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虚烦门

    病机
    经曰:因于暑汗,烦则喘喝。(大声也。)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五脏生成篇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
    脉要精微篇曰: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言热在手之三阳经。)
    玉机真藏篇曰:心脉者,南方火,其气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又曰:数则烦心。
    《神珍》云:虚烦之病,非止一端,究其大概多是体虚者也。摄养有乖,荣卫不调,使阴阳二气有所偏胜。或阴虚而阳盛,或阴盛而阳虚。
    经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固不易之论。而今虚烦之病,多是阴虚生内热所致。如虚劳之人,肾水有亏,心火内蒸,其烦必躁。吐泻之后,津液枯竭,烦而有渴。惟伤寒及大病后,多有虚烦之证,却无霍乱。临病之际,又宜审之。治法宜用平和之药,清心实下,不可峻用补药。又若妇人产后去血过多,虚烦发热,又当以各类求之。烦躁甚者,内外不安,反复颠倒,谓之懊 。详见伤寒门。
    脉候
    脉数为烦心。
    大病后,烦躁甚,脉急数者不治。
    脉沉而急者,为虚烦。左手脉涩为血少心烦。
    脉浮大而缓者生。
    伤寒脉最详备、烦躁者审之。
    治法
    烦躁病有阴有阳,有虚有实。若峻药治之,则恐助其邪;若遽泻之,则反虚其本。所以宜乎清平淡渗,如五苓散、竹叶汤之类,则无颠覆之凶,而有中行之吉。用此而不奏效者,又当察其始病与既病先后之虚实而治之,效斯得矣。
    治烦躁病,用清药不效,必究其未病者,多是邪气相干,要分表里汗下。若病后心烦,多是虚证,宜人参竹茹汤、酸枣仁汤之属。已兼吐汗下者,有补阳益阴,退阴复阳之法,当于伤寒门烦躁证内求之,万无一失。
    发热下利,手足厥逆,躁而不得卧者,五苓散治之。不效者,必死。
    虚烦之证,虽属于肾水竭,而心火盛。或因寒邪据体,或因误治无端,或因烦劳过损,或因久病不愈,其类不一。要皆耗伤真元,而虚火炎上。故烦热发于心,而躁热根于肾;烦者躁所起,躁者烦所生。
    厥冷脉沉,反生烦渴者何也?内伤元气,外感寒邪。故寒邪入脏,伏于至阴,邪气相持,从善所化,津液枯涸,故六脉沉迟,口苦舌干,反生烦渴,治宜干姜、附子之剂,复阴回阳。苟荣卫失调,亢烦复起,有症相似,而脉沉数,大便秘结,治宜三承气汤下之。如大患之后,厥冷烦躁过甚,六脉无应,医难治之。有表邪失治,变生虚烦何也?先因寒邪所折,汗未能周,妄行攻治,致其蓄热上升,而成烦渴之证,宜以冲和汤和肌开表,次用消烦之剂,随证治之。有汗下后大烦渴何也?表虚为寒所折,本当和解,反过汗下,故六脉洪数,表里俱热,而不恶寒,腠理开疏,汗泄不已,津液衰少,烦渴过甚,宜以竹叶石膏汤,或栀子升麻汤、人参白虎汤,选而用之。
    有大热反恶寒,烦渴不已,发汗无效,治热无功何也?寒邪入脏,阴不达阳,寒蓄于内,热邪在腑,阳不和阴,热郁于外,故阳元则生热。甚则生烦,宜以阴旦汤通和表里,次用消渴之剂,随证治之。
    虚劳者,寒邪达入,误治诸经,真元耗散,气血俱虚、身热烦躁,神舍失安,不能眠卧,以栀子豉汤治之。寒邪蓄滞于阴;阴不越阳,上盛下虚,身凉无热,手足微温,大便自利而烦渴,以竹叶石膏汤去石膏加附子治。寒邪发散未尽,肺浮身热,欲喜饮水,而成积滞,故湿热上升,而反见烦渴,以猪苓汤先疏导之,以止烦渴而和之。虚劳者,素多饮酒,或伤寒邪,积热膀胱,谬为汗利,亡其津液,小便短少,大热烦躁,以青龙汤去半夏重加天花粉,通和表里,而解烦躁,不可投用五苓散之剂。
    治虚烦证,有用寒凉之剂,治热愈热、治烦愈烦何也?体弱之人内损元气,外感风寒,或由汗下过伤,则元气多虚,寒邪内鼓,虚火上炎,六脉洪数,浮而无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是为阳虚。若复用寒凉之药,则脾胃受伤,而虚者益虚矣。宜以独参汤和平益气,次用人参黄 汤调下,五苓散清利之,热退阳生虚烦息矣。
    药方
    (《和剂》)五苓散 治烦热而渴。(方见伤寒门。)
    (《和剂》)辰砂妙香散 治心气不足,精神恍惚,虚烦少睡。(方见健忘门。)
    (《三因》)淡竹茹汤 治心虚烦闷,头痛气短,内热不解,心中扰扰,及妇人产后心虚,惊悸烦闷。
