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心经白话解 经文正解 第二卷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少室六门]
舍利子
达道由心本,心净利还多。如莲华出水,顿觉道源和。
常居寂灭相,智慧众难过。独超三界外,更不恋娑婆。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与空一种,未到见两般。二乘生分别,执相自心谩。
空外无别色,非色义能宽。无生清净性,悟者即涅槃。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无形。色空同归一,净土得安宁。
非空空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相,甚处立身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受想纳诸缘,行识量能宽。遍计心须灭,我病不相于。
解脱心无碍,破执悟心源。故云亦如是,性相一般般。
[慧净禅师]
空色假待曾何实其中唯有一真如
心境晓同如幻梦逍遥独步入无余
[大颠禅师]
色与空一种,上至诸佛,下至蝼蚁,若若本来总是空。眼是色不能见,只是真空能见;耳是色不能闻,只是真空能闻。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色空不异,真空[玄+少]理。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识。因有识故,便有六根名相。随声逐色,流浪生死,终无止住。
若要生死断,但从一根照破,当下空寂。直下承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无所寂,唯见于空。空无所空,八万四千尘劳妄想,一使顿息。人亦空,法亦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动念即乖,安排即错。若能彻底无依,直下承当,亦无人,亦无佛。
四大五蕴,从它虚生虚没,于自己法身总无交涉。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此长劫虚空不坏之身,会么?
竹影扫阶称不动,月轮穿海水无痕。
众生法身清净,无瑕无染无污,坏不得,烧不得。如莲花不着水,心清净虚空之体,在圣而不增,在凡而不减。如如不动,无欠无余。棒打虚空空不通,刀碎虚空空不断。绳缚虚空空不住,灰烧虚空空不着。虚空之体,安色空不受色,安声空不受声。六道四生,一切假名,都无所受。
[净慧和尚]
舍利子就是舍利弗,他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是智慧第一。
《心经》是讲智慧的经典,所以舍利弗是当机众。由舍利弗的发问“菩萨如何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观世音菩萨就说了这部经。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一段话还是接着“照见五蕴皆空”而来,五蕴皆空怎么空呢?分为两个步骤:首先就举色法,在色法与空两者之间进行比较。为什么五蕴皆空呢?因为空与色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叫做“不异”。这是第一步,比较浅层次地来认识色与空之间的关系。色与空的关系只是不异,不异就是相同。不说相同,而说不异,道理是一样的。色为什么不异空呢?因为色法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是要依赖众多的条件,才有一个具体事物的发生、存在、发展和消亡。凡是需要条件而存在的事物,它本身就没有独立存在的自性,因其自性空,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也不异色,空为什么不异色呢?因为空的显示,也是需要在众多的条件之下,才能显示空义,所以说空不自空,色不自色,这两者是在一个不异的层面来加以说明的。
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也是这样,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凡是有条件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空无自性,这是第一层意思。色与空,似乎还是两个东西。
第二层意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与空不是两件事情,是一件事情,用“即是”来表示,而不是用“不异”来表示,是说色的本身就是空,空的本身就是色,色与空浑然一体。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切诸法当体即空,虽然诸法空性宛然,但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这才是般若智慧的本意。
