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人觉经正文_证严法师
上人序
八大人觉警世纷,常人随波逐流,在变动不停的环境与不断消逝的时间中,随着境界牵引,不知不觉追逐于名利欲乐,却不曾静心思考生命之意义何在。等到垂垂迟暮、死之将至,蓦然回首,才惊觉空过了一生,到头来,再后悔又奈何呢?
圣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镜清净,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间种种法,而以觉悟的慈悲怜视众生;一切不为自己,心中没有五欲贪求,唯求众生安乐解脱,人人免于受苦沈沦。因此,无论古今中外圣哲贤人,其心胸无不是坦荡荡、光朗朗,德馨垂芳更胜星辉寿长。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生人间,觉悟后的他行化于恒河两岸,一步一脚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迹,而佛弟子们传承薪火、集结佛经,将佛陀随境应机的珠玑法语广为流传,嘉惠千千万万干渴的心灵。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变,但是真理无形,效用如何端视个人用心与否,所谓信、解、行、证,总要自己能接受,并且发愿实行,在实践中回证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实可以收获。
身为佛弟子,我们尊重敬爱佛陀,就要虔诚奉行佛的教法,时时将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们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脱离了,行为绝对是越规犯戒而错误的。
当然发心学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师们,他们尽形寿探研佛法真义,再将心得留传下来,帮助我们体解真理,才能运用无碍。至于僧团的生活,同样是互相观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练,这样佛法就能永住人间。
当今末法时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觉性,古人说居安思危,而末法众生烦恼垢重,造成时间的劫浊与空间的紊乱,因为世间混乱、人心不平,所以整个宇宙多灾多难,万物赖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断遭受破坏。我们研究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正是要觉悟世间的无常,重新调整人人的心态;调和社会成为祥和的互动,人人心平气和,社会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从培养感恩心做起,对世间苦难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怀,尽己之力拔苦与乐,日日感恩知足,心无贪恋,意不颠倒,这就是最大福。
学佛,学而觉,学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后能体悟,就如一般人选择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为人师,既然要当老师,就要先自我充实,涵养人文常识,才能进一步教导别人。同样的,学佛之道,必定要开启慈悲大爱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导别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
学佛还要发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济人,大家都是出于一念发心,将这颗慈悲的种子带到他们的侨居地,播种、耕耘,而后感动更多的人,齐来奉献这分无私的爱。大慈大悲之心无量,所以我们也是学无止境,既然走入佛门,皈依佛,一定要与佛心贴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分慈悲大爱,能够普济众生。
当然,长养慈悲心有种种方法,听经学法只是一个过程。古人说「千里求师,万里求艺」,从前的人限于印刷与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经的只字片语,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着实不容易。但是现代网路资讯发达,要取得佛经并不困难,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觉悟的希望。
所以先学得佛的慈悲,然后往佛法中探讨,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们就终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听再多法师讲经,甚至自己也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与平时的行为表现两相违背,那么再好的佛法还是没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传承佛法火种的人,对一般人接触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们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师们绍继佛种,一方面对出家的法师们也要恭敬虔诚。出家人,追随诸佛菩萨的芳踪而修行,这种舍亲割爱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这是必然的。
尊师重道,我们的慧命就能增长。出家人在僧团中薰修长养,无论学识或行仪,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优点,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们学习。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态,如此才能三宝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宝弟子。
既是学佛,一定要依照法则循序渐进,才是学佛的态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进而下化众生。佛陀所说的《八大人觉经》,从第一觉悟开始,就要我们警悟世间无常危脆,人生是苦;觉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内,内心有了烦恼所以造业不断,变成种种灾祸。
第八觉知也说「生死炽然,苦恼无量」,我们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种迷惑而充满烦恼的生命中,的确有无量无边的苦患紧紧压迫,使人喘不过气来。这些苦患要如何断除?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讨生死的法则,才能掌握生死来去的选择权。
人身难得,我们不愿造恶堕落地狱,也不必求天堂的享乐,只是「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而「惟慧是业」;智慧、觉道才是我们要追求的。在人间,能够看尽人生,透彻生死的苦难,所以能开启内心的慈悲,并以此投入人群去身体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为富中之富的人生;贫穷者得救拔,让他脱离地狱般的痛苦;有心有缘想要学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导,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标。自觉而觉他,自己解脱生死轮回的苦难,还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学道者任重道远的承担;切莫悭贪不舍,不肯将佛法的益处和世人分享,否则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经中有一段故事,说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个古老的国家,离开城市七里路有一座精舍,住着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长老年纪很大了,他已经修行几十年的时间,但是记性很差,所听过的法一下子就忘记了,五百位修行者轮流教他,教了几年,还是连一个偈子都记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恼,尽管求法心切,无奈就是不能心领神会。
有一天,国王请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怜,觉得这辈子幸得人身,又得闻佛法,为什么就是法不住心,更无法尽出家人的责任,将佛法再传给别人?他愈想愈觉得悲哀,不知不觉走到一棵大树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没有意义,干脆吊死在这里,因此拿着绳子就往树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为树神出来呵责老比丘,他说:「修行者啊!你的身体来自父母,慧命则交托给佛陀,为什么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顾增长慧命,反而要毁掉自己呢?这是罪大恶极啊!」
老比丘听到树神的呵责,忍不住痛哭起来:「我也想珍惜身体,更珍惜闻佛听法的因缘,可惜我一丁点法理都无法体会。」
正在哀伤懊恼的时候,佛陀已经现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惊讶,赶紧伏地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就说:「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过去生中同样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聪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领导五百人的僧团。但是你对法的传授很悭吝,贻误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痴闇钝之报,修行几十年还无法开启明朗的智慧。」
佛陀并说了一段偈语:
自爱身者,慎护所守,希望欲解,学正不寐;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能诲人,不惓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本我所造,后我自受,为恶自更,如刚钻珠。
老比丘听了佛陀的话,忆起前尘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传法,难怪今生愚钝,真是自作自受。于是至诚地发露忏悔。佛陀微微一笑:「忏悔则清净,只要你真心忏悔,好好保护生命,就能增长慧命。明天国王设食供养,你可以带着寺内的僧众去应供。」
老比丘还有所迟疑,但是佛陀勉励他拿出信心来!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带着大众往皇宫应供去了。
年轻的比丘们个个心里怀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丑,但是碍于佛命,也只好跟着入城。
到了皇宫,国王很尊重僧伽,亲自端水让比丘们洗净手足,接着供养丰盛的饮食,供养后并恭敬请法。老比丘坐于上座,神态威仪已与往日大大不同,看起来就令人心生尊重,开口说法更是声如洪钟,响亮清澈,句句法语流入人心,不只是国王欢喜,就连五百位随行者也都敬佩赞叹。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脱生死苦恼的路要走,「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正是《八大人觉经》中所昭示的坦荡大道。请诸位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觉觉人、自救救人,这才真正是我们学佛求觉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缘起
生命的大疑问,宁静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纷乱的思绪一一安顿于静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觉者,为迷茫众生示现「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经过和常人一样的人生,同样拥有家庭、父母和妻儿,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长的环境。成佛前的悉达多生于皇宫,贵为太子,不但是国王最大的期待——将来要继承王位执掌国政;也是全国人民希望的寄托。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长,享受最尊贵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异。
但是悉达多太子最与众不同的,并不是他的权势富贵,而是与生俱来对万物的悲悯。一般人总是受了「苦」,才会去探求什么是「乐」,而悉达多太子享尽天下一切福乐,却能深入民间疾苦,发心探究众生苦难之因。
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却发现社会上有种族、阶级的分别;又观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贪恋欲乐随波逐流,不自觉岁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从生老病死中去体会,感觉到其中尤以亲情最难割舍,而人世间许许多多的烦恼,则是来自人与人之间的对待。
他不断思考,在静谧的环境中沈思:烦恼从何而来?如何消除烦恼?生老病死如何解脱?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变?这是年轻的悉达多太子,对人世间发出的大疑问。
他隐约体悟出人生无常的道理,更感到情爱纠缠的痛苦,因此决意离开富贵享乐的环境,去过修行求道的生活,寻找对治众生迷茫的方法,令众生皆得解脱。最后,他出家了。
修行者悉达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经过参访、苦修的漫长旅程,体验不同宗派间的教旨,对每位宗教家、学者他都虚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学者的研究精神也给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对年轻的悉达多来说,尽管有些心得,却觉得还是不究竟。
他决定独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万物有物理,人的身体有生理,人的内心有心理,如何透彻这些万物、生死、心灵烦恼的课题?怎样才能突破迷茫,见到真纯清净的道理?他以坚定的信心独自踏上探寻的路途。
这是佛陀发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历程。之后悉达多太子经过访道、苦修等等尝试,最后在菩提树下证悟,佛法就此生根传扬,开枝散叶广化天下。我们后世学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辉下,不得不对佛陀礼拜顶戴,感恩佛恩浩荡。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会快乐;修行也是如此,内心知足即无贪恋,心无贪恋则意不颠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们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于众生迷茫,发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归纳出「三理四相」,世间一切都不离这个原则。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坏、空四相,所以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永恒常住的。人的身体变化称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样是分秒变迁。人的「心理」则有生、住、异、灭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头又断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转移了,这就是心念的变化。
我们存在成住坏空循环不息的宇宙间,随着生理生老病死的变化,心理也不断在生住异灭中轮回,说来危机四伏、苦难偏多。面对这么多的苦难,分析起来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于是佛陀慈悲应机逗教,就以八种简单的方式,为我们归纳三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难,使我们了解而警觉,彻悟苦、集、灭、道的真理与实行。
原经翻译者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大师
在讲述这部佛经之前,我们首先要感恩本经的翻译者,就是「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大师。
安世高大师,出身安息国(今伊朗)太子,对佛法十分好乐。老国王过世后,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认清了人生无常的真理,视荣华富贵如浮云,所以就把王位让给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后的安世高大师潜修佛法,在修学有所体会后,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于是周游列国,辗转因缘下,于东汉(后汉)桓帝建和二年来到洛阳,便在洛阳安住,一方面研习汉文。过了一段时间已通达汉文,故在精研佛法之余,着手中译佛经的工作,总共在中国翻译了二十九部经论,《佛说八大人觉经》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后学者莫大的学习资粮。
除了安世高大师翻译之外,明朝蕅益智旭大师并为造论,弘扬传布此经。
释经题
《佛说八大人觉经》
学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诚敬重、坚定志愿。坚定志愿的首要条件即是「守时如教」,每天都要守护光阴不虚度,以时间来累积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时精进,这就是守时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规矩,我们必定要掌握与奉行,保持心静无杂念,修行看似平淡,实则守时如教的功夫就在这里。
《佛说八大人觉经》,「八」是数字,指的是我们应该了解与觉悟的八大项目,能够了解这八大项目,就不会迷失生活与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萨」的意思,就像我们称观世音菩萨为白衣大士;凡是发大心、立大志愿,奉行大道者,就称为大士或大人。「觉」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觉」,即是八种菩萨应该觉悟的道理。
开经明义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
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学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条件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觉,若能将自觉之后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从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觉觉他,觉性的教育。
众生心迷心乱,世间就无法产生善的循环,所以心乱则世乱。佛陀是大觉者,他将求法觉悟的心得向人间宣说,对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机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彻。
这部《八大人觉经》,进入经文开宗明义即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常」是不间断,意思是身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时时诵念这八种修行觉悟的方法,行在菩萨道中,求佛、学佛,觉悟而成佛。
当然,觉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过安世高大师以浅显简短的文句翻译,让我们容易阅读和背诵,就像很多人喜爱《静思语》,正因为它简短浅白,又能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觉经》的内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长,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却很深广,我们可以时时记忆与应用,所以「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行住坐卧之间都能背诵。
要知道,佛弟子无论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时时依教奉行,我们开始探讨《八大人觉经》,此时此刻也该立愿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间断。
「至心」就是很虔诚;内心真正虔诚,对佛法一定能感应道交,将佛法深切铭刻于心,这样才叫做至诚。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时时运用,即使待人接物间外境时现,都能及时悬崖勒马,一一拆招化解。常听到慈济人说:「实在做得很累,但是师父说『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做』,还是不能懈怠,再认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万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师父的话,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进向前,这就是因为慈济人能带着虔诚的心处众入群。
慈济人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这一边正在休息,地球另一边的慈济人已经开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们要休息了,这一边又接续着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昼夜轮替不停息,累积出无数动人的故事,谱成一部现代的历史——「慈济大藏经」。
经者,亘千古而不变,以时间来说日夜不停,横向来看则遍布全球,每个慈济人都是把握时间发挥爱心,付出无所求,那种至诚无染的爱,即是发自至诚的心,人人有这分至诚,没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师孔子,赞誉学生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我们也是一样,求得教法后再普遍传给别人,依此奉行就能广利群生。
所以慈济人,内心要建立「诚正信实」,自我净化;对外的动作则是「慈悲喜舍」,诚正信实的人生是自爱,对外付出慈悲喜舍就是爱人。这样的自爱爱人,一定是自觉之后才能觉他,这就是我们学佛不能缺乏的至诚。
看看世间多少可爱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发心付出的企业家,至心虔诚从事慈济志业,他们接受师父的委托,清理印尼黑色心脏的红溪河,拆迁河上违建居民,建设大爱屋使之安身立命。他们相信师父的教育,依照师父的委托完成任务,不但拉近印尼华人与当地人民的距离,更使雅加达亮丽起来。可见天下无难事,只要有心,至心诚恳,得一善拳拳服膺,这种积极的人生无事不成。
所以说来,学佛、行菩萨,必定要至诚如教修行。《八大人觉经》经文精简浅白,道理却如此奥妙,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应该好好铭记在心,勤习背诵不舍昼夜,请大家多用心!
