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四百七十八

    痘疹门
    证治准绳 【 明?王肯堂】
    发热
    疮疹发热,与伤寒相似,但伤寒只见一经形证。若疮疹则面燥腮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多睡欬嗽喷嚏,惊悸吐利,手足梢冷,骩凉耳凉也。然发热者,疮疹常候也,不可尽除之。但热微毒亦微,热甚毒亦甚。
    初发热时,精神清爽,唇鼻滋润,更无他证者,此热在表,其疮必疏,不须施治。
    初发热时,浑身壮热,熇熇然不渴,清便自调,此邪在表,拂郁于皮肤之间,宜以轻扬之剂发之,升麻葛根汤主之,甚则羌活汤主之。
    初发热时,其热烙手,目赤鼻干唇燥,小便赤,大便秘,烦闷不安,此表里俱热,毒气壅遏,宜发表攻里,双解散主之。
    初发热时,表不大热,其人烦躁不安,此热在里也,以三黄丸微利之。
    初发热时,或乘疫疠之气,人参败毒散主之。
    初发热时,或为风寒所袭,出不快者,桂枝葛根汤、羌活汤、双解散去大黄主之。
    痘疮之证,其初不免于发热者,未出毒,邪在里,煎熬气血,熏蒸脏腑而然。疮既现形,则毒泄而热解,所以疮出热退者,疮本必疏。若疮已出,热不少减,此毒蕴于中,其势方张,其疮必密,宜急解其毒,连翘升麻汤加防风、荆芥穗、地骨皮,或解毒防风汤加升麻,或东垣鼠黏子汤,兼服代天宣化丸。服药之后,疮或不出或再出,其热顿减者,为气和也。热若不减,疮渐加多,再消详大小便何如:大便不通,七物升麻汤;小便不利,连翘汤;大小便俱不通,八正散;自利者黄芩汤加白头翁、酒黄连调赤石脂末,里气和,毒解矣。如更加渴烦躁不已,或谵妄,或腹胀满气促,或自利不止,手足厥冷,此逆证勿治。
    如疮已出,但微发热,不须治之,盖疮疹属火,非热不能成就也。有大热则当利小便,小热当解毒。大热谓身热脉实,大小便秘,津液燥而渴,惧其变生他疾,故利小便,八正散、通关散。大便润者,连翘饮、导赤散加人参、麦门冬,使心火有所导引,则虽不用冷药,热亦自减去矣。疮痘不至热过,不为冷悞,甚为良法。小热解毒之说,谓小热不解,大热必生,利其小便,则虑损气,故但可解毒而已,甘桔汤加牛蒡子、荆芥穗。
    已上起发而热。
    如疮浆脓已成,毒气已尽,又复发热者,俗呼为干浆,不须施治。
    如结痂之后,其热不退者,此邪气未尽,正气未复,热微者不须治之,热甚者当视其虚实。
    有初起烦躁谵语,狂渴引饮,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急以凉药解其标,如益元散之类可用。
    钱氏云:有大热者利小便。又云: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濇,面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用导赤散之类是也。
    渴
    前证若二便自调,饮食温和,口渴饮汤,手足不热,是为虚热,不可食生冷之物;若二便秘结,饮食喜冷,口渴饮水,手足并热,是为实热,可与冷水饮之。凡痘出而热未止者,既出尽则热自止。
    如发热时便大渴者,热在内也,葛根解毒汤主之;不止,更加黄连以泻心火之有余,黄蘗、知母以滋肾水之不足。舌润则生,舌如芒刺则死。盖舌乃心之苗,少阴之脉荣于舌也。如发热自利而渴者,津液不足也,黄芩汤加人参、白朮、麦门冬主之。
    初热烦躁渴引饮者,急以凉药解其标。
    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濇而赤,闷乱大吐,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主之。
    如疮已出,或起发,或收靥,一向渴不止者,人参麦门冬散主之。
    海藏云:若身热小渴者,六味人参麦门冬散治之;如不愈,或身热大渴者,七味人参白朮散主之;又不愈,十一味木香散。
    如能食而渴者,肺热也。经曰: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由心火上炎,乘于肺金,熏蒸焦膈,传耗津液,故渴也,治在上焦,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
    如不能食而渴者,脾虚也。叔和云:口干饶饮水,多食亦饥虚。由脾素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渴也,治在中焦,参苓白朮散主之。
    自利而渴,轻则人参白朮散,甚则陈氏木香散。自利而渴者,邪传肾也。《正理论》云: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虚故引水自救。盖肾主五液,其脉络于肺,系舌本。邪传于肾,则开阖不司,故自利。利则津液下走,肾水干,不能上润于舌,故大渴也。治在下焦,宜温之,陈氏异功散主之。
    面白腹胀自利而渴者,陈氏十一味木香散主之。
    腹胀渴者,泻渴者,足指冷渴者,惊悸渴者,身温渴者,身热面白?光白色渴者,寒战渴不止者,气急咬牙渴者,饮水转水泻不已者,已上九证,即非热也,乃津液少,脾胃肌肉虚故也,宜木香散治之;如不愈,更加丁香、官桂。
    此说必加审用之,胀渴,泻渴,惊悸渴,寒战渴,咬牙渴,亦多属热者,不可不察!
