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 楞严经 > 楞严经_紫虚居士

<- 第二十二卷第二十四卷 ->

第二十三卷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二十三卷
  圆瑛大师著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讲义
  福州鼓山涌泉禅寺圆瑛弘悟述 受法弟子明旸日新敬校
  辛三 想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修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蹑前受阴尽相 二 状示想阴区宇 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乌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此通明想阴始终之境。彼善男子:蹑前透过受阴十境之人,或备经,或不备经,总以不为所惑,透过前境,受阴破,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受阴为终修,望想阴为始修也。受阴尽者:而于前境,一一透过,然犹为想阴所覆,故云虽未漏尽;而虽之云者,亦有似尽意耳。 心离其形者:以真心周遍,本来不局于身,由无始迷执,非局而局,纵色阴尽,十方洞开,见闻周遍,亦无离身自在之用,此皆受阴覆之之故。今受阴既尽,方得心离其形,亲见离根之体;恐犹未明,故又以如鸟出笼喻之。鸟喻离根之体,笼喻所结之根。离根之体,即是第八本识,既得离根之体,似得漏尽胜用。故云已能成就,从是博地凡夫之身,上历诸位菩萨,乃至妙觉。六十圣位:此乃指圆顿最利之根,决定能以凡身,上历圣位也。非同别教,皆实取证故;经生累劫,证得一分,方到一位,岂能以凡身,顿历诸位哉? 六十圣位者:于五十五位,前加三渐次,及干慧地,后加妙觉,恰成六十。今通名圣者:以从凡入圣,因果理同,以得圆悟故也。得意生身,随往无碍者:喻如意去,速疾无碍,而有三种:一、人三昧,乐意生身;谓心寂不动,即相似初信至七信,入空行也。二、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普入佛刹,以法为自性,即相似八信,出假位也。三、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谓了佛所证法,即九信十信,修中位也。此三种意生身中,应是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以离根之体,即是第八本识,一切诸法,皆依此识变现,既得此识,即能觉了,一切诸法,自性如幻,以唯识变故。得此身已,不惟能现,且能普入诸刹,故云随往无碍。初蹑前受阴尽相。
  子二 状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熟寐,深睡也;寱言,是自言自语也;非同醒人之言,以有想阴所覆故。是深睡人,昏昏不觉,而于所说之事,虽则无别所知,但其寱言,已成音韵可听,伦类次序可别,令不寐之人,成皆明悟其语。是想阴未破之人,得意生身,上历六十圣位,随往无碍,而于上合下同,实未亲证故。虽未亲证,而所现不误;诸佛菩萨,悉知此人,所现之身相可见,位次不紊,如二渐中,言其得通游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则诸佛谁不亲知而见耶?此则名为,想阴未破之区宇,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越烦恼浊,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指掌疏》云:动念者,即指第八识所含六识种子;以有微细动相,故以动念称之。动必有想,即是根本想阴,六识浮想,皆依此想起故。此想既尽,六识中枝末浮想,无所从起,故云浮想销除。觉明心,即第八本识;以带妄故,不言妙觉明心。动念既尽,浮想不生,故云如去尘垢,盖以性识觉明如镜,六识浮想如尘,微细动相如垢。 一伦生死,首尾圆照者:谓三界十二类众生,一类一类,所有生死,首从卵生,尾至非无想生,皆能圆明照察,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以尘垢既尽,觉心光明既显,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如后文所云: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是也。然类生,生灭根元,即是行阴;行阴既现,是则超出想阴,故曰名想阴尽。此当圆通,觉所觉空也。《指掌疏》云:前于闻所闻尽时,觉得有个闻所闻尽,宛然有个能觉之心,即是第八识中,六识种子,微细动相。今想既尽,微细动相亦无,故能觉与所觉,而俱空矣!所以不复真者,以犹为行阴所覆故。是人则能超烦恼浊者:如前烦恼浊文云,又汝心中,忆识诵习,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名烦恼浊。今以动念既尽,浮想销除,想除识空,故能超越。同观想阴之所由生,元从融通妄想,交织妄成,以其想阴,能融通质碍,如心想醋梅,口中水出是也。初具示始终竟。
  壬二 中间十境 分十 癸初 贪求善巧 至十 贪求永岁 癸初分七 子初 定发爱求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此下别示,想阴十种魔境,此第一贪求善巧。彼指透过受阴之男子,是以称善。虚谓见闻遍周,妙谓离身作用,如鸟出笼,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不遭邪虑者:谓不遭遇,受阴邪虑所惑。圆定发明:即圆通妙定,得以发明。是受阴已尽境界,后皆仿此。三摩地中,心爱圆明者:于此禅定心中,忽起一念,爱著圆明,谓爱著圆满,发明一切妙用故。勇锐其志,精进思惟,贪求变化,更进善巧,将以悚动人心,以行教化,广作佛事也。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当尔之时,天魔,即六天魔王,候得其便,有隙可乘,即飞遣精魅,以附他人之身,素受邪惑者。飞精,如军门飞檄,官府之类。口说相似经法,由魔附之力,资其邪慧,以令听受,非真能说佛法;若真能说佛法,即非魔矣。盖受阴尽者,魔不得入其心腑。故假旁人惑之,转令自乱耳。
  子三 客邪投扰
  其人不觉,是其魔著,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其人:即所附之人;不觉者:虽为魔著,不自觉知。自言谓得,无上涅槃者:以其人一向不能说法,今竟无端能说经法,自己疑成佛道,谓言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盖欲设计诱惑之耳。说法者:正说善巧方便,示现神通之法。其形斯须者:其形貌于斯须少顷之间,或现作比丘身,以现同类身,投其所好,令彼生信。或现帝释身,或现妇女身,及比丘尼者:此现异类身也。
  《起信论》云:座中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又云: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等。但彼乃魔自来现,此乃附人转现。又则彼但见所现之像,或可有疑,此则亲见其人,斯须变化;如此非有深定妙慧,鲜有不被其惑者。或寝暗室之中,身有种种光明,或时说法,或时现形,或时放光,广作善巧,鼓动其心,令其自乱耳。
  子四 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而无智,迷不自觉,惑为菩萨,三轮应机,身轮现通,口轮说法,意轮必定鉴机,自是倾心,信其教化,将所习定心,咸被摇荡,所秉戒律,咸被破坏。潜行贪欲者:是魔惑乱行人,彻底主意,凡行人著魔,欲心便起,以魔多贪欲,潜行毁戒,而不解脱者此也。然净行深,智慧强者,任其善巧莫测,但察诱淫毁戒,便知是魔,决非佛诲,何至迷惑,此反为验魔之一助耳。
  子五 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口中常好说言:灾,是咎征,劫火刀兵等,恐怖于人;祥,是休征,如来某处出世等;变异,即怪诞反常之言。令其家资,无故耗散者:或说咎征,劫火大三灾起、刀兵小三灾至,则整家以求救脱;或说休征,某处有佛,倾资以求接引;故曰家资无故耗散。及至临时,了无其事。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怪鬼:即遇物成形者。年老成魔者:以为鬼既久,魔王录为役使,得成魔王伴侣;前飞精附人,即此鬼也。恼乱是修定之人,定力既破,厌足心生,去彼所附人体。魔既不附,即无威德。弟子,即贪求善巧之人等;师,即魔附惑人者。俱陷王难:官厅坐以妖言惑众,败坏风俗之罪,此是华报,果报当在地狱。
  子七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汝当听言察理,预先觉知是魔,不为所惑,而超出生死,不入轮回。倘若迷惑不知,受其恼乱,必堕无间之狱,可不慎哉!初贪求善巧竟。
  癸二 贪求经历 分七 子初 定发爱求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此第二,贪求经历。又善男子,透过受阴十境;虚者,见闻遍周;妙者,离心作用,如鸟出笼,得意生身,随往无碍。不遭受阴,邪虑所惑,圆通妙定,得以发明,此皆色受已尽境界,不为形质所拘。于三摩禅定之中,忽起一念爱著。游荡者:谓游戏神通,放荡自在,如诸圣之游戏神通,遍周尘刹。飞其心思,贪求经历者:飞是奋起之意,飞奋其精神思虑,朝夕研究,贪求经历刹土,大作佛事,即此以为致魔之端。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讲解同前
  子三 客邪投扰
  其人亦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其人至敷座说法同前。自形:指说法者,自己形貌,无有改变。其听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俨成佛道。既能如是,则心爱游荡之志,何患不遂?一众听法之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正所以投其欲也。
