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065、大黄硝石汤

    [组成用法]
    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
    先煎煮三味,药成后入芒硝,顿服,以下为度。
    [方证]
    1. 身热发黄、小便涩赤、大便难、心胸结痛、懊依而口燥、苔黄、脉滑实者。
    2.黄疸腹满或痛,便干溲赤,舌红鼻燥,脉沉滑数,潮热或谵语者。
    [现代应用]
    1.以黄疸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坏死性肝炎、肝硬化、钩端螺旋体病、急性黄疸型肝炎、新生儿黄疸、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胆结石、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等。
    2.皮肤科感染性疾病,如丹毒、甲沟炎、指部化脓性感染、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脓疱疮、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酒渣鼻、寻常性痤疮、脂溢性皮炎等。
    3.五官科疾病如急性卡他性结膜炎、鼻出血、酒渣鼻等,泌尿系结石伴有感染时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
    《方极》载本方治发黄,腹中有结块者。《太平圣惠方》载本方治黄病腹胀满,小便不利而赤少,于本方中加冬葵子。张仲景治疗黄疽的方子很多,又该如何区别使用呢?《王孟英医学全书》载邹润安言,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大黄硝石汤、栀子柏皮汤证,皆标见于阳明。阳明者,有在经在腑之分,发热汗出懊侬,皆经证也;腹满小便不利,皆腑证也。栀子大黄汤证,经多而腑少;茵陈蒿汤证,有腑而无经;栀子柏皮汤证,有经而无腑;大黄硝石汤证,经少而腑多。《医门法律》载,按黄疸宜下之证颇多,如酒疸腹满鼻煤,脉沉弦者,宜先下之。如病疽以火劫其汗,两热合蒸其湿.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前一方大黄硝石汤,治疸病邪热内结,并膀胱俱结之重剂;中一方栀子大黄汤治酒热内结,且病肌表俱受热结之下剂;末一方茵陈蒿汤治谷疸郁热在里,似表实非表热之下剂。学者比而参之,其用下之权宜,始得了然于胸中也。日本汉医片仓元周曾言:凡查疽证之轻重,以指重按病者之胸肋骨间,放指后黄散迹白,而忽黄者,轻证也,易治;按重,黄不少散者,重证也,当与大黄硝石汤。
    本方治疗黄疽多加茵陈蒿,即与茵陈蒿汤合用。如马骥治黄疸病人赵某,男,五十余岁。前日突发寒热,口苦烦呕,肋胁妨胀,大便已三日未行,溲短且赤,白睛赤浊,唇焦舌干,苔黄厚腻,扪其胸腹,肤热有汗,胁满腹实而拒按。脉沉弦滑利而微数。诊为感于实邪,且夹里实,肝胆火郁,外则发为寒热,内则横逆犯胃。治宜清热泻实,和解少阳,拟大柴胡加芒硝汤。服两剂,便通胁舒,呕恶及寒热顿瘥,乃辍诊。过数口,赵再来,其面目及周身尽黄若金橘,胁腹满痛甚,心烦懊侬,莫可名状。循其脉,沉实且滑。腹则满实,不可重按。此前症复作,里热成实,胆热气泄,致身发黄。治则当取清热泻实,兼以化湿除黄之法,乃酌大黄硝石汤方,重加茵陈蒿,着服两剂。初服,大便通。再服,胸腹胀满减,可进食矣。惟身黄依然,如涂柏汁,更与茵陈栀子柏皮汤,增入紫草、白鲜皮、连翘、郁金,服五七剂,身黄悉退,证全解矣。嘱节食素餐,将息之,历半月,始安然返乡焉(《仲景学刊第三辑》)。片仓鹤陵治疗某男,患黄疸,更数医,累月不见效,发黄益甚,周身如橘子色,无光泽,带黯黑,眼黄如金色,小便短少,色如黄柏汁,呼吸迫促,起居不安。享和癸亥7月求治。以指按胸胁上,黄气不散,此为疸证之极重者,仍用茵陈蒿汤合大黄硝石汤,作大剂,日服三四剂。30日许,黄色始散,小便清利而痊愈(《皇汉医学》)。李哲夫治疗一急性黄疸性肝炎。郭某,男,48岁。