    如渴而大便秘者,宜利之,四顺清凉饮主之。
    如大肠秘濇,或发热,四君子加瓜蒌、桔梗主之。
    痘子稠密,津液少者,十全大补汤。
    烦躁
    凡痘疮出不快,发不透,靥不齐,有烦躁者,此有二证:如面黄,大便色黑,烦躁喘渴,或如狂,或喜忘,腹胀或痛,此为有瘀血在里也,宜当归丸,或四顺清凉饮,并加桃仁泥、红花;甚者桃仁承气汤主之。如便血下黑粪,而又睡不醒,心为血之主,睡不醒则心之神昏矣,黑参地黄汤加木通、麦门冬;若无面黄屎黑如狂喜忘之证,只大便不通,烦躁腹胀者,此有燥屎也,此却真狂谵妄,以三黄丸、四顺清凉饮、三乙承气汤、当归丸、胆导法,看病轻重,择而用之。如偏执不可下之法,以致陷伏而死者,医之咎也!
    火入于心则烦,入于肾则躁,皆心火为之。盖火旺则金烁水亏,故心肾合而为躁,宜用栀子豆豉汤。凡痘疮盛作之时,必令心火有所导引,苟或毒气出而未尽,遂生烦躁,以生黑豆煎汤,或生犀磨汁饮之亦可;若津液不足,虚烦不得卧者,活人酸枣仁汤。此证多因脾胃气虚,或服克伐之剂所致,但当调补中气为善。
    谵妄
    痘紫色顶陷,心烦狂躁,气喘妄语,或如见鬼神,内热便秘者,宜用龙脑膏子、猪尾膏;如无内热,大便不实,不可轻服。窃谓前证多因初起热盛之时,失于解利所致;亦有因痘毒未尽,有因胃经有热,有因肺经有热,有因心脾有热,烦躁痘裂,出血便血衄血,屎黑痕赤,详见各证。大凡作渴发热,手足指冷,或大便秘结者,内有热也,切不可禁其饮水,观张子和述水中儿事,良可验矣,盖热极故得水而生也。
    初发热便妄有所见闻,妄言如见鬼状,此为恶候。盖毒攻于里,心志昏惑,神识不清而然。况小儿神气怯弱,鬼魅易侵,又厉鬼常乘疫气而行,乘人之虚而疰之。故凡痘疹妄见妄闻,妄言如见鬼者,不可治也。须审发于何脏:如目直视,手寻衣领乱掐物,此发于肝,为亡魂;闷乱喘促,手掐眉目鼻面,此发于肺,为亡魄;上窜咬牙,多叫哭惊悸,或不能言,此发于心,为丧神;困睡手足瘈瘲,不思饮食,此发于脾,为失意;目无精光,畏明欲坠下而缩身,此发于肾,为失志。故曰,真脏见者不治。
    或发热时无此证,因大便秘结却有之,此内热也,先以宣风散解利其热,后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以镇其神。病已者可治,连作不已者勿治。如初发热狂乱,大便自调者,五苓散加辰砂主之;大便秘者,轻则三黄丸,甚则承气汤主之。
    惊搐
    疮疹搐,由风火相胜也。惟斑疹能作搐。疹为脾所生,脾虚而肝旺乘之,木来胜土,热气相击,动于心神,心喜为热,神气不安,因搐成癎。斑子为心所生,心生热,热则生风,风属于肝,二脏相搏,风火相争,故发搐也。治之当泻心肝,补其母,瓜蒌汤主之。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无论虚实,皆从心火上说。脾虚则肝乘之,肝与心火相合,故用瓜蒌汤;若脾土实,火旺逆乘而成癎者,此实邪也,便结者泻青丸,便软者泻青汤,亦当以脉别之。
    经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然痘出之始,虽有四脏,心实主之。心火热盛,肺金受克,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相搏,神气不安,故发惊搐。医者当辨痘疹惊搐,不可遽投凉心之药。苟不审而概以惊药治之,则心寒而肌敛,毒气内陷,痘何由而出也?治法当平肝木利小便为切要。泻肝则风去,利小便则心热退,风热既定,则痘随出而惊搐自愈矣。然痘先惊者多吉,痘后惊者多凶,何也?痘未出之先,热蕴于内,故作惊搐;痘出惊止而内无凝滞,故吉。痘出之后,气血虚弱,复感风寒,热毒反滞,又毋敢轻易发散清利,故凶。然有非痘证而慢惊者,亦属于肝,而治法专理脾土,何也?盖由平日或吐或泻,脾土虚弱,不能当肝木所克,此非肝木之本病也。治法只须温补脾土为主,而肝木自宁。譬如土薄而上有大木,不能乘载,故无风而自动,栽培者当厚填其土,使根深本固,而自无风邪之害也。痘后有此证者,亦由气血虚极使然也,必为难治。
    挟热吐泻,不可投燥药;伤寒身热,不可投凉药;疮疹发搐,不可投惊药,此皆外同而内异。盖疮疹出于心,惊搐亦出于心也。疮疹本热,热则动心,此理之自然。夫心火独盛于上,肺金受火克而不能制伏肝木,热则生风,木气盛则脾土衰;热气动于心神,心喜为热,心脏斑,脾脏疹,泻肝则风去,利小肠则热退也。风热既退,则惊搐自愈矣。昧者不知,投以银粉、脑、麝、青黛、朱砂、硝石凉心损胃之药则悞矣。故见证似惊风,用药当作疮疹防之,盖疮疹之初,似惊风多。大抵疮疹发惊,必先欬嗽痰涎,心悸烦躁,呕吐唇红,颊赤发渴,耳冷足冷,脉数舌白,如有此数证,则银粉等凉药切不可用。盖心凉则并损胃而毒气敛伏,又况心主血,寒则血凝而不行,且中焦既冷,上焦热愈不降,何由运出?又有小儿平常无痛,忽然发搐者,必是疮疹,尤当审谛。盖毒气内盛,但当发散,如惺惺散、消毒散、升麻汤、红绵散,兼以快气利小便祛风等药与之,待其热气得泄,心气亦自定矣。或有风寒与内热相搏而惊搐者,各随证治如前法,但加匀气药为妙。张氏云:疮疹气匀即出快,气匀则荣卫无滞,有毒亦散,疮疹当自出矣。
    如大吐面青,唇眼动,手足时搐,慢脾风证也,宜小异功散加升、柴、木香、干姜治之。