  子四 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贪求经历之人,愚迷无智,惑为菩萨,身命皈依,恣淫纵逸其心,游戏放荡,无所忌惮,将自修圆定之心,破佛所制律仪,暗中潜行贪欲之事。惜乎昔为佛子,今为魔侣矣。
  子五 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渴仰,邪见密兴,种智消灭。
  前明自受其害,此明世受其惑。口中好言,诸佛某处应世,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有佛必有菩萨,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教化人间,魔口所说,皆以眼前为佛国,因彼行人,意在不离当处,遍游尘刹,故作是说。其人,即贪求经历者,见魔附之人,故心生渴仰,日亲日近,时熏时染,故致邪见密兴,正见日晦,种智销灭,慧命断绝矣。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魃鬼,即旱魃之鬼,遇风成形者。
  子七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准上可知,二贪求经历竟。
  癸三 贪求契合 分七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吻,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此第三,贪求契合。首四句同前。心爱绵吻者:正以不遭受阴邪虑,自觉定心绵密,圆通妙定,得以发明,自觉妙用吻合,得意生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由是于三摩禅定心中,忽起爱慕,必至澄寂其精神,竭尽其思虑,贪求契合,密契至理,吻合妙用,豁然开悟也。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即此贪求契合一念,便为致魔之由。
  子三 客邪投扰
  其人实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其人至敷座说法同前。其形,即说法者身形,及彼听法者身形,外无迁移改变。令其在会闻法之人,未闻法前,心自然开悟,相似得圆通体,念念移易,相似得圆通用,或得宿命通,能知过去之事,或得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或见地狱,了极苦之状态,或知人间好恶之诸事,或口宣说偈语,或自背诵经文,以上皆密契之事,各各欢喜娱乐,得未曾有。
  子四 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绵爱者:缠绵亲爱有欲密结其心,信其教化,破佛律仪,与其同事,潜行贪欲。
  子五 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上乃自受其害,下乃世受其惑。口中常好说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三祇炼行,百劫修因,佛佛道同,古今一致,岂有先后之分?其中亦有,真佛假佛者:妄穷真极,乃名为佛,岂有真假之别?男佛女佛者:自古成佛,皆以男身得道,女人五漏之躯,焉得作佛?菩萨亦然:亦有男菩萨,女菩萨者,其意指魔附之人,盛行贪欲为男佛,受其欲者,承顺魔意为女佛,又以变化男女,仿行欲事,即是菩萨,故曰菩萨亦然。其人见故者:即指行人,见魔附之人,能令开悟,密契之事,并信其所说,遂认邪为正,将妄作真,洗涤本所修心,容易入于邪悟。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魅鬼,即遇畜成形者,余准上可知。
  子七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此准上可知,三贪求契合竟。
  癸四 贪求辨析 分七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此第四,贪求辨析。首四句同前。行人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根本者:正以受阴既尽,露出微细动相,不知其是六识种子,根本想阴,谬谓其因动有生,而为万物根本。由是一味穷览万物变化,性之终始;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如本经佛云:世出世法,知其本因。以故,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尽知头数,此佛智边事;佛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故能如是;初心希求,真妄想也。精爽其心,贪求辨柝者:犹言奋其精神,竭其心力,贪求辨别物理,分析化性,有欲现前,一一分明,即此一念,实为致魔之端。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准上可知。
  子三 客邪投扰
  其人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其人至敷座说法易知。惟求元,是爱穷万化之本元。身有威神,摧伏求者:指魔附之身,亦有威严可畏之相,神通摄持之力,能摧伏求元之者,令其座下,虽未曾闻法,自然心悦神伏。 是诸人等下:主伴同惑,将佛之三涅槃中,性净涅槃。三菩提中真性菩提,三德之中法身德,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以为根本,即是法身,常住不绝,不生不灭之性,不离生灭之中,都指现在,即为佛国,即染即净,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即凡即圣也。
  子四 主人惑乱
  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其人,即求元之人,信其邪师,受其魔教,亡失先前,本所修心,举其身命以归依。却以肉身相生,鄙贱之事,为化理元,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之所好,无不承顺,以缠缚为解脱,破佛律仪,以淫爱为佛性,潜行贪欲。
  子五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若为对治权宗,荐取根性,于理或可;若一向好言,是则外道邪见,况以男女二根,污秽不净之本,以为万化根元,菩提涅槃真处,亵渎佛法,混乱真理。《正脉》云:大意无非诱人恣淫破戒,坏大定耳。彼无有知识之者,多信是秽言,沦入魔队。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此名蛊毒鬼,即遇蛊成形者。魇胜,即魇寐鬼,遇幽成形者。世有厌胜之术,取能压伏故,又名魇胜,余可知。
  子七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四贪求辨析竟。
  癸五 贪求冥感 分七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此第五,贪求冥感。首四句同前,彼行人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悬应者:悬者,远也;即指多生远劫,有缘诸圣,应其所求也。周流精研,贪求冥感者:谓其一心,周遍流历,精细研究,贪求冥相契合,以期感格圣应而已。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才起一念贪求,便是定心不密;尔时天魔,候得其便,有隙可乘,有法能陷,故即飞遣精魅附人,口说经法,以应其感也。
  子三 客邪投扰
  其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其人,魔附之人,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己得证,无上涅槃妙果,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为说,冥感悬应之法。能令听众下:诈现冥感,悬应之事,暂时看见,魔附之人,鹤发童颜,宛尔深修久证,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且以身为奴仆,四事供养,而不觉疲乏劳累。各各令其,指魔摄之众;座下人心,指此众之徒;心知魔附之人,原是先世师承,本身之善知识,别生一种法爱之心,如胶似漆,粘不可解,得未曾有。
  子四 主人惑乱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是人愚迷无智,惑为菩萨,相亲相近其心,日熏日染其教,信其邪说,破佛律仪,学其邪行,潜行贪欲。
  子五 按其言状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此诈陈冥感,悬应之言。口中好言,我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此诈述往昔之事,明以欲钩牵引。今者我与汝,亦是夙生前缘,特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乃顺其悬应之爱。或言别有大光明天者四句:谬指欲界顶天,魔宫为大光明天,谬称魔王为佛,于中止住,一切诸佛如来,所休止居住之处。彼无知之者,信是虚妄欺诳之言,遗失本修之心,顺从魔教。
  子六 出名示害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疠鬼,乃遇衰成形之疫疠鬼也。
  子七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五贪求冥感竟。
  癸六 贪求静谧 分五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此第六,贪求静谧。首四句同前。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深入者:谓三摩定境,心爱深穷契入,克己工夫,不计辛勤,惟望得以深入圆通。乐处阴隐寂寞之处,以求安静宁谧之修。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殊不知三摩地中,不容起心动念,一涉贪求,魔得其便,飞遣精灵,密附他人,口说经法。
  子三 邪惑事言
