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六十
舌门
单方
舌胎白而滑:生姜蘸蜜擦之,或以生姜蜜水洗之。若舌胎黄赤燥濇者,取新青布裹指蘸冷水频频擦之,轻者易脱,重者难脱,必须大下之,津液还而胎自退矣。 【 《入门》】
舌上生疮,或白胎干濇如雪,语话不真:薄荷自然汁与白蜜等分,调匀敷之,良。先以生姜厚片蘸蜜水揩洗,后敷药。 【 《三因》】
又方:生姜蜜水揩洗,后用朱砂、雄黄、硼砂、脑麝各少许为末敷,亦良。 【 《得效》】
补舌断方:治大人小儿偶含刀在口,割断舌头,已垂落而未断。用鸡子白软皮袋了舌头,用破血丹蜜调涂舌根断处,却以蜜调蜡,稀稠得所,敷在鸡子皮上,盖惟软能透药性故也。常勤添敷,三日舌接住,方去鸡子皮,只用蜜蜡勤敷,七日痊安。 【 《医林》】
自行被跌仆穿断舌心,血出不止:以鹅翎蘸米酢频刷断处,其血即止。仍用蒲黄、杏仁、硼砂少许为末,蜜调成膏噙化而安。 【 《入门》】
舌头被人咬去:取诸疮门治下疳疮药,先以乳香、没药煎水噙口中,止痛后,抹上药,即长全有效。下疳疮药,即黑铅、水银、寒水石、轻粉、硼砂五味方也。 【 《回春》】
舌肿胀出口:蓖麻子取油,蘸纸捻烧烟熏之。 【 《纲目》】
重舌:取马牙硝为末,敷舌下,日三。 【 《本草》,下同】
重舌及舌生疮:蒲黄微炒,掺之即瘥。
舌肿大满口:真蒲黄频掺舌上,且呷黄连汤泻心火,即瘥。 【 《正传》】
舌塞语吃:川椒以生面包丸,每服十粒,酢汤下。 【 《救急》】
口舌生疮:用黄蘗含之,良。
舌肿满口不得语:盐一升,(上庶下虫)虫三十枚,水三升,煮三沸,含之,稍稍咽之,日三。 【 《千金》】
舌肿胀出口:硼砂为末,生姜片蘸药,揩肿处,即退。 【 《纲目》】
舌头生疮:黄蘗、干姜等分,亦良。
口舌疮烂: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饮。 【 《肘后》】
重舌肿胀:取铁锈锁烧红,打下锈研末,水调一钱,噙咽。 【 《生生编》】
重舌木舌:殭蚕为末吹之,吐痰甚妙。
又方:殭蚕一钱,黄连蜜炒二钱为末,掺之涎出为愈。 【 《陆氏积德》】
木舌肿胀:川乌尖、巴豆细研,酢调涂刷。 【 《集简》】
重舌木舌,胀大塞口:半夏酢煎,含漱之。
又方:半夏二十枚,水煮过再泡片时,乘热以酒一升浸之,密封良久,热漱含吐之。
重舌涎出,水浆不入:太阴元精石二两,牛黄、朱砂、龙脑各一分为末,以针刺舌上去血,盐汤漱口,掺末,咽津,神效。 【 《圣惠》,下同】
悬痈舌肿咽,生瘜肉:羊蹄草煮汁,热含冷吐之。
木舌肿强:糖酢时时含漱。 【 《普济》】
伤寒舌出过寸者:梅花片脑半分为细末,掺之,随手即愈。 【 《夷坚志》】
重舌鹅口:赤小豆末酢和涂之。 【 《普济》】
口舌生疮,胷膈疼痛者:用焦豉末含一宿,即瘥。 【 《圣惠》】
口舌生疮:(石卜)硝含之,良。 【 《千金》】
口舌生疮,下虚上壅:用白矾泡汤濯足。
又方:白矾末,黄丹水飞,朱砂等分,研,擦之。
重舌木舌:皂矾二钱,铁上烧红研,掺之。 【 《积德堂方》】
舌肿塞口,不治则能杀人,用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 【 《圣济总录》】
重舌鹅口:白芨末乳汁调,涂足心。 【 《圣惠》】
口舌生疮:用黄连浸酒,时呷之。 【 《肘后》】
口舌生疮:升麻一两,黄连三分为末,绵裹含咽。 【 《本事》】
飞丝入口,致舌间生泡:取苏叶细嚼,白汤送下立效。 【 丹溪】
木舌肿满,塞口杀人:红芍药、甘草煎水,热漱。 【 《圣济总录》】
舌卒肿大,如猪脬状,满口,不治杀人,取釜下墨和酒涂之。 【 《千金》】
舌缩口噤:以生艾捣敷之,干艾浸湿亦可。 【 《圣济总录》】
舌硬出血不止:取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 【 《普济》】
