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卷六

    小序 奇经为十二经之总持,故云,医不知此,罔探病机,诚重之也,诚难之也,兹编洞若观火,学者能精求之,进乎技矣。倘曰,吾问病而发药,称良工焉,毋暇论脉,又何有于奇经?则非予所知者。予知有其道而已。
    别有奇经,常脉之外;无与配偶,所当细察。
    奇经者,在十二经脉之外,无脏腑与之配偶,故曰奇。夫脏腑之脉,寸关尺有定位,浮中沉有定体,弦钩毛石有定形;此则另为一脉,形状固异,而隧道亦殊,病证不同,而延医自别。
    奇经之数,共得其八。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冲、任、督、带。诸脉所决。
    时珍云:“人身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而奇经八脉,阴维也,阳维也,阴跷也,阳跷也,冲也,任也,督也,带也,不拘制于十二经,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沟渠溢满, 沛妄行,流于湖泽。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脉,则虎龙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矣。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阳跷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尺内斜上,至寸阳维。胸胁刺痛,寒热眩仆。
    从右手手少阳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阴心包络之位,是阴维脉也。从左手足少阴肾经斜至寸上手太阳小肠之位,是阳维脉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为尺外,斜向小指,名为尺内。阴维为病,心痛、胸腹刺筑者,以阴维维络一身之阴,阴主营、主里,不能维阴,则阴无约束,而营气因之不和,故在里则心痛;又营主血,血合心,故心痛也。其脉气所发,阴维之 ,名曰筑宾,(足少阴,内踝上。)与足太阴会于腹哀,(足太阴,乳下。)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足太阴,少腹下。)期门,(足厥阴,乳下)与任脉会于天突、(任脉,喉下。)廉泉。观此,则知本脉之维于胸腹诸阴,无一不到。其脉不荣,则不能维。在胸胁失所维,则动筑而刺痛矣。阳维维络一身之阳,阳主卫、主气、主表;病则不能维阳,是阳无护持,而卫气亦因之不固,故在表则生寒热。其脉气所发,别于金门,(在足太阳外踝下。)以阳交为 ,(足少阳,外踝上。)与手足太阳及跷脉会于 俞,(手太阳,肩后。)与手足少阳会于阳白,(足少阳,眉上。)上于本神及临泣,(俱在足少阳眉上。)上至正营(足少阳,目窗上。)及脑空,(足少阳,枕骨下。)下至风池,(足少阳,颞 后。)与督脉会于风府、(督脉,项后发际。)
    哑门。(督脉,风府后。)观此,则知本脉之维于头目手足颈项肩背诸阳,无一不到。
    其脉不荣,则不能维。在头目无维则眩,在颈项肩背无维则僵,在手足无维则仆矣。
    尺左右弹,阴跷可别,阳缓阴急。寸左右弹,阳跷可决,阴缓阳急。二跷同源,病亦互见。癫痫螈,寒热恍惚。
    《难经·二十八难》曰:“阳跷脉起于跟中,阴跷亦起于跟中,而又同终于目。”《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下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属目内 ,合于太阳、阳跷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濡润营养于目。)又曰:“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
    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观此,则知二跷之脉,虽以男女分阴阳,而实则迭为经络,是一本也。故其为病,亦不似他经逐经分属。本文以癫痫、螈 、寒热、恍惚,总系二经之下,以二经均可病此。证虽云四,而病机可分为八,阴阳缓急之义,自是显然。夫人之身,背为阳,腹为阴;开为阳,阖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癫则目闭俯首。阳缓而阴急也。痫则目直僵仆,阴缓而阳急也。筋脉掣向里拘,阳缓而阴急也。筋脉纵从外弛,阴缓而阳急也。寒则气收敛,从里从阴。阳缓而阴急也。热则气散漫,从表从阳,阴缓而阳急也。