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九节 阴疮

    妇女前阴部发生肿痛,继而化脓、溃疡;或前阴一侧突然肿胀疼痛,继而成块坚硬,形如蚕茧者称为“阴疮”。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热毒侵染,或寒凝痰阻而致。
    一、热毒侵染 经行产后,下阴不洁,或前阴破损,热毒侵染;或肝郁脾虚,脾虚生湿,肝郁化火,湿热蕴毒,流注下焦,与血气相搏,发而为病。
    二、寒凝痰阻 素体阳虚,内寒偏盛,气血不畅,寒邪与痰湿凝结前阴;或寒邪侵袭,气血凝滞,邪气不得外达,内陷肌肉发而为病。
    【辨证施治】
    本病临床有寒热之。热者,又可分为初期、酿脓期和溃后期。但热者总以发病急骤,红肿热痛,黄水淋漓,或伴全身发热为特征;寒者,则以肿块坚硬,不痛不痒,日久不消,身体羸瘦为特征。
    

一、热毒侵染

㈠ 初期 「主证」 阴部一侧或两侧突然肿胀,或疼痛,行动艰难,继而结肿处突起,形如蚕茧,不易消退,伴见发热恶寒,口干、便秘,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机」 邪毒侵染,正邪交争。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散结。 「方药」 龙胆泻肝汤(录自《医方集解》)加减。 龙胆草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 车前子 当归 生地 生甘草 蒲公英 紫花地丁 鱼腥草 乳香 没药 赤芍 丹皮 本方为龙胆泻肝汤去柴胡,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乳香、没药、赤芍、丹皮。 方中龙胆草、黄芩、栀子清热燥湿;蒲公英、紫花地丁、鱼腥草、生甘草清热解毒;泽泻、木通、车前子利水渗湿;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凉血养阴;赤芍、丹皮凉血活血;乳香、没药活血散结。 若便秘较甚者,加大黄。 ㈡ 酿脓期 「主证」 初期不治,三至五天即可化脓,并易向大阴唇内侧粘膜处溃破,形成脓时,肿块大如鸡卵,疼痛剧烈,拒按,按之有波动感,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热毒瘀结,血腐肉败。 「治法」 清热妥毒,化瘀消痛。 「方药」 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味。 白芷 贝母 防风 赤芍 归尾 甘草 皂角剌 穿山甲 天花粉 乳香 没药 银花 陈皮 蒲公英 连翘 黄连 本方为仙方活命饮加蒲公英、连翘、黄连。 方中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连、甘草清热解毒;赤芍、归尾、乳香、没药活血化瘀;皂角剌、穿山甲削坚透脓;白芷、贝母、防风、天花粉排脓消肿;陈皮疏理乞机。 若便秘较甚者,加槟榔、大黄;若内脓已成,不易外溃者,可用透脓散(《医学心语》)治之。 生黄芪 皂角剌  白芷 川苇 牛蒡子 穿山甲 银花 当归 方中生黄芪托毒排脓;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削坚透脓;白芷排脓消肿;牛蒡子宣透散结;银花清热解毒。 ㈢ 溃后期 「主证」 脓溃之后,诸证具减。此时一般不需内治,只用外治即可。但若疮口日久不愈,伴见一组气虚⑴和血虚⑵之症者,仍需内治。 「病机」 气血亏虚,余毒残留。 「治法」 益气养血,清解余毒。 「方药」 圣愈汤(《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蒲公英 银花 本方为圣愈汤加蒲公英、银花。 方中人参、黄芪益气生肌;熟地、白芍、当归补养阴血;川芎活血行瘀;蒲公英、银花清解余毒。诸药合用,共凑益气养血,生肌敛口之功。

二、寒凝痰阻

「主证」 前阴肿块坚硬,经久不消,皮色不变,肿痛不甚;或终至溃烂,脓水清稀,疮口日久不敛,神疲体倦,心悸烦躁,食欲欠佳。舌淡嫩,苔淡黄腻,脉细弱无力。 「病机」 寒凝痰滞,气血亏虚。 「治法」 ㈠ 对肿胀结块,经久不消,皮色不变,疼痛不甚者,治宜温经散寒,化痰养荣。 「方药」 阳和汤与小金丹并用或交替使用。 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熟地 肉桂 麻黄 鹿角胶 白芥子 姜炭 生甘草 方中熟地滋补营血;鹿角胶助阳养血;姜炭、肉桂温经散寒;麻黄通阳达表;白芥子祛痰;生基草解毒和中。诸药合用,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养荣之功。 小金丹(《外科全生集》): 白胶香 制草乌 五灵脂 地龙 木鳖 乳香 没药 归身 麝香 墨炭 本方为临床常用中成药。方中草乌温经散寒;五灵脂、乳香、没药活血祛瘀;当归补血活血;地龙通络;白胶香调气血,消痈疽;木鳖祛痰结,消结肿;墨炭消肿化痰;麝香走窜通络,散结开壅。诸药合用,具有散寒通络,消痰化瘀之功。 ㈡ 对于终至溃烂,脓水清稀,疮口日久不敛者,治宜益气养血,托毒外出。 「方药」 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 人参 川芎 白芍 白术 黄芪 当归 银花 茯苓 白芷 甘草 皂确刺 桔梗 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生肌;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黄芪托毒排脓;桔梗、白芷排脓消肿;银花、皂角刺解毒消肿。诸药合用,具有益气养血,托毒外出之功。 【外治法】 ㈠ 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 天花粉120克,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90克,紫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天南星各24克。 上药共为细末,用酒或香油调敷。适用于初期阳证。 ㈡ 生肌玉红膏(《外科正宗》) 白芷 15克,甘草36克,归身60克,血竭、轻粉各12克,白蜡6克,紫草6克,麻油500克。 先将当归、甘草、紫草、白芷四味,入油内浸三日,置锅内熬煎微色,过滤去渣,将油复入锅内煎滚开,入血竭化尽,次下白蜡,微火化开。用茶杯四个,预放凉水中。将膏分作四份,倒入茶杯内,候片刻,放入轻粉,每杯3克,搅匀即成。 将膏匀涂纱布上,敷贴患处。适用于溃脓之后。 ㈢ 生肌散(经验方) 炙象皮、煅龙骨、赤石脂、血竭、制乳香、制没药,儿茶各30克,冰片10克。 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撒敷疮面,每日换药一次。适用于溃脓之后,久不收口。 ㈣ 二宝丹(经验方) 煅石膏8克,红升丹2克。 共研细末。将药粉掺入疮口中,或粘敷于药在线,插入疮口。外盖膏药,每日换药一次。适用于溃脓之后,脓流不畅,腐肉不化。 ㈤ 蛋黄油(经验方) 用鸡蛋四、五只,煮熟,剥去外壳,去蛋白留蛋黄,放入小锅在火上熬,用小勺压碎,不停的拌炒,蛋黄末由黄而焦黑,最后出油,连渣倒入瓷杯中,滤出蛋黄油,冷却后装瓶务用。 用时取油少许,滴入瘘孔内。如瘘孔较大,可用蛋黄油浸软纱布塞入;瘘孔较深,可用注射器装上粗针头轻轻注入,每日二次,十五天为一疗程。 适用于反复出脓,已成瘘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