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汪(五八) 宿哮久矣不发,心悸震动,似乎懊憹之象,此属痰火,治以宣通郁遏,勿徒呆补。(痰火)
    半夏 川连 石菖蒲 蛤粉 枳实 茯苓 川郁金 橘红
    竹沥姜汁法丸。
    刘 痰火郁遏,气滞,吸烟上热助壅,是酒肉皆不相宜,古称痰因气滞热郁,治当清热理气为先。
    川连 白术 枳实 厚朴 茯苓 半夏
    淡姜汤泛丸。
    沈(三四) 痰火久嗽。
    海蛤丸。
    张(妪) 痰火风眩晕,防仆跌。
    明天麻 炒半夏 茯苓 橘红 羚羊角 钩藤 竹沥
    陈(妪) 老年痰火咳逆,痰有秽气。
    芦根 苡仁 桃仁 丝瓜子 葶苈 大枣
    又 下虚不纳,浊泛呕逆,痰秽气。
    熟地炭 紫衣胡桃肉 炒杞子 炒牛膝 川斛 茯神
    某 痰火上逆蒙窍,耳鸣头晕。
    二陈加天麻、钩藤、甘菊、羚羊、蒌皮。
    某 夏至节,两关脉弦长,五火燔燎,而肝阳胃阳尤甚,动怒抽掣为肝病,食辛香厚味即病至,胃病使然,痰火根深,非顷刻可扫除,惟静养勿恚忿,薄味以清里,此病发之势必缓,由渐加功议药,乃近理治法。
    羚羊角 犀角 川连 郁金 山栀 北秦皮 牛黄 胆星 橘红 生石膏 寒水石 金箔
    方诸水法丸,竹叶灯心汤送。
    何(妪) 诊脉右关弦滑,痰多,舌干微强,语言似謇,盖因痰火上蒙,津液不得上承,高年颇虑风痱,宜清上宣通,勿进刚燥及腻滞之药。
    半夏 金石斛 橘红 黑山栀 茯苓 郁金 生甘草 石菖蒲 竹沥 姜汁
    张 昏昏如寐,神愦如迷,痰热内闭,势非轻渺。(痰热内闭神昏)
    半夏 石菖蒲 桔梗 枳实 郁金 橘红 竹沥 姜汁
    某 郁痰。(郁痰)
    半夏曲 郁金 石菖蒲 明天麻 白蒺藜 橘红 茯苓 钩藤
    陶 脉左弦坚搏,痰多,食不易运,此郁虑已甚,肝侮脾胃,有年最宜开怀,不致延及噎膈。
    半夏 姜汁 茯苓 杏仁 郁金 橘红
    又 脉如前,痰气未降,前方去杏仁加白芥子。
    金(四六) 湿热内蒸,痰火日伙,根本渐怯,阳泄为汗,阴泄遗浊,酒客喜于爽口食物,医药中滋腻补方,决不适用也。(湿热蒸痰)
    猪肚丸方。
    叶 久寓南土,水谷之湿,蒸热聚痰,脉沉弦,目黄,肢末易有疮疾,皆湿热盛,致气隧不得流畅,法当苦辛寒清里通肌,仿前辈痰因热起,清热为要。
    生茅术 黄柏 瓜蒌实 山栀 莱菔子 川连 半夏 厚朴 橘红
    竹沥、姜汁丸。
    某 病后,厚味蒸痰。
    风化硝 瓜蒌仁霜 枳实 郁金 生茯苓 姜汁炒山栀
    竹沥法丸。
    汪 脉胀,湿阻热痰。
    半夏 茯苓 黑山栀 橘红 制蒺藜 远志 降香
    徐 阳动内风,用滋养肝肾阴药,壮水和阳,亦属近理,夏季脾胃主司,肝胆火风,易于贯膈犯中,中土受木火之侮,阳明脉衰,痰多,经脉不利矣,议清少阳郁热,使中宫自安,若畏虚滋腻,上中愈实,下焦愈虚,二陈去甘草加金斛桑叶丹皮。(木火犯中胃虚生痰)
    又 脉左浮弦数,痰多,脘中不爽,烦则火升眩晕,静坐神识安舒,议少阳阳明同治。
    羚羊角 连翘 广皮 炒半夏曲 黑山栀皮 香豉
    又 脉两手已和,惟烦动恍惚欲晕,议用静药,益阴和阳。
    人参 熟地 天冬 金箔
    汪 痰火上盛,肾气少摄,朝用通摄下焦,暮服清肃上焦方法。(肝肾虚上有痰火)
    羚羊角 半夏 茯苓 橘红 黑栀皮 郁金
    苦丁茶煎汤法丸暮服。
    熟地 淡苁蓉 杞子 五味 牛膝 茯苓 远志 线胶
    蜜丸,早服。
    曹(五一) 色鲜明,属上有痰饮,盖上实则下虚,半百年岁,未得种玉,诊得脉左小不静,右部弦滑,法当清肺胃之热痰,益肾肝之精血,仿曼倩卫生方法。
    燕窝胶 甜梨膏 人参 黄芪 麦冬 山药 茯苓 于术 黄节 黑节 鹿尾胶 羊内肾 淡苁蓉 故纸(胡桃蒸) 青盐
    芮 向来痰多食少,而参术服饵未合,此禀质为阳,不受温热刚燥之剂,上年冬季温暖,入春痰愈多,体中微倦,由乎藏聚未固,春气自地升举之征,法当摄肾固真,乃治痰之本,方为有益。(肾虚痰多)
    熟地 茯苓 补骨脂 胡桃肉 杞子 五味 牛膝 远志 车前
    蜜丸。
    痰症之情状,变幻不一,古人不究标本,每着消痰之方,立消痰之论者甚多,后人遵其法而用之,治之不验,遂有称痰为怪病者矣,不知痰乃病之标,非病之本也,善治者,治其所以生痰之源,则不消痰而痰自无矣,余详考之,夫痰乃饮食所化,有因外感六气之邪,则脾肺胃升降之机失度,致饮食输化不清而生者,有因多食甘腻肥腥茶酒而生者,有因本质脾胃阳虚,湿浊凝滞而生者,有因郁则气火不舒,而蒸变者,又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因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更有阴虚劳症,龙相之火,上炎烁肺,以致痰嗽者,此痰乃津液所化,必不厚厚,若欲消之,不惟无益,而徒伤津液,其余一切诸痰,初起皆由湿而生,虽有风火燥痰之名,亦皆因气而化,非风火燥自能生痰也,其主治之法,惟痰与气一时壅闭咽喉者,不得不暂用豁痰降气之剂以开之,余皆当治其本,故古人有见痰休治痰之论,此诚千古之明训,盖痰本饮食湿浊所化,人岂能禁绝饮食,若专欲消之,由于外邪者,邪散则痰或可清,如寒痰温之,热痰清之,湿痰燥之,燥痰润之,风痰散之是也,若涉本原者,必旋消旋生,有至死而痰仍未清者矣,此乃不知治本之故耳,今观案中治法,有因郁因火者,必用开郁清火为君,以消痰佐之,有因湿因热者,则用燥湿清热,略佐化痰之品,若因肝肾虚而生痰者,则纯乎镇摄固补,此真知治痰之本者矣,若因寒因湿者,更当于痰饮门兼参而治之。(华岫云)
    徐评 所列方案,皆治肺胃浮痰之药,若透经入络,盘踞脏腑,及三焦隐处之老痰,尚有峻厉制炼之方,此等方不能奏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