  其人本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其人,指魔附之人,本不觉知是魔著,亦言自己证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为说圆通之法。 令其下:先现邪惑事,令其听法之人,各知本业,即宿业也;此显通过去世。或于其处者:即说法处,特语一人言,汝现今未死,已变作畜生,恐其心中不伏,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魔力所持故,顿令其人,起不能得,如是证验故,一时听众,皆倾倒其心,而钦伏之;此显通未来世。设或有人起心,已知肇于何种因缘,肇即起始也;此显通现在世。魔意以为能通三世,即圆通胜用;殊不知,圆通胜用,实不止乎此耳。此中文皆宿命通,恐与下科,抄写之误也。于佛所制律仪外,重加精苦者:如断五味,裸四肢,拔发熏鼻,投灰卧棘等,乃故为诡异之行,以竦世也。诽谤比丘者:斥其不能精苦。骂詈徒众者:显其无有私心。讦露人事者:攻发人之阴私。不避讥嫌者:显己直心不讳也。 口中好言未然祸福者:次说邪惑言,其口常好宣说未来祸福之事,及至其时,一一皆应,毫发无失,又故为诡异之言,以炫世也。
  子四 出名示害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大力鬼,有大神通力之鬼,善能惑人者。余可知。
  子五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六贪求静谧竟。
  癸七 贪求宿命 分五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此第七贪求宿命。首四句同前。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知见者:意谓世人不知者能知,世人不见者能见,所以不辞勤苦,研究寻思,贪求宿命,宿命二字,似与上科,静谧二字,抄写之误也。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殊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文显易知。
  子三 邪惑事言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彼著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是人即魔附之人,此先现邪惑之事。无端者,无故于说法处,得大宝珠,以为瑞应;其魔或有时,身化畜生,口衔其珠;及杂色珍宝,如宝印宝瓶之类;及简册符牍,竹削名简,韦编名册,竹刻为符,木片为牍,符为符信,汉制以竹为之,长六寸,刻约信于其中,二人各持其半,扶而合之,相符则可信也。诸奇异物,如龙光宝镜之类;先授彼人,后著其体者:显是魔力所为,或诱听法之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目睹其事,心信其说,得未曾有。 多食药草,不餐嘉馔者:因避烟火食,多食药草,如黄精菖蒲之类,或有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貌肥壮,血气充满,魔力所持之故。诽谤比丘,不修苦行,骂詈徒众,饱食终日。
  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贤圣,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此复说邪惑之言。口中常好说言,他方宝藏者:此以世间利益惑人。十方贤圣,潜藏隐匿之处者:此以出世利益惑人。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此皆阴隐之事,似与静谧相合。
  子四 出名示害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山林等,指掌管者,山神、林神,当方土地,当邑城隍,川即四渎,岳即五岳,各专其权,神为福德之鬼。年老成魔者:年代既久,魔录为使者,故曰成魔。或有宣淫八句:《指掌疏》云:附精惑人,略以三法:或有宣说淫秽,破佛清净戒律,与彼承事弟子,潜行世间五欲,此以欲破戒法也。或有无益精进,愚痴盲修。一味食草食木,令人效行,此以愚破慧法也。或有数嗔数喜,数勤数怠,数信数疑,无定行事。一味恼乱是人,令失本修,此以乱破定法也。厌足下准前可知。
  子五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七贪求宿命竟。
  癸八 贪求神力 分五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此第八贪求神力,首四句同前。三摩禅定之中,心爱菩萨神通,神妙莫测,通达无碍,种种变化;由是研究变化之元,贪求取得,神通之力。温陵曰:化元万化之本也。欲乘之以发神变耳。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起心研究,即落邪思;著意贪取,便同有作。安得不为天魔,候得其便哉?
  子三 邪惑事言
  其人诚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墙,曾无障碍;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其人至敷座说法文易知。其人手执火光下:先现邪惑事,若但说犹不足以取信,今特为现种种神变。是人或手执火光,以手撮取其光,分于所有听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不热不烧。或水上能行,犹如履践平地,此则水火二者,而得自在。或于空中,安坐不动,宛似空色一如,或入瓶内,或处囊中,几等大小相容,或牖闭之而可越,或垣隔之而能透,曾无障碍,此亦神异之事。惟于刀兵,不得自在者:以魔未离欲,身见犹存,故不能使刀兵触之不伤,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一样。
  自言是佛者:佛为极圣,犹自僭称。但身著白衣,受比丘礼拜,诽谤禅律者:谤宗门为静坐狂参,自命顿超生死。谤律学为持戒修身,究竟不出小乘。禅、教、律三者,唯不谤说教,以自己敷座说法,谬称己说即是佛说,各宜信仰。盖自命为佛,是坏佛宝;诽谤禅律,是坏法宝;受比丘礼,是坏僧宝。信其邪说,断三宝种,布地狱苗矣!骂詈徒众者:以示无私;讦露人事者:以表正直;不避讥嫌者:发人阴私,讥谤憎嫌,所不避也。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旁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此复说迷惑之言。口中时常宣说,神通变化,自在无碍,以慰爱求之心故。或复令人,旁见佛土,为证自己是佛,此皆鬼力要迷惑于人,故意妄现,非有真实。赞叹行淫者:以男女交遘,即是法身常住不绝。并不毁粗行,将诸鄙秽猥媟之事,以为传法,令得佛种不断故。此将地狱种,以为佛种,吁可叹也。
  子四 出名示害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天地大力四字,通指下之五精,以是天地间,大力精故。五精各有统辖,威权自在,有正有邪,正者为神,邪者为精,以能与正神分权,其力最大。一切奇草异木,受天地之灵秀,盗日月之精华,积劫既久,成为精魅。或复龙魅:如守天宫殿之龙,及守护伏藏之龙,窃天之灵,盗物之精,而为妖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者:存想固形,本望长生不死,岂知仙寿,亦有终尽,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以修仙者,烧铅炼汞,烹养丹砂,应享遐龄,仙期告终,计年应死,神识难留,形骸不化,为他怪所附,可惜已往功行,反资妖孽。不依正觉,修三摩提,而存想固形者,宜知猛省也。年老成魔下,准前可知。
  子五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八贪求神力竟。
  癸九 贪求深空 分五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此第九贪求深空。首四句同前。三摩禅定之中,心爱入灭者:《宝镜疏》云:由彼不知一切法相,本自寂灭,不待更灭,无故欲将有相之法,而入无相之空。非同小乘,灭色归空也。研究化性,贪求深空者:研究万化之体性,即是根本想阴,微细动相,精研穷究,欲期于尽,盖为贪求深空。言深空者,不唯身境俱空,并且存没自在也。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即此一念贪求,便是定心不密,天魔有隙可乘,飞精附人惑乱,固其宜矣。
  子三 邪惑事言
  其人终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毁戒律,轻贱出家。
  其人至敷座说法,准上可知。于大众内,其形忽空者:先现邪惑事,虽说空法,恐犹不信,特为示现,坚固信仰耳。正于大众内,身形忽空,众无所见:显是即有而空;正当形空无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显是即空而有。如是或存或没,均得自在,略有似于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也。但魔力诈现,以遂贪求深空者之心也。 或现其身,洞如琉璃者:身为众秽所集,能现洞澈,如琉璃宝。或垂手足,作旃檀气者:手足垢污不净,能垂作旃檀香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者:大小便臭秽不堪,能现如厚石蜜之甜,石蜜冰糖也,显是即染而净。竟于现前身中,炫异惑众。诽谤戒律者:诽持戒为小乘,自行束缚。轻贱出家:不得身空,自解求脱。
  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此复说邪惑之言以炫世。口中常好说言,无因无果,一死永灭:如波斯匿王,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正同此见。无复后身者:即一死永灭,无复舍生趣生,而受身后苦乐等报;及诸六凡四圣,迷悟差别;即使圣人修证,亦属无有。盖以断灭为得空寂,以行欲为无碍,故曰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名持法子,传授断灭之法,亦得心空。拨无因果,生大邪见。永嘉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可不惧哉?
