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先辈之论说治验
东洞翁本方定义曰:「治腹中雷鸣切痛,呕吐,恶寒者。」
《方机》本方主治曰:「治恶寒,或手足厥冷,而腹疼痛呕吐者。」
《漫游杂记》曰:「有一壮夫,病梅毒七年,两脚拘挛不起,易医三十余,不愈,因是漫然置之。余偶至其地,亲故来请诊。气色饮食如常,其脉迟缓,腹无他病,唯脐下有一癖筑筑然。余曰:『是疝也。攻湿频年,为药所胁,沉结不解也。』与附子粳米汤,三十日,徐徐而脚伸,时余将去,书方与之曰:『服之勿怠。』一年后,讯来,言服二百日即愈。」
有一妇人四十余岁,下利腰痛,膝胫有时微肿,脉沉结欲绝,微喘潮热,食谷日仅一二盏,腹底有症瘕,摇动则人事不省。余曰:「此下利,由于症瘕,腰间兼有积冷也。」与附子粳米汤,嘱曰:「戒酒色,勿思虑。若由酒色、或思虑而复发者,我不知也,非药之罪也。」服五十余日,病除八九,其夫偶爱一女子,妇人觉之,妒忌忿恚,数日,诸证复发,惶遽请余。余曰:「病因忿恚不散,用药颇难,如使该女子离去,三日后,再与粳米汤可也。」百余日而愈。
《腹证奇览》曰:「下脘以下,绕脐周围,以及胁下、腰间,雷鸣切痛,或呕,或泻者,附子粳米汤证,是寒疝也。必当于腹中腰间,觉有冷气,且心下不痞硬,是其别也。」
求真按:「本方证若有呕吐下痢时,易疑于半夏泻心汤证。然彼为阳证,而心下痞硬,且雷鸣多在脐以上,而疼痛不剧。此为阴证,心下不痞硬,雷鸣多在脐以下,而腹痛剧也。」
《类聚方广义》本方条曰:「孙思邈以此方治霍乱四逆,吐少呕多者,有老工自脱套之手段也。寒气,即水气也。若痛剧及于心胸者,宜合大建中汤,有奇效。疝家、留饮家多有此证。」
求真按:「于前证,用上合方而得奇效。后世家去此合方中之人参、胶饴,名解急蜀椒汤,不可从之。」
《勿误药室方函口诀》本方条曰:「此方用粳米者,主切痛也。《外台》腹痛用秫米一味可征。此方不仅寒疝之雷鸣切痛,且宜于澼饮之腹痛甚者,又《外台》有用于霍乱吐泻者。」
求真按:「粳米不仅主切痛已也。」
《橘窗书影》曰:「一人因过食鱼肉,心腹刺痛欲死,与备急圆,吐利数行,痛稍安,因与黄连汤。一夜,大发呕吐,饮食不能入口,苦闷颇甚,乃使服甘草粉蜜汤,呕吐渐收。后发寒疝,少腹急痛,雷鸣甚,迫于胸中,自汗出欲绝,先与附子粳米汤,若发则兼用大建中汤。数旬,诸证全和,人始苏息。」
一女子十九岁,小腹有块,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时时冲逆,而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饮食,脉微细,足微冷。医为郁劳,与药不愈,余曰:「寒疝也。」乃与解急蜀椒汤,服数日,冲逆止,小腹之块稍减,但腹里拘急,饮食不进,因与小建中汤加蜀椒,渐次快愈。
求真按:「用解急蜀椒汤,非也,当用附子粳米汤与大建中汤之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