风伤卫。则卫实营弱。故佐以芍药。和其营血也。麻黄汤。治寒伤营。则营实卫虚。故佐以杏仁利其卫气也。

大青龙汤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石膏 主伤寒见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症者宜之。青龙者。东方木神也。应春而主肝。专发生之令。为敷荣之主。万物出甲。则有两岐。肝有两叶以应之。谓之青龙者。发散营卫两伤之邪也。桂枝主风。麻黄主寒。此则伤寒见风。所以处青龙汤。两解风寒也。寒伤营。必以甘缓之。风伤卫。必以辛散之。此风寒两伤。必用辛甘相合而疗之。是以麻黄为。夫风寒两伤。非轻剂可以独散。必须以轻重之剂同散之。是以用石膏之苦辛。质重而又达肌为使也。此汤为发汗重剂。用之稍过。即有亡阳之害。故仲景戒多服也。服药后汗不止。将病患发披水盆中。露足出外。以温粉周身扑之。白术。 本。川芎。白芷。等分细末。每药末一两。入米粉三两。

小青龙汤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 五味子 半夏 主表邪不解。心下有水气。 青龙象肝木之两岐。主两伤之疾。麻黄汤散寒。桂枝汤散风。若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为表里两伤。须小青龙祛表里之邪。麻黄辛温。为发散之君。桂枝辛热。甘草甘平。为发散之臣。芍药酸寒。五味酸温。寒饮伤肺。则咳喘而肺气逆。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芍药五味子为佐。以收逆气心下有水。津液不行。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干姜辛热。细辛辛温。半夏微温为使。以散寒水。如是则津液通行。汗出而解。 心下有水气。变症多端。故立加减之法。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水蓄则津液不行。气燥而渴。半夏性燥。去之则津易复。栝蒌性润。加之则津易生。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水渍肠胃。则为利。下利不可发表。发之必胀满。故去麻黄。酸苦能涌泄。水去则利止。故加芫花。经曰。水得冷气。其人即噎。胃寒非表症。故去麻黄。辛热能温中。故加附子。若小便不利。病在下焦。甘淡者下渗。故加茯苓。发散者上行。故去麻黄。喘则气上。法当降下。麻黄轻扬而上。是以去之。杏仁苦泄而下。是以加之。

桂枝葛根汤葛根

芍药 甘草 生姜 桂枝 大枣 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及汗出。恶风。 按诗豳风野狼跋云。赤写KT KT 。注云。KT KT拘貌。言不敢左右顾视也。借以喻项强之状也。表邪方盛。不当有汗。今反汗出。风伤卫也。故以桂枝解肌。葛根发表。芍药和营。甘草甘平。姜枣和胃。

葛根汤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KT KT 。注见前。旧释鸟羽。未当。今正之。此方即桂枝。无汗用麻黄。确乎不可易矣。此复以太阳无汗。用葛根汤。太阳有汗。用桂枝葛根汤。何也。葛根本阳明经药。恐太阳病久。将传阳明。故用葛根。迎而夺之。豫发其邪。勿令传入也。前用桂枝汤麻黄汤者。病方起也。今用此二方者。病已久也。又按太阳病。脉静为不传。若烦躁脉数。为欲传也。意者既见其欲传之状。故用此二方。此未发之秘旨。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 大枣 杏仁 太阳病。八九日如疟状。热多寒少。 不呕清便。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为欲愈。脉微。恶寒。不可汗吐下。面反有热色。未欲解也。以不得汗。身必痒。 此方论。当分作三段看。太阳病至寒少一段。为自初至今之症。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至欲愈一段。言不必治也。至不可汗吐下。言宜温之也。至末一段。是小汗之。麻黄与桂枝。一发一止。则汗不至大出矣。 桂枝二麻黄一汤不录。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石膏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无阳也。不可发汗。 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气。通行津液也。凡仲景称太阳病者。皆表症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也。若脉浮大。则与症相应。宜发其汗。今表症见而脉反微。是脉不应症。故不可发汗。但用此方和之而已。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芍药 甘草 生姜 白术 茯苓 大枣 主汗下后。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头项强痛。邪仍在表。何故去桂而加苓术耶。不知此属饮症也。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去桂加苓术也。若小便利。则水饮行。而热满头痛。无不悉愈矣。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桂枝 芍药 甘草 人参 大枣 生姜 主汗后。身体痛。脉沉迟。汗后身痛。邪未尽也。脉来沉迟。血不足也。经曰。脉沉者。营气微也。与桂枝汤。以解未尽之邪。加芍药参姜。以补不足之血。夫身痛一也。以脉浮紧。 为邪盛。盛者损之。以脉沉迟。为血虚。虚者补之。此之身痛。因血虚而致。误作表实而发之。则血愈虚而危矣。