  子四 出名示害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指掌疏》云:日月薄蚀者:黑气相迫曰薄,蔽其精耀曰蚀,即今日月交食是也。然日为阳精,月为阴精,各有光华之气,周遍散注;当其薄蚀之际,不得散注,直贯于地。地上之金玉芝草,麟凤龟鹤,得之可以久生,可以毓秀,故云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者,为物仙,为禽仙,为兽仙,与前所称,积劫精魅者不同也。余准前可知。
  子五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九贪求深空竟。
  癸十 贪求永岁 分五 子初 定发爱求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此第十贪求永岁。首四句同前。于三摩禅定之中,心爱长寿,辛苦研究几微动相,即想阴根本。《指掌疏》云:然此微细动相,不可以有心研究,但依本修,定深自灭,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今以辛勤劳苦,研究几微,已为失计;而又贪求永岁,而弃分段之生,顿希变易,而望细相常住,是为重增妄想。 分段生死者:三界内有形生死;六道众生,依此身根,有寿命长短之分剂,有体质大小之段落,故称分段。变易生死者:三界外无形生死;三乘圣人,断界内见思惑尽,生法性土,故受变易,但心念迁变移易而已。今弃分段之生死,顿希变易之生死,而得细相常住也。
  子二 魔遣邪附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子三 邪惑事言
  其人竟不觉知魔著,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其人至敷座说法,解见在前。好言他方下:先现邪惑之事。他方万里之遥,或往或还,去来无滞碍也。瞬息时之短也,可以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为证。此五通中神足通,魔力所为,以至远而成至近也。昔道教薛道光,修性不修命,但能出阴神,不能远方取物。张紫阳,性命双修,能出阳神,兼能远方取物。由此观之,纵能远方取物,仍不出天魔伎俩,又岂能与《法华》,普现色身三昧,及本经圆通殊胜妙用,论其浅深哉?
  或于一处,在一宅中,不过数步之间,其量至近,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然所明在己,则行远若近;而明在他,则令近如远,盖地之可缩可舒,时之或延或促,皆魔诈现,以惑乱人心。因此心信,疑为是佛现前矣。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此复出邪惑之言。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者:显未有众生之前先有也;我生诸佛者:显未生诸佛之前先生也;我出世界者:显未出世界之前先出也;是依报正报,诸佛众生,我是元佛。既是根本元佛,今犹现在,而寿命之长,更无有过者矣;此投其爱求之本念也。出世自然,不因修得者:正显其徒修无益,拨无修证之事也。
  子四 出名示害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住世自在天魔者:即欲界第六天上,别有魔王居处,亦他化自在天摄。使其眷属者:如飞遣精魅之类。遮文茶,云奴神,即役使鬼,亦云嫉妒女。毗舍童子,即毗舍遮鬼,此云啖精气,皆隶属四王天管辖。已发心则护人,未发心则害人,以取利彼行人,定心虚明,资发邪慧,食彼精气,助养魔躯也。或不因师者:不因魔附之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魔王现身,口称执金刚坚固之术,与汝长命,身等金刚也。然后现美女身,引诱迷惑,自恃身形强壮,与之盛行贪欲;未逾一年半岁,肝血脑膜,自告枯竭,殊不知长命之说,徒托空言,损身之害,成为实验。口兼独言者:乃谓行人,与魔对语,旁人不晓,以为独言,所言无定,听若妖魅。 前人未详下:双明二俱为害。言前来因师,受惑之人,未详是魔精所附,以致弟子与师,多陷王难,若此之不因师,与美女盛行贪欲,未及遇刑,先已干死,其为害犹速也。此二者皆足以恼乱行人,以致殂丧殒亡也。
  《宝镜疏》云:以上十种,皆由圆定心中,妄起贪求之念,以致然耳。若是如法精进,一念不生,如幻修证,则何善巧之不得?何法界之不历?何机理之不契?何根本之不析?何感应之不成?何静谧之不入?何宿命之不知?何神通之不具?何深空之不证?何常住之不获?而乃忽生心爱贪求。譬如鳞角未成,辄思飞跃;羽毛不足,便拟扶摇;所谓学未优而求仕,丹未成而先吞,其可乎哉?故知招魔成堕者,皆自心妄想之过也。
  子五 教悟戒迷
  汝当先觉 ,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二中间十境竟。
  壬三 示劝末世 分四 癸初 妄称极果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此结十种魔境。劝令当机,传示将来,令得咸知,勿为所惑。故呼当机,应当知觉,此十种邪魔,于末世时,在我佛法中,假示出家,名字修道,希图破坏佛法,现比丘身。昔佛在世,魔王欲坏法佛,佛有神力,故不能坏。佛将涅槃,召魔嘱咐,拥护佛法。有一魔作誓云:我待佛灭后,依教出家,著汝袈裟,坏汝佛法,其可能否?佛即堕泪曰:无奈汝何!譬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或附人体,或自现形,如第十境,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者:此约智果说,已经成就,正遍知觉之佛果;了知心生万法为正知,了知法法唯心为遍知。行人当知,凡现通称佛,必魔无疑,以圣人应世,必不轻泄也。
  癸二 以淫成化
  赞叹淫欲,佛破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温陵曰:涅槃经云:末世魔眷属,现比丘罗汉等像,混坏正法,诽毁戒律,其意同此。 赞叹淫、怒、痴,即是戒、定、慧,破佛所制律仪。先恶魔师者:指前十种,魔附之人,与其座下弟子,以淫传淫,延害后世。如是邪精,魅其心腑,举世不觉,陷入魔网;故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也。九生百世,皆约佛灭后言之,以百年为一生,九生九百年也。以三十年为一世,百世三千年也。去圣时遥,人根浅薄,本望真修,反成魔业,故曰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癸三 陷魔堕狱
  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既为魔眷,命终之后,必定以为魔民。邪见日深,正见日晦,亡失正遍知觉之佛性,堕无间狱。
  癸四 悲救报恩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著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巳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此正劝当机,救度末世。阿难愿学菩萨久矣。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故教以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成无学之道,还要留愿,入彼末法之中。阿难此时,已断三界修心,六品烦恼,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故劝以留愿度生也。起大慈悲五句:时当末法,魔强法弱,邪说竞兴,真伪莫辨,发起大慈心,以与正知正见之乐;发起大悲心,以拔邪知邪见之苦。正心者,发无上菩提之心;深信者,信众生具有佛性。救度此等众生,慧眼圆明,修真三昧。令不著魔,得正知见者:能令不著魔王邪知邪见,而得佛法正知正见也。
  我今度汝二句。阿难虽在二果,但为侍佛,故留残结,佛知分段不羁,故曰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既出生死,故嘱勿灭,当遵佛语,传示末法,救度众生,名报佛恩。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亦如当机偈云: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也。