《素问·谬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 始。”且合太阳上行而并濡于目,病属目而从外,阳跷之病,阴缓而阳急也。惚者,胸中 惚,若有所失。《灵枢·脉度篇》曰:“跷脉者,少阴之别,起于然骨之后,循阴股,入阴,上循胸里,入缺益。”《二十八难》曰:“阴跷脉者,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交贯冲脉。”病属胸腹而从内,阴跷之病,阳缓而阴急也。二脉一为经,一为络;病在经则经急络缓,病在络则经缓络急。总之皆可言经,皆可言络,但以男女分阴阳之所属缓急,证病邪之所在,则得其义矣。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坚实,冲脉昭昭。胸中有寒,逆气里急,疝气攻心,支满溺失。
    冲脉起于胞中,后行于背,前行于腹,上行于头,下行于足,以至溪谷肌肉,无处不到,诚十二经内外上下之要冲也。为经络之海,亦名血海。其浮而外者,亦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强半与任脉同。
    《素问·骨空论》曰:“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难经·二十八难》则曰:“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痿论》亦曰:“冲脉者,经脉之海,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二论所并,虽有少阴、阳明之不同,要知自脐至胸,与阳明则并于前,与少阴则并于后也。故与阳明皆得称五脏大腑之海。脉来直上直下,弦长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长。气不顺,血不和,则胸腹之气循经壅逆而里急矣。疝气攻心,正逆急也。支满者,胀也。溺失者,冲脉之邪于肾也。
    按督、任、冲三脉,直行上下,发源最中,故见于脉亦皆直上直下也。直上直下者,即三部俱长透之义。若直上下而浮,则气张扬,阳象也,故属督。若直上下而紧,则势敛束,阴象也,故属任。若直上下而牢,则体坚实,有余之象也,故属冲。
    寸口丸丸,紧细实长,男疝女瘕,任脉可详。
    任脉总诸阴之位,其脉起于胞中,循腹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里上行于咽喉,别而络唇口。
    《难经》亦云:“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盖七疝之发,多起于前阴少腹之间,任脉所经之地;即或属他经,未有不以任脉为原者。瘕乃女子之病,发亦在任脉界分。此云寸口者,统寸关尺三部言也。丸丸,动貌。紧细实长,寒邪盛而实也。男疝女瘕,则苦少腹绕脐下引阴中切痛等证。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脉可求。腰背疆痛风痫为忧。
    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之端,络阴器,绕篡,绕臀,至少阴。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其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上头,下当肩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自目内 上额,下循膂,络肾,皆合太阳而并行者也。与太阳、少阴合入股内,贯脊,属肾。与太阳起目内 ,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髀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臀。”《二十八难》亦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由是观之,则督亦与太阳合行者十九,故邪客则脊强。以其实脊也。督与太阳皆主表,而督为诸阳之总,太阳为诸阳之长,又曰巨阳。风邪从类伤阳,表必先受,故留则为癫痫疾也。癫痫时发时止,或筋脉牵引,或项背反张,虽云风伤督脉,亦太阳主筋故耳。脉来直上直下,则弦长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则六部皆浮,又兼弦长,故其见证皆属风家。大抵冲脉主里,督脉主表也。
    带脉周回,关左右弹。带下脐痛,精失不安。
    带脉起于季胁,回身如带,在人腰间,故应于关。脏腑十二经络,皆过于此。或湿热下流,或风入胞宫,带脉不任,与邪俱陷,则赤白之证见。《素问·痿论》曰:“带脉起于季胁章门,前则当脐上。”故或为脐痛。
