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伏暑挟湿
罗XX,男,62岁,干部,1960年9月1日初诊。
本体中虚脾弱,长夏宿营于海滨,至秋后白露前数日,稍感精神不佳,体重减轻,脉搏稍快,微有低热,服用抗菌素数日,高热转增达40℃以上,随出现呕吐,胸腹胀满,大便溏泻,每日六、七次,手足凉,额腹热,微汗出,小便频数,便时茎痛,四肢关节酸痛。脉两寸微浮数,右关沉数,左关弦数,两尺沉濡,舌质红,苔白腻。结合病因脉证,中医辨证为伏暑挟湿,热郁三焦。治以清暑利湿,苦辛淡渗法。
处方:
藿香二钱 杏仁一钱五分 香薷一钱 连皮茯苓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薏苡仁五钱 防己一钱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五分 通草一钱五分 荷叶二钱 服二剂。
复诊:热减吐止,解小便时茎痛消失,关节酸痛见轻,大便每日减至四、五次。身倦乏力,食纳尚差,脉寸沉细,关沉滑,尺沉迟。病势虽减,但湿热未尽,胃气未复,宜和胃气并清湿热。
处方:
山茵陈二钱 藿香梗二钱 新会皮一钱五分 连皮茯苓三钱 川厚朴一钱 豆卷三钱 白蔻仁八分 滑石块三钱 扁豆皮三钱 猪苓一钱五分 薏苡仁四钱 炒稻芽二钱 通草一钱 荷叶三钱 服二剂。
再诊:热再退,周身 汗出,小便正常,大便一日二次,食纳仍差,食后腹微胀,昨日一度出冷汗,六脉沉细微数,舌转正红苔退。湿热已尽,胃气尚差,宜益胃养阴为治。
处方:
玉竹二钱 沙参二钱 茯神三钱 石斛四钱 桑寄生三钱 炒稻芽二钱 新会皮二钱 莲子肉四钱 扁豆皮三钱 荷叶三钱 连服三剂,诸症悉平,饮食、二便俱正常,停药以饮食调养月余而康复。
按:本例由长夏宿营于海滨,本体中虚阳弱,感受暑湿,潜伏体内,迨至仲秋复感新凉引动伏邪而发。吴鞠通说:“长夏受暑,过夏而发者,名曰伏暑。霜未降而发者少轻,霜既降而发者则重,冬日发者尤重。”治病必求其本。要明其所因,结合季节与患者体质强弱,处理才能中的。本例为伏暑挟湿,热郁三焦。经问明病因及季节、结合脉证、体质全面分析的,确定先以清暑利湿,继则和胃利湿,再以和胃养阴,先后各有次第,因而收效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