  壬四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如是十种,禅那魔境,皆是想阴所覆。以故观力与妄想,交战心中,互为胜负;若妄想胜时,故现斯事。
  癸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谓言登圣者:不惟惑魔为圣,兼亦自言登圣。佛为法王,如何妄窃?大妄语成,决定堕狱无疑也。
  癸三 嘱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汝等,皆叮咛咐嘱之意。必须将如来所说之语,于如来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一切众生,开悟斯义,勿堕魔网。故当机结集法藏,流通今后,为作人天眼目,以为救世慈航,普令行人,依之修习,保持真心,覆护禅定,成无上正等正觉之道也。三想阴魔相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九终
  辛四 行阴魔相 分三 壬初 具示始终 二 中间十境 三 结害嘱护 壬初分二 癸初 始修未破区宇 二 终破显露妄源 癸初分二 子初 摄前想阴尽相 二 状示行阴区宇 今初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惟一精真。
  此通明行阴始终之境。彼善男子:摄前透过想阴十境之人;或始终不起爱求,常住性定;或魔来便能觉知,不坏本修。如是用心,想阴破,而仍复精研,故曰修三摩提。望想阴为终修,望行阴为始修;三摩增进,动念既尽,浮想销除,名为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消灭:如后云,寤即想心,寐为诸梦。今既无梦无想,则寤时无想,常同寐时之静;寐时无梦,常同寤时之觉;故曰寤寐恒一。觉明虚静者:本觉妙明真心,离诸梦想之扰乱,而得清虚寂静矣!犹如晴明之空,迥无所有。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者:以粗重尘影,即是法尘,全依想阴为体;想尽,尘自无依,故言无复等。此以上,约心之自体妙,独影先虚也。观诸下,约心之照境妙,性境亦虚也。世间山河大地是性境,今心照山河等,如镜之光明洞鉴,应物而现,毫无分析。故物来影现镜中,而镜无所粘著;物过影灭镜中,而镜亦无踪迹。据此,则境识中,不过虚受照应而已。境灭,识中了然罔有陈习之可言。陈者旧也,即旧时习气也。惟一精真,惟是一个识精真体,即是第八本识,非究竟也。
  子二 状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生灭根元者:一切生灭,根本元由,及第八识中,所含七识种子;以有微细生灭,为行阴根本,所有生灭,皆由此流出。前为想阴所覆,故不能见,今则想阴动念既尽,行阴生灭根元,从此披敷显露。故得见诸十方,十二种类,众生生灭,毕竟克殚其类。殚,犹尽也。 各命由绪,为识阴;同分生基,为行阴;今为行阴所覆,故曰,虽未得通达十二类生,各各受命元由头绪;而见七识种子,同分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野马非尘埃,即田间游气,春晴伏地可见,其状如水,其光如焰。庄生呼为野马,佛经多称阳焰,渴鹿逐阳焰,远望如水,至近则无。此阴前于二卷,五阴科中,彼约迷位,取其粗相,譬如瀑流;此约修位,取其细相,喻同野马。以喻行阴,幽隐微细动相。熠熠,小明也,以喻行阴动相,忽起忽灭也。
  清扰者:拣异前后之辞。清是轻清,非同前阴之重浊;扰是扰动,非同后阴之澄湛。为浮根尘,究竟枢穴者:浮根四尘,乃众生根身;十二种类,各各不同;而究竟转变之机,尽在行阴。枢者,门之轴;穴者,门之臼。由枢穴故,门得开关;由行阴故,根尘得以生灭。此相不尽,生死难脱,是则名为行阴区宇。初始修未破区宇竟。
  癸二 终破显露妄源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若此轻清扰动,熠熠生灭之根元体性,因定力转深,此体性一入于元本澄清之际;后文所谓,湛不摇处是也。元性:生灭根元体性,即第七识。 元澄:水浪停息曰澄,即第八识。一澄本元习气,即第七识行阴。种习俱尽,而复还识精元明之体矣。故曰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以想阴如洪波,行阴如细浪,识阴如无浪流水,真觉体性加湛然止水;今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指掌疏》云:按耳根圆通,此当空所空灭。言前于觉所觉空时,宛尔有个能空心生,所空觉灭,仍属细流,即是八识中,第七识种子,名为生灭根元。今于行阴尽时,性习都尽,故能空与所空,而俱灭矣。所以不能复真者,以犹为识阴所覆故。
  是人则能超众生浊者:如前云,知见每欲留于世间,业运每常迁于国土,相织妄成,名众生浊。以行阴生灭不停,业运常迁,遂成众生知见,浑浊真性。今者,行阴既尽,则众生浊自然超越,超越之后,反观行阴之所由来,元从幽深隐微妄想,以为其本。初具示始终竟。
  壬二 中间十计 分十 癸初 二种无因 至十 五现涅槃 癸初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二 详释其相 三 结成外论 今初
  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此下别示,行阴十计,不言十境,而云十计者,但是想破行现,自缘定中所见,而生种种邪计,非有外境魔事之扰也。此第一、二种无因论。呼阿难而告之曰:当知,警令觉知也。是得正知者:即不遭邪虑也。奢摩他中者:即圆定发明也。凡能到此地位,俱有决定善根,故称善男子。凝明正心者:凝:不动也,于想阴十境,不起爱求。明:不惑也,于飞精附人,便能觉知。正心:双承不动定也不惑慧也,定慧均等。十类天魔,不得其便,圆通妙行,乃可增修,方得精心研究,力破想阴。想阴既破,行阴即现,故得穷十二类生,生灭根本。此上历叙,想破行现。于本类中,生元露者:此下方明,邪解起计,并非外魔,惟是自心作孽,是谓心魔。先穷十二类生,行阴深本,欲于本类中,研求生灭根元显露者,即行阴显现也。
  观彼幽清,圆扰动元者:乃正观行阴;彼即指行阴,幽隐轻清,非同前想阴,显明重浊也。圆者:遍十二类生,一一皆然;即观行阴迁流,微细动相,为圆扰群动之元,观同分生基之总相,不起妄计,一味精研;自可进破行阴。今于圆元中,起计度者:于圆扰群动之元,为诸行之本,是生灭之元,如是观察,执为胜性,故起计度。并不知有不扰不动之真如,亡失本修,以是坠入二无因论。 《正脉疏》云:二无因论,乃先世外道,修心邪解,所立违理背正之恶见耳。今行现之解,适与之同,故即坠彼论中,如后车蹈前车之覆辙,故即同堕一坑□地。后文诸论,皆仿此意。初标由示坠竟。
  子二 详释其相 分二 丑初 本无因 二 末无因 丑初分三 寅初 据己见量
  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祗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
  首二句标定,下征释。一者、是人;即于圆元中,起计度之人。计执此圆元为胜性,并不知此但行现,尚未至于尽;行阴尽后,还有识阴,识阴尽后,方是本觉。便谓此行阴,为生灭之元,本来无有因起,故曰见本无因。何以故征,下释。是人既得生机全破者:生机:即行阴。破:即显露义。前文所谓生灭根元,从此披露是也。乘于眼根清净,获得八百功德,极尽其见量,能见八万劫内,所有众生,业行迁流,湾转回环,莫能自止。死此生彼者:即舍生趣生也。亦即前文所谓,业运每常迁于国土是也。祗见众生,随业行以迁流,轮回在八万劫中之处,八万劫外,冥然莫辨,毫无所观也。
  寅二 谬成邪计
  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
  便作如是邪解妄计: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因八万劫外,冥然无有所观,遂计无因。拘舍离等,昧为冥谛,即同此见。儒宗所谓,鸿蒙混沌者,皆此类也。殊不知自己见量有限,未至圆极,若如来见量,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岂以八万劫为限哉?
