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幼幼汇集(中)\ 积滞门(第九)
《活幼心书》云:小儿所患之证,皆因乳哺不节,过食生冷、坚硬之物,脾胃不能克化,停积中脘;外为风寒所伤,或因夜卧失盖,致头痛,面黄身热,眼胞微肿,腹痛膨胀,足冷肚热,喜睡神昏,不思饮食,或呕哕噫气,吞酸,大便腥臭,此为沉积所伤。但凡小儿有积,面目黄肿,肚热胀痛,好困恶食,小便如浆,大便或秘、或溏,啼哭夜烦,便利无禁,粪白而酸,此皆积证也。然有乳积、有食积、有气积,要当明辨。吐乳泻乳,其气酸臭,此由叫啼未已,以乳与儿,停滞不化,是为乳积;肚硬带热,渴泻或呕,此由饮食无度,多餐过饱,饱后即睡得之,是为食积;腹痛啼叫,利如蟹沫,此因触忤其气,荣卫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为气积;有时时泄下清水,如生草汁,是受惊而后有积,烦闷啾唧,常似生嗔,名为惊积。小儿医者,亦惟因其重轻虚实而治之可也。
脉候
《脉诀》云:小儿脉沉缓为伤食;右手气口脉大于人迎一、二倍为伤食。宿食不消即右关脉沉而滑。经云:脉滑者,有宿食也。虎口脉纹黄色为脾家有积。《脉经》云:小儿脉沉者为乳不消。
治法
小儿诸疾,皆由乳食无度,过于饱伤,以致不能克化,留而成积。初得之时,不问乳积、食积、气积,并以木香丸、消积丸之类。其惊积,以辰砂膏或青龙丸,量轻重而疏导之,仍以调气和胃取愈。大抵小儿肚腹或热、或胀、或坚硬,皆由内实,法当疏利之。故东垣云:食者,有形之物,伤之则宜损其食,其次莫若消导,丁香烂饭丸、枳术丸之类主之。稍重则攻化,三棱消积丸、木香见 丸之类主之。尤重,或吐、或下,瓜蒂散、备急丸之类主之,以平为期,不可太过。盖脾已伤,又以药伤,鲜有生者。盖青皮一味,治小儿积病,虽不可无,亦不可过,多损真气,大能发汗,有汗者不可用。
药方
五珍丸 治小儿食积。
青皮(炒黄) 干姜(炮存性) 五灵脂 莪术(各一两)
上为末,和匀,称药末一两,肥巴豆去油,称一钱研拌,和粳米饭糊丸,麻子大。每服三、五丸,饥时米饮下。
丁香烂饮丸 治小儿饮食所伤。
丁香皮 甘草(炙。各一钱) 砂仁 益智仁(炒) 甘松(各二钱) 丁香 三棱(炮)木香 莪术(炮。各一钱) 香附子(半两)
上未,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五、七丸,白汤下。
三棱消积丸 治伤生冷、硬,心腹胀痛。
丁皮 益智仁(各三钱) 陈皮 青皮(各半两) 茴香(炒,半两) 炒曲 广术(炮)三棱(炮。各七钱) 巴豆(糯米炒,去米,五钱)
上未,醋糊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温姜汤下,食前,量虚实加减服。
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不思乳食,心腹刺痛,口苦无味,呕哕恶心,噫气吐酸,面色痿黄,体弱肌瘦,肚腹泄泻并服之。(方见脾胃门。)
快膈消食丸宽中消宿食。
砂仁 橘红 三棱(煨) 蓬莪术 神曲(炒) 麦芽(炒。各半两) 香附子(一两,炒)
上未,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十丸。
藿香散 治小儿脏腑不调,作泻青黑黄白,乳食不消,粪中有如鸡子清,兼泻如水,其证腹痛微热。
陈皮 藿香(洗) 枳壳(炒) 浓朴(姜汁炒) 甘草(各等分)
上未,紫苏汤调下或米汤下亦可;如黄白色,木瓜汤下;如泻止,用枣汤下,大能和胃进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