初起发热,恶寒,头眩恶心,继而但热不寒,惟头汗出,心下烦闷,口干渴欲饮,下腹胀满,两胁下胀拒按,大便四日未结,一身面目尽黄,光亮有泽,小便短少,如栀子汁,脉滑数有力。肝功能示谷丙转氨酶480单位,黄疸指数52个,硫酸锌浊度22单位。脉证合参,系热瘀于内,湿热熏蒸,热盛于湿之“阳黄”。遂投大黄硝石汤合茵陈蒿汤加味。处方:栀子,大黄,黄柏,茵陈蒿,芒硝,茯苓,扁豆。五剂后,大便通利,小便转淡黄,腹部微胀,其他症情亦有好转。肝功能化验检查:谷丙转氨酶185单位,黄疸指数7单位,硫酸锌浊度15单位。上方微增损,续服17剂。三诊,诸症已愈。以栀子柏皮汤合参苓白术散,清余邪而调脾胃,续服5剂善后,半月后已上班工作(湖北中医杂志,1981;6:27)。
    “硝石”,本经谓:“一名芒硝”。本方硝黄相伍,药力较峻,非肝胆湿热实证勿用。而且要注意和其他几个黄疸方的鉴别,其中较易和本方混淆者是茵陈蒿汤和栀子大黄汤。因这三个方子都是主治湿热成疸的方剂,且都有栀子、大黄。但栀子大黄汤属食热瘀结中焦,上干心中,气扰胸膈,热邪较重,而湿邪略轻,病位主要在心中、心下,常以心下痞满,心中懊侬、热痛不能食、气上欲吐为表现;茵陈蒿汤证属湿热两盛,邪结脾胃,波及肝胆、三焦,以烦热汗出,腹满便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心胸不安,寒热不食,食即头眩为主症;木方则属邪热充斥三焦肝胆、胃肠,瘀热内结,热盛里实,病势急重,症以面赤自汗出,身热、懊,浓、便结、腹痛、溲黄等为主。尽管如此,这二个方剂的鉴别还是很难的,需要在临床当中据证取舍或合方使用。
    本方所主当是黄疽重证,除原书记载的条文外,当以黄疸色泽鲜明、腹胀满或痛、便秘、溲赤、呼吸窘迫,坐卧不安、时有谵语口燥或血淋尿痛等证为使用目标。其中表和汗出、小便不利二证尤为重要,这是湿热胶结、里热熏蒸的重要指征。如此重证,笔者常常据证合用大柴胡汤、茵陈蒿汤、导赤散等方,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往往取效多在一月左右。所以对于此种重疾,医患双方都要有耐心和信心,坚持治疗,并忌鱼虾发物和辛辣酒醋等物。而且要提前跟患者讲明,以免中途功溃。
    [原文点睛]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第十五篇第十九条)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入硝石,更煮取一升,顿服。
    [注论精选]
    沈自南:此邪居里实,通俗之方也。黄疽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湿热壅逆中州极矣,但自汗乃表气开通一面,为表和里实。然里实必当下夺。故用大黄、硝石,善攻湿热瘀凝气血之结;黄柏苦寒,以清下焦湿热;栀子轻浮,能使上焦屈曲之火下行,为助也(《沈注金匮要略》)。
    尤在泾: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  白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湿之法,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猛也(《金匮要略心典》)。
    李克光等:黄疸腹满,为热邪传里,里热成实;小便不利而赤,是湿郁化热,膀胱气化不利;自汗出,是表邪已解,里热熏蒸的现象,所以说,此为表和里实。因为表和无病,里热已成实证,故治疗当用攻下法,通腑泄热用大黄硝石汤。方中以栀子,黄柏清里泄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合用具有清热通便,利湿除黄的作用。但本方药力清泄较猛,在运用时应注意辨证,必须是腹部和胁下胀满或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象滑数有力者,町用本方(《金匮要略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