  寅三 失真堕外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邪计筹度,亡失正知,执八万劫,无因自有;亡失遍知,堕落外道邪见,惑乱菩提正觉之性矣。初本无因竟。
  丑二 末无因 分三 寅初 据己见量
  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
  首二句标定,下征释。二者、是人:于圆元中,起计度之人。计执此圆元为胜性,详推过去,见本无因,例知未来,见末无因也。何以故征,下释云:是人于生,既见其根者:谓是人于诸众生,既见劫前,本无其根,无因而有。盖即以无因,为十二类生本元,自然而然,由此转计,成为自然外道。知人还自然生人,悟鸟还自然生鸟,乌从来自然是黑,鹄从来自然是白。白非是洗成而白,黑非是染造而黑。人天二句,当在下,谅抄写之误。若是人天,本来是竖形而立,若是畜生,本来是横行而走,此皆自然而然,本无有因。从八万劫来,未尝更改变移。
  寅二 谬成邪计
  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此下释成,上科全推过去,此科列定未来。今尽此形者:尽,即尽未来际,而此形亦复如是,无有改移。而我本来,八万劫前,不见十二类生,从菩提性起;云何更有,众生于劫后,成菩提事乎?当知今日,一切物象,既皆劫前,本无有因,以此验知劫后,末亦无因也。言八万劫尽,终成断灭,无有因果而已。盖以从无因而起者,还复无因,返于冥初之意而已。
  寅三 失真堕外
  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由此邪计筹度,亡失正知,皆谓一切自然,亡失遍知,不达循业发现,以致堕落外道恶见,反惑乱菩提正觉之性矣。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初二种无因论竟。
  癸二 四种遍常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此第二,四种遍常论。是三摩中:正修定慧之中。凝明正心者:凝然不动,于想阴十境,始终不起爱求;明照不惑,于飞精附人,魔来便能觉知;正心即不动不惑,定慧均等之心。魔不得便:圆通妙行,自可增修。想阴既破,行阴现前,穷十二类生,生灭根本,即观察彼行阴幽隐轻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见周遍处,各之曰圆,见相续处,名之曰常;殊不知此周遍相续,乃行阴迁流,生灭之相。而于是中,妄起计度,圆遍常住者,是人坠入外道,四种遍常论矣。
  子二 详释其相 分四 丑初 心境计常
  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一者、是人欲穷行阴,但约心之与境二性,以求本元,何自而起。然穷之不远,以见心境二处,于二万劫前,无因自有。修习者:即穷心境之修习;能知者:以其见量有限,祗见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心境生灭。以心境皆属行阴,皆有生灭;然生灭正是无常,而彼但见劫内,生灭灭生,咸皆循环,相续不断,不曾散失。遂计心境二性,以为遍常,不计劫外无因,以为断灭,与上科异也。
  丑二 四大计常
  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二者、是人欲穷行阴,乘己见解,研穷四大,为变化之元。见一切万法,皆从四大和合而成,遂计四大种性,本来常住。殊不知四大,亦属唯识变现,其体本空,如虚空华。依之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四万劫外,则冥无所观矣。其见量比前,增加一倍,十方众生,所有生灭,皆从四大和合而成。而四大种性,既是常住,咸皆体性,周遍恒常,不曾散失。遂计四大之性为遍常。
  丑三 八识计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三者、是人穷尽六根之中,所具之六识,并及末那之七识,恒审思量故,执受之八识,执持根身、器界、种子故。此由行人,乘己见解,穷心八识意七识识第六识中,根本元由,生起之处。殊不知是乃行阴,相续之由,而反妄计识性恒常之故。依此修习,能观八万劫中,一切众生,死此生彼,展转循环,不曾散失。遂谓从本以来,周遍常住;即以穷此循环不失之性,计以为周遍常住。《正脉》谓:特以所穷八识,法门深广详切,倍前四大故,所知劫数,亦倍前人。
  丑四 想尽计常
  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四者、是人计想尽为常,以其既尽想阴根元,谓根本想阴,即第八识中动相。今想破动相已尽,露出行阴,生灭根元。生理:即生灭根元,犹如野马,熠熠清扰,非是无流,彼谬谓更无流止,运转施为,意以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一种不生灭。殊不知行阴,正是第七种子,微细流注,实非真不生灭;不过因心路筹度,计为周遍常住。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由此之故,非是遍常,妄计遍常。亡正遍知者:不达行阴迁流,则亡正知;不悟万法生灭,则亡遍知。堕落外道,执此为常;不知别有真常,菩提正觉之性。是则名为第二常见外道,立圆常论。二四种遍常竟。
  癸三 四种颠倒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此双计常与无常也。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者:前二科云凝明,足显定慧相资,此云坚凝,似偏属于定。然虽似偏属,乃是即慧之定,定力愈深,而坚固凝然不动。想阴十境,始终不起爱求,故曰正心。魔不得便,故得想破行现。研究众生,十二种类,生灭深本,深本既现,但依耳根妙修,一味反闻照性,自可进破行阴;而乃观察行阴,幽隐轻清,常时扰动;生灭之根元,既为诸动之根元,则自他依正,皆依之建立。由此于自他法中,起诸妄计筹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颠倒见中,一分无常,一分常义。《合辙》云:平等性中,本无自他,而妄计自他;中道了义,迥绝二边,而谬执断常,非倒见而何哉? 《正脉》云:四种颠倒,合前二计观之,二无因,似观劫外断处,而计无常;四遍常,似观劫内续处,而计是常;各皆单计而已。今此乃是双计,常与无常也。
  子二 详释其相 分四 丑初 双约自他
  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一者、是人观彼幽清,常扰动元,此是行阴,生灭根元;而计为妙明真心,遍满十方世界。且以幽清常扰,不觉妄谓湛然,即不动义,自计最胜曰究竟,名为神我,此即外道二十五谛之最后一谛也。彼有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劫外,则冥然莫辨,遂立为冥谛。从冥谛生觉大,觉大生我心,我心生五微,五微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最后立一神我。谬计冥谛为能生,中间二十三法为所生。神我为能受用,中间二十三法为所受用。如彼论云:神我有知,能思虑故,我以思为性,受用大等二十三法。盖是以第八识中,所含第七识种子,为神我也。既立神我,从是则计神我,遍满十方,凝明不动,无生无灭,以故是常。以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故是无常。此于自他处计常无常也。
  丑二 约他国土
  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二者、是人前观自心,已知是常,故不复观,又前于众生,知是无常;而于国土,未知是否常住?故运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成坏不一。彼但见劫坏之处,三灾起时,坏后见空;不知成住坏空,乃世界之劫运,空后还有成,便名为究竟无常种性。若见劫不坏处,不知暂时而住,不过二十小劫,便名为究竟真常种性。此以国土坏不坏,计为常无常也。《指掌疏》云:要知界性无二,成坏随缘,若因有坏,而执无常,则菩萨灰严土之心;若因不坏,而执真常,则凡夫增恋世之志。邪见误人,不可不知。
  丑三 约自身心
  三者、是人,别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三者、是人舍他观自,于自己身心二途,分别而观。别观我心等:此观心也。能令此身等:此观身也。言精细微密者:此想破行现,指行阴根本也。别观我心,是七识种子故曰精,流注莫见故曰细,虚受照应故曰微,行相幽隐效曰密,犹如微尘,为十二类众生根本。此即外道所计之微细我也。第一科中神我,即广大我也。依此微细我,起惑造业,随业受报,流转十方,而性无移改,此即大小不定我也。所受之报,有大小不定故。以上观心,次观身;能令此身,即生即灭者:前云业运每常迁于国土,能令此身,刹那变灭,故云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即无移改之心性,名我性常。至于一切生死之身,从我流出,名无常性。此以自己身心计为常无常也。
  丑四 双非自他
  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无常性。
  四者、是人通观四阴,知色、受、想三阴已尽,见行阴现在迁流,以行阴相续,不断而常流者,便计以为常住性。色受想等三阴灭尽,而无有者,故计以为无常性。此于四阴中,计常无常也。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由此计度,自他依正,及阴等。各执不同,总不出一分无常,一分常论。以此双计,故成颠倒。所以堕落外道,如僧佉论师等。《智论》云:诸法不应执常。常即无罪无福,无所伤杀,亦无施命,无缚无解,则无涅槃;若执无常,即是断灭,亦无罪福,亦无增损功业,因缘果报亦失;是皆足以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此偏言一分者,以二分中,以常为胜,显独重故。三四种颠倒竟。