桂枝附子汤

桂枝 附子 大枣 生姜 甘草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痛烦。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病至八九日。则邪多在里。身当不痛。今日数多。而身痛不能转侧者。湿也。经曰。风则浮虚。又曰。涩为寒湿。不呕不渴。里无邪热也。脉浮虚而涩。身有烦疼。则知风湿。但在经也。与桂枝附子汤。以散表中风湿。风在表者。散以桂枝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同甘草。行营卫而通津液。以和其表也。

桂枝加附子汤

悉照前方。加芍药。 脉浮为风。大为虚。风则微热。虚则痉挛。宜与桂枝加附子汤。厥逆咽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

甘草干姜汤

甘草 干姜

芍药甘草汤

芍药 甘草 浮为风。合用桂枝汤。大为虚。虚而胫挛者。寒则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温经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干烦躁。此阴躁也。虽内结谵语。而阳气未回。故以甘草干姜,温理中气。为脾主四肢。又甘能缓急也。及阳气已还。则除去温剂。虽胫尚拘急。不过以芍药和营而已。直待胫伸。寒症尽去。然后以承气止其谵语。盖内结者。非承气不能除耳。一症也。始而大温之。既而微温。又既而微寒之。终而大寒之。非有见垣之智者。未易语此。后人遇此症。岂复能出此手眼耶。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

白术 甘草 附子 生姜 大枣 主风湿相搏。身痛。不呕渴。脉虚涩若其人大便硬。小便利者。宜与此汤。仲景云。初服之。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术附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耳。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利。故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

甘草附子汤

甘草 白术 桂枝 附子 风湿相搏。骨节痛。不能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身肿。加防风。小便不利。加茯苓。

芍药附子甘草汤

芍药 甘草 附子 发汗不解。反恶寒者。虚也。当与此汤。 汗后病解。则不恶寒。汗后病不解。而表实者。亦收敛津液而益营。附子之辛热固阳气而补卫。甘草调和辛酸而安正气也。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 甘草 生姜 大枣 太阳下后。脉促胸满。若微寒。加附子。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胸满者。不利于酸收。故去芍药。其曰微寒者。非表寒。乃里寒也。故加附子。祛寒而消满也。

柴胡加桂枝汤

桂枝 黄芩 人参 甘草 芍药 生姜 大枣 柴胡 半夏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症未去。伤寒至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也可攻里。与柴胡桂枝汤。以和解之。南阳云。外症未解。心下妨闷。谓之支结。非痞也。不可不辨。

白虎汤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脉浮滑。大渴而烦。按仲景云。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疑必有误。又云。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大渴饮水。白虎汤主之。又云。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又阳明一症云。表热里寒。四逆汤主之。又少阳一症云。里寒外热。通脉四逆汤主之。乃知其言脉浮滑。表热里寒者。必表里二字传讹也。即仲景数论而断之。岂有里既寒而反用大寒之剂乎。岂有里寒而脉浮滑者乎。岂有里寒而大热烦渴者乎。故知白虎为阳明大热而设。其曰。里有寒者。定瘥无疑也。成氏随文注释。惑误后人。不得不详为之辨也。白虎西方金神也。应秋而归肺。表里俱热。金被火囚。用辛寒以救肺。所以名为白虎也。活人谓夏月阴气在内。宜戒白虎。明理论云。立秋后不可服。恐白虎大寒。将变虚羸不食。二说俱偏矣。有是病即当服是药。安可拘于时哉。设使秋冬病。苟无表症。而大热烦渴。便与白虎。为对症之良剂矣。虽欲不用。其可得乎。

