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医巴豆
为巴豆科乔木植物巴豆 Croton tiglium L. 的成熟种子。味辛,性热,有大毒。入胃、大肠、肺经。功能:泻寒积、通关窍、逐痰、行水、杀虫。主治:冷积凝滞、胸腹胀满急痛、血瘕、痰癖、泻痢、水肿、外用治喉风、喉痹、恶疮疥癣、疣痣等。内服:入丸、散,0.1~0.3g(用巴豆霜)。外用:绵裹塞耳鼻,捣膏涂或以绢包擦患处。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种子含巴豆油(Croton oil)34%~57%,其中含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以及由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油酸(Ole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巴豆酸(Tigl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等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其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巴豆醇三酯(含量约占巴豆油的4%)。从油中亲水性巴豆醇二酯化合物中已分离得11种辅致癌物质(Cocarcinogen),称为巴豆辅致癌物A1~A4(A组)和B1~B7(B组)。巴豆醇酯是巴豆树脂中的主要成分。
种子还含一种毒性球蛋白称巴豆毒素(Crotin)以及巴豆甙(Crotonoside,即2-羟基-6-氨基嘌呤核糖甙)、生物碱、β-谷甾醇、氨基酸和酶等。
药理作用:
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口服巴豆油半滴至一滴,即能产生口腔、咽部及胃部的灼热感,并有催吐作用。巴豆油至肠内遇碱性肠液,水解后释放出巴豆酸,刺激肠黏膜,使之发炎,增加分泌,促进蠕动,于0.5~3个小时内产生剧烈腹泻,伴有剧烈腹痛和里急后重。巴豆油能直接作用于肠肌,低浓度巴豆油乳剂使在位或离体兔小肠兴奋;浓度加大,则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巴豆油酸给动物内服,亦可促进肠蠕动,使肠黏膜充血,甚至引起肠坏疽;若直接注入肠腔可收集到血性渗出液。巴豆燃烟吸入能促进胃肠蠕动,消除胀气。巴豆水剂由兔耳静脉给药能中等度增加胆汁和胰液的分泌。
2. 抗病原微生物及对其他生物的作用 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巴豆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流感杆菌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给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小鼠皮下注射巴豆油制剂,能降低小鼠死亡率并延长存活时间。巴豆酒浸后的水煎剂对实验性鼠疟的发育有抑制作用。巴豆浸出液能杀灭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姜片虫的中间寄主扁卷螺。此外,对田螺、鱼、虾、蚯蚓等生物亦有毒性作用。
1. 对肿瘤的作用a. 抗肿瘤:巴豆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实体型和S180腹水型,小鼠宫颈癌U14实体型和U14腹水型以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试管内,巴豆注射液有杀瘤细胞作用。巴豆醇二酯对小鼠P338型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大鼠移植性皮肤癌作瘤内巴豆油乳剂注射,能延缓癌的发展,并引起瘤体退化。故认为巴豆中含有抗癌活性物质。