    凡未出而发搐者,是外感风寒之邪,内发心热之所作也,当用茶粉下解毒丸、犀角地黄汤生之。
    治疮痘欲出,身热烦躁,忽发惊搐,宜驱风膏、小如圣饮;小便不通,八正散;涎盛,利惊丸、抱龙丸,量证施之。
    欲发疮疹,先身热惊跳搐搦,此非惊风,宜发散药。
    前证痘疹未见,而先发搐者,乃毒气自心经出也。若病热轻缓,或形气虚弱者,不宜用峻厉之剂,恐元气内损,则毒气内陷,而疮不能起发也。或外感风寒之邪,内因疮疹之热而相搏,或肝血虚火动而内生风,当补元气为主,佐以见证之剂。然前方多峻厉之剂,审有是证方可用。须察其色赤白而以脾胃为主,虚则用温补,实则用解毒。
    痘疮始作未形见之间,忽然惊搐,是毒气自心经而出也。苟不以内外证辨明之,便用银粉青黛等药,则心寒而毒气内陷,往往气绝之际,或隐斑方出,已无及矣。治法但当以导赤散加防风、辰砂末,与泻青丸合而治之;搐甚者抱龙丸。如再不止,小便利者可治,以导赤散送下牛黄清心丸或粉红丸;小便不利者,勿治。
    夫导赤散、八正散、六一散,皆利小便之剂,小便不利者宜之。然泻内火以泻肝之子,乃治惊搐第一要法,不独小便不利者为当用也。
    斑疹病后欲发癎,以木胜脾,木归心故也,若凉惊,用凉惊丸;温惊,用粉红丸。
    痘后非时搐搦者,有二证:一则心热留而不去,热盛生风,风火相搏,其人必喉中有痰,目直上视,面赤引饮,居处喜冷,宜导赤散、泻青丸清心泻肝,后以抱龙丸调之。一则病后多食,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必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腹痛,先以备急丸、丁香脾积丸利之,后用木香大安丸、钱氏异功散,调理取愈。
    中风
    痘风分气血虚实,以日子守之,多带气血不足。
    虚则黄芪生血之剂助之,略佐以风药。
    实则白芍、黄芩为君,连翘、白芷、续断之类为佐;若属寒,陈氏方可用。
    前证更当分痘疮已出未出,已靥未靥,外邪所伤,内虚火动。若未出而搐搦,热毒内蕴也,紫草快斑汤加钓藤钩。已出红绽而搐搦,热毒作痛也,东垣消毒散加钓藤钩。灌脓而搐搦,血气虚也,参芪四圣散加钓藤钩。若靥后而搐搦,血气尤虚也,八珍汤加钓藤钩。或目瞤或直视者,风火相搏也,柴胡栀子散或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山栀。或口角流涎者,木乘土也,五味异功散加升麻、柴胡、钓藤钩。或目赤眵泪者,肝血虚而生风也,四物汤加柴胡、钓藤钩。或角弓反张者,水不生木也,六味地黄丸、加柴胡、当归,随用补中益气汤、加天麻、钓藤钩。不可直用治风之药,盖风药能燥血散气,必验其手足冷、热、温和三证,而用补泻调理之法,庶无悞矣。如婴儿,当审乳母而治之。
    痘后忽遍身青黑色,手足瘈瘲,口噤涎潮,角弓反张,语言艰濇者,此中风也。疮痘方愈,荣卫正弱,不知避忌,忽遇节令气交八方不正之气,乘虚而入,故为此证,宜消风散二钱,入蝉蜕末一钱,分为三服,投生姜薄荷汁及酒各数点,温汤浸之,连二三服,或作瘾疹,或再出肤疹而愈。
    自汗
    自汗者,不因发散而自然汗出也。卫气者,卫护皮肤,肥实腠理,禁固津液,使不得妄泄也。痘疹之火,由里达表,干于卫气,皮肤为之缓,腠理为之疏,津液外泄,故自汗也。凡病自汗,宜遽止之。疮疹初出,自汗实为美证,乃阴阳气和,荣卫通畅,邪气不留,易出而解也。又心主汗,诸疮皆属于心,自汗出者,毒气外泄也。虽然热之甚者,亦为汗解,身复清凉,此毒散也。若汗出不止,其热反剧,此邪气并于阳而阳虚,宜敛汗固表,清热解毒,使卫气充实,无痒塌溃烂之患,保元汤、当归六黄汤主之。
    如疮已收较,痂皮脱落,自汗者,此气虚也,宜补阳救阴,使气无泄,十全大补汤主之。若更不止,调败蒲散同服,外用温粉扑法。
    薛氏云:靥后最宜审治:若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加黄芪;气血不足者,十全大补汤;饮食自汗者,小异功散加黄连、五味子、乌梅肉。
    睡中汗出,心有热也,其汗上至头,下至颈不过胷者,乃六阳虚汗也,不须治之;上至颈,下至脐者,此胃虚也,保元汤;不止,调败蒲散同服。
    自汗者,血之所化,阴气不能闭藏,所以睡则汗出。痘家当以补血为主,若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八珍汤、人参养荣汤之类,皆可因证施治。
    自汗面赤作渴,手足漐漐汗多者,胃热也,泻黄散、人参白虎汤加黄连主之;诸证退,以小异功散加山栀、麦门冬调之。
    有食积内热自汗者,四君子和曲芽。
    自汗发搐流涎者,肝木侮土也,小异功散加钓藤;搐减,去钓藤加柴胡主之。
    丹溪谓自汗不妨,盖指初出并其汗之不甚者言耳。若汗出过多,最能虚人。未靥之际,恐致气血虚而不能结痂;既靥之后,尤防血脱阴虚,阳无所附矣。
    汗出如油,发润如洗,喘不休者,为肺绝之候,死不治。
    失血
    所云血之妄行,从口、从大小便、从阳疮或痘毒而出者,悉皆不治,盖指出之多而不止者言之耳。若初出之时,苟详推其因而善为清理,岂俱无生者耶?