白虎加人参汤

知母 石膏 甘草 粳米 人参 主太阳中 。发热恶寒。脉微弱。手足逆冷而渴者。白虎加人参汤。又曰。身无大热。 口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 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并非白虎所宜也。惟大渴饮水。无表症者。乃可与白虎。加人参以除里热。

五苓散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 白术 太阳汗后。胃干。烦躁不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脉浮。小便不利而渴。宜用此方。 太阳渴为膀胱经本病。然则治渴者。当泻膀胱之热。泻膀胱之热者。利小便而已矣。淡味渗泄为阳。内蓄水饮。须渗泄之。故以三苓泽泻为主。脾土强旺。则水饮不敢停留。故以白术为佐。水蓄则肾燥。经曰。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故用桂为向导之使。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桂枝 黄芩 干姜 牡蛎 甘草 栝蒌根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邪在半表半里也。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津亡内燥也。若热消津液。令小便不利而渴者。当呕。今桂枝干姜汤。以解表里之邪。复津液以助阳也。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半夏 大黄 人参 桂枝 茯苓 龙骨 黄芩 铅丹 牡蛎 生姜 大枣 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伤寒八九日。邪热已深。下之而满烦者。热未尽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实也。身重不可转侧者。阳气伏于里。不行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烦闷。加龙骨牡蛎丹铅。以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涤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解身重。而错杂之邪。靡不悉愈矣。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桂枝 生姜 蜀漆 牡蛎 龙骨 甘草 大枣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此方主之。伤寒脉浮。责邪在表。以非去脱也。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 麻黄 甘草 芍药 桂枝 生姜 半夏 大枣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此方主之。太阳表症。与阳明里症。协议而见。其邪甚。外症。必头痛。腰痛。肌热。目痛。鼻干。不眠。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 甘草 黄芩 黄连 太阳病。桂枝症。反下之。利下脉促。表未解也。喘汗。宜此汤。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里受邪者。清以黄芩黄连之苦。

黄芩汤

黄芩 芍药 甘草 大枣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太阳与少阳合病。下之气。甘草大枣之甘平。以补养脾胃之弱。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即前方加半夏。生姜。 按半夏辛燥。除湿而大和脾胃。生姜辛散。下气而善理逆结。故二物为呕家圣药也。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浓朴 甘草 杏仁 大枣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与此汤。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下后微喘。 则为里气上逆。邪未传里犹在表也。与桂枝汤。以解外邪。加浓朴杏仁。以下逆气。

干姜附子汤

干姜 附子 下后复汗。尽则烦躁。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下后复汗。阳气无热。外无表症。脉见沉微。则虚寒显着矣。身无大热者。但微热也。此无根虚火。游行于外。非姜附之辛温。何以复其阳乎。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汗后。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凡言汗后。下后。乃表邪悉解。止余一症而已。故言不可更行桂枝汤。今汗下后而喘。身无大热。乃上焦余邪未解。当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以散之。夫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乃桂枝症悉具。而加喘者用之。今身无大热。但汗而喘者。不当以桂枝止汗。但以麻黄散表。杏仁石膏清里。俟表里之邪尽彻。则不治喘汗。喘汗自止矣。

桂枝甘草汤

桂枝 甘草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此汤主之。汗多亡阳。则胸中气怯。故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虚故喜按也。与桂枝之辛。入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归脾而缓中。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 桂枝 甘草 大枣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汤主之。作甘澜水法。取水置大盆内。以杓扬之。待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为水来凌火。以茯苓。伐水邪。以桂枝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平。助胃土以平肾。用甘澜水者。取其动而不已。理停滞之水也。

浓朴半夏生姜甘草人参汤

浓朴 生姜 人参 半夏 甘草 太阳发汗后。腹胀满。此汤主之。仲景凡言发汗后者。以外无表症。里无别邪。止有腹胀实。由脾胃津液不足。气涩不通。壅而为满。但与此汤。和调脾胃。则浊气自降。而胀自已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白术 甘草 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此汤主之。吐误汗之。则外动经络。损伤阳气。阳气外虚。则不能主持诸脉。故身为振摇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里气逆者。散之以辛。桂枝甘草。行阳分而散气。

茯苓四逆汤

茯苓 人参 附子 甘草 干姜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而烦躁。此汤主之。发汗则阳气外虚。下之则阴气内虚。阴阳俱虚。则生烦躁。既曰阴阳俱虚。独用气药者。盖为气药有生血之功也。