第一觉知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世间无常
佛陀希望我们能时时警觉世间无常,常有这样的觉悟,才能下决心在道业上精进;能够觉悟无常,凡事就不会那么计较、执着,自然减少许多烦恼。
世间无常,二十世纪末的两次大地震,我们记忆犹新,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七日土耳其发生大地震,瞬息间,多少人家破人亡!天人永隔的悲惨景象震惊国际。消息传至台湾,慈济人本着人道、生命平等的精神,立刻联络甫结束科索沃赈灾,即将于马其顿转机回台的小组,改变行程续往土耳其勘灾。
小组人员风尘仆仆踏上土耳其,放眼所见满目疮痍。救人之务刻不容缓,小组人员于勘察后,立即采购床垫等物资展开发放,另一方面则将相片、文字、影像资料传回台湾。惊慑于大自然的威力,感同身受当地人民的苦难,慈济人很快在台湾发起驰援土耳其的募款活动。
那段时间,静思精舍的修行者,同样不分老少全体动员,连我们的猫狗胸前也挂起募款箱,一同投入募集爱心的行列。不只在精舍,所有的慈济人也都动起来,街头巷尾四处劝募,只为了对遥远的土耳其尽一分心。
但是,许多人的爱心被启发了,却也有人对慈济从事国际赈灾不以为然,发出了负面的声音。有人就指着慈济委员的鼻子说:「土耳其在哪里?地震在哪里?你指给我看!」又有人说:「我自己都需要人救济了,为什么台湾不救,要去救国外?」
听到这样的话怎不令人担心!不只担心劝募行动受到阻碍,更担心这股负面的「心力」,可能是一语成谶。要知道,人心善良,所居住的土地就能祥和平安,所以说「福人居福地」;假使这片土地上的人缺乏善心,反而生起恶念,不啻是自我诅咒。
常常跟大家说要自我祝福,如果人人内心都是善与爱,与人互动就有一分关怀,人人相互关怀自然形成善的循环、福的力量,这就是种「福业」。「福业」是一股气,台湾人说「福气、福气」,道理是一样的。
自爱爱人,这就是福,我们经常心存爱念,与人为善,即使无法付出,也要随喜赞叹,人心和合,天时顺畅,才能营造祥瑞福气。但是有的人却逆道而行,不只是见人为善不肯随喜,甚至口出毁谤,阻碍别人发心,如此自障碍他,真是替自己造恶业,恶业共聚,所居的土地怎得祥和?
根据佛经里的描述,现在已经是坏劫时期,器世间不断败坏,如果不赶紧以福业共聚的力量挽狂澜,世间会毁坏得更快。好比大家共乘一艘船,风浪大的时候,除了驾驶人的技术纯熟,坐船的人也不能浮动,大家如果乱动,就会加速船只的翻覆。
同样是一九九九年,在九月二十日那天,有慈济列车回到花莲参访,我借机对他们说明救援土耳其使善业共聚的观念,鼓励人人齐心向善,也警惕人人要有无常观;土耳其发生灾难,同样在这块大地上,台湾不是不可能发生。这是在九月二十日那天所说的话。
孰料九月二十一日凌晨一点多,突然间天摇地动,台湾九二一大地震,死亡人数超过二千人,同样带来国际震撼。从那时开始,慈济跨出了九二一历史的脚步,以无比沉痛的心情「救台湾」,蓝天白云的身影投入灾区,同时向国际间呼吁爱心捐输,以圆之前大家说「为什么不救台湾」的口业。
感恩全球慈济人,拼进全力在侨居地为台湾展开劝募工作,有的国家碍于法令不得募款,当地慈青就以洗车打工的方式捐出所得。许许多多的感恩事千言难尽,地震灾民「安身、安心、安生」的工作则在大爱中迅速推展。海内外的爱心汇聚起来,很快地,大爱屋盖起来了,不久,五十所希望工程学校一一矗立,一颗颗新芽破土重生。
一念生心动三千,为圆口业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所以要时常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时间不断在转动,一定要把握住当下生起的这念善,将剎那化为永恒,就能成就福气善业。
国土危脆
世间有没有静止不变的境界?答案是没有。大自然本来就是瞬息万变,光说我们看得到的太阳、月亮、地球,就要不停地互相绕转,一刻不得脱离它的轨道。
至于修行者的心念,每天早上三点多起床,上大殿虔诚课诵,之后念佛、静坐。这个时刻看似静止,其实是我们心自静,身外的环境并没有静止啊!原本阒黑的天空,早课下殿后已经明亮起来,一花、一草、一木的身影如此明朗,这就是不知觉中的变动。
所以佛陀警惕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的确是如此,像是2002年底,印尼亚齐省发生规模七点七地震,可以想象威力多强,还好不是发生在人口稠密处,否则又是一波大灾难。
接着意大利艾特纳火山爆发,新闻影像上火柱冲天,火势将夜空染成一片血红,似乎要吞噬整个大地。未及一月,义大利中、北部豪雨成灾,同时发生海啸引致海水倒灌,造成严重灾害,闻名全球的「水都」威尼斯,这回也不免望水兴叹。然而义大利南部却传出焚风灾情,风力又热又强,许多树木遭连根拔起,大自然的威力呼风唤雨,人类再强还是无法招架。
这一连串的灾害——地震、火灾、水灾、风灾。为什么会有海啸?是受外海风力或是地震的影响,造成海浪的变异。为什么火山会爆发?就是地热要发散出来,爆发的岩浆接触空气(风)便引发燃烧。至于为什么有地震?
有一回,我们的大爱小记者(按:大爱电视台节目之一)去访问地震中心,请教地震成因。中心人员很仔细地为孩子们介绍,告诉他们地震后有的土地会整个隆起来,有时地震前地上会冒出泥浆。小记者就问:「为什么地底下会有液体,泥浆是怎么冒出来的?」
中心人员解释说:「地底下充满土壤、水分和热气,地层受地球板块推挤或断层影响产生震动,泥土和水分就乘着热气冒出来,成为泥浆。」原来如此!古代科学不昌明,于是想象为「地牛翻身」,现代科学让我们了解其中原理,却也更体会国土危脆,有一项因素不调和,就要赔上人命、财产的损失。
谈到地震,不由想起九二一过后,又有另一次地震,在南投的九份二山引发气爆。当时气爆点上有一户人家,是慈济的照顾户,他们的房子随着地气往上冲,并飞了几百公尺远,房子掉下来摔得扭曲变形,很不可思议的,这家人却毫发无伤。另有慈济幕后委员一家人,他们的房子也在滑行几百公尺后获得平安。
但是其它二、三十户人家就没有这般幸运,气爆后,整座山地滑动崩塌,几十户人家全遭活埋。
人生就是这样无常,所以「平安就是福」!
学佛,要内外清楚,不能只沉迷眼前的平安;平安时要懂得感恩,感恩要多付出,人生的价值就在行善。光阴迅速变动,要说「静」,总是心自静,其实心外没有静的境界,所以我们应该把握时间,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无限延伸生命的良能。
四大苦空
每天庸庸碌碌地过日子,对飞逝的时光到底有没有什么感觉呢?
有一天晚上,看到书房的佛像前供了两朵牡丹花,引起我的兴趣,就特别伫立欣赏,盛开的牡丹又美又白,很洁净。但是心念随即又转:愈美的花,盛开的时间愈短,这两朵牡丹又能美丽几天?
结果才三、四天的时间,再从佛桌前走过,其中一朵已经凋谢了,地上、桌上都有好几片花瓣,一下子心里感触很深!
花开、花谢,日出、日落,就像人生的过程,但是每天看着日出日落,看着花开花谢,一般人还是没有感觉,也没有体悟,这就容易庸庸碌碌、空白地过日子。
其实再仔细去分析这朵花,它同样起于一颗种子,以现代的科学观点来看就是「基因」,牡丹的基因,开出来就是牡丹花。它在土地中,地(土壤养分)、水、火(温度)、风(空气)调和了,随着时间慢慢冒出地面,抽枝发芽,开花,最后自然地凋谢。
人也一样,父精母血混合之后就如一颗种子,生命基因构成了,我们就在母胎中开始成形。原本只像一颗露珠,慢慢出现人的形体,有了四肢、五官和内脏,大约经过十个月的时间,就呱呱坠地来到世间。
花是如此,人亦如此,大地草木无不都是如此,都有这种共通的道理,形体虽然不同,原理却是相同的,同样由基因形成,同样需要四大和合,才能健全平安地长成。
宇宙大地随着时间不断生灭,在垂直的时间与普遍的空间中,无一是「常」。看看我们所居住的台湾,根据研究,一万八千多年前还和大陆相连,后来冰河融化淹没连结的土地,形成台湾海峡,台湾才成为一个岛屿。这就是一个无常!
但是,万物的运转不能有一点偏差,稍微变动就可能导致重大的灾难。一九九八年七月间,大洋洲岛国巴布亚纽几内亚发生巨大海啸,最大的一波海浪以时速三百公里冲击沿岸地区,摧毁至少九个村庄,瞬间夺走两、三千人的生命。
勘灾人员来到这个国家,碧海连天、水天一色,大地一片青翠,人民的生活虽然简单,却也祥和安乐,难以想象海啸发生当时,是如何一阵遮天盖地的恐怖景象。所以说「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四大一不调和,大地万物瞬息毁坏。
谈到「四大苦空」,地、水、火、风是构成万物的四大元素。所有坚质的东西都属于「地大」,大地上有空气(风)、有温度(火),地底下则有水,任何时间都在变动,假使变动过大,就会造成毁灭性的灾难。无常的运转下,根本没有永恒的存在,所以万物的本质毕竟是「空」,到头来还是幻灭变迁。
大地看来很坚固,其实也很脆弱。台湾九二一大地震,许多建筑物应声而倒,几年后回想起来,还是一样惊心动魄,尤其南投县境内的九九峰,原本青翠连绵的山头,突然间像脱去了外衣,赤裸裸的黄色丘岳,瞬时一片死寂。原来,雄伟的山脉也是不堪一击!
再看到地震后,有一所学校的运动场竟然拱成一个小山丘;而云林县的山则滑到嘉义县,并造成一座大湖,可知这股自然的力量多大啊!
所以宇宙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调和,四大调和了才能平安。大地是如此,我们的身体也一样,宇宙是大乾坤,我们的身体是小乾坤,其中一大不调就疾病丛生。
人体的地大包括皮、肉、骨、脉等物。血液、痰、唾、眼泪属水大。腰酸背痛、骨折等是地大不调,就像大地有了伤痕一样。一些血液方面的疾病则起于水大不调,像是慈济的骨髓资料库,就是为了拯救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而成立。
骨髓负责人体内的造血功能,是生命的主流,一旦不调立即危及生命。所谓骨髓移植,在基因配对成功后,受髓者需要接受「歼灭疗法」,即是将体内原有的骨髓细胞,无论好坏尽皆消灭,再注入捐髓者健康的骨髓,使好的骨髓细胞在新主人身上正常地运作造血功能。
常说「众生共业」,在骨髓细胞的世界里也是如此,移植前无论好坏都要一起歼灭,等到注入健康骨髓,体内的细胞也要能和平相处,合心运作,才可能得救。小乾坤如此,大乾坤何尝不是这样,唯有人心向善、人人爱护大地,普天下众生才能平安。
合心、和气、互爱、协力,生命共同体的安危,期待人人共同承担,这就是修行者的目标。
五蕴无我
生命的长短万物不一,但是最后同样要凋零、归于尘土,看清楚了,四大假合无不是归于空,所以说「五蕴皆空」。
佛教徒常常都会诵念《般若心经》,其中的「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又作「五阴」,是类聚一切有为法的五种类别;概分为两大部分:色属于四大假合的物质,其它四蕴则是心灵的感受。
眼睛所见的一切称为「色」,无论是黑白、长短等等,包括我们人的身体,都属于色蕴的范围。人体在大自然的境界中,在四大假合的状态下,同样只要一不调和,就「四百四病生」——佛经中以此表达疾病种类繁多。其实现代医学所探讨出的病理,大大超过四百四病,许多看不见的细菌、病毒都会致病,甚至威胁生命。
2002年十一月上旬,有一件令人非常心痛的事,澎湖地区的慈济委员慈诺(张庄桂桑)罹患「溶血性贫血」不治往生。众人哀伤之余,回忆她生前拖着病体,思想却非常健康,仍然尽心尽力做慈济,照顾澎湖离岛上许多独居无依、苦难病痛的众生,并以坚忍的精神带领当地的慈济人,传承爱心良能。
直到往生前,还交代家人为她捐出大体,最后不仅捐赠一对健康的眼角膜,也完成病理解剖、成就医学的心愿。虽然她只活了短短的五十年,但是她的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这出人生大戏演得精彩绝伦,难怪往生前后都有那么多人围绕着她,相信也此生无憾了。
体内的四大不调,造成病与死的痛苦。像东台湾较常见的恙虫病,恙虫的体形只有针尖般大,被咬的人很难发现,病发症状则类似感冒,经验不足的医师也容易忽略,无法对症下药,病情严重的却会要人命。
我们在大爱新闻里,又看到马来西亚有一位患者罹患「象脚病」,一只脚肿成平常人的四、五倍粗,看起来和象脚一模一样。
所以说「人之大患,在吾有身」,四大假合的身体时时要受病痛的考验,身体不适更会引发心理的病态,身心饱受煎熬,实在是苦不堪言!