只有把一切事物当体、当下看空了,看到一切事物的实相,才能真正地超越自我,才能真正做到五蕴皆空。
一切事物当体即空这个道理,是学习佛法,修习禅定,度一切苦厄,必须要深刻、真实加以认识的一个根本观点,这也是佛法的根本观点。佛法与其他学说根本的区分点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这就是佛法的大智慧。如果我们将此弄明白了,或者说慢慢地明白了,这就是我们处理生存、生活、生死的大智慧。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的生活中,充满禅悦;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显露着空性;我们生活的每一刻都与空性不异。只有把对空性的认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地照见五蕴皆空,也才能随时随地度一切苦厄。
[补注]
释迦牟尼怕弟子们听了“五蕴皆空”的说法,破了“有见”,又会执着空相,生起“无见”,所以举色蕴为例,让弟子们正确理解空的真实义。
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明确色蕴不是实有;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明确空不是无。这就排除了“有见”和“无见”两种偏见。
《楞伽经》说:“如来说法离四句,离一异、俱不俱、常无常、有无非有非无。”告诫弟子们在弘扬佛法时,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要用相待(相对)的观点看问题。
受想行识这四蕴,和色蕴一样,说有嘛,不是实有;说空嘛,在心中都有迹可寻,并且左右着人们意识的发生、形成、变化和消亡,不能说它是无。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少室六门]
舍利子
说舍论身相,利言一种心。菩萨金刚力,四相勿令侵。
达道离人执,见性法无音。诸漏皆总尽,遍体是真金。
是诸法空相
诸佛说空法,声闻有相求。寻经觅道理,何日学心休。
圆成真实相,顿见罢心修。迥然超法界,自在更何忧。
不生不灭
卢舍清净体,无相本来真。如空皆总遍,万劫体长存。
不共皆不著,无旧亦无新。和光尘不染,三界独为尊。
不垢不净
真如越三界,垢净本来无。能仁起方便,说细及言粗。
空界无有法,是现一轮孤。本来无一物,岂合两般呼。
不增不减
如来体无相,满足十方空。空上难立有,有内不见空。
看似水中月,闻如耳畔风。法身何增减,三界号真容。
[净慧和尚]
诸法空相指的就是上面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就是诸法真实的相状,或者状态。一切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没有自性,无自性故空。一切法的状态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状态,是一切诸法的原态,本来面目。不随诸法之生而生,也不随诸法之灭而灭,所以是“不生不灭”。不因为修行,断除了烦恼,诸法的空相就变得干净了。也不是说心中有烦恼、苦恼,诸法的空相就垢染。诸法空相不随心净而净,不随垢染而垢,所以叫做“不垢不净”。不因为是圣者,空相会增加,也不因为是凡夫,空相会减少。这就是“不增不减”。
空相即实相,这个东西很奇妙,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片刻也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随时都在接触它,随时都处在诸法空相当中,只是我们有迷惑,不能同归,不能认同。
这里所指的诸法,既包括前面所讲的色、受、想、行、识五蕴,也包括下面所讲的十二处、十八界,乃至四谛、十二因缘,菩萨的智与得,都在一切诸法之内。既然是诸法,有为、无为、净法、染法都包括在其中。我们人类只是诸法中的一法而已;我们每个个体生命,也是诸法中的一法;山河大地、草木丛林、情与无情,都是一法,都在诸法之中,其原态与空相都是一致的。山河大地,宇宙空间,其空相不因其大而大;一粒沙子,一棵小草,其空相不因其小而小。
这个诸法空相,不可思不可议,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生相不是灭相,一切二元对立的东西都超越了,包括超越本身也超越了,那就是究竟涅槃。
《心经》所讲的道理,要从功夫、见地上去理解,去落实,我们的修行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