茯苓甘草汤

茯苓 桂枝 甘草 生姜 汗出不渴。此方主之。仲景云。汗出而渴者。五苓散。汗出不渴者。茯苓甘草汤。夫渴为太阳传本。故利小便以涤热。不渴为表气虚弱。故与此汤以和卫。

栀子豉汤

栀子 香豉 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也。所吐之症不同。如未经汗下。邪郁于膈者。乃实邪也。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者。乃虚烦也。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也。涌吐虚烦。必以栀子之苦为君。清除伏热。必以香豉之寒为臣也。

栀子甘草豉汤(症治见前方)

栀子 甘草 香豉

栀子生姜豉汤(症治见前方)

栀子 生姜 香豉

栀子浓朴汤

栀子 浓朴 枳实 主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栀子干姜汤

栀子 干姜 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病在上者。因而越之。其为吐一也。而所以吐则异。虚烦而兼少气。加甘草以和中。虚烦而兼呕恶。加生姜以散逆。腹满而虚烦。则中州之实也。入枳朴以宽中。大热而微烦。则中州之虚也。入干姜以理中。内经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症有中外。治有重轻。适其所以为治。根据而行之。所谓良矣。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太阳发汗不解。仍发热。心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又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此为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 真武。北方水神也。水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辛散。故治以真武汤。真武生少阴之水。亦治太阳之悸。夫脾恶湿。腹有水气则不治。脾欲缓。甘以缓之。则土调。故以茯苓甘平为君。白术甘温为臣。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故以芍药生姜为佐。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故以附子为使。然水气内清。则变动多端。故立加减之法。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气逆。则以五味子酸收之。肺恶寒。则以细辛干姜辛润之。小便利。则去茯苓。以其渗泄也。小便不利。则去芍药。以其酸涩也。加干姜者。散其寒也。呕者。必因于气逆。附子益气。故去之。生姜散气。故加之。

四逆汤

甘草 干姜 附子 发热。头痛。脉反沉。苦不瘥。身体痛。当救其里。下后。下利清谷。身痛。急当救里。四为土味。是以甘草为君。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是以干姜为臣。温经回阳。非纯阳而健悍者。无此大作用。是以附子为使。太阴与少阴。俱受阳和之煦。而真气充周于肢节矣。若发热云云。下后云云。皆阴症故并主之。

调胃承气汤

大黄 甘草 芒硝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乃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阴阳俱停。是阴阳和已。可以弗药而愈。阳脉微者。阴胜也。有汗则解。设或无汗。大都宜温。阴脉微者。阳胜也。非下之何以解其亢阳乎。经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寒。芒硝咸寒为君。大黄苦寒为臣。正合此法也。加甘草以缓之和之。监其峻烈。虽则有承顺其气之势。复有调和其胃之功矣。故名调胃承气。本阳明药。而此主太阳未解也。

小建中汤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伤寒二三日。悸而烦。小建中汤。 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与小建中汤。二三日邪方盛。又未经汗下。见症不过悸而烦。不审何故。便行建中。疑必有脱文也。若阳脉涩而痛脉弦。腹中掣急而痛。灼然虚寒。建中温之当矣。脾居四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育。津液失行。此汤甘温。善为中州培养。有创建之气。故曰建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胶饴甘温为君。甘草甘平为臣。脉弦木旺。土之仇也。以桂与芍药制之为佐。益卫宜辛。补营宜甘。故以姜枣为使。

大柴胡汤

柴胡 半夏 黄芩 芍药 生姜 大枣 枳实 大黄 太阳过经。反二三下之。四五日柴胡症仍在。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微烦者。与大柴胡汤。又曰。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与大柴胡汤。夫大实大满。非驶剂不能泄。当与大小承气汤。苟不至大满大实。惟热甚而须下者。必轻缓如大柴胡汤为当也。清热必以苦为主。余邪必以解为先。故用柴胡之苦平解肌为君。黄芩之苦寒清热为臣。芍药佐黄芩祛营中之热。枳实佐柴胡祛卫中之热。是以为佐。半夏姜枣。理胃气之逆。大黄荡涤。夺土中之壅。是以为使。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 黄芩 甘草 人参 生姜 半夏 大枣 芒硝 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解外。后用此汤。 胸胁满。呕而潮热。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为的当之剂。但下之失宜。则里邪未尽。非柴胡汤所能疗也。故加芒硝以荡之。