    若痘疮赤痛,烦热作渴,或便血,或衄血,先用犀角地黄汤,次用加减大紫草散去黄芪加木通主之。
    吴氏治诸失血,始终用犀角地黄汤加山栀、芩、连、白芍药。有初出时衄血不止,用下药而得效者。
    衄血吐血
    《痘疹方》云:若痘发之际,正宜微见,与发汗同体,然血与汗虽殊,其源则一。盖痘疹乃秽血所发,邪结肺胃,毒气自然上越也。若见此证,不可妄投以药,恐治失其宜,瘀蓄者不出,而已出者复伤,反生变证也。若作渴饮冷,手足并热,此毒气炽盛而血上溢也,宜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肺经热毒而鼻衄,用地黄清肺饮;胃经热毒而吐血,亦用《圣济》犀角地黄汤;若肠胃热毒而便血,亦用之。作渴饮汤,手足不热者,脾肺气虚不能摄血而妄行也,宜用五味异功散。若出血作渴,烦躁面赤者,血脱也,宜用当归补血汤。
    便血
    凡痘子大便出血者,看其血来如何,又看是何时:如疮子正壮,大便数日未行,血从粪出者,此肛门伤血出也;如疮已收,大便脓血者,此倒靥之血也。非此二类,但溺血便血者,乃脏腑败坏,阴血妄行,必死之候。痘疹大便下血或黑粪,若睡而不醒,是为恶候,乃内热盛也,用犀角地黄汤、抱龙丸、小柴胡汤加生地黄主之。窃谓前证若寒热作渴,小柴胡加生地黄;发热体倦,用五味异功散加当归;口干作渴,用人参白朮散。大凡作渴引饮发热者,属实热;作渴饮汤,手足不热者,属虚热;手足逆冷者,属虚寒。治者审之!
    溺血
    痘两三日而小便溺血者,名为沁砂红。盖因枭毒辏于心,心失其主而血随毒激,故奔散而妄驰,心通小肠,注于膀胱而溺血也,或如黑豆汁,或如苏木水。痛者易治,不痛者难治。
    焮裂出血
    痘疮大便不通,小便如血,或结痈毒,身痘破裂,乃内火炽盛,失于解利,急用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加生地黄、四顺饮之类治之。窃谓前证若心脾热盛,用犀角地黄汤;心肝热盛,用小柴胡汤加生地黄;若大便不通,先用四顺饮,次用犀角汤;若色赤焮痛,二便不通,急用活命饮加硝黄;若色赤焮痛,恶寒发热,用活命饮加麻黄;若因乳母怒火,用加味逍遥散、加味归脾汤。
    不能食
    当与灌浆落痂二门参看。
    凡痘家能食者,不问稠密皆吉;不能食者,痘虽疏亦难发难靥,疮密者危。盖人绝水谷则死,表里皆病则困也。有欲食而不能食者,必喉舌有痘作痛,难于吞嚼也,以烂粥米饮频频与之,以助脾胃之气;更以甘桔汤加牛蒡子,以解咽喉,利胷膈也。
    夫痘疮之出也,固赖元气以发之;而元气之壮也,必滋乳食以养之。自四五日以至痂落之后,饮食不减,二便如常,虽不起发,不红绽,或陷塌,用药得宜,可保无虞;使乳食减少,兼以泄泻,则元气自此而日衰,虽无前证,日后必至药亦难效,去生远矣。故四五日前而不食者,此毒盛于里,犹可治也;至六七日后而不能食者,杂证百出,行浆不实,虽药之亦何益哉?有禀受壮实,又发于五岁之外者,又不可以例论也。有痘已痂起而不食,宜调脾胃;若痘起而倍能食,乃胃中宿热消谷。能食而大便秘,宜四顺饮之类微解之,恐胃热不去为口疮。又有脾胃壮实能食,大便如常,不必服药。此治痘者可不知所审耶?