舌硬出血:木贼煎汤,漱之即止。 【 《圣惠》】
口舌生疮:胆矾半两,入银锅内火煅赤,出毒一夜,细研,每以少许敷之,吐去酸涎水二三次,瘥。 【 《胜金方》】
木舌塞胀,不治杀人:用蛇胆一枚,焙干为末,敷舌上,有涎吐去。
重舌肿痛:蜂房炙,研,酒和敷之,日三四次。
舌上肿硬出血:海螵蛸、蒲黄各等分,研细末,井华水调敷。
重舌:用皂角刺、煅(石卜)硝少许,研匀,先以手蘸水擦口内,并舌上下,将药掺之,涎出自消。
又方:五灵脂一两,去砂石研末,米酢一大碗煎,逐旋噙漱口。
又方:用皂角要不蛀者四五梃,去皮弦,炙令干,荆芥穗少许,研细末,以米酢调涂肿处。
又方:蛇蜕烧灰,研极细,少许敷之。
重舌出涎:特牛乳饮之。
舌肿出血如泉:鰞鲗骨、蒲黄各等分,炒,为细末,每用涂之。 【 《简易》】
舌上生疮:羊胫骨中髓和胡粉涂之,妙。 【 《圣惠》】
重舌塞痛:地鳖虫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肿处,一名地蜱虫也。 【 鲍氏】
木舌肿满,不治杀人:蚯蚓一条,以盐化水涂之,良久渐消。 【 《圣惠》】
舌肿大塞口,不通饮食:经验方用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其肿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即愈。 【 《正传》】
舌肿满口,诸药不效:以梅花冰片,研为细末,敷之即消。 【 《医统》】
舌肿胀出口:外用硼砂为末,生姜片蘸药,揩肿处即退。 【 《纲目》】
口舌生疮,烂久不瘥:用蔷薇根浓煎汁,稍稍含漱,温含冷吐,即效。冬取根,夏取茎叶用。 【 《本草》】
针灸
《素问》曰: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目巟)(目巟)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灵枢》曰:热病不可刺者,舌本烂,热不已者死。
《甲乙经》曰:舌下肿难言,舌纵喎戾不端,通谷主之。
舌缓涎下烦闷,取足少阴。
重舌,刺舌柱以(金非)针。
厥口僻,失欠,下牙痛,颊肿恶寒,口不收,舌不能言,不得嚼,大迎主之。
舌纵涎下烦闷,阴交主之。
《千金方》曰:廉泉、然谷主舌下肿难言。
阴谷主舌下肿难言,舌纵涎出。
风府主舌缓瘖不能言,舌急语难。
扶突、大钟、窍阴主舌本出血。
鱼际主舌上黄,身热。
尺泽主舌干胁痛。
关冲主舌卷,口干,心烦闷。
中冲主舌本痛。
天突主侠舌缝脉青。
复溜主舌卷不能言。
舌卒肿,满口溢出,如吹猪胞,气息不得通,须臾不治,杀人。急以指刮破舌两边,去汁即愈。亦可以铍刀决两边破之,以疮膏敷之。
又方:刺舌下两边大脉血出。勿使刺着舌下中央脉,血出不止,杀人。如上治不愈,或血出数升,则烧铁篦令赤,熨疮数过,以绝血也。
《济生方》曰:舌急取痖门,舌缓取风府。
《三因方》曰:凡舌肿舌下必有禁虫,状如蝼蛄、卧蚕,有头有尾,头少白。可烧铁烙烙头上,即消。
《东垣十书》曰:廉泉一穴,一名舌本,在颔下结喉上,治舌下肿难言,纵涎出,口噤,舌根急缩,下食难。刺疟论云: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禁论云:刺舌下脉太过,血不止为瘖。刺节真邪论云:取廉泉穴血变而止。以明宜出血,禁用针。或问取廉泉穴二说不同,一说取颔下结喉上,一说取舌下两脉,何者为当?答曰:舌本者,乃舌根蒂也。若取舌下两脉,是取舌梢也,舌标也,此法悞也。当取颔下者为当,此舌根也。况足阳明之脉,根于厉兑,结于廉泉。颔下,乃足阳明之所行也。若取舌下两脉,非足阳明经也。戊与癸合,廉泉,足少阴也,治涎下。解云:胃中热上溢,廉泉开,故涎下,当出血泻胃中热。又知非舌下两脉也,颔下结喉上者为准矣。胀论曰:廉泉、玉液者,津液之道路也。按《针经》云:少阳结于廉泉。今曰阳明者,悞也。
