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黄药子
为薯蓣科植物黄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 的块茎。亦名黄药根(《开宝本草》)、黄药(《日华子本草》)等。味苦,性平。有毒。入肺、肝经。
功能:散结消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主治:瘿疾、疮疡肿毒、瘰疬、咽喉肿痛、吐血、衄血、咯血。内服:煎汤,5~10g。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半干块茎含蔗糖、还原糖、淀粉、藻甙、鞣质。尚含黄独素B,C(Diosbulbins B, C)与薯蓣皂甙元(Diosgenin)。野生的含黄独素 A、B、C。
药理作用:
1. 对甲状腺的作用 给正常大鼠饲喂含2%~10%黄药子的饲料4周,对体重及甲状腺功能(基础代谢、甲状腺重及其含碘量)均无影响;黄药子对硫氧嘧啶与磺胺吡啶等抗甲状腺药物造成的甲状腺肿(体重、基础代谢率、甲状腺重量及含碘量、血清蛋白结合碘等指标)无影响。对0.1%硫氰酸钾造成的轻度甲状腺肿有对抗作用;对缺碘食物引起的甲状腺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表现为肿大的甲状腺重量减轻、腺组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增加。对大鼠自发性甲状腺肿亦有改善作用。黄药子的该治疗作用与其中所含碘有关。
2. 对心脏的作用 黄药子煎剂与酊剂对离体和在位蛙心均有抑制作用。
3. 对平滑肌的作用 黄药子酊剂和煎剂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对未孕家兔与豚鼠子宫有兴奋作用,表现为强直性收缩与节律性收缩,对子宫的兴奋作用,能被苯海拉明所取消。酊剂的作用较煎剂强而快。
4.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药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药子提取物(0.1mg/ml)对家兔实验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有治疗作用,能使炎性病变减轻,痊愈时间缩短。
5. 其他作用 有实验证明:黄药子对小鼠肉 瘤180及子宫颈癌U14有抑制作用。黄药子流浸膏有止血作用。黄药子能抑制银屑病表皮增生,促进角质层角化,纠正角化不全,以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甲状腺腺瘤 黄药子(生药)15g,炖服。连服5~8周,除补充一般维生素外不加用任何药物。治疗25例,结果3例腺瘤完全消失,17例肿物显著缩小,5例无效。有效率80%,疗效高于碘剂(卢戈液)对照组。〔福建医学院学报 1964;6(2):21〕
2. 治疗甲状腺肿 黄药子250g,水煎2次,滤液混合,再加白酒400ml(不加亦有效),共成 2400ml。每次5ml,每日2次,饭后服。或将黄药子研粉,每日1g,分服或顿服。10天为1疗程,停药3~5日后再行第二、三疗程。治疗Ⅰ~Ⅳ度的地方甲状腺肿127例,服药月余后,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围缩小,其中治愈率为67.8%。〔中华医学杂志 1961;47(4):223〕
3. 治疗银屑病 黄药子块茎300g(切片捣碎),加75%乙醇1000ml,浸泡7天,过滤后备用。用时直接涂擦皮损局部,每日2~3次。治疗56例,结果痊愈11例,显效26例,好转1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7.5%。〔皮肤病防治资料 1986;15(1):11〕
4. 治疗阴囊湿疹 黄药子、地肤子、蛇床子、苍耳子、五倍子各30g,将上药加水1500,煎汤滤液,乘热外洗患处,早晚合1次,每次10~20分钟,7天为1疗程。疗效显著。〔四川中医 1986;(10):封3〕
