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九章
《楞严经》轻松学 卷三(之九)
接下来,来看“风大”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阿难,你要知道,‘风大’之性是没有自体的,其作用忽而动转,忽而平静,没有一定的常态。”
所谓的“风大”之性,也就是“动转”之性,虽说它无处不在,法界当中无论何时何地,都具备“动转”之性。可是,一旦要探寻这个“风大”的“动转”之性,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一个“常态”,其表现总是有动有静,因此,“风大”是无常如幻的。
下面,世尊以阿难尊者整理袈裟,行走在大众当中所带起的“微风”为例子,用它来代表“风大”,并探讨其来源,以便论证为何“风大”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世尊说道: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你经常会整理好自己的袈裟,然后走入大众当中。当你所穿僧伽梨的衣角,飘动起来的时候,偶尔会波及旁边的人,于是便会有微风产生,轻轻地拂过别人的脸。”
“那么,这个‘微风’,到底是产生于袈裟的衣角,还是来自于虚空,或者是产生于别人的脸呢?”
【僧伽(音:茄)梨】汉译“众聚时衣”,俗称“大衣”,是比丘三衣(大衣、七衣、五衣)当中最庄重的一件,最少由九条,最多由二十五条竖向布条缝制而成,每个竖条当中又分为四长一短,相邻竖条间长短交错排列。依据佛制,比丘在大众集会授戒以及说戒时穿着,在为国主说法,或者降伏外道等等情形下,也可以穿着。
三衣的另外两种是:
郁多罗僧:汉译“上衣”,由七条竖向布条制成,每条当中又分为两长一短,俗称“七衣”,平日大众共修时穿着。
安陀会:汉译“中着衣”,由五条布条制成,每条当中又分为一长一短,俗称“五衣”,平日随时穿着。
【袈裟】汉译“坏色”,即坏色衣,是三衣之总称。
阿难尊者整衣或行走,他的衣角飘动起来,带起了微风,拂过别人的脸。就在这个“风大”之现象当中,考察一下“微风”的来历,与之密切相关者,无非是“衣角”、“虚空”以及别人感受到风的“脸”。
既然阿难尊者疑问于“因缘所生”,那么,这个“微风”究竟来自于哪个因缘呢?请看世尊的一一论述: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难,如果说这个‘风大’之‘微风’,产生于袈裟的衣角,那么,你等于每天都在披着风。袈裟自己就会飞舞飘动,它所产生的‘微风’,应当和你的身体没有关系。”
“但是,我如今正在讲经说法,在法会当中,袈裟的衣角自然下垂。你来看看我的袈裟,它的‘风大’之‘微风’在哪里呢?总不会在衣服里面还有藏风的地方吧?”
【应离汝体】应当和你的身体没有关系。
实际上,袈裟衣角所带起的“风大”之“微风”,离不开人身体的动作,因此证明,这个“微风”不来自于“衣角”。
那么,它是否来自于“虚空”呢?世尊继续说道: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如果说这个‘微风’产生于虚空,当你的袈裟不动的时候,虚空还在,可它为什么没有了‘微风’拂动呢?”
“由于虚空的特性乃常住不变,所以,‘微风’也应当不停地产生才对。一旦到了没有‘微风’的时候,就说明虚空已经消灭了。‘微风’消灭的时候,还可以观察到;虚空消灭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这是一系列荒谬的推论,可以反证出,此“风大”之“微风”并不来自于虚空。况且:
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如果还有‘生’和‘灭’的话,就不能叫做虚空了。既然叫做虚空,怎么会有‘微风’从里面生出来呢?”
——啥叫做“虚空”?
答:一无所有。
既然一无所有,“虚空”当中就不可能产生任何东西,更不可能一会儿产生——“生”,一会儿又不产生——“灭”。
这就充分证明,“风大”之“微风”不产生于虚空。那么,它是否产生于别人被轻拂的“脸”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如果说这个‘微风’自己产生于别人被吹拂的‘脸’,既然‘微风’是从别人‘脸’上产生的,就应该一直吹过来,吹拂你才对。”
“可明明是你自己整理袈裟的时候,才形成了‘微风’,它如何会反过来吹拂自己呢?”
这更加不合理,因此证明,此“风大”之“微风”,并不产生于别人被轻拂的“脸”。
但是,当前与“微风”密切相关的因缘,就这么多了,却根本找不到“微风”的来历。
因此,世尊继续开示: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请你再仔细观察,整理袈裟的是你自己,被吹拂的脸属于别人,而虚空则向来寂静自然,不会参与任何流动。那么,这个‘微风’到底是从何方发动而来的呢?”
无论如何观察寻找,都找不到这个“微风”的发源地,这就意味着,此“风大”之“微风”本无来处,它属于幻化。因此,它也就不属于“因缘所生”。
那么,它是否属于“和合而有”,或者“自然而有”呢?对此,世尊继续说道:
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大’属于动转性,‘虚空’属于寂然不动性,它们的特性相隔遥远,既无法融和,也无法混合。”
“总不会这个‘风大’之性,是凭空生出来的吧?”