桃核承气汤

桃仁 大黄 甘草 桂枝 芒硝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与此汤。按犀角地黄汤。治上血。吐血衄血是也。桃核承气汤。治中血。蓄血中焦。下利脓血是也。抵当汤。治下焦血。如狂是也。少腹急结。缓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行以桂枝之辛。热甚搏血。故加二物于调胃承气汤中也。以症状察之。当是浓桂非是桂枝也。桂枝轻扬治上。浓桂重降治下。其为错误无疑也。

桂枝加桂汤

桂枝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烧针令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宜此汤。 奔豚者。如豕突药。同桂枝汤用之。则针处被寒之邪。莫不毕散矣。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 甘草 牡蛎 龙骨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此汤主之。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经中之火邪。涩可固脱。龙骨牡蛎之咸涩。以收敛正气之浮越。

抵当汤

水蛭 虻虫 大黄 桃仁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小腹硬。小便不利。为无血。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症谛也。气不行者去血必以咸。是以水蛭咸寒为君。经曰。苦走血。散血必以苦。是以虻虫苦寒为臣。血结则干燥。以桃仁之润滑为佐。血结则凝泣。以大黄之荡涤为使。

抵当丸

水蛭 虻虫 大黄 桃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少腹满而小便利。为下焦蓄血。若蓄热者。津液不行。则小便不利。今小便利。知为蓄血。蓄血坚结。非轻缓之剂可疗。必峻猛之剂。方对症耳。以丸较汤。仅得三分之一。为稍缓也。

大陷胸丸

大黄 葶苈子 芒硝 杏仁 甘遂 白蜜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项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进此汤。 病发于阳之表。未传于阴之里。但当汗解。今早下之。热气乘虚。陷入于里。邪热凝聚。结于胸中。项强如柔痉者。邪气甚也。大黄芒硝之苦咸。善于散结。葶苈杏仁之苦甘。长于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为散结之品。而葶苈尤专主胸中也。

大陷胸汤

大黄 芒硝 甘遂 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 但结胸。无大热。为水结胸也。邪在上者。宜若可吐。然谓之结者。固结于胸中。非虚烦膈实者比也。上焦为高邪。必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荡平邪寇。将军之职也。所以大黄为君。咸能软坚。所以芒硝为臣。彻上彻下。破结逐水。惟甘遂有焉。所以为佐。此惟大实者。乃为合剂。如挟虚。或短气。或脉浮。不敢轻投也。

小陷胸汤

半夏 黄连 栝蒌实 小结胸者。按之则痛。脉浮滑。此汤主之。 大结胸者。不按亦痛。小结胸者。必手按而后觉痛也。邪轻于前。故曰小陷胸。夫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之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温以散结。邪自解矣。

文蛤散

文蛤病在阳。应以汗解。反以冷水 之。灌之。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服文蛤散。若不瘥。服五苓散。 热为寒闭。火郁于肺。而不得泄越。故弥烦也。 此不可以凉药解除。宜以文蛤之酸平。敛而降之。

白散

桔梗 贝母 巴豆寒实结胸。无热症者。可与白散。 此方为寒结胸而设。惟病甚者。不得已而用之。若轻者。活人但以枳实理中丸与之。应手取效。

半夏泻心汤

半夏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 黄连 大枣 呕而发热。柴胡症具。而以他药下之。心下满而不痛。以此汤主之。 若加甘草去参。即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吐利。若加生姜。即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气。辛入肺而散气。半夏干姜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泻痞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缓脾。

生姜泻心汤

生姜 半夏 甘草 人参 黄芩 黄连 干姜 大枣 汗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心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不利。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汗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中焦未和。不能消谷。故干噫食臭。水气腹鸣。土弱不能胜水也。