    不食有虚实之异;其人怯弱,精神慢而不食,或因犯胃气,脏腑自利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理中姜附辈主之。身热中满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白虎汤、五苓散辈主之。
    如腹胀不食,口角流涎者,小异功散主之。
    初出胷前稠密而减食者,此毒盛脾弱也,宜消毒饮加酒洗紫草、山楂、人参辈。
    已出或因烦渴,饮冷过多,或悞投凉剂,伤冷腹胀,大小便利,腹中虚鸣不能食者,当以温中药疏逐冷气,治法见腹胀条。有内实之人,皮厚肉密,而毒气难于发越者,又当服解毒匀气之药。
    凡痘出而饮食少进者,多因虚而毒发不透,或兼有积滞故也,以秘传大透肌散加枳实、厚朴服之。
    饮食不化,手足逆冷者,脾气虚寒也,四君子汤加干姜,甚则附子。
    疮痂既起,则中气暴虚,多不能食,只宜四君子辈徐徐调养之。或有疮痂起而能食者,乃胃中宿有蕴热也,盖胃热则消谷,故能食。更兼大便秘结者,宜三黄丸利之,庶不生他变也。然亦有一等脾胃素壮实者,亦自能食,大便亦不至有秘结之患,则不必用此药也。
    靥后大小便如常而食少者,宜胃爱散、小异功散、双和散之类调补。
    痂落潮热,唇红口渴不食者,四君子汤加陈皮、山楂、黄连;渴甚,白朮散;不解,以大连翘饮去黄芩主之。
    脾胃伤于饮食者,枳实丸主之。大便酸臭不消化,畏食或吐者,枳朮丸。伤冷饮食者,宜温之,神应丸主之。
    然神应丸内有巴豆,善医者临证须量虚实,斟酌少与之,庶不坏事。
    赵氏治疮痘不进乳食,用白朮苦参汤;宿食不消者,陈皮枳实汤;如因热壅不食者,二和汤加黄芩;胃虚弱不调而不能食者,人参养胃汤、麦冬参朮散、七珍散,俱可选用。或有杂证者,去其杂证,气和自能食矣。或大小便秘者,利之。
    凡痘疮饮食之间,毋令太饱,毋太寒太热,以损脾胃,但与糜粥烂饭,淡薄滋味以养之;切忌肥甘煎炒五辛,一切动风动火之物。
    欬嗽
    痘疹未出欲出之际,乃热毒上熏清道,肺气不宁,宜用惺惺散;若已出之后,则属元气虚弱,不能固卫腠理,风邪乘虚而袭,宜用五味异功散加桔梗、五味子以补脾肺。
    《痘疹方》云:痘疮未出之先欬嗽,升麻汤。
    头疼身热,恶寒欬嗽,参苏饮。
    呕吐痰涎欬嗽,白朮汤。
    时气头痛,身热欬嗽,惺惺散。
    如涎唾带血,此咽中疮,或齿缝中出也,不须妄治。
    疮不起发,闷乱喘嗽,手足寒,饮冷者,木香散。
    嗽甚,别无他证,五味子汤。
    如疮已靥欬嗽者,不问形寒饮冷所致,并宜人参清膈散主之。
    若涕唾稠黏,鼻塞不利者,乃风邪伤肺也,宜惺惺散、参苏饮主之。
    若痰盛烦躁,痘赤壮热饮冷者,乃脾肺实热也,人参清膈散主之,并饮芹菜汁。
    若痰唾稠黏,大便黑色,乃胃经热毒也,用犀角汤,并饮芹菜汁以解之。
    病后余毒欬嗽者,升麻汤。
    感寒头痛,身热恶寒而嗽者,参苏饮。
    烦热而嗽者,生地黄散。
    风热欬嗽,咽膈不利,甘桔防风汤。
    兼喘五味子汤。
    病后欬嗽胁痛者,盖胁居一身之左右,阴阳二气之所行也,余毒在中,二气不能升降,故胁痛,用赤茯苓汤、小柴胡汤加五味子、桔梗、枳壳等,解去毒气,则真气行而所苦自平矣。
    若痘交七八日期,而身发火热,恶嗽连声,鼻窍冲出鲜血,金虚则鸣,枭毒激荡于太阴之络故耳。以杏仁五钱,忍冬花五钱,门冬五钱,瓜蒌仁五钱,与梨汁共煎为膏时,取起再加白蜜、人乳,紧煎数沸,纳于磁器内,每晨昏进两匙,其效神应。
    歌曰:痘中恶嗽冲出血,要识金虚枭毒彻。冬花杏仁与麦门,梨汁瓜蒌仁最切。熬膏投和白蜜中,量数斟加人乳捷。去火紧封磁器内,晨昏进服嗽声歇。
    痘中患嗽,极为凶险。但有感冒风邪于肺络而嗽者,不在此犯论,易治易痊。若元气虚枭甚,宜调养。而男子时迈十七八岁,破阳损精,痘犯于此,贵宜按方法服治,斯免夭亡矣。
    喘
    收靥后腹胀喘渴,大便利,小便濇,葶苈木香散。
    喘而嗽,五味子汤。
    喘渴靥后余毒不除,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
    钱氏法,喘而腹满,大小便濇者,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
    疮疹肺不利,紫草甘草枳壳汤。
    痘出之间,或气促者,木香散主之。
    脾肺虚弱,白朮散。
    脾肺虚寒,木香散。
    热毒内蕴,紫草甘草枳壳汤。
    风邪外感,参苏饮。
    内外雍滞,人参清膈散。
    大便自利,小便濇滞,葶苈木香散。
    大便坚实,前胡枳壳散。
    涕唾稠黏