5. 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 黄药子3份,大黄5份,栀子、红花各1份。粉碎成末备用。使用时加白酒(或60%乙醇)调糊敷患处,塑料薄膜覆盖,绷带包扎。如局部已成淤斑,药糊可加热敷之。每日换药1次。治疗102例,皆愈。一般敷药2~6小时疼痛锐减;2~3天疼痛完全消失,肿胀逐渐消退,功能恢复;5~7天痊愈。〔辽宁中医杂志 1988;(10):39〕
6. 治疗宫颈炎 黄药子500g,洗净晾干,浸泡于2 000ml 黄酒中,纳入罐中密封,加微火蒸 2 小时后取出,保持密封并置冷避光处7天后待用。治疗时用棉签拭净宫颈分泌物,将带尾线消毒棉球浸本药后贴于宫颈表面,24小时后由患者自行取出,隔日1次,经期停用,治疗期间禁性生活。治疗53 例,痊愈17例,有效36例,总有效率为100%。〔重庆医药 1988;17(3):20〕
7. 治疗横纹肌肉瘤 黄药子300g,62度白酒1500ml,将黄药子研碎和酒装入坛子里,石膏封口,放入水锅内文火煮2小时,冷却后放入冷水中浸泡7天,取滤液内服。每天60~80ml,以少量勤喝为宜。治疗1例2次手术后仍复发的横纹肌肉瘤患者,服药1月后疼痛减轻,包块消失,观察年余未复发。〔新医学 1972;(9):54〕
8. 治疗小儿哮喘 黄药子100g,冰糖20g,大枣10枚。黄药子、大枣合煎2次,取2次药液纳入冰糖(煎溶)即成。上剂为1日量,分数次服完,隔日1剂,3剂为1疗程。治疗9例,痊愈6例,显效3例。〔中成药研究 1983;(9):46〕
方剂选用:
1. 治疗热病、毒气攻咽喉肿痛:黄药一两,地龙一两(微炙),马牙硝半两。上药捣细罗为散,以蜜水调下一钱。(《太平圣惠方》)
2. 治疗吐血不止:黄药子(万州者)一两,捣碎,用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热服。(《圣济总录》黄药汤)
3. 治疗天泡水疮:黄药子末搽之。(《濒湖集简方》)
4. 治疗瘿气:黄药子一斤,浸洗净,酒一斗浸之。每日早晚常服一盏。忌一切毒物及不得喜怒。(《斗门方》)
5. 治疗鼻衄不止:黄药子一两,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煎阿胶汤调下。良久,以新汲水调生面一匙投之。(《圣济总录》黄药散)
【注意事项】
宜忌: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痈疽已溃不宜服,痈疽发时不焮肿、不渴、色淡、脾胃作泄者,此为阴证,当以内补为急,解毒次之,药子之类宜少服,止可外敷。”(《本草经疏》)
毒副作用:对小鼠腹腔给药和口服给药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5.49g/kg和79.98g/kg。
本品长时间应用会造成肝、肾损害,此与给药剂量和时间密切相关。给犬长期服用本品后,造成食欲减退、厌恶油腻、恶心呕吐和肝功能异常。引起肝损害的机制是:直接毒性作用。是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在肝内达到一定浓度时干扰细胞代谢的结果。其损害属混合型,既有肝细胞的损害,亦影响胆汁的排泄。黄药子刺激作用甚强,严重时可因呼吸中枢抑制、,心脏麻痹而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有报告指出,生品炖服,个别病例可有口干现象。酒浸剂内服,可出现消化道反应,恶心严重,影响服药;剂量过大可致肝细胞损害而出现黄疸。亦有报告指出,黄药子引起病毒性肝炎一般在连服1个月以后发病,应注意避免蓄积中毒。
本品中毒的早期症状,一般表现为口腔、舌和咽喉烧灼痛、恶心、呕吐、流涎、腹痛、腹泻、瞳孔缩小,严重者心悸惊厥、昏迷,最后可死于呼吸困难和心脏麻痹。
中毒救治:
1. 洗胃、导泻,口服鸡蛋清、活性炭末。
2. 对症处理:酌情补液,并给予维生素B6、维生素C、辅酶A、ATP等。
3. 中草药治疗:生姜30g(榨汁),白米醋100ml,甘草9g。水煎,先含漱,后内服。
【医家论药】
“黄药子,解毒凉血最验,古人于外科、血证两方尝用。今人不复用者,因久服有脱发之虞,知其为凉血、散血明矣。”(《本草汇言》)
“黄药根,解少阴之热,相火自不妄动而喉痹瘳矣。蛇犬咬毒,亦血分受热所伤故也。苦寒能凉血,得土气之厚者,又能解百毒也。”(《本草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