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肉豆蔻(《药性论》)
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树的成熟种仁。我国广东有栽培,还分布于印度尼西亚以及西印度群岛、马来半岛等地。原植物喜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抗寒性弱,忌积水,以土层深厚、松软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涩肠敛肺、下气利咽。临床用名有肉豆蔻、肉果、玉果、煨肉豆蔻。
【本草汇言】
《药性论》:君,味苦,辛。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消食。皮外胳下气,解酒毒,治霍乱。味珍,力更殊。
《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本草衍义》:亦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来其气。
《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入手阳明经。
《本草》云:主鬼气,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伤乳霍乱。
《本草衍义补遗》:属金与属土。温中补脾为丸。《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泄。《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云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本草纲目》:土爱暧而喜芳香,故肉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止吐利。
暖脾胃,固大肠。
《本草经疏》:肉豆蔻禀火土金之气,故味辛气温而无毒。入足太阴、阳明经,亦入手阳明大肠。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故为理脾开胃,消宿食,止泄泻之要药。香能辟恶除不祥,又中气不虚则邪恶之气不能入,故主鬼气及温中。脾主中焦,胃为后天生气之本,脾胃之阳气旺,则积冷心腹胀满,霍乱,中恶,冷疰,呕沫冷气,食不消,泄不止,小儿乳霍,诸证自除矣。
简误: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箄盛,掺初起,皆不能。
《本草蒙筌》:味苦、辛,气温。无毒。所入经络,惟手阳明。疗心腹胀疼,卒成霍乱者可止;理脾胃虚冷,不消宿食者能温。男妇伤暑血痢有功。小儿伤乳吐泻立效。痢疾助之白粥饮,吐泻佐以生姜汤。
《本草乘雅》:乐音曰肉。肉器曰豆。物盛曰蔻。盖府器之存登谷者胃,其受盛者体,转输者用也。设具体无用,则谷食不消,心腹胀痛,霍乱飧泄,呕沫乳霍矣。此以寒中积冷,中恶鬼气之所致。肉豆蔻秉刚燖气味,鼓发中黄,寇之使出,所谓开发上焦,宣五谷味而为养,宣五畜味而为充,充则肌肥而美满,养则肤润而媚好,命名肉豆蔻者以此。
以受为体,以输为用,具体无用,则能受不输,中消洞泄之类,可比量推度矣。
《药性解》:味苦辛涩,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疗心腹胀痛、卒成霍乱、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虚冷泻痢,小儿伤乳吐泻,尤为要药。忌见铁器。
按:肉豆蔻即肉果,辛温之性,宜入脾胃。有未去之积者,不可先以此涩之。
《药鉴》:气热,味大辛,属金与土,入手足太阴经药也。惟其气温,故能温中补脾。又言下气者,盖以脾得补而善运化,其气自下,非若香附、陈皮之快泄也。惟其味辛,故能散肺中滞气,除隔上吐逆,消谷食,开腹胀。合气与味,又能止泄。大都温能补脾,辛能散滞。脾得温以补之,则运化之令司,而漏下之患除。肺得辛以散之,则清化之源司,而淡渗之令强,何泄之有?
