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真中风一
【歌】腑中风邪显六经,面加五色表之形。若还中脏多便阻,绝证临之命必倾。半身不遂 斜口,此是风邪中在经。有表汗之须续命,六经加减认教真。须知在里溲便秘,实者尤当三化行。原无表里秦艽治,大要清心静养神。
【论】经云:风为百病之长也,善行而数变。或为寒中,或为热中,或为寒热,或为偏枯,或为疠风,皆为风也,其变莫测。然八方之风邪中人,则有中腑、中脏、中经脉之分,所以别其邪之浅深也。中腑者,有表证,面加五色,脉浮弦而恶风寒,拘急不仁,现六经形证,治宜汗之,亦不可过汗,损其卫气。中脏者,内闭九窍,故唇缓失音,鼻塞,耳聋,眼瞀,大小便秘,故可下之,亦不可过下,损其荣血。中经脉者,外无六经形证,内无便溺阻隔,故治之在经,无表里证,不可汗下,宜静胜其燥,是养血也,大秦艽汤。其有痿痹、瘫痪偏枯、痛痒、顽麻、中痰、中气,似风而非风也,故另立类中风条以别之。
【脉】中风浮吉,滑兼痰气。其或沉滑,勿以风治。或浮或沉,而微而虚,扶元治痰,风未可疏。浮迟者吉,急疾者殂。
中腑
中腑者,废肢节,审其六经形证,用加减续命汤。国中先须理气,乌药顺气散、对星香散。若兼中脏,大便秘,三化汤。失音舌强,大秦艽汤。痰涎盛者,稀涎散、竹沥汤、荆沥汤。
加减续命汤
麻黄(去节) 人参(去芦) 黄芩(去腐) 川芎 芍药(酒炒)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麸炒)防己(去皮) 桂枝(净炒) 防风(去芦,各一钱) 附子(炮,去皮脐,五分)
上 咀,生姜三片,水二盏,煎至一盏,通口服。
达按: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风,未详其证。盖麻黄、杏仁,麻黄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伤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仲景以之治太阳证之中风。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头痛、身热、脊强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参、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补气。芍药、川芎,四物汤之二也,局方用之以养血。如此言之,则中风而有气虚、血虚者,皆在所必用也。风淫末疾,故佐以防风。湿淫腹疾,故佐以防己。阴淫寒疾,故佐以附子。
阳淫热疾,故佐以黄芩。盖疾不单来,杂揉而致,故其用药亦兼赅也。如治中风不审六经形证加减,虽治,与不治无异也。宜以此汤随证加减,治之如下。
如中风无汗恶寒,麻黄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麻黄、杏仁、防风各加一倍。
宜针至阴出血,(穴在足小指外侧爪甲角,针二分。)昆仑举跷。(穴在足外踝后跟骨,针透太溪。)
如中风有汗恶风,桂枝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桂枝、芍药、杏仁各加一倍。
宜针风府。(穴在项后入发一寸,针入三分,禁灸。)
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寒,白虎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加石膏、知母各二钱,甘草再加一倍。
如中风有汗,身热不恶风,葛根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加葛根,桂枝、黄芩再加一倍。
宜针陷谷。(穴在足大指次指本节后陷中,针入五分。)去阳明之贼,兼刺厉兑,(穴在足。)泻阳明之实。
以上二证,皆阳明经中风也。
如中风无汗身凉,附子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附子加一倍,干姜加二倍,甘草加二倍。
宜针隐白。(穴在足大指内爪甲角。去太阴之贼。)
此太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有汗无热,桂附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桂枝、附子、甘草各加一倍。
宜针太溪。(穴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针透昆仑。)
此少阴经中风也。
如中风六经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或肢节挛痛,或麻木不仁,羌活连翘续命汤主之。
根据本方,加羌活、连翘也。
少阳之经绝骨,(穴在外踝上三寸,灸五壮。)灸以引其热;厥阴之井大敦,(穴在足大指甲聚毛间。)
刺以通其经。
乌药顺气散
乌药 陈皮(各二钱) 麻黄(去节) 川芎 枳壳(去穣,麸炒) 白芷 桔梗(各钱) 僵蚕(炒去丝)干姜(炮,五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达按:本方以“顺气”名者,盖遍身麻痹,表气不顺也,故治以麻黄、川芎。语言謇涩,里气不顺也,故治以乌药、陈皮、枳壳。口眼歪斜,面部之气不顺也,故治以白芷、僵蚕。喉中气急,甘草可缓。肺气上逆,桔梗可下。痰之为物,寒则凝滞,热则流通,佐以干姜,行其滞也。此治标之剂也,然必邪实初病之人方可用。
中风一身俱麻,加人参、白术、当归、川芎、麦门冬。久患左瘫右痪,去麻黄,加天麻、防风、羌活、半夏、南星、木香、当归。口眼 斜加生姜。虚汗去麻黄,加黄 。中风面目、十指俱麻,乃气虚也,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香附、羌活、防风、乌药。