「色蕴」以外,就是受、想、行、识。「受」是感受,有的人虽然身体健康没有病痛,心灵却不安定,看得顺眼的,感受就很欢喜、快乐;假如稍微不顺意,很快就感到锥心裂肺的痛苦,这些都是心的感受。
听到有人生病了,我们会为他感到舍不得,如果是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感受又会更深、更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感受,确实很复杂。
接着是「想」,就是想法,想字上面一个相、下面一个心,意思是将形象放在心中,相和心会合起来给我们的感觉,就叫做「想」。比如喜欢的人出了远门,我们就会想念他,时常想起从前相处的情景,又担心他在外地的安危,这就是想;或是与人结怨,心中时时想要报复,这也是想。
有一则新闻,一个女陔子因为和男朋友感情冲突,情绪非常不稳定,看什么人都不顺眼,谁和她说话也都反弹,有一天家人说了她几句,她就把酒精倒在脸上,然后点火燃烧。结果,虽然紧急送医,还是烧得面目全非。
这种情绪的反应,是因为情绪的感受已经深入她的思想,遭受波折时又无法自拔,情关难过,所以做出一辈子后悔的行动,这就是「受」与「想」所引起的烦恼和痛苦。再来是「行」,行是很微细的转动,就像我们生存的时空在不知不觉中变动,天荒地老、海枯石烂,连巨石也在不知觉中化为尘土,这种微细的变化就称为「行」。
人由父母的精血交合而成,在妈妈的肚子里发展成胞胎,由一小点慢慢生长,逐渐有了四肢五官和脏器,直到足月了才离开妈妈的胞胎,出生人间。出生后的形态,从婴孩而幼年、青年,浑然不觉时又从中年而老年,其中的变异微细得令人难以察觉,这就证明天地万物都离不开「行蕴」。
最后是「识」。受是刚感触到时的感受,之后脑海中会浮现这个形象,然后就深入内心再作思考,所以受与想是心灵的造作,之后就会表现在我们待人处事的形态中,一有行动即是造因,业的种子就逐次显现出来。
在行蕴的变动中,人心也随着岁月不断累积执着,因而造作种种善业或恶业,这些善或恶的种子最后收纳于「藏识」中。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过去、现在所发出的一切心念或行动,其结果都会收入我们的意识中,又如影随形地影响未来的生生世世。
色、受、想、行、识,除了「色」包括色身、肉体之外,其它四项都是无形的。虽然无形,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占很重要的地位,不只是今生今世主导我们的方向,同时还延续到来生。
于是,令人产生疑问的一点是,明明说「五蕴皆空」,受想行识变异不息,为什么又说它能延续到永恒?其实关键就在瞬间的念头,瞬息之念虽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常住,但是我们发了善愿如果能够好好把握,依照这个方向去实行,就能使愿心愿力绵延不断。
如同悉达多太子觉悟人生生、老、病、死之苦,启发了内心深处的愿力,因此放弃王宫的享受,往求道、求觉的道路走,也因为有了这个行动,今日我们才有佛法可学,这种心灵的大觉悟发为行动后,即可化剎那为永恒。
常说「把握当下,恒持剎那」,则「瞬间即是永恒」,就像慈济人常存着爱心、感恩心,付出无所求地去做,这分大爱就能永远照拂苦难的人群。
佛法开启我们的智慧,引导我们发挥慈悲心,才能拯救世间的苦。要去救苦,必定要先了解道理,所以学佛,最重要的是使我们时时警惕,对一切境界了知无常、危脆;体会四大苦空,万物生成都是因缘和合,一旦其中一项失调,它就败坏了;觉悟五蕴无我,凡事不可执着,一切都是虚伪无主,就好像虚拟的世界。
但是,行菩萨道要精进,不能自我解释为「一切都是虚无的、都是空的,何必还要辛苦修行?何必去做救人的工作?反正什么都没有啊!」这就误解了佛法的真义,我们四大假合的色身虽然无常,只要发一念真心,为人间的苦难求觉道,这就是永恒。
所以不要觉得什么都没有,所做的一切都会储存在藏识中,引导我们将来的去向。所谓「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理就在这里,真正的空也就是真正的妙有,大家要好好地思考,多用心!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念无常,昨天喜欢的人,今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若是掌握不了心思的变动,一有偏差,就容易做出偏差的行为,其结果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这在现在的社会比比皆是。
发生在美国圣荷西有一个案例,这个家庭的先生是香港人,太太是台湾人,他们带着孩子移民到美国。不料原本向往的生活并不顺遂,工作压力让先生喘不过气,结果意志消沉的他,在枪杀妻子和一对儿女后举枪自杀。这是很令人遗憾的一个案例,个人思想的偏差,却毁灭了一个家庭。
个人的偏差结局如此,假使一国执政者的心思不正,整个国家的人民都要受灾殃。
可记得阿富汗?科索沃或是东埔寨?这几个国家都是因为社会动乱,国家不安,所以人民受尽辛苦。这些地区我们都曾经去帮助过,看到当地人民生活艰困,不禁慨叹:少数人的心思偏离正道,原本安乐的社会就此充斥内战外患,人民流离失所。
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人生有许多无法掌握的变动,昨天不是今天,这个时刻绝对不是另外的时刻,一切都是「虚伪无主」,一切都是四大假合,没有固定的相,也没有不变的事实。在如此变动不息、虚幻不实的时空下,一切生灭变异都蕴含着无限苦难。
《金刚经》经文有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人生就是这样,如梦、如幻、如水泡,亦如朝露、电光,都非常短暂而易于幻灭,如果把这些虚幻的东西当真,那就很辛苦了。
从前有一位国王很爱他的女儿,什么东西都愿意给这位心爱的小公主。
有一天,小公主陪着国王在水边散步,看到水在流动时,互相挤压激起了水泡,泡泡被阳光一照,现出美丽的七彩颜色。公主看了很欢喜,就对父亲说:「父王,我要这些水泡,您叫人取这些七彩的泡泡,我要放在房间里好好欣赏。」国王就吩咐随从去取水泡。
想想看,水泡一碰就破了,哪有办法拿起来呢!侍卫没办法,公主又要宫女去拿,同样拿不起来,再换大臣去拿,还是拿不起来。公主生气了哭闹个不停,国王很心疼,就拿属下出气,准备开杀戒。
后来一位大臣就向国王提议:「是否贴出告示,征求可以取出水泡的人?」国王无计可施,只好听从大臣的提案,发了一个告示。
其中有一位很有智能的老人,为了避免国王迁怒他人引发杀机,就去撕下告示,士兵便将他带到国王面前。国王很高兴,就对老人说:「只要你能拿起水泡,自然大大有赏。」老人说:「没问题,只要公主肯和我合作,我就拿得起来。」公主听了也很高兴,愿意和老人合作。
老人就对公主说:「请您一起到水边来,挑选您喜欢的水泡,我就能拿上来给您。」然后老人递给公主一根针,请她将选中的水泡挑起来。
公主接过针来,果真聚精会神地弯身挑选水泡,但是每颗水泡一碰到针尖就破了,公主挑了半天,终于没能挑起任何一个。这时老人就说:「公主,您都拿不起来了,别人又怎可能拿得起水泡呢!」小公主若有所悟:「这种东西碰都碰不得,哪有办法要呢!」丢下手上的针,公主放弃了这个虚幻的执着。
一般人的贪着执取,和公主要求水泡的心理不是一样吗?求不得就生出诸般怨恼,甚至伤害自他。人生在世,若不能了解名利、欲望都是「虚伪无主」,身心永远得不到平静。
现在大家都普遍使用电脑,电脑科技也发展到景观合成上,把一个人的相片和各地的风景影像合在一起,就好像那个人实际「到此一游」一样。
从前的人对照相技术已感到不可思议,现在电脑科技更带来许多便利,开启人类宽阔的视野。想想,电脑里面有什么实质的东西呢?没有,只不过是一些电脑程式而已。但是太依赖电脑的结果,也会招来人类的灾难,有一天电脑全部不能运作了,存在电脑里的资料全都消失,人类可能就一无所有了。
如此说来,世间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东西,愈是依赖它愈是危险,但是现在很多人都迷失了,不能将科技作适当的应用。就像之前新闻报导,两个十七岁的孩子在网吧里上网,忽然间倒在地上被送到医院急救,原来是两人在网路的世界里浑然忘我,不吃也不睡,最后营养失调脱水,就这样倒下了。
这实在是堕落啊!不仅是青少年,其它年龄层的人也开始沉迷于网路世界,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却投入其中游荡,是不是很可悲也很可怕呢?
人生确实是虚幻变迁,在二00二年十一月间,美国密西西比到弗吉尼亚州之间,一早天未亮,忽然刮起超过七十个龙卷风,横扫五大湖、六大州,其中田纳西州灾情最为严重。
另外,靠近俄亥俄州有一座戏院,开头风力不大就照常营业,后来风势增强才紧急疏散观众。才刚将大家疏散出去,一阵风就结结实实地吹过来,连地面上的轿车都被卷到空中,再重重地往戏院屋顶砸下来,灾后现场一片残破,好在观众已经疏散了,要不然真是不堪设想。
世间无常多变化,谁会想到欢欢喜喜地去看戏,却差点遇上无妄之灾。所以「生灭变异,虚伪无主」,人生实在没有什么好计较的。日常生活待人处事、起心动念中,要照顾好我们的心念,不小心起了烦恼,就赶紧转个念头,不要让偏差的感受主宰不当的行为;面对偏差的埋怨或激动的欢喜,都要冷静下来,去除得失心,不需要太过欢喜,也不必悲观,能够这样,心就能平和。
与人相处,要懂得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定要多多和人结好缘,因为好、坏都是一颗种子,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修行就修在时时心念平和、行为端正,自利也能利益他人。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身体健康顺畅就是人生的福,因为世间万物总是不断生灭变异,到底有什么好追求的?所以此时此刻健康、幸福,更希望我们内心自在,心不自在,外在不断变化,人生一定十分苦恼,而且无法忍耐。
有一则新闻,一位妇女已经怀孕九个月,一时想不开,只留下「对不起,我累了」这几个字,就烧炭自杀了。一尸两命,像这样的人生多无奈啊!不只伤害了自己,连自己腹中的骨肉,也要陪她共赴黄泉,将带给她的家人多大的伤痛呢?
「想不开」只是一个动念,但是发为行为造作,就会形成一颗业的种子。这颗种子已经埋藏在她的业识中,而这样的决定是否就能一了百了?这辈子有烦恼困惑着她,她没有解开,又带着不快乐、怀恨、埋怨的烦恼而去,来生还是没完没了,同样烦恼不停,加上要承受前生自杀的业果,真是业上添业,苦上加苦!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指我们的念头,凡夫经常欲念多、心思又复杂,纠结的心念无法解开,就会产生重重迭迭的罪恶,所以说「心是恶源」,一切行动无不是从心起。
在加拿大温哥华,离市区不远处有一座养猪场,主人涉嫌连续杀害六十三名特种行业女子。警方追纵几年苦无证据,后来才以拥有非法枪枝名义逮捕他,并进入养猪场搜证,挖出十八具尸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什么原因使他连续杀人?其实还是起于「心」,心思迷乱了,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他人。
心念偏邪,而「形为罪薮」,心念带动行为,罪业即成定局。「形」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身体会去造作很多的业。「薮」是杂草丛生的湖泽,就像泥巴坑一样,所有的脏东西都附着在坑中;一切罪业都是心带动身体去造作,而且累积在意识。
所以我们学佛,时时要将身心照顾好,《静思语》说「修心养性」,能用心修养自己的人,表现在外的风范就是柔和善顺、宠辱不惊。有的人说起话来刻薄尖酸,有修养的人听了常是一笑置之,更能善解包容,所以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总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只要肯下功夫,行为自然「随心所欲,不踰矩。」
修行者确实要常常警觉「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心如何去感觉,我们的身形就如何表态,若能「如是观察」,则能「渐离生死」;能观察体悟因、缘、果、报形成的原理,就能渐渐脱离生死轮回的宿命。
佛法说「六道轮回」,多数人都希望生天,但是学佛者所冀望的应该是净土。至于净土在哪里?其实心净国土净、净土在人间,天堂也不离人间。最怕的就是掉入阿修罗道,或是饿鬼、地狱、畜生道,这些也都不离开人间;地球上的动物都属于畜生道,有些人一天到晚吵架、对骂,这就是人间的阿修罗;目前的世界,全球上亿人口面临绝粮断食的危机,这些极苦的人生不就是在饿鬼道?更有许多天灾、人祸交逼的地方,众生身心的折磨比地狱尤甚!
世间有多少苦难,很多都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一切皆幻化,就算眼前欢喜美好的境界,到底又能把握住多少?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一个觉悟就是「世间无常」,没有一件东西、没有一个时刻能停止变动,绝对是无常。
国土也因无常而危脆。我们依止大地而生存,大地就是我们的依报,有福的人报生善处;无福之人则报生在多灾多难、灾祸频仍的国土,人祸的杀戮,牵引干旱、水灾、风灾的肆虐,饥饿、瘟疫痛夺人命,那伤痛的人,几乎来不及哀嚎!