《景岳全书》:味苦辛而涩,性温。理脾胃虚冷,谷食不消;治大肠虚冷,滑泄不止。以其气香而辛,故能行综痛,和腹胀,治霍乱,调中下气,开胃进食,解酒毒,化痰饮,温胃逐虫,辟诸恶气,疗小儿胃寒伤乳吐泻。以其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面包煨熟用,或锉如豆大,以干面拌炒熟,去面用之尤妙,盖但欲去其油而用其熟耳。
《本草备要》:肉豆蔻一名肉果,燥脾涩肠。
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忌铁。
《本经逢原》:肉豆蔻辛香,入手足阳明,温中补脾,宽膨胀,固大肠,为小儿伤乳、吐逆泄泻之要药。二神丸合补骨脂治肾泻,盖取补脾以治肾邪也。按:脾土性喜芳香,故肉果与脾胃最为相宜。以其能下气者,脾胃得补则健运,非若厚朴、枳实之峻削也。热郁暴注禁用,以其辛温性榜。
《本草求真》:﹝批﹞燥脾、温胃、涩肠。
肉豆蔻专入脾胃,兼入大肠。辛温气香,兼苦而涩。功专燥脾、温胃、涩肠,时珍曰: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肉豆蔻之辛温,理脾胃而治吐利。行滞治膨消胀。凡脾胃虚寒挟痰食,而见心腹冷痛、泄泻不止,服此气温,既能除冷消胀,复能涩肠止痢;若合补骨脂同用,则能止肾虚泄也。至书所云能补脾气,以其脾胃虚寒,服此则温而脾自健,非真具有甘补之意也。气逆而服即下,以其脾胃既舒而气即下,非若厚朴、枳实之下为最峻也。但此止属温胃涩肠之品,若郁热暴注者禁用。
《得配本草》:辛,温。入手足阳明经。理脾暖胃,温中下气。化痰饮,消宿食,解酒毒,辟恶气。治积冷。除心腹胀痛,涩大肠,止泻痢、滑泄及小儿胃寒,伤乳吐泻。
配木香,下气消胀;脾健运,气自下。配补骨脂,使戊癸化火以运谷气。
掺初起,及暴注火泻者,禁用。
肉果补土中之火,制土之湿也,亦所以润土之燥。盖脾本湿,虚则燥,然其燥有二,如夏火灼干之燥,如秋凉清肃之燥。火盛以致燥者,当用水润之,生熟地、麦冬之类是也。用寒用热,治毋混施。
《本草新编》:味苦、辛,气温,无毒。一名肉果。入心、脾、大肠经。疗心腹胀疼,止霍乱,理脾胃虚寒,能消宿食,专温补心包之火,故又入膻中与胃经也。但能止下寒之泻,而不能止下热之痢,从前《本草》,多信治血痢有功,而不言其止泻痢。夫泻不同,五更时痛泻五六次,到日间反不泻,名大瘕泻也。大瘕泻者,肾泻也。肾泻,乃命门无火以生脾土,至五更亥子之时,正肾气正令之会,肾火衰微,何能生土,所以作泻。故大瘕病,必须补命门之火,火旺而土自坚矣。肉豆蔻,非补命门之药也,然命门之火上通,心包之火不旺,而命门愈衰,故欲补命门,必须上补心包也。膻中,即心包,一物而两名之。肉豆蔻补心包火,补心包,正所以补命门也。况理脾胃寒虚,原其长肢,命门旺,而脾胃又去其虚寒。脾胃得肾气,自足以分清浊而去水湿,又何至五更之再泻哉。
或问肉豆蔻开胃消食,子舍而不谈,反言其能止大瘕之泻,亦何舍近而言远乎?曰:大瘕之泻,正所以表肉豆蔻之开胃而消食也。凡人命门之火不旺,则不焦阴寒何能蒸腐水谷。下不能消,所以泻也。泻久则亡阴,阴亡则肾不能交于心包,而心包亦寒。心包寒,则火不能生胃,而胃又寒。胃寒,则胃气萧索,又何能消食耶。肉豆蔻,温补命门而通胞,两火相生于上下,水泻止,而脾胃之气自开,不求其消食而自化。言止肾泻,而开胃消食即在其中,又何必再言哉。
或问肉豆蔻暖胃而健脾,温肾而止泻,故入之四神丸中,以治脾肾寒虚之作泻,然而有效、有不效者,何故?盖肾虚作泻,又有不是命门之寒,故服四神丸,而反多后重之症矣。夫肾虚未有不寒者,寒则泻。不寒则何以泻。乃饮酒过多,又加色欲,使酒湿入于肾之中,故作泻也。倘亦以肉豆蔻治之,安能治肾寒者速效哉。
【现代药理研究】
·肉豆蔻的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真菌和抗微生物作用,其萜类成分有抗菌作用。
·肉豆蔻油对肠胃道有局部刺激作用,少量能促进胃液分泌及肠蠕动,大量则呈抑制作用。
·肉豆蔻油为一种强大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有显著的麻醉性能。
·肉豆蔻衣中分离所得的肉豆蔻醚和脱氧二异丁香油酚,可通过直接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而抑制肝中脂质过氧化作用。
·肉豆蔻醚对人的大脑有中度兴奋作用,肉豆蔻对正常人有致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