    《灵枢·经别篇》曰:“肾足少阴当十四椎出属带脉。”盖肾主藏精,带固腰膂,虚则一不能藏,一不能固,而精有自失者矣。
    喻嘉言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支曰络。络者,兜络之义,即十二经之外城也。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络乃有十五者因十二经各有一别络,《难经》以阳跷、阴跷及脾之大络足成之。后世遂为定名,反遗《内经》‘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吃紧一段。人知之而不敢翻越人之案,遂曰宜增为十六络,是十二经有四大络矣。尝谓《难经》以二跷为络之名原误,当是胃之一大络,脾之一大络,共指奇经八者为一大络,配为十五络,始为确耳。如十二经既各有一络,共十二络矣。此外有胃之一大络,繇胃下直贯膈肓,统络诸络脉于上。复有脾之一大络,繇脾外横贯胁腹,统络诸络脉于中。复有奇经之一大络,繇奇经环贯诸经之络于周身上下。总之,十二络以络其经,三大络以络其络也。何以知阳跷、阴跷之不当言络也。盖尝推奇经之义,督脉督诸阳而行于背,任脉任诸阴而行于前,不相络也。冲脉直冲于胸中,带脉横束于腰际,不相络也。阳维、阴维一起于诸阳之会,一起于诸阴之交,名虽曰维,乃是阳自维其阳,阴自维其阴,非交相维络也。至于阳跷、阴跷同起于足跟,一循外踝,一循内踝,并行而斗其捷,全无相络之意。设阳跷、阴跷可言二络,则阳维、阴维何不可言二络乎?推展之而督、任、冲、带,何不可言八络乎?况《难经》有云:‘奇经之脉,如沟渠满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图。’细推其意,乃则以奇经明等之一大络。不然,夫岂有大经如江如湖之水,而反拟之沟渠者哉?又云:‘人脉隆盛,入于八脉而不环周,故十二经亦不能拘。’此全是经盛入络,而其溢蓄者止在于络,不能环溉诸经也。合两说而通会其意,奇经乃自共为一大络,更复何疑!若时珍以任、督二络为据者,恐亦未当。”
    张紫阳云:“冲脉在风,府穴下,督脉在脐后,任脉在脐前,带脉在腰,阴跷脉在尾闾前阴囊下,阳跷脉在尾闾后二节,阴维脉在顶前一寸三分,阳维脉在顶后一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惟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大道之根,一气之祖,采之惟在阴跷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阴跷一脉,散在丹经,其名颇多,曰天根,曰死户,曰复命关,曰生死根。有神主之,名曰桃康,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倘能知此,使真气聚散,皆从此关窍,则天门常开,地户永闭,尻脉周流于一身,和气自然上朝,阳长阴消,水中火发,雪里花开,身体轻健,容衰返壮,昏昏嘿嘿,如醉如痴。要知西南之乡,在坤地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乃天地逐日所生气根,产铅之地也。医家不知有此。”
    按丹书论阳精、河车,皆以任、冲、督脉、命门、三焦为说,未有专指阴跷者。而紫阳《八脉经》所载经脉,稍与医家不同,然内景惟返观者能知。或不谬也。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移于外络,兄乘弟位。
    反关者,非无脉也。谓寸口脉不应指,而反从尺傍过肺之列缺、大肠之阳 ,刺斜出于外络。其三部定位,九候浅深,俱与平常应见于寸口者无异。若兄固有之位,弟窃而乘之。以其不行于关上,故曰反关。
    在十万中仅见一二人。令人覆手诊之,方可见耳。一说男左女右,得之者贵,试之勿验也。
    病脉既明,吉凶当别。常脉之外,又有真脉。真象若见,短期可决。
    以上正文之论脉,首先源派;次及流行;次则左右,男女定位;次则五脏,阴阳合时。寒热则属之迟数,内外则别之浮沉,以至虚实异形,正邪各状,因脉知病,因病识脉。病则该于疮疡女幼,脉则穷于奇经反关,可谓明且详矣。然而诸脉之外,更有所谓真脉者,大关生死,故又审别于卷末焉。夫人禀五行而生,则五行原吾身之固有,外与天地通,内与谷神合,得以默运潜行,而不显然彰露。设五脏之元真败绝,谷神不将,则五行之死形各随藏而见矣。死亡之期,可计日而断。