过去生所种的因,使我们不由自主投生在依报之处,因此我常说要感恩,能生在四季如春的台湾。所以在幸福的环境中,要把握机会精进修行,好好观察世间万物的无常,罪恶的结集都是因为人的「心」,体会了这一点,应该下功夫好好修心养性,端正我们的行为,就能慢慢脱离六道轮回的束缚。
心念永远清净,即是在净土中,就不会在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些境界中轮转,永远是一个觉悟的人生。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
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段文字虽然很短,如果做得到,身心肯定是海阔天空,当然,这对一般人来说好像不是很容易,但是对修行者却非常重要。
媒体有过这样的报导,一群大学生参与「贫穷一周」活动,实际体验清贫的生活。活动规定一星期的花费不得超过五百元,于是每个人各出招式,向最低消费数挑战,有的人去菜市场捡拾摊贩不要的菜叶等,有的人就向超商要来刚过期还可食用的熟食,有的人三餐都吃面条减少开销……,总之想尽办法少花钱。
一周之后冠军产生了,住在家里的一组参赛者,第一名花了三十七元,而外宿组的冠军也只花费七十元。他们接受访问时,被问及清贫生活的感受?同学都说,这种惜福的体验感觉很好,会去思考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也很感恩父母让他们生活无虞,而且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都好吃,很容易满足。
透过这个活动我们看到,快乐并不在于物质的享受,真正的快乐就是那分心安自在,「少欲知足」就是快乐。相对的,「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贪求愈多,身心的束缚也愈大。
有一位慈诚队员很久不见了,见面时我就问他:「怎么这么久没有看到你?」他说:「很忙啊!今年已经跑了几十个国家。」
「为什么这么辛苦呢?」
「没办法啊!要做生意,业务如果不自己去跑,我担心现在景气不好,不努力一点不行!」
「那么,你们一家有多少人?」他算算也没几个人。
「才几个人,需要忙成这样吗?」
他讪讪地说:「对哦,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以前就是这样做,现在还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去开连锁店。」
「这样的生活快乐吗?」
「唉,累得要命!」
看他生意做得这么大,但是真的快乐吗?结语是「累得要命」,这样的生活真是很疲劳:把事业铺展到那么多国家,自己累得分身乏术,也没有机会享受,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呢?人生若能想得透,就不必活得那么辛苦了。
还有一则新闻,菲律宾一位计程车司机,幸运获得国营彩券头奖,得到一千九百万披索(合台币一千二百万元)。领得奖金,除了购置新居、新车,他还大宴宾客庆祝中奖,结果第二天就遭七个蒙面者劫财害命,前后不到十天的时间。所以,有钱不一定是福,危机往往就在身边。
佛经里也有一段记载——
一位勤政爱民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庶稳定。有一天他突然想:自己向来勤于政事,我这么努力,到底百姓的生活形态又是什么程度?」大臣就向国王禀告:「国王,依我所见,人民的生活富乐安康,国王可以拨出时间到城外走走,实际探访。」国王想想也对、自己从来没有出城巡视过,就接受大臣的建议巡视国土。
老百姓听到国王出巡都非常欢喜,平时能安居乐业,都是因为国王的德政,所以人民自动自发的,预先将国王巡行经过的路线清扫、布置一番,恭迎国王的到来。
国王走了一回,沿途得到民众的欢呼拥戴,眼前所见尽是一片富有、亮丽的景象,次第巡视后,国王就欢欢喜喜地回到王宫。回宫后,他又不断思考:人民都这么富有,到底对国家有什么利益?不如把人民的财产都集合起来,看看大家的财富究竟有多少?说做就做,命令发布下去,人民也都很配合一一呈上财产清单。
其中有一位城中的大富长者,呈上的财产数目只有三千万,国王明知长者很富有,财产怎么可能只有这样而已?所以就召见这位长者:「那天路过你的房子,又大又豪华,大臣也说你家财万贯,绝对不只三千万的数字,你胆敢欺骗我!」
长者闻言,不慌不忙地回答:「国王,我没有欺骗您,我所有的私财就是这些。」国王又问:「财产就是你的,为什么还分什么『私财』呢?那么,其他的钱要做什么?」长者说:「我能够自由应用的,才是我的私财。这些钱都是用来救济人群、解除人的苦难,看到有人贫穷困难,能够自由付出,这才是我能运用的部分。至于其他财物,不过是五家共有。」
国王一听感到十分好奇:「什么是『五家共有」?」
长者就恭谨地说明:「所谓五家,第一是火,第二是水,第三是恶政,第四是不肖子孙,第五就是盗贼。」国王听了很感兴趣,就请他详细解释。
「水是天然的灾难,这种无常的天灾不可抗拒;火也一样,经常都有意外发生。盗贼以偷抢为业,有钱人是盗贼所注目的焦点,时常会受强盗劫掠。再来是贪官污吏;最后是好吃懒做的不肖子孙,就算有金山、银山,还是会坐吃山空。所以财产是五家共有,到头来生命终了时也带不去,只有眼前还能把握机会付出。」
国王听了深表赞同:「是啊!人生真的是无常。」
回头看看现在的地球,灾难频仍,水大不调就水灾泛滥,动不动又是土石流。之前澳洲、美洲、欧洲纷传森林大火,焚风一吹,树木互相摩擦,火势一发不可收拾,连救火队都束手无策,除非老天有眼降大甘霖,否则只有任其烧干烧尽:而后续对地球生态、气候的影响,更是难以评估。
看!实在很可怕!国家再富有,遇上这种天灾,也同样无法可想,何况还有人为的侵犯,就像那位奖金得主一样,有了财富却引来杀机。
近来尤其听到许多企业遭银行拍卖资产,或是拍卖大楼、大片的高尔夫球场。正是因为很多企业都只是泡沫经济,企业愈做愈大,同时不断向银行借贷款项,继续拓展业务,其实企业所拥有的资产根本抵不上贷款金额。经济好的时候,表面看来名声大、资产多,但是有的人一个月利息要缴几千万,景气不好的时候,利息缴不起、贷款还不出,当然只有宣布破产,任凭银行拍卖一途了。
财富恰似水上泡,争名夺利汲汲营营,到底能享受多少?认真去想,吃饭的时候,一只手只能端起一个碗、拿一双筷子,桌上再有多少菜色,肚子只有一定的容量;睡眠时,一个身体要睡多大的地方?三尺宽、六尺长的一张床,应该就能睡得很安稳;身上穿的,一次也只能穿一套衣服。这样吃得饱、睡得稳、穿得暖,已经提供了基本的的生活,不必多么富有,就能过得平安快乐。
其实,富有是内心的感受,「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心理上如果不满足,永远都是最贫穷的人。
我们学佛,要学会如何管理,有钱时要懂得如何使用;没有的时候也不要计较,这样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好人生。
过去也说过,一般人智慧的理财是将财产分成四分——一分奉养父母;一分供给妻儿;第三要为社会做一些好事;第四则是留一些本金好好经营事业。如果没有本金,却一直借钱做大事业,这是很危险的事,现在的社会就是犯了这种毛病,只有一分本钱就做十分事业,双脚踏进空中楼阁。
「生死疲劳,由贪欲起」,世间看透了只是一条轮回路而已,为了欲念填不足,今生辛辛苦苦,来生还是一样吃苦不尽;如果能去除贪欲的诱惑,知足的人就是最快乐的。
记得台湾九二一地震后,我们盖了一些大爱屋提供给灾民居住,十二坪的房子不大,但是每一户都得到一幅《静思语》「屋宽不如心宽」,鼓励大家与其求屋宽,不如求心地宽敞。所以「少欲无为,身心自在」,面对现实能安分守己,拥有的时候要多付出;没有的时候也无非分的贪念。
学佛,一大重点就在学得减低欲望,看看在大自然的境界中,无为无欲就是自然,这种少欲无为才是修行者的境界。学佛没有什么特别,最重要的是这念心,把心顾好,不要开放心的欲门,如此就能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
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每天平平静静、安安稳稳地生活,这真是人生的大福,修行者的心境应当「清贫乐道」;内心真正清净,没有欲念,就能远离烦恼,如此无欲守道,即得开启智慧。
这是《八大人觉经》的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明明知道多欲为苦,内心却永无厌足,还是不断贪爱追求。在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中,用尽各种手段,甚至抢夺偷盗,结果只是增加罪恶的累积。
「菩萨不尔」,觉悟的菩萨就不会这样愚痴,自堕恶业的深坑。他们一心为众生奔忙,不为己身求安乐,哪里还会想要追求享受,相反的,他们总是「常念知足,安贫守道」,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想清楚了,世间实在没有什么好求的;就算求得了,也不见得就能满足、快乐,但是社会上就是因为人心贪无厌足,因而造成许多祸端。
记得二OO二年十月间有一则国际新闻,史瓦济兰国王依照传统,在每年的少女节庆典上,选择女孩成为他的新妃子。一名十八岁的少女被选中后,即被带入宫中训练,学习如何侍候国王。
另一方面,女孩的母亲非常反对,觉得女儿还年轻,应该继续求学,于是具状控告国王的两名朝臣绑架其女,虽然碍于当国法律不得控告国王,却希望以此引起人权团体注意,迫使王室放回她的女儿。结果此举引发强烈舆论,并要求废除国王「每年纳妃」的风俗。
史瓦济兰是非洲最后一个君主专制国家,现任国王的父亲一共有九十九个太太,大约二百五十名子女,而现任的国王一样绍继这种传统。
这个国家经济落后,人民贫困,国王竟然还每年选妃,更极尽帝王的享受,这种传统实在应该改变。但是并非传统不能改变,而是心欲、对女色的贪求无法看开,心欲不断追求,以为娶愈多妻子,代表财产愈多,这样的观念就是「惟得多求」,同样「增长罪恶」,一国之君遭致人民怨怒,可不是缺乏智慧?
倒是在伊朗,则有五名性侵害刑犯被当街吊死。这个国家和史瓦济兰不同,他们对于男女之色分得很清楚,虽然可以一夫多妻,但是不能有强迫的行为,这五名刑犯强行侵犯妇女,因此被判处吊刑,并且当街示众以昭儆戒。
这分判决同样引发人权者讨论,认为国际间已经废止这样的刑罚,所以应该修改法律。但是也有人认为不能修改,因为色欲是众恶的根源,应该严惩重罚,才能彻底遏止犯罪。
这就是各国的传统不同,但同样是因女色而起,这种贪欲确实是众罪增长的源头。
而后又有一则惊动国际的消息,奈及利亚举办选美,媒体记者不当的言语,引起当地回教与基督教徒大规模冲突,二百多人在暴乱中丧生,另据估计,受伤人数多达一千两百人,并造成一万两千人无家可归。
这也是为了女色,要选出世界最美的女孩,为此赔上这么大的代价。主办单位是不是就此取消呢?并没有,主办单位最后移师伦敦举办。
哪一个女人是世界最美的呢?美丽的定义其实没有绝对的标准,何况也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永远保持青春美丽。
大爱电视台的节目,曾经报导一位从前的金马小姐,台湾当年的金马小姐同样经过挑选,一定是面貌美、身材好。但是际遇弄人,这位金马小姐几年前,在一场意外中烧毁了整张脸,同时婚姻也发生变故。这段时间她的人生彷佛失去了光彩,整个人变得十分自卑,内心非常痛苦。
幸好在一个因缘下,她接触了慈济,慈济委员用真诚的爱去陪伴她、辅导她,使她慢慢的由黑暗走向光明。现在她做环保做得很快乐,对于毁容一事也已经心无挂碍。
过去的她真的很美,但是今何在?世间只要是有形的东西,就有一天会损坏,所以人生应该去除贪欲,就不会自招灾祸。
因此,菩萨「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修行者所要追求的是智慧,以智慧透彻人性,指引众生回归清净善良的本性,这就是利己利人。许多人间的菩萨确实是无所求,所追求的惟有智慧,这在慈济大团体中比比皆是。
学佛,要学得心清净,对物质寡欲知足,如此便能成长慧业。
第四觉知
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懈怠堕落,常行精进
学佛能把握时光,思想正确、分秒不空过,这就是精进的人生;精进的方向不可偏差,一点点的偏差,很快就会堕落,无法自拔。
佛教徒的精进,不一定是去寺院拜佛、念佛、诵经,最重要的是「行经」。当然拜佛是表达佛教徒的虔诚敬仰,所以入寺院要虔诚礼拜;诵经则是对佛陀的教育反覆加强印象,深刻了解佛的教法。如果不曾读诵经文,就不知道佛陀曾经说过这么好的话,指引众生正确的方向;修行失去道路就会步步难行。
诵经如同旅行者的地图,有了地图辨别方位,才能指出一条成佛之道,所以读经就像在问路。念佛则在「念得佛心为己心」,因为学佛就是为了成佛,要成佛,就要具备佛的精神、佛的理念,所以佛陀的思想精髓在哪里,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佛为救济众生而修行,众生的苦难有心灵之苦、有物质之苦,佛陀的教育,就在辅导众生打开迷茫的心灵,转凡成圣,去恶行善。许多边地下贱的众生,生活苦不堪言,天灾、人祸、饥饿交迫,这种共业苦难的地方,需要有爱心人伸出援手,发挥人道精神去帮助。这种爱的力量,就是「佛心」,所以我们拜佛、念佛、诵经,最后一定要去实行。
佛陀在《八大人觉经》的第四觉知,提到两个对比的见解动作——「懈怠堕落」与「常行精进」。堕落的人生就是因为懈怠,如果能看清懈怠堕落不仅损伤我们的生命,更残害我们的慧命,就会下定决心奋发精进,以大勇猛心摧伏烦恼障碍。
有的人能力很好,却不肯好好发挥;有的人则是所发挥的方向偏差,「聪明反被聪明误」,将聪明用错了地方,真的是害人不利己,这就不是上进,反而是堕落了。还有一种人自视甚高却又眼高手低,普通的工作不屑去做,天天等着理想的机会从空而降,一定要有理想的职位、事业他才愿意做,结果长期赋闲在家。
发生在义大利有一则新闻,一位已取得法律硕士的三十岁青年,因为工作职位不符理想,一直待在家里,不肯再去找工作自立。他出身单亲家庭,父亲一个大男人独力抚养他长大,还栽培他完成高等学历,谁知学成后竟然不肯工作,父亲觉得这样不是办法,应该让他振作起来,于是中断他的经济来源,想要迫使他自立。不料辛苦栽培的儿子,倒是利用法律所长,一状告到法院,控告自己的父亲。
法庭经过几次审理,做父亲的据理陈述:「孩子自小没有母亲,我一边工作,一边又要照顾他,如今已经尽了我的责任。他三十岁,学业也成就了,我一个年近七十的人,还有什么义务抚养他呢?」听起来很有道理。
不过法院最后判决儿子胜诉,父亲败诉。法官认为儿子虽然已经能够自立,但是职位并非他的理想,所以失业在家,既然孩子失业了,父亲当然有义务要抚养他。
这则新闻在义大利也是轰动一时,许多为人父母者都很惊诧,为什么法官会有这样的判决,难道父母亲要抚养孩子一辈子吗?对子女没有年龄限制地提供,这样的判决不是很负面吗?但是法庭已经这样宣布。
听到这则诉讼的结果,会觉得父子的亲情、人生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的法律观念,在在都令人感到迷惑。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思想?法律之前什么才是真正的公平?最重要的,什么才是亲情真正的意义?人生的目标又是为什么?