综上所述,由这个“微风”推而广之,一切“风大”之性,既不属于“因缘所生”,也不属于“和合而有”,更不可能凭空产生,即“自然而有”。
那么,此“风大”之性也就属于幻化。同时,它的“动转”之妙性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显然不属于“断灭”。因此,此“风大”之性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于是,针对阿难尊者前文的疑问:“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
世尊从“风大”之“动转性”的角度来回答说: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依然还不知道,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本性所显之妙风,当体就是真如性空;本性之真如性空,当体就是真如妙风。纯粹一个清净本然,周全遍满整个法界。”
“只是随顺着一切众生不同的心境,呼应着众生智慧心量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罢了。”
正因为“风大”之性无处不在,所以:
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阿难,如同你一个人,轻轻动一下衣服,就会有‘微风’生出来。假如人们在整个法界当中,到处拂动衣服,就会在全世界的任何地方生出风来。既然生出风的地方,遍布整个世间,哪里会有什么确定的方位和所在呢?”
“只是遵循着因果业力,而发生显现出不同的‘风大’之现象罢了。”
可是,世间的人们,对于“风大”之性,却认为: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的人们由于无知的缘故,把所显现的一切‘风大’之性,迷惑为‘因缘所生’,或者‘自然而有’。这些都是第六意识心,进行虚妄分别和计算猜度的结果。只是有许多言语说法而已,却都没有什么真实意义。”
接下来,再来看“空大”为何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世尊继续说道: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阿难,你要知道,‘空大’之性是没有形象的,它只是因为色尘的衬托而得以显发。”
所谓“空大”,就是无处不在的广大虚空。那么,咱是否可以看到“虚空”呢?
答:“虚空”一无所有,咋会被谁看到呢。不过,咱可以看到虚空当中的色尘之相,通过色相的反衬,咱明白了,哦,那个没有色相且无边无际的,它就是“虚空”。
因此,世尊才说:“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下面,世尊以古印度居民们“凿井”所产生的“虚空”为例,来论述,“空大”为何不属于“因缘所生”和“自然而有”,而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世尊说道: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
“就如同室罗筏城当中,那些距离恒河比较远的地方,各种种性的人们,无论是刹帝利(王族)种性、婆罗门(净裔、梵志)种性、毗舍(商人)种性、首陀罗(农民)种性,以及颇罗堕(术士及工匠)种性和旃陀罗(屠夫、刽子手、清洁工之类)种性等等。他们建立新居住地的时候,首先要挖土凿井,来求得水源。”
【颇罗堕】汉译“利根”,指聪明有技艺的术士和工匠,包括各类手工艺者。
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当他们挖出一尺深的土来,井里面就会有一尺深的虚空出现。”
“以此类推,挖出一丈深的土来,井里面就会有一丈深的虚空出现。虚空之浅深,取决于挖出土的多少。”
内容很清楚,这也是生活常识,挖井就会出来虚空,它属于“空大”,也可以用来代表“空大”。既然阿难尊者迷惑于“因缘所生”与“和合而有”,那么,就来看看这个挖出来的“虚空”,它到底因何而有。
世尊继续说道: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那么,这个凿井出来的‘虚空’,它到底是因为移土而出现的?还是因为凿挖而有的?或者是没有任何原因,自己产生的呢?”
当前,直接因缘就这三种,世尊带领大家一一来观察: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阿难,如果说这个‘虚空’,没有任何原因,是自己产生的。那么,人们没有挖土以前,那个地方为什么不会自己变成无碍的‘虚空’呢?为何只看见一片坚实大地,丝毫也没有‘虚空’那通畅的样子呢?”
【迥(音:炯)】差得很远,完全不同。
这就证明,这个凿井而出的“虚空”,不属于无因自生。那么,它是否因为土被挖出来,有了空位置,所以才产生的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如果说这个‘虚空’,是因为土被挖出来才有的。那么,当土被挖出来的时候,就应当见到有个‘虚空’进入里面才对。”
“如果是土先被挖出来,却没有‘虚空’进入的话,怎么能说虚空是因为土被挖出来才有的呢?”
实际上,不可能有个“虚空”进入到井里面,有土也罢,无土也罢,虚空是遍一切处而如如不动的。
所以,这个“虚空”,并不是因为土被挖出来才有的。可是,如果有人强词夺理,非要说这个“虚空”既是如如不动的,没有出入的,同时也是因为土被挖出来才有的。该咋反驳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如果说这个‘虚空’本没有出入的话,那么,在尚未挖井之前,这个‘虚空’和土本来应该没有差别,它们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空间。”
“既然没有差别而共同存在,就说明它们是一体的。那么,当土被挖出来的时候,这个‘虚空’为什么不一起出来呢?”