b. 促使肿瘤发生:巴豆油、巴豆树脂、巴豆醇酯类(Phorbol esters)均有促进某些化学致癌剂的致癌作用,且其本身亦有弱的致癌活性。实验表明:阴部单纯性疱疹病毒(HSV)Ⅰ型和Ⅱ型均能诱发小鼠宫颈和(或)阴道癌。巴豆油对癌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且HSV-Ⅱ加巴豆油的诱癌作用明显强于HSV-Ⅰ加巴豆油的作用。该实验提示:在病毒诱发宫颈和(或)阴道癌的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着启动与促进两个阶段,巴豆油在HSV诱导癌形成制备动物模型上有潜在的促进作用。巴豆油中促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12-O-十四烷酰巴豆醇-13-醋酸酯(12-O-tetradecanoylphorbol-13-acetate,简称TPA)。致癌剂与TPA联合应用,其诱癌作用至少增加20倍左右。对于巴豆促使肿瘤发生的机制,有人认为,巴豆醇酯在培养基上能抑制各种类型细胞的分化,使停留在幼稚状态,但仍可继续分裂或发展为不可控制的分裂,而不可控制的分裂是癌细胞的特征。巴豆醇酯能使鸟氨酸脱羧酶和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活性升高等与其促癌活性有密切关系。
4. 其他作用 极小量的巴豆油口服、皮下注射或腹腔注射,在小鼠实验中都表现有镇痛作用。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巴豆油的局部刺激有关。
巴豆油能通过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反射性升高血压。巴豆油乳剂给兔静脉注射能引起呼吸商轻度增加,血中二氧化碳浓度稍有降低;若皮下注射可加快呼吸频率,降低呼吸交换量。
巴豆油中的活性成分PMA(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作用于血小板,可使血小板中环磷鸟苷(cGMP)浓度增加,它是一种有力的血小板凝聚剂。
巴豆毒素能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巴豆油应用于大鼠皮肤可引起局部释放组胺。皮下注射巴豆油可引起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支气管哮喘 巴豆去油,用鲜姜汁调成糊状,做成枣核大小的栓剂,中间留一小孔,外裹一层薄棉。用时视病情轻重,塞入一侧或双侧后鼻腔内,每日1次,每次置放1~2小时,7次为1疗程。治疗30例,治愈23例,显效6例,无效1例。风寒型者疗效最好,用药后鼻腔中有热感时,气促、喘息症状即可逐渐缓解。〔辽宁中医杂志 1983;(9):40〕
2。治疗肠梗阻a. 巴豆去壳,用草纸包好,打碎去净油质,用龙眼肉或荔枝肉包吞,每次0.5~1g。治疗12例,10例在服药后2~3小时即解水样便数次,梗阻随即解除。2例于服药 6 小时后仍未排便,转手术治疗。〔湖南中医杂志 1986;(6):55〕
b. 巴豆皮0.5g,烟叶适量。共捻碎卷烟 2 支,成人每次1支,一般50分钟左右即可排气或排便,腹胀缓解。若未见效,1小时后再吸1支。〔内蒙古中医药 1987;(1):39〕
c. 巴豆霜,装胶囊内(每粒胶囊150~300mg),成人每次口服1~2粒,小儿酌减,必要时3~4小时重复应用。治疗50例,治愈40例,无效10例。梗阻缓解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48小时,24小时内缓解者37例。〔天津医药 1974;(7):341〕
3. 治疗术后肠麻痹或肠胀气 巴豆或其壳 5~15g,清洗后加水500ml,文火煎煮至产生蒸气时让患者吸入蒸气。也可将500ml 巴豆液蒸煮浓缩至50ml,放入雾化吸入器中让患者吸入。每次使用时可加入糜蛋白酶1mg及对患者较为敏感的抗生素。视病情每日吸入1~3次,每次5~10分钟。一般下腹部手术后次日即可使用。上腹部手术可于术后2~3天使用。治疗114 例,有效率100%。〔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12):713〕
4。治疗慢性腹泻a. 巴豆炒炭至手捻无油腻感为度,加硫磺粉装入胶囊。一日量为巴豆炭 0.62g,硫磺粉1.24g,分2次饭后服。治疗沉寒凝滞型慢性腹泻 38 例,基本痊愈20例,好转13例,无效5例。症状缓解时间最短者2天,最长者30天,平均16天。〔中医杂志 1979;(12):30〕
b. 巴豆炭6g、蜂蜜蜡6g,制成小丸约80 丸,每丸重0.15g(内含巴豆0.075g),成人每服4丸,每日3次,空腹服。治疗急性泄泻13例,慢性泄泻 4例,慢性下痢4例,全部治愈。凡有发热及其他并发症者勿服。〔广东中医 1959;(6):229〕
5. 治疗胆绞痛 巴豆仁切碎装胶囊,每次 100mg,小儿酌减,每3~4小时用药1次,至畅泻为度,每24小时不超过400mg。治疗100例(胆系感染82例,胆石症18例),均获满意疗效。〔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7;(3):81〕