甘草泻心汤

甘草 黄芩 干姜 半夏 黄连 大枣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胃虚气逆故硬也。此汤主之。 邪气在表而反下之。虚其中而邪内陷也。利下谷不化腹鸣者。里虚胃弱也。痞鞭呕烦者。胃虚气逆也。与泻心汤以攻痞。加炙甘草以补虚。前以汗后胃虚。是外伤阳气。故加生姜。此以下后胃虚。是内损阴气。故加甘草。 痞与结胸。有高下之分。邪结在胸中。故曰陷胸。邪留在心下。故曰泻心。泻心者。必以苦为主。是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散痞者必以辛为主。是以半夏干姜为佐。阴阳不交曰痞。上下不通曰满。欲通上下。交阴阳者。必和其中。中者脾也。脾不足者。以甘补之。故以人参甘草大枣为使。以补中气。中气安和。则水升火降。痞满自消。

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此汤主之。 心下痞者。邪热也。恶寒汗出者。阳虚也。以三黄也。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 黄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此汤主之。 濡者。软也。 结言胸。痞言心下。结言按之曰。大热受邪。心病生焉。味苦入心。性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清薄而泻虚热也。

十枣汤

芫花 甘遂 大戟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汗出。发作有时。头痛。痞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此汤主之。 杜壬问孙兆曰。十枣汤治何病。孙曰。治太阳中风。表解里未和。杜曰。何以知里未和。孙曰。头痛。痞满。胁痛。干呕。汗出。知里未和也。杜曰。此但言病症。而所以里未和之故。总未言也。孙曰。某实未决。愿听开论。杜曰。里未和者。痰与燥气壅于中焦。故头痛干呕。短气汗出。是痰隔也。非十枣汤不能治。但此汤不宜轻用。恐损人于倏忽也。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 禹余粮 下利心下痞硬。服泻心已。复以它药下之。利不止。治以理中。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复下利。当利小便。

旋复代赭汤

旋复花 甘草 人参 代赭石 生姜 半夏 大枣 汗吐下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此汤主之。 噫气。俗名嗳气。饱食息也。 硬则气坚。咸味可以软之。旋复花之咸。以软痞硬。虚则气浮。重剂可以镇之。代赭石之重。以镇虚逆。生姜半夏。辛以散虚痞。人参大枣。甘以补胃弱。 痞而下利。生姜泻心汤。痞而不下利。旋复代赭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甘草 白术 人参 干姜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仲景论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与葛根黄连黄芩汤。此又与桂枝人参汤。二症俱系表不解。而下之成利者。何故用药有温凉之异乎。二症虽同是内虚热入。协热遂利。但脉症不同,故用药有别耳。前言脉促者。表未解。喘而汗出者。主葛根黄连黄芩汤。夫脉促为阳盛喘汗为里热。用葛根芩连。理所宜也。且前症但曰下之。此曰数下之。前症但曰利下。此曰利不止。两论细味之。即有虚实之分矣。

瓜蒂散

瓜蒂 赤小豆 香豉 病如桂枝症。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此胸有寒也。当以瓜蒂散吐之。 病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客胸中。至气冲不得息。非吐之不可也。寒气在胸。瓜蒂之苦寒。从其。然此为快剂。重亡津液。与栀子豉汤。大不相侔也。故亡血虚家。特为申禁。

黄连汤

黄连 甘草 干姜 桂枝 人参 半夏 大枣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痛欲呕吐。此方主之。 邪气传里。下寒上热。夫胃中有邪。则阴阳不交。阴不得升。而独治于下。为下寒而腹痛。阳不得降。而独治于上。为上热而呕吐。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职也。下寒者。散之以辛。姜桂半夏之任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人参甘枣之用。其在斯乎。

炙甘草汤

甘草 生姜 人参 生地 桂枝 麦冬 阿胶 麻仁 大枣 一名复脉汤。 脉结代。心动悸。此汤主之。 脉结代者。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心动悸者润益阴之品。所以济其枯涸。而脉之结代者。可复于和平矣。故名复脉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 芍药 麻黄 生姜 杏仁 甘草 大枣 服桂枝。大汗脉洪。与桂枝汤。若形似疟。日再发。汗出必解。 汗后脉洪。病犹在也。如疟日再发者。邪气客于营卫之间。与桂枝二麻黄一汤。以散营卫之邪。桂枝汤料。倍于麻黄汤料者。为其伤卫多而伤营少也。 前桂枝麻黄各半汤。以不得汗故也。今既已大汗出。故桂枝倍麻黄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