    疮痘涕唾稠黏,身热鼻干,大便如常,小便黄赤,用人参清膈散;如痰实壮热,胷中烦闷,大便坚实,卧则喘急,用前胡枳壳散。窃谓前证若肺胃实热,气郁痰滞,或大便秘结,小便赤濇,烦渴饮冷,宜用人参清膈散,表散外邪,疏通内热,使邪不壅滞。若毒蕴脏腑,大便秘结,用前胡枳壳散,疏导其里,调和荣卫,使邪自解散。若痰嗽涕唾,鼻塞不利,宜用惺惺散或参苏饮,发散外邪,庶元气不伤,痘疮轻而易愈。
    失音
    参形气条看。
    痘疹初出后,声音洪亮,形病而气不病也。痘疹未发,声音不出,形不病而气病也。疮疹既发,声音不出,形气俱病也。气病宜补肺散加黄芪。形气俱病宜用八风汤、凉膈散去硝黄主之。小儿禀赋素弱者,宜预服十奇散。
    有心火刑肺而失音者,以导赤散合甘桔汤加炒牛蒡子主之,或用人参平肺散。
    若津液不足,虚火熏蒸者,宜用地黄丸。
    若七日后,痘疮成浆之际而失音者,乃气喉有痘,初出细小不觉,及至肌表之痘成浆,喉中之痘亦成浆,其毒壅盛,则气出,管钥窄狭,故所出之声,不清而为咽哑也。大率七日前失音者,并为逆证;七日后而有者,不治自愈。盖外痘结痂则喉之痘自痊故也。当用甘桔汤服于已发未发之前,所以清其气道,使毒不犯。此预治之法,不可不知。
    若痘疮靥后而失音者,余毒过盛,上攻于咽,以致肿痛干濇,声音不出,宜甘露饮、甘桔防风汤、天花散、黑参升麻汤主之。
    呛水
    咽以咽物,喉以候气。咽居后而通于胃,喉居前而通于肺。肺无下窍,如橐钥然,能受清虚之气,而不受有形之物。喉上有物,若悬乳,名曰会厌。凡物入口则舌抵上腭,舌抵上腭则会厌必揜其喉,故水谷但入咽而不入喉。若痘生会厌,则木强不利开阖矣,干物间可入咽,而水饮或漏入喉,所以呛也。呛者犹云错喉气,须药补。汤药不入,则无补法,故不可治。
    七日以前,痘色红紫而兼此证者,乃火气炎上,热毒壅塞故也;痘色灰白不起而兼此证者,乃气血虚弱肺胃受伤故也,二者俱是逆证。七日以后,外痘蒸长光润而有此证者,是内证亦长,故致如此。外痘结痂,则内证亦靥矣,不治自愈。善治者当察毒盛之痘,于其咽喉干燥之先,而用甘桔汤、解毒汤加麦冬、瓜蒌皮穰、牛蒡子、黑参、荆芥之类,以清气道,不使热毒有犯,则自能免此患矣。
    袁氏治呛逆歌曰:痘中呛逆最凶危,沉香浓汁杏仁推。还把蜂糖多和水,按经煎透滤渣随。欲服晨时和好乳,汤中温热渐调之。
    余每详察痘呛者,乃元气耗烁,枭炎上升,故致呛逆,用人乳一钟,人参一钱,桔梗一钱,枇杷叶三片,共煎滤渣服乳。或用沉香磨人乳服者虽效,总不若此方之屡见捷也。
    吐泻
    《痘疹方》云:痘疹吐泻,盖因脾胃不和,饮食不调,烦渴呕吐泄泻,并用白朮散。然疮疹皆赖脾土,脾土实则易出易靥,万物得土气温暖而生,吐泻则伤脾土,遂有更变之证。夏月中暑烦渴泻或腹痛,或欠筋,用五苓散加藿香;伤食吐泻用小异功散;手足并冷者用益黄散、豆蔻丸;顶陷灰白用木香散。疮正出而吐泻者,或见血者,俱为逆证难治。窃谓前证虽因脾胃不和,然邪实上焦则宜吐,邪实下焦则宜泻。如吐泻嗳腐吞酸,皆宜宣发,但微甚不同耳。张翼之云:若痘疹吐泻少食为里虚,陷伏倒靥灰白为表虚,二者俱见为表里俱虚,合用十二味异功散救之,甚至姜附、灵砂亦可用。若止里虚,去官桂;止表虚,减肉豆蔻;若能食便秘,倒靥为里实,而补,当用钱氏及丹溪法下之。皆为能食为里实,里实而补,则结痈毒。红活绽凸,为表实,表实而补,则溃烂不结痂。凡痘见斑,便忌葛根汤,恐发表虚也。如有更变,当随证治之。
    吐泻有冷热二证:吐而不渴,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此冷证也,益黄、理中辈主之,或四君子加木香、豆蔻亦妙。既吐且渴,虽泻而手足心热,面赤,居处喜冷,此热证也,五苓散、竹叶石膏汤加橘皮等主之。大吐而身热烦渴,腹满而喘,大小便濇,面赤闷乱,钱氏云:此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百问》方用香苏饮,吐加半夏、茯苓、白芍,泻加白朮、茯苓。烦躁吐渴泻者亦热也,白朮散最当,紫草木香汤亦可。
    初发热自利而吐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
    更详审吐利所出之物:如吐酸水者,利色黄或青绿者,其气臭者,皆热也。若吐清痰之水,利下清白,不臭,未可作热治之,乃内虚也,四君子汤加诃子肉及益黄散。
    一云:痘欲出未出而吐利者,是中焦停寒,或挟宿食也,四君子汤加砂仁、橘红,或中和散;有宿食者,用紫霜丸。
    发热时吐泻不止,身热口渴者,四苓散加黄连、淡竹叶煎服。
    起胀灌脓时吐利并作,宜急治之,胃寒者益黄散、理中汤,胃热者黄芩、半夏汤调四苓散。
    靥后吐泻,亦分冷热:冷者亦宜益黄、理中辈;热者四苓散、竹叶石膏汤加橘皮,或竹茹汤亦可。
    凡疮痘已经大吐大泻之后,上下俱脱,即当用大补之剂,纵有他证,皆以虚论。庸医每不顾人元气,用药克削而致夭枉者,滔滔皆是,可恨也!