6. 治疗胆道疾病a. 治疗胆道蛔虫 巴豆仁,切成米粒大小的颗粒,不去油,每次150~200mg,确诊后立即温水吞服本生品,2小时后重复1次,一般在12小时内可服3~4次,次日酌情给药1次。清热利胆排淤中药:茵陈30g,栀子20g,大黄、木香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胆绞痛缓解后开始服药,3~5天为一疗程。左旋咪唑成人 90~100mg,小儿以1.5mg/kg 计算,在服巴豆半小时后1次顿服,次日半量1次服用。适当配合抗感染治疗,个别病例给予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276例,痊愈200例,显效72例,无效4例。〔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502〕
b. 治疗急性胆管炎 在扩容、纠酸、稳定细胞膜及抗感染、解除胆道梗阻、缓解胆绞痛等的基础上,用上述方法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17例,成功15例,中转手术治疗2例。一般于服巴豆后30~40分钟后胆绞痛明显缓解,服2~3次后止痛有效率达 94.1%,服药6小时后排出稀便或软便。清热利胆排淤中药于腹痛稍缓解后煎服。〔湖北中医杂志 1986;(5):15〕
7. 治疗关节炎 大巴豆1~2粒去壳,磨溶化于30g 白酒中,稍加热,反复搓擦患处,以皮肤感觉微热为宜,药后半小时,出现红色丘疹或水疱,并感瘙痒疼痛,可用生姜片轻轻擦拭,以缓解瘙痒痛感。治疗急、慢性寒痹72例,效果显著。一般轻者治疗1次,重者2次即可痊愈。〔江苏中医 1989;(8):11〕
8. 治疗疟疾 巴豆、雄黄各等份,将巴豆去壳去油研末,制成巴豆霜,雄黄研末,两药均匀拌和,贮瓶备用。用时取绿豆大小的药粉放在1.5cm2 的胶布中心,于疟疾发作前5~6小时,贴于耳郭上方乳突部位,7~8小时后取下,可见小水泡,是正常反应,不必处理。治疗5000余例疟疾发作病人,经随访250例,1次控制症状发作者210例,2次控制者 24例。〔新医学 1972;(12):31〕
9. 治疗骨髓炎 巴豆(去壳取仁)60g,猪脚一对,小孩及体弱者减半。用法:将巴豆仁用纱布包好,同猪脚置大瓦钵内,加水3000ml,炖至猪脚熟烂,浓缩至800ml,去巴豆仁和骨,不加盐,1日2次空腹服。如未愈,每隔一周再服1剂,可连服10~20剂。治疗骨髓炎、骨结核和多发性脓肿23例,痊愈17例,好转5例,无效1例。〔湖南医药杂志 1979;(1):39〕
10. 治疗结核病 巴豆去壳、去皮,保留整仁不碎。把黄蜡化开,用针尖将巴豆扎上,在已熔开的黄蜡中蘸一下,取出旋转冷却,使黄蜡将巴豆全部包住,不留缺损。每日早饭前吞服7粒,病重者可早晚各服7粒。治疗结核病共13例,其中肺结核 3例,痊愈1例,显效2例;肠结核3例,全部治愈;腰椎、髋关节结核5例,痊愈3例,显效1例,无效1例;淋巴结核2例,痊愈1例,显效1例。〔四川中医 1983;(2):54〕
11. 治疗蜂窝组织炎 巴豆霜直接撒于溃疡面,一般隔日1次,重者1小时换药1次,药后患处有热辣感,2小时后逐渐消失。治疗20例,收效满意。〔江苏中医杂志 1987;(5):47〕
12. 治疗乳腺炎 巴豆仁120g,放入已熔化黄蜡120g 的锅中炸成深黄色(约6~7分钟),滤出黄蜡液(有毒)弃之,在竹筛上散开巴豆仁,待其上之黄蜡凝后收起备用,每次5粒,每日服3次(必须囫囵吞下),温开水冲服,1个月为1疗程,停药 10天再服第2疗程。治疗458例,除3例癌变外,余皆痊愈或基本痊愈。个别人服药后有肠鸣、轻泻等副作用,数日后或减量即解。〔河南中医 1983;(3):35〕
13. 治疗疥癣 巴豆仁末30g、香油5g、酸醋10ml,搅拌成糊状,每次2~3g 放在双手掌心内,深吸药气3次,随后将药涂于双侧膝部,并以手掌揉擦至双膝皮肤潮红、发热,每晚临睡前用药1次,5~7次为1疗程。治疗47例,均愈。随访2个月,无1例复发。若并发皮肤化脓感染者,可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苦参、银花、野菊花各20g,水煎外洗。〔广西中医药 1987;(6):2 4〕
14. 治疗神经性皮炎 巴豆30g(去壳)、雄黄3g。将巴豆研成豆渣状,雄黄研成粉末,两药混合经乳钵研匀后,用3~4层纱布包裹后涂搽患处,每日2次,每次1~2分钟,至痒感减轻,局部起水泡为止,患处覆盖无菌纱布,以防感染,待水泡吸收,患处皮肤脱落即愈,3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7~10天。可反复用至痒感消失、皮损消退为止。治疗8例,均治愈。其中2例随访13~15年,未复发。〔新医学 1982;(4):204〕