    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死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牢实而不动。如持革带之钩,全失冲和之气。但钩无胃,故曰心死。转豆者,即《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其短实坚强,真藏脉也。又曰:“心绝一日死。”又曰:“壬日笃,癸日死。死于亥子时,水能克火也。”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绝八日死。”又曰:“庚日笃,辛日死。死于申酉时,金能克木也。”
    脾绝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又同杯覆。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如屋之漏,如水之流。”谓歇歇而再至,如乌喙之啄,状其硬也。或良久一至,有如屋漏,状其不能相接。至如水流杯覆,则精气已脱,往而不返,倾而不扶,其可生乎?又曰:“脾绝四日死。”又曰:“甲日笃,乙日死。死于寅卯时,木能克土也。”
    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死肺脉来,如风吹毛,曰肺死。”《素问·玉机真藏论》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皆状其散乱无绪,但毛而无胃气也。又曰:“肺绝三日死。”又曰:“丙日笃,丁日死。死于午未时,火能克金也。”
    肾绝伊芳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索如相夺,其劲必甚;辟辟弹石,其坚必甚。又曰:“肾绝四日死。”又曰:“戊日笃,己日死。死于辰戌丑未时,土能克水也。”
    命脉将绝,鱼翔虾游;至如涌泉,莫可挽留。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沉时忽一浮,譬虾游之静中一跃;状类如泉之涌,浮数于肌肉之上,而乖违其就下之常;神已欲脱,何恃而能生乎?统而论之,使其在心,则前曲后居,柔滑全无,如转豆躁疾,则所谓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者无有也。使其在肝,则强劲弦急,按之切手,如循刀责责,则所谓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者无有也。使其在脾,则坚锐连属如雀啄粒,许久一滴,二脉乍数乍疏,如屋之漏,去而不返,如水之流,止而不扬,如杯之覆,所谓和柔相离、如鸡践地者无有也。使其在肺,上则微茫下则断绝,无根萧索,所谓厌厌聂聂、如落榆荚者无有也。使其在肾,解散而去,欲藏无入,去如解索弹搏而来,所藏尽出,来如弹石,则所谓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者无有也。在命门右肾与左肾同,但内涵相火,故其绝也,忽尔静中一跃,如虾之游,如鱼之翔,火欲绝而忽焰之象也。在膀胱泛滥不收,至如涌泉,以其藏津液而为州都之官,故绝形如此。盖脉之和柔得体者,胃气与之俱耳。胃气若少,即已成病;何况于无,则生生之根本先绝,而五脏其能持久哉!再察色证以决之,理当不爽也。见真藏之脉可决短期者是矣。而《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藏虽不见,犹死也。”乃知有急病不必真藏脉见而卜其死者,可拘于时日哉!
    按《难经·十五难》所载平脉、死脉,与本经互有异同。如以厌厌聂聂,如循榆叶为春平;如鸡举足为夏病;蔼蔼如车盖,按之而益大曰秋平;按之萧索,如风吹毛曰秋死;上大下兑,濡滑如雀之啄曰冬平;啄啄连属,其中微曲曰冬病;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冬死;此皆与本经之不同者也。至于如引葛,如夺索,如乌之喙,如鸟之距,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喘喘累累如钩而坚之类,又皆不载。《难经》之义,原出本论,而异同若此,意者必有误欤。
    医之诊脉,将决死生。展转思维,务欲其精。穷搜博采,静气凝神。得心应手,泽及后昆。勉哉同志,相与有成。熟读深思,如见古人。
    夫人命至重,故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不可任也,非淳良不可信也。古之为医,必上通天道,使五运六气变化郁复之理,无一不精;中察人身,使十四经络,内而五脏六腑之渊涵,外而四肢百骸之贯串,无一不彻;下明物理,使昆虫草木之性情气味,无一不畅。及乎诊视之际,涤除嗜欲,虚明活泼,贯微达幽,不失细小,其智能宣畅曲解既如此,其德能仁恕博爱又如彼,而犹不敢以为是,谛察深思,务期协中,造次之际,罔敢或肆者也。学人肯虚衷求益,则承蜩运斤,许入岐黄之室矣。当共勉其志,以克底于大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