    麦门年(去心) 小麦(炒,二钱七分半) 甘草(炙,一钱) 人参 白茯苓(各二钱半) 半夏(制,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竹茹一块,煎八分,食远服。
    (《济生》)小草汤 治虚劳忧思过度,遗精白浊,虚烦不安。
    小草 黄 当归(酒浸) 麦门冬(去心) 酸枣仁 石斛(各一两) 人参 甘草(炙,五钱)
    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三因》)橘皮汤 治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之反无汗,心中烦,骨节疼痛,目眩恶寒,会反呕逆,谷不得入,宜服此。
    橘皮(一两半) 甘草 人参(二钱半) 竹茹(半两)
    上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枣一枚,水钟半,煎七分,空心服。
    (《三因》)人参竹茹汤 治胃口有热,呕吐逆,虚烦不安。
    人参 半夏 竹茹(各一两)
    上咀,作六剂,每剂水一盏半,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医林》)酸枣仁汤 治霍乱吐下增剧,虚劳烦扰,奔气在胸中不得眠,或发寒热,头痛晕闷。
    酸枣仁(一两,炒) 人参 桂心(各一钱) 知母 茯苓(各三钱) 石膏( ,半两) 甘草(炙,二钱)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前服。
    人参竹叶汤 治汗下后表里虚烦不可攻者。
    竹叶 人参 甘草(各一两) 半夏(二两) 石膏 麦门冬(各五两)
    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七分,空心服。
    竹叶麦门冬汤 治大病后,表里俱虚,内无津液,烦渴心躁,及诸虚烦热,与伤寒相似,但不恶寒,身不痛。不可汗宜此。
    淡竹茹 麦门冬(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二钟,煎八分,不枸时服。
    竹叶石膏汤 治前证。(方见伤寒门。)
    温胆汤(方见惊悸门)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卧,直心经虚怯,触事易惊。短气时悸,或复自汗,并服之。
    竹叶汤 治大病后,及霍乱吐泻后虚烦闷,内热不解。
    竹叶 人参 麦门冬(去心) 半夏(制。各二钱半) 甘草(炙,五分)
    上咀,每服四钱,水二盏,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地仙散 治诸病后,烦热不安,乃虚劳烦躁。
    地骨皮(一两) 防风(五钱) 甘草(二钱)
    上咀,作二服,每服水二钟,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清心莲子饮 治心中蕴热虚烦。(方见遗精门。)
    黄连阿胶汤 治阴虚邪盛,热烦于内,不得眠者。
    扶阴散(方见伤寒门。)
    干姜附子甘草汤 治烦躁、脉沉微而不渴者。(方见伤寒门。)
    《圣惠方》:治夜不得眠。酸枣仁(半两),炒黄为末,酒三合浸汁,先以粳米二合煮作粥,临熟下枣仁汁,更煮三五沸,空心食之效。
    一方:治胆虚,睡卧不安,心中惊悸。用枣仁(一两)炒香熟,捣细为末,每服二钱,竹叶汤调下,不枸时服。
    一方:治发汗不得,心中大烦,骨节疼痛,呕逆,谷不入,用人参(少许),陈皮(二钱半),甘草、竹茹(各一钱),加姜枣,水煎,空心服。
    一方:治男妇虚烦不眠。用竹沥一升,水四升,茯苓三两同煎,取二升,分三服。
    一方:治大病后,昼夜虚烦不睡,心中多惊,用酸枣仁、榆白皮等分为末,煎汁温服。
    一方:治心烦,用白术末,水调五分七服。
    一方:治烦不睡,用榆白皮阴干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三钱煎如膏服。兼治 、五淋。
    《肘后方》:从早夜连时不得眠,暮以新布火灸,以熨目,并蒸大豆更番囊盛枕,枕冷后,更易热,终夜常枕热立愈。
    《食医心镜》:治心中烦闷,此能益气力,止渴。苦笋熟煮,任意食之。又苦竹笋煮食,治消渴利水道下气,理风热脚气,取蒸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