这位三十岁的青年枉顾亲情,竟然状告父亲,白费了父亲养育栽培之恩,带给父亲多大的心灵创伤;他的思想贡高偏差,愈是贡高,堕落愈深。所以类似这种人,都属于「懈怠堕落」,不能就其所学来发挥,这种眼高手低的人,实在是人格堕落者,哪怕他的学位再高,还是白白荒废的人生。我们如果能冷静思考,就应该舍弃堕落,趣向精进的道路,如此「常行精进」,才能「破烦恼恶」,消除烦恼、不再造恶。
想到台湾有很多可爱的人生,非常地精进,记得台南有一位张先生,本身是小儿痲痹患者,要做任何动作,全身都得跟着动,是一位不良于行的残障者。
但是他很有志气,虽然从小被弃养,不过他很认真独立,训练自己能够谋生,每天很早起来,整理好自己,就穿梭在大街小巷卖口香糖,无论刮风下雨,都带着他的小摊子出门。
政府要将他列入重残的救助对象,他不肯,他说:「我从小到现在受尽了辛苦,业已经够重了,虽然是一个人生活,但是没有饿过肚子,所以我不必别人救济,还要努力去救济别人。」所以他风雨无阻去卖口香糖,身体的动作很不稳定,却是满面笑容,每天都以快乐的心情面对。即使做这么小的生意,他还每个月捐钱,帮助比他更可怜的人。
天差地别的两个年轻人,一位是好手好脚却不肯做事;后面这位张先生手脚都不便利,除了婉拒政府的救济,更努力工作,发心救助别人,这样的生命勇者,才真是身残心不残的进取人生。
这样的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残障吗?看起来他什么都能做,所以连「残而不废」这四个字用在他身上都不适当,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是以身示教,以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的形象,鼓舞着手脚健全的人。他的心灵健康没有障碍,虽然没受过什么教育,却有充分的智慧,懂得做人的道理,更能少欲知足,所以心中无烦恼,再怎么复杂、苦难的人生,到了他眼里,全变成一片清净的世界。想到这位张先生,无形中就给人很大的鼓励。
所以学佛精进,不一定要在寺院拜佛诵经才叫精进,除了虔敬三宝、理解佛经的道理,还要去行经,将佛陀的教育实行出来,走这条济世救人的路。
好的人生、好的模范,不在一个人富有与否,端看他的行为能否为人表率,思想正确的人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对象。当然错误的示范,也能让我们引为警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懈怠的人生终究要堕落,常行精进就在如何去恶从善,转烦恼为觉悟!
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学佛者每一天都要自我警惕,无论出家、在家,精进的人生不可或缺。
精就是专心,进就是向前进步,世间有求不完的知识,所以要精进;发展事业也一样,专心精进才能成就事业。何况是学道者,修行道路漫长,既得人身,又能听闻佛法,踏上了起点就要谨慎专心,方向要准确,脚步绝对不能停息。
懈怠的人生会堕落,不进则退,所以必定要有精进的心态,才能「破烦恼恶」。
烦恼是自心的敌人,我们通常只知道身外有敌人,却忽略内心和我们最密切、念念跟随的敌人,那就是「烦恼恶」。这些烦恼恶,也就是我们的「见思惑」,「见」是见解,见解有了错误,行动就会偏差。《地藏经》中说「举心动念,无非是罪」,一个人的见解有了偏差,说的话就会错误,恶口、妄言、绮语、两舌,无不是造下口业。
人的见解不纯正,动作也会产生偏差,就如目前普遍的青少年问题,整个大环境的走向偏离正道,年轻人也随之闻声起舞。沈迷网路的虚幻世界,或是感情问题看不开,为了爱情可以把亲情、友情一笔勾销,一旦情海生波,则又激烈地以自杀、杀人收场,这都是见解不正所起的烦恼,称为「见惑」。
再来是「思惑」,思就是思想,比见解更深,影响的范围也更广泛,国家或团体的领导者,思想一有偏差,祸患就波及国家社会,人世间的混乱皆来自于此。
当然,思惑对个人来说,同样是自己的敌人,有的人明明知道自己的错误,要改却不容易,常常听人说:「师父,我真的想要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事情很快就冲动起来,过后也知道错了,我真的要改!」口头上说改,心理上却游移不定。
如果要改就要下决心,慢慢将错误的冲动减少,这是渐进的方式;若是较有智慧的人,就一改千悟,下了决心很快就能彻底改过来,除掉内心的见思惑。
「破烦恼恶」,也就是杀烦恼贼。在《佛遗教经》和《佛说四十二章经》都提到,我们的内心有四大贼,必定要一一杀灭。「四大贼」就是「四魔」,四魔都隐藏在我们心中。
第一是「五蕴魔」。五蕴前面已经解释过了,除了色身之外,受想行识都在我们的内心造作,心向偏差,行动就会越轨,造作之后的结果成为业的种子,即隐伏在藏识中。这是五蕴魔。
二者「烦恼魔」,烦恼魔是见思的烦恼,见解、思想不正确,就会对家庭、社会、国家造成危害。
三者「天魔」,天堂人人都想去,但是天堂的享乐对修行者反而是一种阻碍,天魔更是时时想尽办法,要来扰乱发心修行的人。因为三界之内都是天魔控制的范围,而修行者所追求的理想则是脱离三界,永断生死,如此魔王就损失了魔子魔孙,所以天魔对修行者都会有所障碍。
我们也常听到「魔考、魔考」,其实外魔不可怕,最怕的是自己的心魔,三心二意不定性,天魔才会有机可乘。
心魔自作怪,要选择修行或选择享受,这两种心态常常自我交战。修行怕辛苦,无法清贫乐道,有的人就说:「我很喜欢修行,不过想到早上都要三点多起床,心里就怕了,睡眠这项实在没办法克服!」或是说:「我很羡慕修行者,但是叫我长年累月都穿同样的衣服,真舍不得世间那么多美丽的衣裳!」衣、食、住、行对他来说都有很大的挑战,这就是心魔在作怪。
四者「死魔」。生命有限,百岁古稀,死魔一直潜伏在我们体内,生命尤其在呼吸间,不一定会经过老的阶段,看看新闻,护士一不用心打错针,就造成七个婴儿一死六伤的悲剧,存活下来的孩子也会带着后遗症。可怜镜头上一位妈妈痛哭失声:「我的孩子!我还没抱到我的孩子啊!」这种生死挣扎,多苦啊!
于是,有的人就说「一辈子反正也没多久,最要紧的就是及时行乐」,因而醉生梦死,不思精进,不懂得珍惜人生。他不知道这是「死魔」所设下的另一种陷阱,专门迎合堕落懈怠的人。
以上就是「四魔」。其中首要消除的是「五蕴魔」,若能解脱色、受、想、行、识的诱引束缚,就能降伏烦恼魔,见思惑尽净,超越名利富贵的执着与贪生怕死的障碍,如此,天魔不得扰乱,死魔也无处伸其魔掌,一切魔障即得解除。
修行学道无非是要明理,能立定志向,发出虔诚恳切的愿力,这样,无论是内心的魔,或是外在的障碍烦恼,都可以去除。人人都害怕死魔的追逼,但是生命本来就是无常危脆,病魔来袭时苦不堪言,对道业同样有所障碍,假使不能警惕无常、及时修法,有朝一日舍了此身,前途茫茫,真的不知何去何从。
生死大事,有的人学佛为了求解脱,所以很努力地念佛、诵经,但是到头来还是很迷惑。这就是没有彻底了解佛法的真义,也不曾实际做出心得,因此死到临头时,再好的妙法还是帮不上忙。假如能够借事修心打开烦恼,自然可以通过死魔的考验;烦恼解开了,面对生死安然自在,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许多可爱的慈济人,总是打开心门去付出,心门打开了、爱心启发出来,过去的错误又能及时修改,观念一调正,在菩萨道上就可以走得很稳定。走上菩萨道,回过头来,也能了解生死无常,更懂得把握时光,好好运用人生。
如已逝的慈济委员静蓉,她是很资深的委员,虽然没有很高的学问,这条慈济路却走得很稳。当她老来生病了,心念还是那样稳定,病中也没有放弃做慈济,还把慈济精神继续传承给她的先生和孩子。
一直到病重住进医院,她也已经准备好要做「大体捐赠」(按:捐赠遗体,供医学教育解剖),心灵最后的归宿是交给佛菩萨;身体则交给医学生做解剖,在她的身上学习人体的构造。当时我出外行脚,接到讯息说静蓉病危,想再见我一面,我就请人打电话告诉她:「放下吧!来就来,去就去,这是师父说的。」我人在外面怎么可能和她见面?所以要她随缘放下。
结果行脚回来她还活着,我去医院看她,就轻松地说:「你还在啊?」
「是啊!师父要我随缘放下,来就来,去就去。」
「没错,醒过来就是还在,要感恩又多一天让你有心理准备;又多了一天,让你和大家说说话、结好缘。」
「对啊!所以只要我醒着,就跟人说慈济,我都有把握时间。」
「这样很好。假如是安心睡了,再醒来时,就要乖乖听人家(按:指下一世的家庭)的话。」
「嗯,这个我已经准备好了。」
又经过一段时间,她就跟我说:「师父,我都已经准备好了,不知道为什么,睁开眼睛,都不是要好好听话的时候;而是一睁开眼,就要好好说话。」我说:「你真有福,所以有机会就赶快和人分享。」
「好!我一定记住师父的话。」她就是这么轻安自在。
还有一次去看她,她在睡觉,再过两天又去,她已经醒了,我就说:「那天师父来,你还睡你的。」结果她幽默地说:「师父,我知道您很忙,我是替您多睡一些。」虽然是这么简单的对答,对我而言警惕很大:我能够辅导她「来就来、去就去」,将来有一天,自己是不是能够做到?有时也会以此自我警惕。
她做到了!听话的人做到了。到了最后她很轻安,还挥挥手跟守在身旁的师姊们道再见,就这样自在地去了,这么轻安、这么自在、这么解脱。
所以精进修行,就是「内能自观、外能体念」;向内自我观察内心的世界,面对外在一切人事物常起警觉,体悟人生、勤念正道,这是很重要的。将身心内外的四魔降伏下来,这样才能「出阴界狱」。
「阴」就是「蕴」,蕴是积聚、覆盖的意思,烦恼无法断除,就会不断累积,对我们的修行产生障碍。所以学佛不能懈怠,懈怠就是放纵自己,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福今朝消,每天都在消福,缺乏正念、正见、正思惟,当然无法做到正语、正精进、正业、正命、正定,生命都是邪知、邪见、邪命,这就是在阴狱中由不得自己,像关在监牢里得不到自由。
总而言之,听法是用来降伏我们的心,改正偏差的思想行为,烦恼调伏了,「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即使面临死亡的考验也无所畏惧,仍是那般轻安自在。
第五觉悟
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心大乐
佛陀指导众生精进的方法,就是要多听多闻,实行而后觉。佛为众生而求道,再将体悟后的心得,向世人宣布、教育,后人听闻佛陀觉悟的道理,必定也要用心体会,则无论先觉或后觉,皆得增长智慧,显发佛性。
「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多听多闻能使我们立志的方向更加明确,即不致产生偏差。否则,时时处于沉浮迷茫中,只是随业流转,永远不得解脱。
《八大人觉经》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
迷与悟只在一念间,「愚痴生死」,我们应该觉悟所以有轮回生死,就是因为众生愚痴迷茫,沉迷六道不能自拔。什么是「愚痴」呢?大家都知道贪、瞋、痴,因为痴才会起贪;贪求不得就起瞋恨,不仅扰乱自己的心,还危害整个家庭或社会,这都是起于众生愚痴的心念。
心地愚痴、烦恼覆蔽的人,遇到事情总是只看表面,无法体会精微的道理,日日贪着五欲,不断浪费生命,任凭身体毁损老化而不觉,宝贵的慧命也在享乐中夭折,这就是「愚痴生死」,常沦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譬如有位慈济委员身体不是很好,先生很不能接受,就会埋怨:「太太当委员,也做了很多好事,为什么还会生病?」其实,生病是很自然的事,怎么可能当委员就不生病呢!行善付出,善的愿力能帮助人坦然面对业力,如果以为做了好事,就能脱离自身的业报,实在是错误的观念。
还有一位慈济医院的病人,心脏病合并肺癌。他住院时一直很埋怨:「我怎么会有心脏病?我怎么会得肺癌?你们医院在宣导戒烟,我都已经戒了,怎么还会得心脏病和肺癌?」问他:「戒烟多久了?」「一个星期。」一星期前来看病、做检查时要他戒烟,他倒是真的戒了,但是累积了三十几年的烟害,怎么能不生病呢!他却无法接受。
物质都有生灭,既有生,就有老、病、死,平时的生活懂得节制,能爱惜自己,就是身心健康之道。假使生病了,一样要面对现实就医治疗,这才是正确的态度。
「菩萨常念,广学多闻」,菩萨就是觉有情,也就是觉悟的人,他知道贪、瞋、痴使人苦患无穷,这念心打开了,他就能专心向道。所以说「菩萨觉有情」,心智一开,不只自利还能利他;不只自救更要救他,发挥菩萨慈悲的本怀。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就是觉悟的道路,所以我们每天都要精勤求法,「多闻则志明」,看得多、学得多,了解人生的方向,志愿确立了,不但能够增长智慧,还能将所得、所了解的再传出去,让别人也能够明了。
当然,佛法如大海,想得到究竟体会,必定要下一番功夫,所以我们不能自大,应该谦虚精进,广学多闻,每天用心地听法,有朝一日听到一句最契机的道理,能够挣脱心灵的枷锁,一生就受用无穷了。
大爱电视台曾播出「轮椅上的父亲」这出戏,一样取材自真实人生,是慈济辅导过的个案之一。二十多年前,他们原本是一个和乐的小康家庭,先生努力工作,太太勤于持家,无奈一场意外中先生腰椎受伤,造成下半身瘫痪。
一个活泼上进、负责任、又照顾妻小的人,突然半身瘫痪,无法再担起一家的生计,反而要让太太到外面做工,而两个孩子年纪又小,可想而知,他的心里是多么痛苦!