    吐逆
    胃为水谷之海,上通乎咽,内而不出。如初发热有吐逆之证,此火邪犯胃,其气上逆,治之则易;若自出现以至收靥有是证者,乃疮集于咽门,攻于胃脘,吞咽不利,治之则难。由于不知预解咽喉之法,渐变为失音呛水,而不可救矣。
    痘疮吐逆,无痰,益黄散;有痰,二陈汤、或橘皮半夏汤;不止者加丁香。
    胃寒者宜之;胃热宜加芦根、茅根、枇杷叶、黄连。
    若吐而泻者,亦宜益黄散,及陈氏木香散、异功散。
    吐而身热烦渴,腹满喘,大小便濇面赤者,当利小便;不瘥者,宣风散下之。
    前证若手足并冷,渴饮热汤,或腹作痛,中气虚寒也,宜用益黄散。手足不冷,吐逆痰涎,中气虚弱也,宜用橘皮半夏汤。手足并热,热毒壅滞也,宜用导赤散。口干,饮乳不彻,胃经气热也,宜用竹茹汤。吐逆不乳,或吐乳酸秽,此脾气虚而乳食停滞也,宜枳朮丸。
    如初发热,暴吐不止,此火气上逆也,茱连散主之。
    如因饮水过多而呕吐者,此水逆也,五苓散主之。
    如因伤食而呕吐者,以丁香脾积丸微利之。
    如无上证而呕哕者:人以胃气为本,胃者土也,土败则木来侮之;今木挟相火之势,上乘乎胃,其气自脐下直犯清道,上出于贲门,胃上口也,微则干呕,甚则哕,土败之象也。《太素》曰:弦绝者其声嘶败,木陈者其叶落,病深者其声哕,短针无取,毒药无攻,谓不治也。
    泻利
    凡疮未出而利者,邪气并于里,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也,黄芩汤主之。
    如自利清白色者,为里寒,理中汤主之。
    疮已出而利者,邪气并于表,正气方逐邪气,主乎表而不主里,则里气虚不能停纳水谷,故亦自利也,宜从气虚而治,九味理中汤倍人参加黄芪、白芍药。
    疮疹所忌,内虚泄泻。凡觉腹痛,或漉漉响趋小腹者,皆欲作利,宜先以法治之,九味理中汤治之;不止,此开肠洞泄,惟濇剂可以收之,豆蔻丸;不止,则用真鸦片配莲肉粉止之。庸医每不敢用濇药,恐濇住邪气,不知邪气之盛,莫如伤寒,而张仲景治挟热自利,每用石脂。盖濇剂之去滑,犹寒病之去热,热疾之去寒,是谓对证之药。今既滑泄不已,自当收濇,又何疑焉?如服濇剂而又不止,则根本已拨,无能为矣。
    胃主腐熟水谷,大肠主传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谷气之虚实,大便滑濇可以知人脏腑之冷热。大便如常,是亦疮疹之一顺也。如起发之时,忽然泄泻,此宜急止之,恐肠胃虚,真气脱也。须辨冷熟虚实:如泻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疮不红绽者,冷证也,理中汤、豆蔻丸、益黄散,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皆可用也。泻下之物,黄又酸臭,渴,手足心热,面赤,疮红绽焮发者,热证也,黄芩汤、五苓散主之。脾胃怯弱,精神慢而不食者,为虚,当温养之,益黄散。身热中满,渴而不食者,为实,当清利之,五苓散。其人或脏气自脱,或因服寒药,致令疮毒陷入大肠,泻下如豆汁,或便脓血,或便黑汁,口内臭气,唇焦目闭,加腹胀者,必死之证。
    大小便秘
    疹痘最要大小腑分晓,所以钱氏四圣散,用木通、枳壳极妙;若大小腑流利,则不必苦泥。
    凡痘子要大小便自调,则里气和,无留邪也。故小便宜长而清,如小便赤濇,导赤散;小便短少,八正散;疮出太密,小便不通者,连翘汤。盖疮子发热,不可骤去,惟利小便以折其郁。如痘稠密,小便少者,此气血衰少,津液虚耗,非热也,不可利之,反伤真阳之气,十全大补汤主之。能食者,大便宜润,有入必有出也;不能食者,大便宜实,存旧谷气以养血气也。如四五日不行,大便结燥者,用胆导法导之;不通,以三黄丸微利之;如大结腹胀者,以三乙承气汤下之。如大便泄泻即止之,盖痘疮要里气实,恐泻得脾胃虚也。轻则理中汤丸、益黄散、豆蔻丸,甚则陈氏木香散、异功散主之。
    痘出正盛,喘促腹满,手掌心并腋下有汗,或谵语妄言,小便赤而大便不通者,小承气汤之类下之。若面赤黄,大便秘濇,小便少而或呕者,宜小柴胡汤。热甚而荣卫闭塞则毒气弥蔓,如里毒盛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如表毒盛者,或为痈疮,身上破裂。此皆因不曾解利之故,俱宜犀角地黄汤、小柴胡汤加生地、四顺饮、牛黄散、紫雪辈救之。若毒凝血聚,疮成黑色,大小便秘,喘急烦躁者,治法见验色条。
    治大小便不通,以皂荚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下葵子末一合,水一盏,煮至半,入猪脂半两,空心服。
    小便不利
    痘疹未出之先,小便不利,热盛,用导赤散微解之。
    热入膀胱,如有血淋,犀角地黄汤。
    初出不快,小便赤濇,四圣散。