《得效方》曰:舌肿如猪胞,以针刺舌下两旁大脉,血出即消。切勿刺中央脉,血不止则死。若悞刺,以铜箸火烧烙之,或酢调百草霜涂之,须臾自消。此患,人多不识,失治则死。
《医学纲目》曰:治重舌、木舌、紫舌等疾,肿胀疼痛,硬强不语,又兼舌根并两齿合经尽处作肿,瘀肉涂塞,口噤难开,俱用此法刺之。用粗绵针扎在箸头上,在患处点刺出血。红紫毒轻,紫黑毒重。患甚者数十点皆可,血尽,温汤漱之。甚者金锁匙,轻者冰硼散,搽患上,流去热涎。内服凉膈散、清凉饮,俱可选用。
舌肿难言:取廉泉、金津、玉液,各以三棱出血。又取天突、少商、然谷、风府。
舌卷:取液门、二间。
舌纵涎下:取阴谷。
舌下肿难言,口疮舌纵涎出,及舌根急缩:廉泉三分,得气即泻,灸三壮
舌肿:廉泉三分灸之,金津、玉液,各用三棱针出血;又取天突、少商。
又法:取廉泉、然谷、风府、天突、关元。
针灸舌卷,独取手少阳络与筋。经云:邪客手少阳之络,饮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手不及头,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又云:手阳明之筋,其病支痛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腧,是也。
《万病回春》曰:凡舌肿胀甚,先刺舌尖,或舌上或舌旁出血。唯舌下廉泉穴,禁针。
导引
《得效方》:重舌擦法,重舌急证,用指去爪,先于舌下筋上,擦至根,渐深深擦入,如此三次;又用指蘸水,取项后燕窠小坑中筋,自上赶下,至小屈,深深擦入,亦三次。小儿若饮乳胜前,则病去矣。
《保生秘要》曰:舌下重舌,先于患处推散肾水,升至舌下洗之,推开肺经,呵而吸之。
医案
《儒门事亲》曰:南邻朱老翁年六十余岁。身热数日不已,舌根肿起,和舌尖亦肿,肿至满口,比元舌大二倍。一外科以燔针刺其舌两旁下廉泉穴,病势转凶,将至颠巇。戴人曰:血实者,宜决之以(金非)针。磨令锋极尖轻砭之,日砭八九次,血出约一二盏,如此者三次,渐而血少痛减肿消。夫舌者,心之外候也。心主血,故血出则愈。又曰: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燔针艾火,是何义也?
一妇人木舌胀,其舌满口,诸药不愈,余用(金非)针小而锐者砭之。五七度肿减,三日方平。计所出血,几至盈斗。
《本事方》曰:一士人夜归,其妻熟寝,士人撼之,妻问何事,不答,又撼之,其妻惊视之,舌肿已满口,不能出声。急访医,得一叟负囊而至,用药掺之,比晓复旧。问之,乃蒲黄一物。
《薛己医案》曰:一妇人善怒,舌本强,手臂痳。余曰:舌本属脾土,肝木克之故耳。治以六君子加柴胡、芍药而愈。
先兄口舌糜烂,痰涎上壅,饮食如常,遇大风欲仆地,用补中益气汤及八味丸即愈。间药数日仍作,每劳苦则痰盛目赤,漱以冷水,舌稍愈,顷间舌益甚,用附子片噙之即愈。服前二药,诸证方痊。
弘治辛酉,金台姜梦辉患伤寒,舌见全黑,手足厥冷,吃逆不止。众医犹作火治,几致危殆。判院吴仁斋用附子理中汤而愈。夫医之为道,有是病必用是药。附子疗寒,其效可数。奈何世皆以为必不可用之药,宁视人之死而不救,不亦哀哉!凡用药得宜,效应不异,不可便谓为百无一治而弃之也。
余在留都时,地官主事郑汝东妹婿患伤寒,舌见全黑,院内医士曾禧曰:当用附子理中汤,人咸惊骇而止。及其困甚治棺,曾与其邻复往视之,谓用前药犹有生意。其家既待以死,??弃而从之,数剂而愈。大抵舌黑之证,有火极似水者,即杜学士所谓薪为黑炭之意也,宜凉膈散之类,以泻其阳。有水来克火者,即曾医士所疗者是也,宜理中汤以消阴翳。又须以老生姜切平擦其舌,色稍退者可治,坚不退者不可治。