15. 治疗急性阑尾炎 巴豆、朱砂各0.5~1.5g,研细混匀,置膏药上,贴于阑尾穴,外用绷带固定。24~36小时检查所贴部位,皮肤应发红或起小水泡。若无此现象可更换新药。治疗99例,治愈85例,无效14例(仍用手术治疗)。〔浙江中医杂志 1981;(6):285〕
16. 治疗小儿腹泻 黄蜡、巴豆各30g,将二药捣如泥,作饼如铜钱大,贴敷脐部,以手按紧,用敷料胶布封固,再用热水袋早晚各热敷脐部30分钟,温度以舒适为宜,每天1次,3次为1疗程。治疗100例(单纯性消化不良者20例,中毒性消化不良者75例,迁延性消化不良者3例,急性胃肠炎 2 例),痊愈8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平均治疗3.5天,最短者2天,最长者7天。〔浙江中医杂志 1992;(4):166〕
17. 治疗面神经麻痹a. 去壳巴豆4~8粒,投入50度白酒250g中,置火上煮沸后,将白酒盛小口瓶内,乘热熏健侧劳宫穴(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20分钟左右,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42例,痊愈16例,好转10例,有效6例,无效 10例。治愈时间为6~25天。治疗期间,有轻度腹泻或局部脱皮现象,无需特殊处理。〔浙江中医杂志 1980;(2):86〕
b. 大巴豆3枚去壳,大斑蝥3只去足翅,鲜生姜6g 去皮,捣如泥,均匀摊在4cm×5cm 的6~8层纱布上,药膏面积2.5cm2,以患侧下关穴为中心,外敷固定,3~4小时后取掉,可出现水泡,按无菌操作法沿水泡下缘抽出液体,观察2~3周,若不愈,可重复治疗1~2次。治疗50例,痊愈45例,显效 2例,好转1例,无效2例。疗程最长45天最短10天。〔山东中医杂志 1986;(5):28〕
18. 治疗慢性鼻窦炎 巴豆(去壳)100g、黄蜡180g,先将黄蜡加热熔化,再加入去壳的巴豆,文火煮15分钟左右,将巴豆捞出晾干,以巴豆不崩不裂,有薄薄一层黄蜡为宜,成人每次服5粒,以后逐渐增至每次20粒,每日服3次。小儿、老人酌减。此药需囫囵吞下,21天为1疗程。治疗90例,痊愈50例,好转31例,无效9例。一般1个疗程即愈,个别2~3个疗程方愈。〔河南医药 1983;3(4):247〕
19. 治疗鹅口疮 巴豆1g、西瓜子仁0.5g,共研后加少许香油调匀,揉成小团,敷贴于印堂穴,15秒钟后取下,每日1次,一般连用2次,观察190 例,治愈90%,有效7.9%,无效2.1%。〔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9):548〕
20. 治疗牙痛 巴豆1粒、大蒜1枚,共捣为膏,取膏少许用棉花包裹塞于痛牙同侧耳中,治疗牙痛,8小时换药1次,一般3~5分钟即止痛,连用2~3次可愈。〔浙江中医杂志 1987;(8):370〕
21. 治疗龋齿 川椒6g,研末过筛,巴豆1粒去壳捣烂,上药以饭和为丸,如油菜子大,晾干,每一蛀孔用棉裹一丸置入,每日2次。治疗龋齿作痛22例,疗效满意。一般20分钟即可止痛。〔浙江中医杂志 1982;(11):504〕
22. 治疗白喉 巴豆去壳研细末,与朱砂各取 0.5g,置于普通膏药中心,贴于患者两眉之间,8 小时后除去,可见局部出现红斑,继之出现水泡,涂以1%龙胆紫,每日后即干枯自愈,每例只贴1次。并加用青霉素20~40万单位肌肉注射,0.5~1万单位随蒸气吸入,每日2次至伪膜消失。治疗200例,痊愈196例,死亡4例。有7例喉梗阻严重者行气管切开术。〔新医学 1973;4(1):9〕
方剂选用:
1. 治疗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熟,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备急千金要方》)
2. 治疗腹大动摇水声,皮肤黑,名曰水臌:巴豆丸十枚(去皮心),杏仁六十枚(去皮尖)。并熬令黄,捣和之,服如小豆大一枚,以水下为度,勿饮酒。(《补缺肘后方》)
3. 治疗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食前服。(《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4. 治疗小儿下痢赤白:巴豆(煨熟,去油)一钱,百草霜二钱(研末),飞罗面煮糊丸,黍米大,量人用之。赤用甘草汤,白用米汤,赤白用姜汤下。(《全幼心鉴》)
5. 治疗小儿痰喘:巴豆一粒,杵烂,绵裹塞鼻,痰即自下。(《古今医鉴》)