对星香散
治中风体肥痰盛,口不渴者,此方主之。
牛胆 南星(八钱) 木香(一钱)
上 咀,每服四钱,生姜十片,水一大盏,煎七分,温服。
达按:本方用南星,燥痰之品也。曰体肥,曰痰甚,曰不渴,则宜燥也可知矣,故以南星主之。而必入牛胆者,制其燥也。佐以木香,利痰气也。
中脏
中脏无别病,大便秘者,用三化汤。老弱之人,以滋润汤代之。若口开眼合,撒手遗尿,汗出如油,摇头直视,面赤如妆,声如鼾睡,脉急大实者,皆不可治。不省人事,用通顶散,或半夏末吹鼻中取嚏,如无嚏者死。痰涎盛,用稀涎散,或虾汁吐之。痰多有热,荆沥汤。
三化汤
治中脏者,以此通其滞,调以十全、四物。
大黄 枳实 浓朴 羌活上 咀,等分,每服一两,水煎服。
滋润汤
治风中在脏,大便秘结。
当归 生地黄 枳壳(去穣) 浓朴(去皮) 槟榔 大黄 火麻仁 杏仁(去皮,各一钱) 羌活(七分) 红花(一钱三分)
上锉,水煎,空腹温服。
通顶散
治病患国中风,昏愦不省人事,口噤不能开者,急用之。
藜芦 甘草(生) 川芎 细辛 人参(各一钱) 石膏(五分)
上为末,吹鼻中一字,就提起头顶心发,立苏。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不可治。
稀涎散
治中风忽然如醉,形体昏闷,四肢不收,涎潮搐搦,用以吐出痰涎便醒。
明矾(一两,半生半枯) 皂角(四条,去黑皮,炙)
每服三钱,温水调灌,风痰自出。
达按:本方治中风暴仆,痰涎壅塞者,盖浊邪在上,风盛气壅而然也。经曰: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故不与疏风、补虚,而先吐其涎。白矾之味咸苦,咸能软坚,苦能去湿。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窍,咸能去污。名之曰“稀涎”,固夺门之兵也。师曰:凡吐中风之痰,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便止。若攻尽其痰,则无液以养筋,反令人挛急、偏枯,此大戒也。
荆沥汤(方见类中风内。)
中经脉
无表里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宜静胜其燥,是养血也,大秦艽汤。汗、吐、下后,初证既定,宜静药养之,牛黄清心丸。痰涎盛,竹沥汤。口眼 斜,瓜蒂散或虾汁吐之。血虚,四物汤吞活络丹。
大秦艽汤
治中风手足不能运动,舌强不能言,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此方主之。
秦艽(去芦) 石膏(各三两,生用) 甘草 川芎 当归(酒炒) 羌活(去芦) 独活 防风 黄芩(酒炒) 白芍药(酒炒) 吴白芷 白术 生地黄(酒洗) 熟地黄 白茯苓(去皮,各二两) 细辛(五钱)
每服一两,水煎。
阴雨湿胜时加生姜七片。春、夏加知母七分,心下痞加枳实一钱,煎服。
按:中风,虚邪也。许学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则实。故用驱风养血之剂。以秦艽为君者,攻一身之风也。以石膏为臣者,去胸中之火也。羌活散太阳百节之风疼。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三阳数变之风邪,责之细辛。三阴内淫之风湿,责之苓、术。去厥阴经之风,则有川芎。去阳明经之风,则有白芷。风热干乎气,清以黄芩。风热干乎血,凉以生地。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用归、芍、熟地者,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一以济风药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牛黄清心丸(方见痫证。)
竹沥汤(方见类中风条下。)
瓜蒂散(方见痰证。)
四物汤(方见血证。)
活络丹
治中风口眼 斜,半身不遂及诸风痹手足拳挛,筋脉不舒,皆风邪湿毒流滞经络,浑身走注疼痛,脚心钓痛,腿、臂间忽一、两点痛,并宜服之。
南星(炮) 川乌(炮) 草乌(炮) 地龙(各六两) 乳香 没药(另研,各三两三钱)
上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荆芥汤亦可。
增补省风汤
治中风口眼 僻,痰涎壅盛者主之。
半夏(一钱,姜制) 防风(一钱) 全蝎(二钱,去翅、足) 胆星 甘草(炙) 生白附 生川乌 木香(各五分,不见火)
以“省风”名者,省减其风之谓也。盖风壅其痰,干于面部,则口眼 僻。塞于胸中,则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风、白附、全蝎、川乌可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胆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塞者焉。
总按(补):《医学指迷》云:夫木必先枯也,而后风摧之;人必先虚也,而后风入之。气虚之人,腠理不密,故外风易袭;血虚之人,肝木不平,故内风易作。盖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腑虚则中腑,脏虚则中脏,血脉虚则中血脉。中脏多滞九窍,故口噤不开,目瞑无视,失音不语,大小便不通。中腑多着四肢,故半身不遂,手足不随,痰涎壅盛,喘声如雷,然目犹能视,口犹能言,大小便不闭,以此为别耳。若口眼 斜,沉沉欲睡者,中血脉也,此为最轻。中腑者易治,中脏者难治。中腑者宜汗,从乎阳也;中脏者宜下,从乎阴也。
中腑后幸而得愈,若不戒酒色,不避风寒,必复中。中必在脏,虽神仙亦莫能治,盖由浅以及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