    已出而赤濇,白朮散加木通、五苓散加木香,丹溪用五苓散加麦门冬,煎服。
    收靥之后,小便不利,烦热而渴,猪苓散。
    前证当分所因:若小肠热结,用导赤散。
    肝经热,用柴胡麦门冬汤。
    脾经热,用犀角地黄汤。
    肺经热,用生地黄汤。
    肾经热,地黄丸。
    靥后气血虚弱,用八珍汤。
    中气虚弱,用五味异功散。
    大便秘
    痘疹四五日,不大便,以肥猪脿白水煮熟,切豆大,五七块,与食之,滋润脏腑,痂易落,切不可妄投宣利之药,恐真气内虚,疮毒入里。如六七日身壮热,不大便,其脉紧盛,与三味消毒饮微利之。窃谓前证若毒在肌肉,而未能尽发,脉浮而紧者,最宜此药,疏解其毒;若脉沉而紧者,宜用前胡枳壳散,疏通毒气,以绝其源。若口舌咽喉肿痛,疮毒盛也,用射干鼠黏子汤。若大便既通,作渴饮汤,脾胃气虚也,用人参白朮散。凡燥粪在直肠不能下者,宜用猪胆汁导之,忌用疏利之剂,恐复伤胃气,则疮未出者不能发出,已出者不能灌靥。大抵分辨虚实,当以手足冷热,或饮水饮汤验之。
    如发热时,大便不行,热微者,三黄丸;甚则承气汤主之。
    如起发至收靥,大便不行者,用胆导法,不可遽用利药。
    但疮干黑陷,大便秘烦躁者,以百祥丸、牛李膏主之;如无此药,以承气代之。
    寒战咬牙
    凡病痘者,疮本稠密,转动之间,身体振摇者,此一身被疮所困,不能支持,转动艰难之故,不可便作寒战,妄投热药也。有只咬牙者,此心肝二经火旺也。盖肝虚咬牙,心热者亦咬牙,勿便作不治论。
    疮已出或已成浆而寒战者,表气虚而不胜邪气之盛也,养卫化毒汤主之。
    收靥之时,痂皮圆净,但或时战栗者,此正气将复,不能自持之兆,不必忧疑,须臾自定。
    憎寒困倦,或发寒战,能令痘子缩伏,宜用陈文中异功散。
    娄氏云:尝治痘疮寒战,用白朮、芪、归加苓治之愈。
    如发热之初便咬牙者,此与痒塌、吐泻、脾胃弱者不同,须审形证分治之:若多欠咬牙烦闷者,肝脏风热也,羌活汤;目上窜咬牙者,心脏热也,导赤散。不可妄用陈氏辛热之剂。
    咬牙兼面赤作渴,至夜为甚者,宜地黄丸。
    或因阳气亏损,咬牙寒战者,独参汤、参附汤甚效。
    若血气不荣而不能靥,兼以闷乱不宁,卧则哽气,泄泻寒战咬牙者,陈氏异功散加木香、当归以救之。
    钱氏法寒战咬牙黑陷者,百祥丸下之。
    前证若手足并冷,渴饮热汤,大便泄泻者,阳气虚寒也,宜热补之;手足不冷,大便不利,渴饮温汤者,脾气虚热也,宜调补之;手足不热,大便不利,渴饮热汤者,脾胃虚弱也,宜温补之。
    诸书多以寒战咬牙,并作为不治之证,然能善治之,多有生者。盖热毒不得尽发,内与正气相搏,则筋脉因之而动摇。人之一身,惟手足能运动,口能开阖,皆虚境也,相搏之际,故手足战动,而口齿相戛矣。
    厥逆
    足却宜和暖,虽云足属肾要凉,凉非冷也,只与常人同,遍身皆热而此同常人,故称凉,亦和暖之意,非真冷也。若手足冷,由其人曾多吐泻,脾脏虚怯,脾主四肢,所以冷。冷为恶候,不可单用发表,反损脾胃,宜和中发表兼用。痘出以脾胃为主,又宜急与朮作汤以饮之,不可因循空谈废事也。先以黄芪建中汤加防风、羌活,或四君子汤加黄芪、桂枝、防风以发之;后以四君子汤加黄芪、白芍药、当归、桂心以补脾胃,养气血,而助痘疮之成就也。
    眼目
    痘毒入眼而虚弱者,不宜凉剂,俟靥后治之。虽有目瞖,切不可用点药,只宜活血解毒,俟五脏和平,瞖当自去;若悞用点药,则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如痘伤眼,必用山栀、赤芍、决明、归须,连翘、防风、桔梗、升麻,小剂末之调服。如眼无光,过百日后,血气完复,则自明矣。
    治疮疹后毒气攻眼,或生瞖膜赤黑之类,宜用四物加荆芥、防风煎服;兼用黑豆皮、谷精草、海蛤、甘草等分为末,用熟猪肝切片蘸服,神妙。
    治痘疮风热,毒瞖膜晕遮睛,以泻青丸治之大效,初觉易治。
    云岐用竹叶汤和砂糖水,化下泻青丸二丸,渐至微利,神效。
    斑入眼,用决明、拨云、密蒙花、通圣蛤粉散之类。
    海藏云:莫若病时随经而取,不使毒气转入眼中为尤妙。然眼有五轮,亦当求责,此言为失治者说也。
    眼闭不开者,肝经热也,用消毒救苦汤,子母同服;或先用柴胡麦冬散,次用四物汤加山栀,亦可。目赤肿痛者,用柴胡麦冬散,并谷精散治之。倪氏维德《启微集》治痘疹余毒不解,未满二十一日,上攻眼目生瞖,眵泪俱多,红赤肿闭者,亦用消毒救苦汤治效。
    如痘稠密,面肿目闭,未收靥而眼忽先开者,凶。
    元气虚损,脉数促,致令目眼上吊而露白,非痘毒也,时人谓风证谬甚。但只露白而无他证,急以保元汤加陈黄米主之。七日之后有此,十生六七;七日之前有此,百无一生。无魂失志者不治。不省人事者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