  癸四 四种有边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又三摩中,文同上可知。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温陵曰:分位有四,谓三际分位,见闻分位,彼我分位,生灭分位。于四种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文虽双计,有边无边,理实但是邪计。边见而已,非真得无边理体,故以正教判之,但名有边。
  子二 详释其相 分四 丑初 约三际
  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一者、是人约分位计有边无边也。心计生元者:谓见行阴为十二类生,生灭根元,而现在迁流业用,循环不息。计过去已灭,未来未至,名为有边;计现在相续,曾无间断,名为无边。既取现心续处,为无限际者,为无边;则必以过未断处,有限际者,为有边。然心无限际者,以当念观心,浩渺无涯岸之谓也。
  丑二 约见闻
  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二者、是人约见闻以计有边无边也。以定力能观八万劫,则见众生,生灭灭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前,寂然无有闻见。彼但见无闻见处,冥然莫辨,邈无涯涘;不知惟是自己见闻不及,遂名为无边之性。又但见有众生处,生灭相续;不知惟是业缘,虚妄现起,遂名有边之性。
  丑三 约彼我
  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三者、是人约彼我以计有边无边也。此由行人,观己行阴,执为真我。遂计我能周遍了知,于诸法之中,得无边之性。而彼一切众生,皆现我知之中,我曾不知,彼知之性;名彼不得,无边心性,但名有边心性耳。
  丑四 约生灭
  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四者、是人约生灭以计有边无边也。穷行阴空者:谓想阴既尽,行阴迁流,今以定力研穷,欲求其空即灭也。以在定中,觉得行阴灭,出定之时,觉得行阴生,不知是定功未至,若定功至,则行阴自空。如波澜灭,化为澄水。今以其所见,用妄想心路筹度,谬谓一切众生,一身之中,咸皆半生半灭。以一例诸,明世界所有一切皆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以生时觉得有边,灭时觉得无边故。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由此妄心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成其伴侣,以其边则非中,故迷惑中道,菩提正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四四种有边竟。
  癸五 四种矫乱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又三摩中,文同上可知。于知见中,生计度者:谓以彼定中,所知所见,不能决择明了,而妄生周遍计度也。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之见。不死者:外道计无想天,为不死天。一生不乱答人,死后当生彼天。若实不知,而辄答者,恐成矫乱;故有问时,答言秘密言词,不应皆说,或不定答。佛法诃云:此真矫乱。《灌顶》云:邪分别性,故名遍计;都无实义,故云虚论。
  子二 详释其相 分四 丑初 八亦矫乱
  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一者、是人以生灭行阴分别,而成八种邪见。观变化元者:以想尽行现,进观行阴,为变化之根元,其体即是迁流。既有迁变流转,故即名为变。虽有迁变,而却前后相续,有相续则无断绝,故即名为恒即常也。此变恒一对也。 见所见处,名之为生者:于八万劫内,能见所见之处,似为众生生,故即名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者:于八万劫外,不能见所见之处,似是众生灭,故即名为灭。此生灭一对也。 相续之因,性不断处者:此又于生灭之中,别起有因之计,如前行阴已灭,后行阴未生,中间必有相续之因,然相续即中有身,其体即是识阴,以彼不知,行阴之外,别有识阴,但见其性不断处,似多出一法,名之为增。正相续中,必有缺乏之处,如出入之息,相续而缺中交是也,缺少即名为减。此增减一对也。 又各各生处,名之为有者:因观众生,各各生处,以生为有,故遂名为有。见互互无处,以灭为无,故遂名为无。此有无一对也。如上八种,虽则以行阴之理,统而观之,而行人用心,差别而见,前后不一,无有正知正见。有求法人来问修证之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盖亦者,两可之词,显其不堕偏执。殊不知,中无主宰,于一切时,皆乱其语。正堕矫乱论议,文少亦变亦恒一对。令彼前人,遗失章句者:指前来问话之人;答者既两可莫决,而听者自然遗失章句也。
  丑二 惟无矫乱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二者、是人谛观其心者:于生类中,谛观行阴之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者:谓悟得一切法皆无也。有人来问,惟答其无,除无之外,无所言说也。
  丑三 惟是娇乱
  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惟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因有得证者:念生后必有灭相,灭后必有生相。从此证得,一切皆有;是即有也。余可知。
  丑四 有无矫乱
  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四者、是人观察行阴,有无俱见。既见其念念生处,又见其念念灭处;其境如木分为两枝,其心亦复不定乱也。有人来问,即答,见亦有即是亦无者:以生者必归于灭。亦无之中不是亦有者:以灭者不定更生。一切矫乱,无容穷诘者:矫者:执拗不顺于理。乱者:心无主正。《宝镜疏》云:此中第一、第四,言皆两可,乱义为多,而终非顺理,亦兼于矫也。第二、第三,言惟一偏,矫义为多,而终非主正,同归于乱也。故总结云:一切矫乱,无容穷究诘问者也。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虚无者:虚妄邪计,无有实义。堕落外道,迷惑菩提真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迷正知见,立邪知见,故曰四颠倒性。结名遍计虚论者:此人周遍计度,如执绳为蛇,皆至虚至妄之论也。五四种矫乱竟。
  癸六 有十六相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又三摩中,文同上可知。于无尽流者:行阴相续无尽,迁流不息。生计度者:即计此行阴,为诸动之元,将来能生诸动,遂计色、受、想三,即现前已灭,将来必生,故曰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正脉》云:真悟无生,了知初生即有灭,是知生尚空洞无相,何说死后,岂可妄计有相耶?
  子二 详释其相
  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此即外道,六十二见中四计也。一者:或自坚持,固守此身形,云四大之色,皆是我故,此计即色是我也。二者:或见我性圆融,含遍十方国土,云我有色,此计我大色小,色在我中也。三者:或彼前缘,即谓眼前之色。随我回复者:咸皆随我回旋往复,即运用也。云色属我者:色既属我,显是我所,非即我矣,此计离色是我也。四者:或复我依行阴之中,迁流相续,云我即在色中;以行阴相续之相,即是色阴,此计色大我小,我在色中也。
  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谓色身虽死,我犹现在,色阴既尔,余三亦然。如是循环,四四共有十六相。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上因见行阴无尽,遂计前三阴,亦复无尽,同成有相。此更转计,一切诸法,无不皆然。烦恼摄尽染法,菩提摄尽净法,则烦恼菩提,理亦如是。烦恼毕竟是烦恼,菩提毕竟是菩提,决无更改。由是真妄两性并驱,即并行不悖,各各不相抵触也。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死后有相,所以堕落外道,有十六相,真到底是真,妄到底是妄,真妄各立,无有转烦恼之妄法,成菩提之真性,故曰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通结五阴,惟在前四;虽在前四,义惟行阴耳。依斯立论,从心颠倒,正所谓心魔作祟,其奈之何?六十六有相竟。
  癸七 八种无相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又三魔中,文同上可知。于先除灭,色受想中者:见前三已灭,生妄计筹度,前三先有今无,例知行阴现有,将来亦应灭无。因计死后,终归断灭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正脉》云:此与上敌体相翻,故变有成无,盖上睹未灭之行阴,见其无尽,而因前三,并万法,皆当无尽。此睹已灭之前三,见其无相,而因计行阴,并万法,皆当无相也。发心颠倒者:违佛教修因证果之诚言,成外道虚无断灭之妄论,故曰发心颠倒。
  子二 详释其相
  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色,四大之色;形,一身之形。形因色有,见其四大之色灭,则形无所因矣。想为意识之想,心为意根之心,心因想系,观其意识之想灭,则心无所系矣。色居受阴之前,心居受阴之后。有受居中,则色心可以连缀;知其受阴一灭,则色心无复连缀矣。据此前三阴之性,既已销亡散灭,纵有行阴,虽是生理,而无受想,则无知觉,与草木同。温陵曰:阴性销散,谓色、受、想灭也。生理即行,谓无受、想,则行亦灭也。