太太也很耐劳、很爱家,一心希望能有机会再让先生接受治疗,所以非常努力。但是当时花莲的工业不发达,找不到好工作,所以经人介绍,她远离家乡到屏东工作。
这段时间家庭成员的身心倍受煎熬,先生的身体不见起色,反而经常发脾气,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所有不愉快都往太太身上出。太太看到先生身体没有改善,常常当他的出气筒也很郁闷,每次回家后,都是带着悲切的心情回到屏东。有一天,太太觉得身心疲惫,自己不分日夜地工作,先生还这么不能体谅,孩子那么小,什么时候才能卸下责任?她不知道希望在哪里,活着真辛苦,就这样自杀身亡。
消息传回家,先生也是万念俱灰,但是两个幼小的孩子要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慈济发现了他们,开始去关怀陪伴,照顾这个家庭。开头先生迫于生活受救济,尽管慈济人真诚地对待,但是他的心还是打不开,每个月发放时,父子们来到精舍,总是坐在角落的地方。
有一回我走到他身边,问问他的近况,他就说:「我这辈子为什么这么可怜?为什么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我觉得人生很没有希望,为什么我这么可怜?」真的是满腹抑郁。于是我问他:「你的两只手是不是很健全?」「是啊!很健全。」「你只是脚不能走而已啊!」「对啊,就是脚不能走,所以身上经常产生褥疮要去住院。」
我就跟他说:「其实世间不是你最可怜,你有没有去看过别人?比你更可怜的人很多啊!这场意外虽然是很悲痛的事,但是还有人手脚都不能动,只剩下头能动,他听得到、有感觉,但是全身都不能动,还有这样的人生,你的头脑还很好,你肯动的话,双手也很好,你不是世间最可怜的人。」
这一句「你不是世间最可怜的人」,敲醒了他的心,他的心结完全打开了,有时心里烦躁,脑海里就会浮现这句话——师父说的,我不是世上最可怜的人,我还有两只手可以再打拼。
乌云拨开现光明,虽然还是受慈济补助,他也一边租起三轮车出去卖东西;尽管常常长褥疮进出医院,不过他已经提起勇气,心无烦恼,整个人生开朗起来,带着孩子勇敢地在人群中生活。他用心栽培两个儿子,后来一个当了军官,另一个是医师,这个爸爸的生命已经云开见月了。
看,一句话若能契合他的根机,真正打开他的心结,话不必多,只要一句就够了。不过,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听到一句契机的话?不是等到契机的那句话再来听,而是平常就要以恭敬心来听法求道,等待时机到了,就能豁然开朗。
佛陀在世时,也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当时佛陀住在祇园精舍,有的弟子则分散在不同的聚落、国家,其中议论第一的摩诃迦旃延,也住在距离佛陀很遥远的地方。
佛世时有很多外道教徒,听闻佛陀说法同样心悦诚服,所以远离佛陀之处,当地人就会把问题请教佛的弟子。
某日一位梵志,也就是外道出家者,他来到迦旃延的住所,向尊者吐露心中的疑惑。梵志问道:「为什么国王与国王之间或是长者与长者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都是相互斗争?甚至修行者、出家人,也会互相排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尊者回答:「国王与国王的斗争,是因为贪欲;长者及一般人民爱争斗,同样不离开欲念烦恼;出家修行者互相冲突,则是出于我见,这都是人的毛病。」
梵志又问:「去贪欲和破除我见的道理,谁能为人解释,使人心开意解?」尊者就说:「释迦牟尼佛,他是十号具足的大觉者,他能分析人间种种贪欲我见,解除众生心灵的毛病。」
梵志听了赶紧站起来,问明佛陀所在的方位,就面对祇园精舍的方向,恭敬尊重地曲膝礼拜,向佛陀这位救世者遥表敬意。
世间,国与国相争,甚至富有人家明争暗斗,人与人不和睦,修行者之间互相不调和,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混乱。这位梵志担心天下事,知道世间有佛陀这位大觉者,可以开导众生,使人人信服,如此,国家、社会、人群就有救了,他因此起了恭敬心,所以面对佛陀所在的方向恭敬礼拜。他虽然是外道修行者,却能在真理的前导下,不分宗教起尊重心,这才是大无私的宗教情怀。
同样的,记得一九九九年土耳其大地震,慈济人前往援助后,土耳其一些人士曾来台湾和我见面。他们都是回教徒,谈话中如果时间到了,他们就会说:「请找一个地方,让我们膜拜一下。」我们赶紧找个安静的地方,他们进去了,就朝着圣地的方向膜拜,一天五次。他们不膜拜什么形象,但是有方向,无论多么远,都是同样调整方向去礼拜,这就是表示心灵的敬重。
学佛求道也一样,首先起尊重心,而后「广学多闻」,才能「增长智慧」。比如听到某个人的故事,其它人有了忧愁,心结打不开,我们就将前面的故事和后面的人分享,以个案辅导个案,这样常看、常听、常用,增长了智慧,我们就能「成就辩才」。
这里的「辩才」并非世智辩聪,而是以真诚、智慧的言语,和人做心灵分享。人生有了明确的方向,增长了智慧,成就辩才,就能够「教化一切,悉以大乐」,使人人听闻正法之后心开意解,放下心灵的桎梏,自然能够得到快乐。
慈济骨髓中心第五百多例的捐赠者,是一位年轻人,接到配对成功的消息十分欢喜,赶紧告诉他的父母,父母亲听了也全心支持。他的父亲还说:「可惜我年纪太大,没有机会捐髓救人,儿子能去救人,真是太好了!」
来抽髓时,父母亲都陪着孩子一起来,不是不放心,而是亲戚朋友听到要捐髓,大家都七嘴八舌跟他们说:「不可以啊!这是抽『龙骨水』,抽了以后脊椎神经会受伤。」所以父母亲决定全程记录,了解整个抽髓过程,回去就可以大力宣导「救人一命,无损己身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解除疑虑,共同来参与救人的行列。
这一家人,真的是菩萨家庭。儿子能发挥生命的良能,捐出骨髓救人,父母亲很有智慧,不但同意儿子捐髓,还陪同前来了解,做一个见证者,回去广为宣传救人的理念。
因此,人生方向正确,多听、多看、多体会、多了解,就能使我们体悟人生。智慧在生活中求,多闻而志明,就不会迷失在贪、瞋、痴的漩涡里,轮回六道无法自拔,所以要用虔诚、觉悟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第六觉知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学佛就是希望能开阔心胸,普观天下众生皆平等,这也是佛陀当初发心修行所抱持的心态,我们既然学佛,当然要依照佛陀的教育,启发人人的悲心爱念,行于菩萨道救济众生。
所以我们不断呼吁要「净化人心」,去除心中的贪、瞋、痴,将人性的悲念启发出来,秉持「人伤我痛,人苦我悲」的心怀而付出。很高兴现在已经看到,社会上的爱心人士慢慢增长起来,许多团体提倡人道精神,都是跨越彼此的界线,合作从事援助工作。
放眼国际,灾难接连不断,天灾人祸造成缺粮缺水,许多慈善团体奔走救济,但是世间辽阔,要能够透视到每个地方,并且顺利进行救援任务,着实不易。不过难行能行,救济之心必定要平等,有了众生平等的觉悟,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值得尊重,这个观念一提升,很多困难都能突破。
话再说回来,要人救济不如自救。佛陀说「因缘果报」,为什么世间有这样多天灾人祸?为什么有这么多苦难人?他们过去生中,到底造了什么因、什么业?这种果报应该多反省,其实这辈子会生在多灾多难的地方,应该是共业。
《八大人觉经》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业报的牵引,使人生活贫穷痛苦,在贫穷中,内心又有许多怨怼愤懑,心灵的自卑、怨恨不断挣扎,无法与人合群,所以「横结恶缘」。自己封闭了自己,自我错失得救的因缘,这样的人生也很多啊!
有一则新闻,一位四十岁的壮年人,失业之后就开始封闭自己,因为欠缴健保费,健保卡不能使用,所以生病了也没去就医。直到连续吐血两天,才在母亲催促下向人借了一万元,出门去看医生。
后来被人发现昏死路边,身上的一万元已不翼而飞,究竟在路上发生什么事也无人知晓,实在是件很遗憾的事。现在社会有这么多爱心团体,如果他能主动求救,一定能够得救,健保局也能处理无钱缴纳保费的案件,应该不至于如此下场。他就是因为自我封闭,而失去获救的因缘。
「缘」字实在很奥妙,如果有这分好缘,即使住在深山中也能得救。慈济人就常翻山越岭,路途迢迢地替人送米粮、修房屋,或是帮独居老人清理居家和身体。
大爱台的「大爱小记者」节目,其中一集小朋友采访一位年纪很大的计程车司机。小记者问:「老伯伯,您为什么要开计程车?」他说:「开计程车很方便,知道哪里有穷苦人家,可以赶快带慈济师兄师姊去关怀。」
那一天他还带着小记者去基隆实地采访,在山上住了一位孤独无依的老人,老人家不只是老,还又病又贫。小记者看到师伯师姑对阿公嘘寒问暖,也很自然地伸出双手,将阿公的手拉过来抚摸着:「这么冷,手冷冰冰的。阿公有没有穿暖和一点?」
阿公很开心,就对小朋友说:「小孩子要常常发好心,做好事,多关心。」阿公在感动之余,也懂得机会教育,把这分爱的观念再传给下一代。相对的,这么小的孩子,就开始培养他对人类的爱、对老人的尊敬,相信他的人生一定不会封闭,还会再把这分关怀传出去。
只要有缘,处在深山有远亲;若是无缘,身处人群也孤苦。所以这个缘字很奇妙。
学佛者要懂得广结善缘,学习平等的精神,「菩萨布施,等念怨亲」,菩萨以平等心看待一切众生,没有怨亲之分,只要对方有苦难,就会想尽办法去帮助。
记得慈院志工提过一个个案,一位阿公气喘病发来院急救,在医护人员的照顾下恢复了健康。这位阿公是我们的照顾户,孩子都住在台北,既不回来照顾老人,也没有分开户口,所以阿公无法向政府申请津贴,就由慈济长期济助。尽管如此,阿公还是十分乐观,只是一心感恩慈济,对孩子没有什么埋怨,他说因为孩子不孝,才能得到这一大群慈济儿女来孝顺,实在没什么好埋怨,他不觉得孤单。
这不就是怨亲平等?老人家受到慈济人的肤慰陪伴,已经不怨恨他的孩子,也不担心病苦,只感恩眼前的幸福。心境一转,哪有什么怨?哪有什么苦?物质的贫穷容易得到人帮助,心中的贫苦埋怨,就要看自己是否愿意打开心结。看看这两位老公公,虽贫不苦,没有埋怨就没有苦恼。
还有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公公,他是乐生疗养院的黄贵全老菩萨。有一次我行脚到关渡园区,他由委员陪着前来,拿出一包现金要捐给慈济,几十万元对老人来说是很大的数目,不知道是他多少年刻苦生活,勤俭累积下来的,但是老人家很欢喜地舍出来。
谈起这位老菩萨,真的是一位修行者,九十几岁了还是一样勤守本分,用心照顾行动不便的院友。
每天凌晨两点多他就起床了,第一件事是去沐浴,把自己清洗干净,三点多就开始他的服务。他照顾的两位院友都是病重卧床,生活无法自理,一位同寝室七十几岁的老人,每天黄老居士都为他翻身、换尿布,再把换下来的脏东西拿去洗刷晾晒。之后,他又走入另一间寝室,替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倒便壶,帮他把身体清洗干净。
清理好,已经五点多了,天亮之前,他就将寝室打扫干净。六点多,厨房人员将餐食送到病房区,十几个人要吃的餐食,都由黄老居士一间一间去送,送进去,还要抱着院友们坐起来,将餐盘摆在面前让他们用餐。
这就是他每天的贴心服务,数十年如一日,真的是一位非常难得的老人。我对这位老菩萨,确实非常赞叹、非常敬佩。
那次他大病初愈来看我,还很自在地跟我说:「师父不必担心,我一切都安排好了,这些钱赶快交给师父我就安心了,心里就没有挂碍了,您不用为我担心。」
类似这样的人生,我们是不是也能做到呢?所以说来,我们要学菩萨道,就是要「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就像慈济救济的个案,也有的曾经过迷茫错误的人生,但是我们一样平等付出,既然要去帮助人,绝对不会问:「你过去是不是一个坏人?」
过去他的方向偏差,现在我们资助他的生活,同时也教化、纠正他的人生方向,这就是菩萨救济众生,从身、心、环境等等一切,为他调整教化。
学佛,要学得如何突破人世间的困难,这分难,难在解脱对不平等的埋怨。世间贫富贵贱的差异,我们要如何拉近它?当然需要以爱心去开启众生的心门,心结能够打开,就算遇到了困难,他也懂得善解知足。
总而言之,最重要的还是「自救」,与人广结善缘,心中没有埋怨,看到别人的苦难能持怨亲平等的心,这就是学佛最重要的课题。学佛就是要成佛,成佛之前必定要行菩萨道,我们面对种种苦相的示范、教导,真的要珍视爱惜心中的善念,把爱心好好发挥出去。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五欲过患
人之大患在于有身,有了身体就有不调顺的时候,风寒、病痛,这些感觉很令人困扰。但是,还有另一样最大的困扰,也是一样很大的过失,就是生死之间勘不破。
学佛者,绝对要认清六道轮回的存在,知道生生死死苦不堪言!而佛陀的教育,就在生死迷茫中,为我们指点迷津,使我们突破人生,解脱六道。人生的过患莫过于五欲,心中满是欲念的追逐,以致招来许多苦患灾难,一切的一切,无不都是起于五欲。
《八大人觉经》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首先就警惕人人「五欲的过患」。
「五欲」——财、色、名、食、睡。「过」就是错误、过失的意思。贪着五欲的结果,往往打乱了人生的规则,使人犯下许多过失与错误,一念偏差造成终生的遗憾。许多世俗人认为,人生当然应该尽情享受,就因为贪着「当然的享受」,反而堕落五欲而不自拔,看看社会上多少人铤而走险,为了贪欲断送自己的前途,也毁灭他人的家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尤其近来常听到走极端的人格,发生忧郁症、躁郁症、精神错乱等等病态,比较激烈偏激的人,会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有的人忧郁在心,变成伤害自己,常常传出自杀、跳楼的事件。