什么是入定呢?坐下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时间的观念消失了,空间的观念消失了,不起心,不动念,既不妄想纷飞,又没有昏沉。一个小时过去了,如同弹指一挥间;一天过去了,如在刹那之间,那就是定。不要把坐中昏昏沉沉、迷迷糊糊的状态认为是定。入定的心境,就像一潭止水,明明朗朗、清清楚楚、清澈见底,那是对定的境界的一种形容。所谓: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秋天的月亮,清澈的潭水,那就是定心的境界。
定心的境界,不仅仅是定在起作用,慧也在起作用,定慧等持。定慧平等,定慧相资,这样才会有“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那样安详自在的境界出现。行香、坐香、喝茶、吃饭、睡觉、如厕……所有这些生活环节都是用功处,都不要打失正念。只有在三业的任何一个方面、一个时间段、一种生活环境中都能保持专注、清明、绵密,定的境界才有可能出现,空性才会慢慢地呈现出来。
诸法的空相与我们的心念、生活,从来没有过距离,只因我们的心念被妄想杂念占据了,这个思想的领地被烦恼盘踞着,所以空性、空相、心的原态显露不出来。用功的目的就是要把盘踞在我们思想领地的种种妄想杂念一齐打扫干净,清除干净。说到打扫、清除的时候,各位不要误会,以为一定要找到一个东西成为对立面,然后尽量地压抑它、排除它。其实不然。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不去理它,烦恼自然就不起作用。你越是理它,在意它,越是想消除烦恼,可能它的那种反弹力反而会胜过你正念的力晕。所以要调心,只可以调,不可以把它当作对立面,去硬性地加以抵制。越抵制,越坏事;越抵制,烦恼越多;越抵制,心越是安定不下来,功夫越是不能上路。
用功夫是一件非常长远的事情,不是一天、两天,一个七、两个七就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功夫要长期作,持之以恒,功夫才能成熟。但是,在见地上它又是刹那间的事情,明白过来了,就不要再走回头路,要一直坚持,功夫就能进步和提升。
[补注]
这里说的诸法,包括五蕴法、十二处法、十八界法、十二因缘法、四谛法、菩萨法。在观自在菩萨的法眼里,这些法都是空的。这一句,用了六个不、三对相待的问题说明空的含意。生与灭、垢与净、增与减,都是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中,缺了任一方面,对方都不能独立存在。
说什么不生不灭?
不是说石头不生不灭,不是说生物不生不灭,也不是说常人的心意识不生不灭。一块石头,好象不会发生变化,日子一长会发现它变成沙,变成泥尘。石头灭了,生成了沙;沙灭了,生成了泥尘。一个婴儿生出来了,长大了,老了,死了,变成了白骨,变成了微尘。常人的心意识,随着时间的迁流,不停地在变化。前一个念头灭了,生成了后一个念;这后一个念头灭了,又生成再下一个念。世间的事物,常人的心意识,都不停地生灭灭生,刹那刹那地变,生死轮常转。
那么,有什么不生不灭呢?
如果你成了观自在菩萨,你能照见五蕴皆空,不生妄想,不生烦恼,心地清净,犹如止水,波浪不兴,就说你得了无生法忍。无生便无什么要灭的。这就是不生不灭的境界。
可怜蜀犬吠日,可悯杞人忧天;大肚能容开口笑,烦恼无灭亦无生。
不垢不净是什么意思?
常人对一切事物都习惯于执着二边见。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人说挂得高了,另一个人说挂得低了,两人各自固执己见,争论不休。有人说,穿金戴银,吃山珍海味,住小洋房,开小汽车,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有人说,青衣素巾,清茶淡饭,居漏室,安步当车,这样的生活很幸福。前者说后者寒酸,后者说前者摆款,也是各自固执己见,各有各理。观自在菩萨能随顺一切法,无爱憎,无取舍。
一些修行人,讲究离垢求净,妄分别哪些是垢,哪些是净。在观自在菩萨的法眼里,诸法平等,无所谓垢,无所谓净,不妄加分别,才得清净心。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即将成佛时,见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脱得半裸来挑逗。释迦牟尼心如止水,不说她们垢,也不说她们净,幻境随即隐灭。又见魔兵弯弓射箭,释迦牟尼见恶不惊,心如磐石,只见箭矢都变成了莲花,即垢成净。
不增不减是什么意思?
这里说的是清净的心地。照见了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便得无生法忍;识不垢不净,见诸法平等,便得心地清净,便见原来明净的本心本性。这明净的本心本性,象虚空一样广大,能容万象。没有人能把虚空挖去一块,使虚空减小;也没有人能把一块虚空补上去,使虚空增大。明净的本心本性,也象虚空一样,增不见多,减不见少,所以说不增不减。
大海洋洋纳百川,虚空荡荡叠三千。
心宽装得难容事,增减无妨大法船。
佛经,心经,心经白话解