一男子不慎酒色,冬喜饮冷,舌作痛,小便频数,舌裂痰盛,此肾水枯涸,阴火无制,名下消,用加减八味丸而愈。若寸脉洪数有力,多饮少食,大便如常,口舌生疮,大渴引饮者,名上消,是心移热于肺,用白虎汤加人参治之。若关脉洪数有力,喜饮冷,小便黄,大便鞕而自汗者,名中消,调胃承气汤下之。
学士吴北川过饮,舌本强,言语不清,痰气涌盛,肢体不遂。余作脾经湿痰治之而愈。
秋官郑君过饮,舌本强肿,言语不清。此脾虚湿热,用补中益气加神曲、麦芽、干葛、泽泻而愈。
一膏粱之人,患舌痛,敷、服皆消毒之药,舌肿势急。余刺舌尖及两旁出紫血杯许,肿消一二;更服犀角地黄汤一剂,翌早复肿胀;仍刺出紫血杯许,亦消一二;仍服前汤,良久舌大肿;又刺出黑血二杯许,肿渐消。忽寒热作呕,头痛作运,脉浮洪而数,此邪虽去而真气愈伤,与补中益气,倍用参、芪、归、朮,四剂而安,又数剂而愈。
一妇人善怒,舌肿烦热。用降火化痰等药,前证益甚,两胁作胀,服流气饮,肚腹亦胀,经行不止。此肝虚不能藏血,脾虚不能统血。用加味归脾加麦门、五味而愈。若因暴怒而患前证,用小柴胡加丹皮、山栀。血虚者,用八珍加参、朮、柴胡、山栀、丹皮,虚甚须加炮姜。
一男子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或大便秘结,或皮肤赤晕,此大肠血虚风热,用逍遥散加槐角、秦艽而愈。
一妇人冬患脑疽,肿痛热渴,脉洪数实,余用清凉消毒散溃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肿大,遍身患紫疔如葡萄,不计其数,手足尤多,各刺出黑血,服达命丹七粒,出臭汗,疮热益甚,便闭二日,与大黄、芩、连各三钱,升麻、白芷、山栀、薄荷、连翘各二钱,生甘草一钱,水煎三五沸服,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体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齿缝出臭血,诸毒乃消;更与犀角地黄汤而愈。
工部徐检斋口舌生疮,喜冷饮食,或咽喉作痛,大便秘结,此实热也,用清凉饮治之而愈。
仲侍御多思虑,舌作痛,用苦寒降火药,发热便血,盗汗口干,肢体日瘦,此脾气亏损血虚之热,用加味归脾汤而愈。
《医学入门》曰:一妇人因产子,舌出不能收,以朱砂敷其舌,周真见之,令作产子状,以两女扶掖之,乃于壁外置瓦盆,堕地作声,声闻而舌收矣。
《古今医统》曰:王况治一大贾,因失惊伸舌出,遂不能收,经旬食不下咽,尪羸已甚,国医不能疗。其家榜于市曰:有能治者酬千金。况医名未着,学且未精,因检《针经》,有针法治此疾,遂往治之。用针舌之底,抽针出,舌遂伸缩如平时。
《医方考》曰:有人舌肿,舒出口外,无敢医者。一村人云,偶有此药,归而取至,乃二纸捻,以灯烧之,取烟熏舌,随即消缩。众问其方,村人曰:吾家旧有一牛,亦舌肿胀出口,人教以蓖麻油蘸纸作捻,烧烟熏之而愈,因以治人亦验。
《景岳全书》曰:余在燕都,尝治一王生,患阴虚伤寒,年出三旬,而舌黑之甚,其芒刺干裂,焦黑如炭,身热便结,大渴喜冷,而脉则无力,神则昏沉。羣医谓阳证阴脉,必死无疑。余察其形气未脱,遂以甘温壮水等药大剂进之,以救其本,仍间用凉水以滋其标。盖水为天一之精,凉能解热,甘可助阴,非若苦寒伤气者之比,故于津液干燥,阴虚便结,而热渴火盛之证,亦所不忌。由是水药并进,前后凡用人参、熟地辈各一二斤,附子、肉桂各数两,冷水亦一二斗,然后诸证渐退,饮食渐进,神气俱复矣。但察其舌,黑则分毫不减。余甚疑之,莫得其解。再数日,舌上脱一黑壳,而内则新肉灿然,始知其肤腠焦枯,死而复活。使非大为滋补,安望再生?此一证特举其甚者纪之。此外,凡舌黑用补,而得以保全者,不可枚举。所以凡诊伤寒者,当以舌色辨表里寒热。若以之辨虚实,则不能无误。盖实固能黑,以火盛而焦也;虚亦能黑,以水亏而枯也。若以舌黄、舌黑,悉认为实热,则阴虚证万无一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