有一位壮年人,独力赚钱维持家计,偏偏工作不顺遂,就借酒浇愁,又染上赌博恶习。人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他的太太跟着他,贫困加上心灵的苦闷,对于先生日渐脱轨的行为很不能谅解,就向先生提出离婚要求,孩子归属先生。
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先生心情愈来愈恶劣,要改掉恶习却很困难,加上经济压迫,还有孩子抚养的问题,他突然把心一横,先灌孩子毒药,然后自己上吊自杀。
诸如此类的例子,现代社会层出不穷,原本小康的家庭,因为经济转变谋生困难,自己的心又没有照顾好,结果就是行为脱序,家庭感情破裂。更严重的,想不开,心理状态开始产生毛病,最后杀人、自杀,亲手毁灭了自己的家庭。
这就是一念贪,为了生活无法安贫守道,就容易出问题。另外也有很多经济型犯罪的情形,看起来事业做得很大,一个个连锁公司不断扩充,实际上却是买空卖空,吸收很多人辛苦储蓄的钱,一段时间后就恶意破产,一夜间,多少家庭的希望,投入的辛苦钱全都化成泡影。结果又有多少夫妻感情破裂,多少家庭走上自杀的路?这都是因为贪财。
「名」也一样,放眼天下,为了争名夺权,多少国家动乱不安?所以说来,财与名真的是困扰人生,也造成灾祸不断。
再来是「色」,医院里常接触到这样的个案,男女之间为了感情问题一时想不开,服毒、跳楼、自焚都有,很多都是为情为色。
又看看现代人吃的文化,常听到台湾人一年可以吃掉几条高速公路,这种比喻应该也不为过。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不开伙,三餐外食,这要增加多少花费啊?从前的人,一个家庭算「一口灶」,一口灶的意思,就是每天有米下锅,这口灶生起火来能煮饭煮菜,这才是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
从前日本有一位天皇,有一天,他站在宫城上居高临下,观看清晨的东京。
天刚亮时,家家户户应该冒起炊烟,准备生火煮饭,奇怪的是天皇往城外看出去,竟然没有看到任何一家的烟囱冒出烟来。看了很久还是一样,只看到家家户户都有人出门,要开始一天的工作,却没有一丝炊烟。
天皇就问随身的大臣,到底是什么原因?大臣回答:「近来景气不佳,全国人民面临贫穷的边缘,所以老百姓都把早饭节省下来。其实人民连午饭的米粮都欠缺,哪还有早饭呢!」天皇听了很惭愧,为什么会让老百姓这么贫穷呢?这一切都要归罪于我,是我照顾人民不周到。
当天,天皇就发出一道命令,全国人民可以有三年的时间不必纳税。人民听到这个大好消息,一下子民心大振,都卖力地为家庭的生活而奋斗。
三年后,天皇又站在同样的位置看过去,清早的东京,家家户户的烟囱都开始冒烟了。天皇很欢喜,就对身边的大臣说:「看,每一户人家都生起火来,人民都有早饭可吃了。」大臣就说:「这是托天皇的福,因为您的仁慈,让人民不必纳税,大家为了感恩都十分认真,现在家家户户都很富足了。」天皇听了很安慰,又下令给老百姓三年的时间储蓄。
人民听到这个消息更加欢喜,感恩天皇视民如子,于是加倍努力,使国家处于兴隆昌盛的地位。所以「民富即国强」,老百姓富有了,这个国家也就强盛,此谓之仁政。
我们吃的东西要节制,对生长食物的大地更要好好保护。近来年全球许多地区干旱问题严重,一向以畜牧业见长的澳洲,也面临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日形窘迫的威胁。当地慈济人实地勘查,汇整资料后,也进一步讨论如何协助依靠农牧维生的灾民。
从他们带回来的影片中看到,真的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尘土,土地上的牛羊都很瘦,肋骨清晰可见,难怪那些赖之维生的灾民无法生存。
想一想,这难道不是人祸造成的吗?全球人口不断增加,现代妈妈大多不喂母奶,小孩子都是喝牛奶、羊奶,大人则是吃牛肉、啃牛骨、穿牛皮。为了因应此一需求,农牧业不断繁殖,砍伐森林种植牧草,水土保持屡遭忽视,动物的排泄物又污染大地,曾几何时,破坏大地的恶果已经回到人类身上。
人祸实在很可怕!所以饮食应该吃得天然。看看以前的妇女把孩子抱到胸前,喂孩子吃母奶,母子天性能够很贴心,人家说「母子连心」就是这个道理。现在喂母奶好像已经变成过去的名词,现代人不分年龄无不爱喝牛奶、羊奶,看看这片大地为了提供人类食用,需要豢养很多牲畜,这对大地的伤害有多大?人人如果少吃这些东西,对大地就有帮助。
因此,「五欲过患」——财、色、名、食、睡,这个「睡」字指的应该是享受,贪享受、好吃懒做,这种人一辈子都像在睡眠中不得清醒,不肯努力,更不肯付出。
看看前面日本的例子,只要把感恩心提振起来,人人都能努力向上,整个国家就会富裕起来。所以,大家要多多反省,离欲去贪,就能摆脱五欲的牵绊。
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
生活中能平平安安,这就是人生最满足的。
食衣住行,要贪求多少物质?房子需要多豪华?其实房子再堂皇富丽,每个人使用到的空间还是有限,地方太大也用不了。常说「屋宽不如心宽」,住的地方干净整洁,能够遮风蔽雨,就是一个安稳的住处。衣服要穿多好呢?几尺布足以蔽体,清爽俐落也就足够了。至于吃的方面,一个肚子其实装得也有限。
这么说来,到底生活中为何而「贪」呢?人与人之间许多明争暗斗,难道不是由贪而起吗?贪是人生的苦源,贪着五欲享乐的人,内心不一定活得踏实喜悦。
所以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同样要「不染世乐」,出家固然要将世俗的欲乐舍弃,就算是在家的世俗之人,同样要尽量放弃不该有的染着。在世俗中生活,一样要好好守持自心,「爱心」,就是爱顾好这一念心,这才是真正的自爱;自爱的人生不染着世乐,守于本分不越规,这是很重要的。
但是我们还是要生活,所以出家人就是「常念三衣,瓦钵法器」。佛世时,僧团弟子弃俗出家,保持简单的生活,所有物仅是三衣、瓦钵与法器。「三衣」是五衣、七衣、大衣,根据不同的场合及需求而穿着,因为印度是热带国家,不需要很多衣服,只要有三衣能遮蔽身体、维持威仪,就足够了。
「瓦钵」就是我们的碗,出家人用瓦钵,「钵」又称为「应量器」,佛世时僧团每日外出,沿门托钵以七家为限,乞食一日所需,若是经过七家还不足数,亦自忏悔而止。「法器」则是庄严佛坛道场的器具。
出家生活很简单,三衣、瓦钵、法器,这样就能满足、悠闲地过日子。而世俗之人,到底需要多少物质才能满足?欲壑难填,真的非常辛苦。
在《六度集经》里有这么一段记载,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有一天佛弟子围绕前后,佛陀就对弟子们说:「一般凡夫都是见财起贪,就算拥有再多的东西,还是嫌不足。」
过去无数劫前,有一位国王名叫和默,他的国土丰饶富庶,风调雨顺,谷稼成熟,金银等矿产也很丰富,拥有一大片取之不尽的资产。但是他认为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人民能和乐相处,人人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才是他最大的愿望。
和默王慈心仁爱,平易近人,时常带领大臣出城巡视民情,看到街上士农工商安乐繁荣的景象,是他最欢喜的时刻;如果遇到思想偏差、知识愚惑的人民,就会十分悲悯,一心期盼他智慧开朗,知书达理。
有一次一位年轻人竟然偷取财物当场被抓,送到国王面前。和默王百思不解,全国上下都安分守己,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就问这位年轻人:「你为什么偷窃呢?」年轻人羞愧难当,向国王坦承:「我真的偷了东西,这是我第一次偷窃,我知道国王教育大家安守本分,但是我实在太贫穷了,饥饿无食,受冻无衣,不得已才会干犯大过。」
国王听了流下眼泪:「民之饥者即吾饿之,民之寒者即吾裸之。」不料国内竟然还有饥饿受冻的人,这就如我自身饥饿、赤裸一般,「该惭愧的是我啊!为什么让人民饥饿受寒呢?」于是大开国库,普施贫困之家,不让人民有缺粮、缺衣的遗憾。全国人民至此更加爱戴和默仁王,并且学习国王慈悲的胸怀,一国上下相率以道。
佛陀说到这里,就对弟子们说:「这位和默王就是我的过去生,累生累世在人间,无不都是在教化众生。」
佛陀在无始劫前,就已经「行慈怀悲」。视众生苦难如同自己受苦,这种感同身受的心就是「佛心」,虽然当时尚未成佛,这种佛心悲愿早已深植心田。
人人皆有佛性,佛在过去生中,生为贫穷人,一样守戒奉道;出生为一国之王,也不贪着世间欲乐,只以天下众生为己任,这就是佛。
至于在家「俗人」,一样有解脱五欲过患,精进佛道的大修者。还记得四十多年前来到花莲,那时居无定处,不知何去何从?收容我的人是许聪明敏老居士,在花莲,人人都称他为给孤独长者,时至今日,只要提到在家居士的模范,就会想到这位老居士。
老居士的居家生活和出家人几无二致,每天早上三点多就起床,做完整堂的早课。他的生活很简单,千篇一律,每天吃的就是豆包、青菜,穿着一套黑色中山装,就是这样简单,衣服也都是自己清洗。
那时老居士也七十多岁了,早晚课从不缺课,平时念佛虔诚,白天还要做事业,甚至许多人有了纠纷,都来找老人排解,哪里有苦难人,他马上伸手帮助,真的是近代的给孤独长者。以当初花莲的环境,老居士的经济应在首富,在这么富有的环境中,却能保持简单纯朴的生活,实在非常难得,所以我一直非常尊重敬佩他。
因此,处在名利地位中,却能够拨开名缰利锁,行于道中,这对一般凡夫殊不容易,如果是决心修行的人就不困难。
过去的释迦牟尼佛身为国王,能在五欲中心不染着,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人,许老居士他做到了。所以学佛应该抱着没有困难的心态,保持简单的心,身体力行佛的教法,这样「虽为俗人」,也能「不染世乐」。
看看慈济人,出门都是穿蓝天白云、八正道或旗袍(按:皆慈济女众制服名,男众为蓝天白云及西装),他们同样也是「三衣」:而且携带慈济人的「随身三宝」——环保碗、筷、杯。你看,这不也是在修行?菩萨游化在人间,他们同样带着他们的「瓦钵、法器」。
总而言之,我们修行、志愿出家,有些人是「身」出家,但是有些人是「心」出家。多少慈济人省吃俭用,就是要去付出、要帮助人,他们身体力行,「心」无贪着,「身」行道法,同样发挥了慈悲智慧。无论是慈济委员、慈诚等等,都是现代的修行者,行在菩萨道中,令人敬爱!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学佛者守志奉道,这是我们的本分事,无论在家出家,佛弟子一定要奉守戒律。出家人守持清规,五戒十善则同为在家居士所奉持,内容均不离身、口、意三业之规范。
「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出家任重道远,传承佛法,荷担如来家业教化众生,乃是大丈夫事,将相难为。真正的出家人「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梵行」就是清净的志愿,也就是心不染着欲念,志愿广度众生,以慈悲心普化一切。
当然要广度众生,也要先自度,所以需要在一个环境里好好熏陶,接受佛陀的教化,因此有出家僧团的成立。出家人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将佛法应用于社会、人间,使在家人接触了佛法,同样能开启自性三宝,不受世间欲乐的污染迷惑,皈依自性之佛、法、僧,回归清净的佛性。
佛法不离世间法,只要能用心体会,以智慧眼观天下事,无不是清净的佛法,即使是在家人,只要能深入法髓,保持心性清白,一样能识得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
既识得自性三宝,则无论在家、出家,要使佛法得以显发,就要「慈悲一切」。对于这一点,佛陀也说过一则公案——
过去有一位贫穷者,家境贫困,一向靠劳力维生,有一次,一艘商船即将出海,船上的商人就合资雇请这位贫穷者。船行大海,忽然间停在海中央无法前进,海浪又急又大,大家都十分惶恐,商主们也不知如何是好,整艘船的人乱成一片。
回头看看这位贫穷者,态度却安然自在,有人就问:「看你一点都不惊慌,平时一定有什么信仰,请你赶紧为大家祈祷!」贫穷者就对空合掌,行「三自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且忏悔众生共业,发愿守五戒、行十善,甚至发愿将来如果能成佛,誓必度尽一切众生。
贫穷者忏悔发愿后,经过七天的时间,这艘船还是无法前进。当天晚上海神化身托梦,对其中一位商主说:「想要这艘船能移动,除非放弃那位贫穷者,他如果离开,这艘船就能平安前行。」天亮后,梦见海神的商主就和大家秘密会谈,想办法要让贫穷者离开这艘船,但是大海茫茫,如何让他离开呢?
这位贫穷者隐约听到大家秘密商谋,就主动向商人们说:「大家不必再伤神,不要为了我一个人,拖累这么多人和宝贵的货物,只要我离开大家都能平安,那就让我离开吧!」看到贫穷者如此明理,大家也十分不忍,后来就用竹子编了艘简单的竹筏,让贫穷者坐上去。
一阵风吹来,慢慢将竹筏吹离了大船,大家目送着竹筏逐渐消失在远方。
差不多过了半天的时间,船动了,风浪也愈来愈大,一群大鱼从四面八方汹涌而来,卷起千尺波涛,船翻了,船上的人无一生还。另一方面,坐在竹筏上的贫穷者,已经顺利靠岸。
这位贫穷者就是佛陀的前身,佛陀自无始劫以来,无论身为出家人、在家人,或是以各种形类出现世间,无不都是行于佛道中,不论富贵或贫困,一念道心不曾远离,总是慈悲对待一切众生。
又于过去某一小国,国王身行清白,爱民若子,最大的心愿,就是期待人民都能守持五戒善法。
但是国王常入人群观察,发现很多人民表面善良,守戒奉道,暗地里却邪行不受正道。国王心想:百姓虚以委蛇者多,如何选择出身心清白,真正具梵行之人?想了一想,国王下了一道命令,要大臣向人民宣告:信奉佛法、听经、行佛道者,治重罪,当街示众!