“虚空”虽说没有出入,它也不曾与土一体,因为,“虚空”无体。所以,它根本不可能因为土被挖出来才产生。
那么,它是否因为“凿挖”才有的呢?
世尊继续说道: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如果说这个‘虚空’,是因为凿挖而出来的。那么,在凿挖的时候,就应当直接出现‘虚空’,而应当不会挖出土来。”
“反过来,如果说这个‘虚空’,不是因为凿挖而出来的。那么,凿挖的时候,出来的只是土,为什么也会见到‘虚空’呢?”
其实,这个“虚空”并不因为“凿挖”而有,却因为“凿挖”而显现。尚未挖井之前,“虚空”只是没有显现,而并不是说没有虚空。
究其所以,这个挖井出来的“虚空”,到底来自于何处呢?
世尊继续说道: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你再进一步体会,仔细体会并观察。凿挖是随着人们挥动手臂而来的,土是从大地里被移出来的。这个虚空,是从哪里出来的呢?”
这个“虚空”的来处,实在是找不到,就说明它不属于“因缘所生”。那么,它是否属于“和合而有”,或者“自然而有”呢?
世尊继续说道:
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这个‘凿挖’与‘虚空’,一个是实,一个是虚,不会相互作用,既不能融和,也不能混合。总不会这个‘虚空’,是无因而自有的吧?”
坚实的“凿挖”与虚无的“虚空”,一实一虚,它俩不会发生相互作用,不会和合,因此,“空大”之“虚空”不属于“和合而有”。
另外,《楞严经》前文也讨论过,这个“虚空”也不属于“自然而有”,因为,它没有“自然体”可得。而且,“虚空”也显然不属于虚无,它有着包容的作用,可以包罗万象,现出无量世界。因此呢,“空大”本来就是周遍法界的“如来藏妙真如性”。
不仅“空大”如此,如前文所论述,地、水、火、风“四大”也是如此。
所以,世尊继续开示:
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如果明白这个‘虚空性’圆满周遍于法界,本没有任何动摇的话。也就应当知道,当前的地、水、火、风,和虚空一起,并称为‘五大’,它们的本性真实而圆融无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没有生灭。”
这是世尊对于“五大”妙性的小结,其性本来真实不虚,即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乃是法界之全体,本没有生灭变动。这其实也是如来的亲证,所谓法界之实相。为了教化像咱大家这样的末法众生的缘故,世尊才顺应着咱的思维分别,进行了一系列推理观察。
大家跟随着世尊的开导,学习了如此圆满之教义,一旦明了于心,就可以“悟入”第一义谛。悟后随缘起修,渐渐消融无始以来的分别妄想之残余习气,习气消尽,便会破无明证法身。那时,咱才会恍然大悟,此“五大”原来皆是心性本身,随众生的念想分别而显现罢了。
接着,对于阿难尊者前文的疑问与迷惑,世尊再次予以慈悲的呵斥: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阿难,你的心昏昧迷乱的缘故,不能悟得地、水、火、风‘四大’,原本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那么,你应当观察一下刚才所说的‘虚空’,它到底是凿挖出来的,还是土挖出来以后入进去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出和入呢?”
【昏迷】昏昧迷乱。
凡夫心大体如此,整日里要么头脑呆呆,无聊之极,这叫做“昏昧”;要么四处攀缘,拼命算计,这叫做“迷乱”。阿难尊者虽是初果,但尚未开悟“如来藏妙真如性”,还在微细妄想当中,属于轻度的“昏昧迷乱”。
【非出入】“非出非入”的省略句。
咱大家也要如此观察,只要认真体会一下,不难明白,“空大”之虚空,不可能因为凿挖而产生,它本来无处不在,不曾有过任何出、入之相。同时,它也根本没有“实体”可得,因此,当即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于是,针对阿难尊者前文的疑问:“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
世尊从“空大”之“虚空性”的角度来回答说: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你完全就不知道,在‘如来藏妙真如性’当中,本性之真如妙觉,当体就现为真如妙空;本性所显之真如妙空,当体就是真如妙觉。纯粹一个清净本然,周全遍满整个法界。”
“只是随顺着一切众生不同的心境,呼应着众生智慧心量的不同,而显现不同罢了。”
正因为“空大”之性不离“妙觉”,它无处不在,所以:
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阿难,就如同把一眼井里面的土挖空了,‘虚空’就会生满一眼井。乃至于遍布十方世界的广大‘虚空’,也是如此,它本来就圆满地充盈十方世界,哪里会有什么确定的方位和所在呢?”
“只是遵循着因果业力,而发生显现出不同的‘空大’之现象罢了。”
可是,世间的人们,对于“空大”之性,却认为: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间的人们由于无知的缘故,把所显现的一切‘空大’之性,迷惑为‘因缘所生’,或者‘自然而有’。这些都是第六意识心,进行虚妄分别和计算猜度的结果。只是有许多言语说法而已,却都没有什么真实意义。”
佛经,楞严经,楞严经轻松学_超然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