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滑脉指法主病
三滑者。阳也。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按之即伏。不进不退。曰滑。主四肢。困弊。脚手酸疼。小便赤涩。
滑者。阳水也。何为阳水。谓水中有火也。夫滑与涩相反。荣气不足。则脉往来蹇涩。荣气有余。则脉往来流利。故其论曰。滑之体。非独阳也。非独阴也。乃纯阳正阴。和合交结然。所以然者何也。盖人身左肾属水。右肾属火。膀胱为水。三焦为火。阴阳相维。水火相济。故脉道往来滑利。而无蹇涩之患。此平人之常脉耳。今诀所谓滑者。乃水中之火太甚。煎熬腾沸。故指下寻之。三关如珠动。如珠动者。即刘氏所谓如荷叶上。水珠。言其往来流利也。按之即伏。不进不退者。即脉经所谓浮中如有力。言其不任寻按也。故所主病。为四肢困弊。四肢属脾土。困弊者。谓相火盛而乘其脾土也。脚手酸疼者。谓相火盛而煎熬其肾水也。小便赤涩者。三焦属相火。为决渎之官。今既不守本位。与前之太阳合。从阳化则热。故小便赤涩也。
按脉经云。滑脉往来。前却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丹溪心法云。滑为血实有痰。仲景书问曰。奄翕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又按脉经云。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
【歌曰】
滑脉如珠号曰阳。腰间生气透前肠。胫酸只为生寒热。大泻三焦必得康。
其意盖曰。滑脉之体。如珠之动。往来滑利。为水中有火。乃阳水也。故曰滑脉如珠。号曰。阳火既为水中之火。宜藏而不宜动。今乃不守本位。从两肾中间生出火气。透于前肠。与太阳相合。故曰腰间生气透前肠也。夫所谓胫酸者。何也。只为三焦之火薄所不胜。夫所不胜者水也。水为火所薄。则寒热生。寒热生则水受伤。而足胫酸矣。夫病而至足胫酸。寒热作。未有不思大补。而反思其大泻者矣。不知治病必求其本。假令其人寒热交作。足胫酸痛。其脉弦细而数。则其补益真阴也宜矣。今滑脉则不然。足胫之酸。只为寒热之煎熬。寒热之煎熬。只为水火之腾沸。治之者。必须大泻。其三焦之火。以抑其阳。阳退而阴自长矣。若止以补阴为事。如石投水。又安能必得其康健也哉。当与难经女得男脉为太过之说。互相参酌。洁古曰。腰间生气者。命门也。透前肠者。膀胱经也。命门三焦。陷于前肠。故小便不通。大便秘涩。热多寒少。故宜泻以辛寒。大承气主之。
按经云。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又云。滑而浮散者摊缓风。又云。滑者鬼疰。又云。滑数心中结。热盛。又云滑疾。胃中有寒。
【又歌曰】
滑脉居寸多呕逆。
滑主壅。多阳部而见滑脉。主上焦之气。壅滞而不行。或痰饮停于胸膈。故多呕逆之证也。
按脉经云。寸口滑。胸满逆。又云。寸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关滑胃寒不下食。
关中所以候脾胃者也。脾胃温暖。则能清化水谷。今见滑脉。是为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而至食不下也。刘氏曰。池氏注关部脉滑。乃肝本克脾土者。非也。愚谓滑者。水脉脾土虚寒。不能制水。乃微邪干脾。故有胃寒不食。尺部脉滑。主脐冷之患也。
按脉经云。关上滑。中实逆。又云。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实热。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遂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丸。针胃管泻之。愚按经文则曰。关滑胃中有热。至于诀。则又曰。关滑胃寒。似与经文大不相合。然延医者。亦当随证消息。如滑而数。则宜从热。滑而迟。则宜从寒。不可执一论也。又经云。关上脉滑而小大不匀。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
尺部见之脐是冰。饮水下焦声沥沥。
云岐子曰。左尺主脉沉水。客脉滑水。二水相合。寒结膀胱。故脐下似冰。聚于下。而不上济于火。故欲饮水。水停下焦。不能引于各藏。故沥沥作声。右尺主脉。相火客脉滑水。火水相合。水胜火。故脐下似冰。相火原系水中之火。不能全胜。故欲饮水。
按脉经云。尺中滑下利少气。又云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溺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又云尺脉沉而滑者。
寸白虫。又曰。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气则病又云尺脉滑而疾为血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