6. 治疗一切恶疮:巴豆三十粒,麻油煎黑,去豆,以油调雄黄、轻粉末,频涂取效。(《普济方》)
配伍效用:
巴豆配伍绛矾 巴豆逐水消肿;绛矾燥湿利小便。二者配伍,有消水除满之功效,用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症。
巴豆配伍杏仁 巴豆逐水消肿;杏仁宣肺降气。二者伍用,有宣肺逐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水臌腹大、动摇有水声者。
【注意事项】
宜忌:巴豆宜去油、加热成霜后方可应用;应作丸、散剂服,或囫囵吞下,不可嚼碎。内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以免加剧泻下。服巴豆后,如泻下不止者,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或食冷粥以缓解。
无寒实积滞、孕妇及体弱者忌服。畏牵牛。
毒副作用:巴豆毒素兔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50~80mg/kg。巴豆油酸大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1g/kg,豚鼠皮下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00mg/kg。巴豆油注射于豚鼠的腭及悬雍垂部,可引起蛋白尿和血尿。
临床应用本品,因其药性猛烈,故对皮肤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接触去壳巴豆、巴豆霜或蒸煮巴豆的蒸气,可产生急性接触性皮炎;较重者皮肤可出现水肿、水疱、脓疱,眼鼻部有灼热感、流泪、眼结膜炎、鼻黏膜炎等。
巴豆中所含的巴豆油,入肠后与碱性肠液作用,析出巴豆酸,即具有强烈的峻泻作用,同时对胃肠道有强烈腐蚀作用,可引起肠道炎症,重则发生出血性胃肠炎、肠嵌顿,大便内可带血和黏液,对肾亦有刺激作用。人、畜误食巴豆后可发生严重的口腔炎、咽喉炎、恶心、呕吐、腹痛,食入1~3小时就可以发生剧烈腹泻、严重者可见水泻或黏液血便、紫绀、脉搏快而弱、血压下降,甚至休克。亦可因肾功能衰竭而出现少尿、无尿及肾功能异常。部分病人则可见到肝肿大、黄疸等中毒性肝炎症状。
中毒救治:
1. 内服中毒者,应立即用温水洗胃,动作力求轻巧,避免加重食道及胃黏膜的损伤。洗胃后口服冷牛乳、蛋清、豆浆等。亦可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同时根据病情采用相应治疗措施,如强心、输液、解痉、止痛等。
2. 外用中毒者,可用冷水清洗患处,亦可用黄连30~60g,水煎待冷洗敷患处。
3. 巴豆入眼致结膜或角膜发炎者,可用黄连15g,水煎待冷,冲洗患眼。
【医家论药】
“巴豆,生猛熟缓,能吐能下,能止能行,是可升可降药也。盖此物不去膜则伤胃,不去心则作呕,以沉香水浸则能升能降,与大黄同用泻人反缓,为其性相畏也。”“巴豆,峻用则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调中之妙。王海藏言其可以通肠,可以止泻,此发千古之秘也。”(《本草纲目》)
“巴豆,推荡脏腑,开通闭塞之药也。左氏曰,此剂味甚辛敛,气甚热烈,性甚刚猛,攻关拔固,功过牵、黄,摧滞逐实,力浮硝、戟,追逐一切有形留着、久顽不逊之疾,如留饮痰癖、死血败脓、休息结痢、寒痰哮喘及一切生冷、鱼、面、油腻、水果、积聚、虫积,或水肿大腹、寒疝、死胎、痞结、癥瘕诸证,下咽即行。苟非气壮力强之人,不可轻用。”(《本草汇言》)
“巴豆,若急治为水谷道路之剂,去皮心膜油,生用;若缓治为消坚磨积之剂,炒去烟令紫黑,研用。可以通肠,可以止泄,世所不知也。”(《汤液本草》)
“巴豆,能荡练五脏六腑,不特破癥瘕结聚之坚积,并可治伤寒湿疟之寒热。……其性峻利,有破血排脓、攻痰逐水之力,宜随证轻重而施,生用则峻攻,熟用则温利,去油用霜,则推陈致新,随证之缓急,而施反正之治。”(《本经逢原》)
附注:巴豆亦称巴豆仁和巴豆肉,旧时多称为刚子或江子。以个大饱满、种仁色白者为佳,故又有大巴豆、肥江子之名。
巴豆霜系净巴豆仁碾碎,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烤,压榨至油尽为度,碾细过筛入药者。毒性大减,常作泻下攻痰、消坚磨积之用。
巴豆壳系巴豆之种皮入药者,亦称巴豆皮。具有消积滞、破坚化痰之功,用于饮食积滞、瘰疬痰核等证。
巴豆油系巴豆之脂肪油入药者,有剧毒,为强烈的泻下剂,切不可轻率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