  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此质指现阴色心,非独指色阴也。今在定中,见四阴现在皆无相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耶?因之勘验已灭,而知现在未灭,比校将来,死后阴相,一定是无。如是循环,往复推检,每一阴生前死后皆无相,而色、受、想、行四阴,共有八无相。
  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现前质空无修因,死后相空无证果,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世出世法,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终无实体,究竟皆归于断灭也。断灭是大邪见,拨无因果。以一切诸法,皆不离因果。所谓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七八种无相竟。
  癸八 八种俱非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三摩中,至常扰动元,同上可知。《正脉》云:于行存中者:见行阴未灭,区宇宛在也。兼受想灭者:见前三已灭,体相全空也。双计有无者:于存计有,于灭计无也。自体相破者:以行阴之有,破前三之无,以前三之无,破行阴之有也。末言坠俱非者:以破无则成非无,破有则成非有也。起颠倒之论矣。
  子二 详释其相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此正释成自体相破之义。谓前三已灭,故色、受、想中,见行阴之有,亦即同灭,而非有矣。后一犹存,故行迁流内,观三阴之无,亦即同有,而非无矣。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者:谓如是循环,由后观前,由前观后,穷尽色、受、想、行,四阴界限,有无俱非,成八俱非相;即非有色、受、想、行,非无色、受、想、行也。随得一缘者:随举一阴,为所缘时,皆言死后非有相非无相也。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诸行是指万法,非独指行阴,此下例成,万法之性,悉皆迁变淆讹,有既非有,无亦非无,于此尽知尽见。心发通悟者:非真通悟,增长邪知见解,有无俱非。设有人问曰:孰虚孰实?亦莫能施对,故曰:虚实失措。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此计度,以生前例之死后,皆是非有非无。后际昏瞢,即是杳冥,无正理之可说,道有不得,道无不得,此明有无俱非,皆不可道之故,堕落外道,惑菩提之正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真是从心颠倒,而立论矣。八八俱非相竟。
  癸九 七际断灭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三摩中,至常扰动元,同上可知。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温陵曰:见行阴念念灭处,名后后无;由是妄计,生人天七处,后皆断灭。此与第七无相,而起计不同。彼由前三,此由行阴;又彼推过去,以定死后,此观未来,念念成灭。故计处处,有断灭处也。
  子三 详释其相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七处断灭:或计身灭,即四洲、六欲二处。或欲尽灭,即初禅,离生喜乐地,已离欲界之生,欲染已尽故。或苦尽灭,即二禅,定生喜乐地,极喜无忧故。或极乐灭,即三禅,离喜妙乐地,乐有终尽故。或极舍灭,即四禅,舍念清净地,舍觉观喜乐故。并四空天,舍色质之碍故。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消灭,灭已无复。
  如是循环,推穷极尽七际,现前悉归消灭,是七处皆现断灭,则知死后未来,更无复生之事。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九七际断灭竟。
  癸十 五现涅槃 分三 子初 标由示坠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三摩中,至常扰动元,同上可知。于后后有者:此与上科相翻,前以行阴,念念迁流不住,因不住则后必有灭。此以行阴,念念相续无间,因无间,则后必是有,故曰于后后有。当有实果,必不灭无也。是人坠入,五涅槃论者:不待灰身泯智,而入涅槃,即于现在所计五处,即是涅槃。
  子二 详释其相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此计五处,现在生处,即为涅槃。显非一人,遍计五处,各随所见,或计一处而已。欲界指六欲天,非指一天也。为正转依者:妄计为真涅槃之境,以涅槃乃佛教,转生死依涅槃之号也。此如仙家,计六欲天上,无生死耳。此句应通后之四处,每处皆当有之。何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以前想阴既破,圆定发明,以初得天眼,普观天光,清净庄严,迥超日月之明,且离人间之秽浊,以故心生爱慕,遂计此境,为现在涅槃也。或以初禅,离生喜乐地,苦恼不逼,计为现在涅槃也。或以二禅,定生喜乐地,忧愁不逼,计为现在涅槃也。今谓初禅无忧,二禅无苦者,疑翻译之误倒耳。或以三禅,离喜妙乐地,极悦随者:谓极喜悦,得大随顺,计为现在涅槃也。或以四禅,舍念清净地,修舍定,双舍苦乐,二者皆亡。遂谓三灾不到,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计为现在涅槃也。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五处,皆在有漏天中,今迷有漏天,竟作涅槃无为解。五处安隐者:以五处既误作涅槃无为,遂以为安隐之家乡矣!为胜净依者:为最胜清净者之所依处,最胜清净,即佛也,佛依涅槃故。如是自下向上,展转推观,有循环义。五处究竟者:推观五处,谬谓皆是无上极果也。 《正脉》云:初于六欲,乍离人间之尘秽,而妄谓真净。次于初禅、二禅。乍离下界之忧苦,而妄谓真乐。次于三禅,乍得随顺自在,而妄谓真我。次于四禅,暂得三灾不坏,而妄谓真常,不生灭也。此正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中,而妄计常、乐、我、净也。二详释其相竟。
  子三 结成外论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五现涅槃者:计此五处,皆现在涅槃,现受寂灭之乐,不待将来者也。堕落外道,惑菩提性者:菩提、涅槃二种,是如来智、断二果。今既认妄为真,将必以真为妄,故曰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乃是从心颠倒,妄计而立论耳。二中间十计竟。
  壬三 结害嘱护 分三 癸初 示因交互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温陵曰:前云禅那现境,乃天魔候得其便;此云禅那狂解,乃心魔自起深孽;凡见道不真,多歧妄计,皆即狂解,是谓心魔,最宜深防也。 皆是行阴,用心交互者:皆是想破行现,用定慧力,趣真断妄,正当真妄交攻之时,互为胜负,故现斯悟。斯悟:即狂解也。
  《正脉疏》云:然通论十种狂解,不出断、常、空、有,四字而已。且前五属断、常,后五属空、有。第一断见,第二常见,第三双亦,第四、第五,皆充广双亦也。问:何无双非?答:断常皆过,若双非,则为离过正见,非外道也。第六执有,第七执空,第八双非。问:此何不为离过正见?答:有空不定是过,因偏方始生过,且此双非,盖指后阴昏瞢,不定有无,非是双遮之中道,故非正见。第九推广毕竟断空,第十推广毕竟滞有,若更以空有,摄入断常,仍惟断常二见而已。
  癸二 迷则成害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顽迷者:谓顽痴成性,难入正悟。迷惑覆心,易生狂解,由其不自己思忖量度,我何人斯,逢此现前,以迷惑为解悟,未证言证,自言登圣,僭称果位,大妄语之业既成,其必堕无间地狱矣,诚为可惜!夫修行而至想破行现,外魔无可奈何,不知几经岁月;如穿衣者,脱却面上三层,只剩二层,功已过半,而乃妄言,登圣致堕,岂不悲哉!
  癸三 嘱令保护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消息邪见。
  此嘱作摧邪知识,盖令未起者勿起,已起者速灭。嘱阿难云:汝及在会众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以去圣时遥,魔强法弱。遍令众生,觉了斯义者:谓觉察了然明白斯十种狂解之义,既能觉了,自能辨识,邪正分明。妄念才萌,即当以正定拒之。无令者:禁止之辞。心魔自起深孽,心魔:即十种狂解,谓外魔虽不能扰,无令自己心魔,自起深孽。孽者:祸之萌也,以能为地狱因故。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今云自起者,正是自作孽耳。上是教未起者勿起。保持覆护,消息邪见者:是教已起者速灭也。保持禅定,覆护进修,消息边邪之见矣。
  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岐,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此嘱作趣真导师,是教其未生正智令生也。身心体察,真如实义,回然不属于断常空有;但一念不生,回光照性,中中流入,于无上佛道,不遭枝歧。木旁出曰枝,路曲分曰歧,皆非正直之本。勿令心中祈求,得少为足。盖遭枝歧,即堕外道;得少为足,便入小乘。故嘱当机,作大觉王,清净标指。一念不生曰清净,疾趣无上菩提,为大觉王,标榜人天,示作成佛指南而已。四行阴魔相竟。
  楞严经讲义第二十三卷终

<- 第二十二卷第二十四卷 ->

佛经,楞严经,楞严经_紫虚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