告示一出,一些民众马上现出原形,摒弃正法、大张邪教,享乐奢怠为所欲为。
其中有一位在家修行的清信士,看到许多学佛者都不敢再去听经,或表达自己是佛弟子,又看到很多人公开表达不信佛、不听经,不再守持佛戒,一些邪行邪法公然化暗为明,他实在很担忧,国王怎么会发出这种法令?但是他还是信佛虔诚,照样听经闻法,他认为人要懂得道理,就要有信仰,唯有佛法才能让人真正明理,心境透彻清净,所以还是继续他的信仰。
他悲悯众生自投三途,蹈犯五戒、不守十善,在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中轮转,如此一来,必将遭遇种种困难。首先是「获人道难」,堕落恶道要再回到人道就很困难:第二是「处中国难」,虽然处在人道,但要生在有文化有文明的国家很难;第三「六情完具难」,也就是不容易身心皆健康。
第四「生有道国难」,要生在国王行仁政、人民守法奉道的地方不容易;第五「与菩萨亲难」,想要会遇善知识,得到智慧的启发,是可遇不可求:第六是「睹经信之难」,听经或看到佛经,要他从内心生出信心很困难,这就是缺乏善因缘。
第七「贯奥解微难」,要能贯彻很深的道理,从深奥到细微都能贯通明白,这也很难。第八「值高行沙门清心供养难」,要遇到有德行的出家人,而且能以最虔诚的心供养,可说难中之难。再者「值佛受决难」,得遇佛世,由佛陀为我们亲自授记,更是百千万劫难遭遇之难。
这位清信士认为:自己有幸得人身,这是过去生所造福,更难得的是信奉三宝、得闻佛法,生起坚定佛道的信念,这么多难得而能得,怎能因国王一纸法令而放弃,即使赴汤蹈火、当街示众,我也一样不能放弃。
执法的官员知道有人不肯放弃佛法,就问这位冒死不弃信仰、守道清白的清信士:「为什么大家都放弃了,就算有信仰也不敢表达出来,而你却那么坚持?」清信士回答:「我崇信佛法,对天对地问心无愧,就算国王治我的罪,宁死我也不愿舍弃信仰。」官员就将清信士押去见国王。
国王听执法官讲出经过,心中非常欢喜,忍不住走上前去,诚挚地握住清信士的手:「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我一心期待全国臣民皆能奉法行道,但是很多人都只是做表相功夫,一边信佛听经,其实暗地里行邪道。我希望找到真正学佛守志的人替我行教化,所以用了这个法子,终于让我找到你。」国王于是将清信士奉为国相,委以感化臣民守奉正法的重任。
在这段过去因缘,清信士即是佛陀的前身,那位国王则是弥勒菩萨前身。佛陀生生世世化为各种形态感化人民,因此学佛者,无论在家、出家,梵行清白都是我们的本分事。
慈济人有十戒,十戒是现代社会中,个己、家庭、社会都需要的规则,人人只要把规则守好,社会绝对祥和。这同样缘自佛陀的教法。所以请大家平时要多用心!
第八觉知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学佛不离生死,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深入探讨与了解,知道什么才是真有价值的人生?
有些人浑浑噩噩,既不知生从何来,也不知死何去向,只是抱守无明沉浮人间,这样的生命毫无深度与宽度可言,不只为自己带来身心的灾难,同时也成为社会的祸端。
什么是心灵的灾难?佛陀不断恂恂教育,让我们明了人人皆有佛性,我们明明知道要去除烦恼,使心地清净,也知道人与人之间要广结善缘,偏偏内心无明成习,刚愎自用,无法处众入群;孤傲自视的人令人厌烦,自己也不快乐,这就是心灵灾难。
这样的人生就没有用了!看看无用报废的东西叫做「废物」,但是现在连废物资源都能回收了,为什么我们的大好人生不能好好利用呢?所以佛陀苦口婆心教育我们,《八大人觉经》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炽然」是猛烈燃烧的意思,生死苦患就像大火烧身般压迫急切。
生命无常,人人贪生怕死,只想着吝惜生命,却不珍惜生命的价值,这实在是颠倒,也很辛苦。凡夫被生死枷锁紧紧缠缚,找不出身心解脱之道,生生世世不断累积苦恼,沉溺生死苦海,不知何时得度彼岸?
佛陀累生累世现身人间,在六道中,不只是现天人身,也现人间身、地狱身,或现畜生、鬼界身,但无论现出什么身形,无不都在教育众生。所以说「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只愿众生得离苦,不为己身求安乐,这就是佛菩萨无悔、无怨、无忧、无求的大慈悲心怀。
过去于一国中,某处山林遍居群鹿,数千鹿中有一鹿王,全身毛色五彩金光,鹿王领导群鹿,在好山好水间,安然悠哉地生活。
可惜好景不常,有一天,国王带了一群猎师,闯进这片宁静的土地。鹿群及其它森林里的动物惊慌四散,奔走逃命,有的被猎杀,有的相踏而死,自此山林不得安宁。
鹿王心中十分痛苦,每日国王与猎师前来,牠的心就在滴血,要如何让山林回复往日的祥和宁静?鹿王想了又想后下了决心,独自走出山林,来到人口稠密的城市。
城中人民看到举止高贵的鹿王,不由得生出敬爱,认为是国家的瑞相,所以每个人都让开道路,让鹿王走过去。鹿王平安到达王宫,便屈膝跪在宫门前,侍卫看到这头鹿非比寻常,赶紧向国王通报。
国王来了,看到鹿王四肢屈膝,抬头流着眼泪,那种哀求的形态令人不忍,就问这头鹿:「有什么事吗?」这头鹿竟然开口了,向国王说:「往日山林间祥和宁静,自从国王带着猎师侵入这片土地,动物们再无宁日,森林中生灵四散,伤亡者遍地狼藉。我今天来的目的,希望国王告诉我太官(按:皇宫厨房)每天所需数量,我会自动将鹿送入宫中,供应国王食用。请您不要再让猎师进入这片土地,让万物自然长养生息。」国王允其所请:「请放心,只要每天一头鹿就足够了,不会再有人去打扰。」
鹿王回去召集所有鹿群,宣告和国王的约定:「天地万物有生必有死,为了维持这片山林的宁静,大家照次序排列,按日前往皇宫就死。一己的生命,可以换来鹿群的平安与延续,这样的牺牲很值得!」鹿群们对鹿王都很信服,于是自动排了次序。
之后,轮到的鹿会来向鹿王拜谢告辞,鹿王则殷殷叮咛:「不要有所埋怨,生死是自然的法则,在你走到皇宫的路上,要把握机会心念三宝,皈依佛法僧,求得来生的解脱。」每头鹿都谨记鹿王的教诲,沿途虔诚念佛,至太官就死。
有一天,一头母鹿急急来见鹿王:「王啊!我并非贪生怕死,只是我已经怀孕,我如果死了,肚中的孩子也跟着没命。能不能让我跳过顺序?等生下小生命,我一定赴太官之所需。」
鹿王听了十分怜悯,就找排在后一天的鹿商量,但是这头鹿说:「我很珍惜这一天的生命,可以和家属享受天伦之乐,尽管只有一天,我也不愿提前结束。」也对!既然如此,鹿王心中有了主意,就向皇宫走去。
来到太官,厨师一看,这不是鹿王吗?赶紧去禀报国王。国王就问:「难道山林中所有的鹿都吃完了吗?」鹿王就把母鹿的事告诉国王,然后说:「我愿意代替母鹿就太宫之屠。」
国王听了非常惭愧,畜生类中有这种仁王,自己身为人中之王,竟然为了贪图口福而吞食生命,所以衷心赞叹鹿王说:「你虽然是鹿身,伹我只是徒具人头,实在不如你!从此开始,我要废猎禁屠,保育万物的生命。」国王说到做到,山林终于回复以往繁荣的天地。
鹿王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过去生,当初于六道中修行,无不是现身教育。
我们身为万物之灵,要能疼爱一切生物,何况在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疼惜。真正的生命价值,就是要懂得自爱,依照佛陀的教法,洗涤心中的无明烦恼。再来要感恩所有的人,人人都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优点与缺点,优点继续发挥,「过则勿惮改」,能够散发明亮的生命光辉,人生就有用途,不只利益自己,还能造福人群。
总结全文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
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修行自度,也要兼行度他,自度度他,以此精进、迈向佛道,这是学佛者应该把握的机会。
虽然常说,「若不自度,如何度人;若不自救,如何救人」?但是生命无常,时间短暂,什么时候才能自度圆满?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解脱?
其实修行的道路非常遥远,是生生世世,非一朝一日,所以必定要抱着自救的同时还要度人,佛陀教我们发心要发大心,发愿也要发弘愿,所以要行在菩萨道上,我们才能自度度人。
《无量义经》中也有一段比喻,在宽阔的河面有一艘船,驾船的人身体欠安,无法将船渡到彼岸。此时,如果能给他一艘坚固又好驾驶的船,就能够帮助他平安到彼岸。同样的意思,我们要从凡夫地,渡过烦恼河,登彼岸至圣人的境域,如果能有很好的助力互相帮助,自度度他,就能同时安渡生死苦海,到达觉悟的彼岸。
在《六度集经》里,也有这样一段自救救人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国王很爱吃鸟肉,人民为了满足国王的喜好,想尽办法设置各种陷阱捕捉,将鸟儿献给国王,就能得到奖赏。
当时有一只鸟王带着鸟群觅食,不小心误入陷阱,群鸟落入网中不得动弹,全数被送往王宫厨房的大笼子里。惊魂甫定,鸟王开始观察四周形势,思考解脱之道。
牠看到每天厨师进来后,都会先挑肥一点的鸟,所以就对鸟群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今天会被关在笼中,其实都是因为一个『贪』字,因为贪吃觅食才被网住。如今唯有除欲『戒贪』,才有活命的机会。」又说:「诸佛以贪为狱为网为毒为刃。」贪念犹如牢狱、网罗,因为贪吃,鸟群才落入陷阱,被关在鸟笼里,就像牢狱一般;贪心也像毒药、锋刃,能够置人于死地,这都是起于一念贪。
鸟王教导群鸟不要吃东西,将身体饿瘦,瘦的鸟不会被厨师挑选到,等到更瘦一些就能从笼子的破洞钻出去,就能海阔天空,免受割身之祸。
其实佛陀说这些法,还是在教育我们减少欲念,欲念减低了,无明就会减少,慧命相对成长,就像鸟儿瘦疪己身得脱牢笼,重回自由的天地。这就是佛陀过去生身为鸟王,自度度他的故事。
《八大人觉经》讲述至此,佛陀以种种方法开导教化,「如此八事」,以上八种修行觉悟要注意的方向,「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虽然这八大项目的内容都很简短浅显,却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归纳的道理,可谓诸佛菩萨之智慧结晶,更是切实能行的大菩提道。
「精进行道」,若能依此八事修行,日日精进,不偏离正道,就能「乘法身船,至涅盘岸」,也就是以凡夫之身为载道器,精进勤修佛道,一旦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福慧俱足,即得成就佛果。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盘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每天都期待在日历上添上满满的好文章,度过踏实的一天,但是回首撕掉的这一页日历,生命中到底获得什么?又留下什么?
修行虽然不求所得,但却重视慧命的成长,假使过去全都错漏掉了,此刻开始就要好好把握分秒,改往修来,坚心立愿行菩萨道。〈普贤警策文〉:「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消灭烦恼要像解救头上火烧,立即化解烧身之祸。
所以《八大人觉经》,从「世间无常」谈起一直到现在,我们是否有所觉悟?有了体会觉悟,是否已经「精进行道」?在精进中,能否「慈悲修慧」,利济众生?使令众生幸福快乐,伸手扶助去拔除他的苦难,这些慈悲的行动,必定要以智慧为前导,才能自度度人。
人间祸福仅系于一念间,这一念心既然这么重要,佛陀也不断教育我们修心之法,我们必定要虚心受用,终身奉行,再去感化他人。千万不要只是利用佛教、利用佛法去教人,因为「受用」和「利用」、「教」和「感化」都不相同。
「利用」是把佛法当成工具,为了名利而讲法,照本宣科,内心不一定真正「受用」。把佛法当工具,用过就和我没关系了,对很多法都只是「知道」,没有实际运用,说归说,遇到人我是非同样争执计较,内心还是充满烦恼,这就太可惜了!
佛陀所提示的这么好的教法,我们应该先自受用,这叫做「自觉」,才能真正从内心体悟,面对人事物也就没有得失烦恼。自己能受用,言教与身教平行,就能去感化人,这叫做「觉他」。
所以在精进中,心不离道,就是「分秒不空过」;对人对事以慈悲,令人得救得乐,这样的人生才是在人群中发挥良能效用,这就是我们应该修的智慧和慈悲。若能如此,则「乘法身船,至涅盘岸」,以父母给我们的身体,运载福慧之法,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与众生一起渡过烦恼此岸,到达光明静寂的境界。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就像佛菩萨不舍众生,来回娑婆殷勤设教,我们也要发愿追随佛菩萨的芳踪,不惧怕娑婆世界苦,誓愿度众生解脱污染泥沼。佛为众生而成佛,没有烦恼众生,哪有佛陀突破宇宙真理、获得智慧:智慧从烦恼中来,就像世间人有病痛,才有救病的良医。
佛陀是大医王,来治理众生的心病,大家能依教奉行,「以前八事,开导一切」,自然就能「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次,修心圣道」。以佛的教法开导一切众生,使众生体悟生死轮回之苦,从而脱离五欲的享受与诱惑,系缘修心、藉事练心、随处养心,一心一志坚行圣道,那么,距离觉行圆满也就不远了。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若是真正的佛弟子,就要时时诵念佛所说的《八大人觉经》,时时背诵、身心受用,自然能灭除所有的罪障,也不会再去结怨造业。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菩提」就是觉,「正」是不迷,「觉」是光明觉悟;一切业障都消除了,明明觉觉行在光明的道路上,很快就能登临佛境,永断生死迷茫,趣入无上正等正觉。
这里的「生死」,不是不由自主而来,是为了度众生而来。凡夫总是不知生所从来,亦不知死之去向,一旦觉悟,就能掌握此生何去、来生何来,这就是「永断生死,常住快乐」,自由来去所行无碍。
《八大人觉经》讲说至此,经文很简短,我们可以天天背诵,就能明白世间一开始的苦难,过程中的方法,一直到最后的解脱,都不离开这八件事。大家不要轻视经文少,以为法就小,其实大乘法同样要从人群中体会验证,所以不要离开人群去求佛法。
「分秒不空过,步步踏实做」,精进是我们的本分,修福修慧是我们的目标:慈悲就是福,能打开我们的心,在人群中无烦恼、时时欢喜快乐,就是智慧。请大家受用智慧而度化众生,时时多用心啊!
佛经,八大人觉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